APP下载

传统家训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挑战与路径

2020-03-14张晓普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家训思政政治

张晓普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上海 201600)

传统家训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血脉组成,其以齐家训子、修身处世等为核心的丰富内容在本质上体现为伦理道德教育和人格品质教育,是古代社会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官方教育的有益补充,也是封建社会教化体系的重要架构。作为古代家族私学教育的精华,传统家训中蕴含了科学的教化理念、丰富的教育内容和多元的施教方法,能为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益启发和启迪,但受西方文化思潮及现代社会与家庭结构变迁等因素影响,传统家训的现代传承与创新面临着诸多挑战。

习近平主席在国际儒学联合会大会开幕式发言中提出“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1]。理顺传统家训的思想资源脉络,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辩证对待传统家训的思想内容,深入研究传统家训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承和创新遇到的挑战及困境,探索优秀传统家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和方法,不仅能够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还能够助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与实效性。

一、传统家训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价值

中国传统家训所蕴含哲学思想以及人文精神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能够充实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新内涵。传统家训中所包含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合理部分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在本体层面一脉相通,理应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

(一)丰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

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引领青年学生建立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传统家训文化对于帮助青年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全面认知世界、正确定位人生和科学判定价值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有助提高青年学生思考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家训中训诫对象从“养正于蒙”的孩童到“孝公礼信”的宗子、族长,训诫内容从劝学励志到婚恋养生,训诫形式从贴近生活的孔子庭语到视为准法律的《式古编》等,庞大的训诫体系也为丰富高校思想教育内涵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和契机。

(二)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

借助传统家训文化之教化理念和思路、施教方法和手段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可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声音不够大、信心不够足”,“有理说不出、有理说不清”及“说了传不开、说了传不远”等问题[2]。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够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够完善,未能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顺势而为的协同效应;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过于重视理论教条,偏离了青年学生生活实际的宏大理论,无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缺少吸引力,无法有效秉承和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历经千年演进的传统家训文化在教育方面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内容和理念、形式和方法,在高校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方面不仅能够提供经典的育人观念和可行的教育方式,还能够展示一系列诸如“六尺巷”、“推梨让枣”、“趋步庭训”等大学生喜闻乐见、具有启迪意义的鲜活人物典故,这些都将有力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培养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统家训中存在能够借鉴并糅合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成分,这些合理成分在内涵上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吻合,探求传统家训融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能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及践行。传统家训文化的功能达成方面,微观层面对个体人的伦理道德要求及优良品德养成,中观层面对诸如国外政治学家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所阐述“满足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这一社会美好状态的追寻,宏观层面对建设充满秩序性、稳定性国家的价值诉求,三个方面均高度契合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涵。传统家训的生活性特征满足了核心价值观发挥真正作用所需要的“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让教育对象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和领悟”等条件,使较为抽象和概括的价值追求可以通过通俗化和浅显易懂的方式得以表达。

(四)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传统家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并通过多元化方法与形式实现传承创新,在本质上发挥着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之功能。传统家训之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衍生性、继承性和独特性于一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利用主题教育的校园文化活动载体让青年学生在参与相关活动中体验传统家训、感受传统家训,把传统家训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其有效传播,担当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亦可通过多向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学术研究与理论探讨,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家训文化传承在功能与目标维度进行糅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传统家训的合理内核给予进一步的诠释和升华,增强传统家训文化的内在生命力,继而为秉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学理与文脉支撑。

二、传统家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一)合理的教育理念

是否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决定了一个社会的教育制度最终能否达到预期目的,传统家训之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培育出促进社会发展、推动历史进步的济济人才,得益于其中蕴含的科学教育理念。在以农耕业为中心的封建社会,尽管通过各种选拔拜将封侯成为不少家训中明确列出的最高层级教育目的,但纵览中国古代家训史,教育理念的重心仍落在修身养性、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等方面,教育的目的并非尽在求取功名,更多的是倾向于知书明理、知书达礼。曾国藩在道光第二十四年腊月寄给兄弟书信中写道“如说考试,则须说科名是身外物,不足介怀,则诗意高矣;若说必以得科名为荣,则意浅矣”[3]96,特意向四弟曾国潢明确了读书写诗和考取功名的关系,曾氏家训中的教育理念可见一斑。在对家族或家庭子代的教育方面,家训重视家庭成员发挥各自特长、挖掘各自潜力,培养自律意识、帮助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面对自立门户后的挑战,这和高等学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理念多有相通之点。

(二)丰富的教育内容

从最早有文字记载的西周《姬旦家训》到体系最宏大的《颜氏家训》,再到流传最广的《朱子家训》,传统家训在教育内容上极其丰富。传统家训中既有针对性较强的单就某一方面作出训诫的教条,如北宋名臣包拯的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4]简短的三十七字就只针对后世子孙在从政为官方面做了论述。也有著作式的范本,小到囊括生活中各个细节,如如何治家、兄弟如何相处,大到包含人生智慧的各个方面,如如何修身、忠孝如何兼顾,如被称为“千古家训之首”、“之后再无家训”的《曾国藩家训》,现存常见的335封曾国藩家书中不仅有写给父母关于资助乡族、修建祠堂、还债济人、勿家务过劳等家庭琐事内容,也有写给诸弟关于虚心请教、立志猛进、息心忍耐、孝悌之道等修身立世内容,还有写给九弟曾国荃关于清廉谨慎、报军爱民、治事勤军、料理文案等为官勤政内容,内容上可谓事无巨细皆以盖之。

(三)多元的教育方法

在教育方法方面,传统家训重视“灌输”但又不拘泥于“灌输”,同时也注重身体力行的实践法、效仿往圣先贤的示范法、激发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启发式方法等。三字成句辞简意丰的《沈氏家训》规定但凡入私塾的子孙必须在晨读时反复诵读家训直至牢记于心,“郑义门”传世家训《郑氏规范》规定“子弟已冠而习学者,每月十日一轮,挑背已记之书及谱图家范之类。”[5]51,就是要通过反复多次学习达到教育的目的。《郑氏规范》还规定,“子弟未冠者,学业未成不听食肉,古有是法。”[6]64郑氏先族意识到担当延续家族、决定家族未来命运职责的未冠子弟必须感受困苦生活和磨砺坚韧意志,明确要求家族中的未冠子弟在学有所成之前不仅不能随意吃肉,而且要亲自参与“收夜肥”、“清扫庭院”等日常实践。《颜氏家训》慕贤篇提到“颜、闵之徒”、“东家丘、宫之奇”、“羊侃、张延隽”等往圣先贤之鹄的无外乎是让子孙后代借鉴效仿,这种借助榜样力量的施教方法亦可在提高思政教育工作之针对与实效性方面广泛运用。

三、传统家训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

近些年,伴随西方经济、文化传入,形形色色的西方社会思潮纷纷粉墨登场,为优秀传统家训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本科阶段是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养成和固化的非常时期,相当一部分学生虽然生理上已经成年,但在思想上还不够成熟,判断和甄别各种“主义”和“运动”的能力还不够强,极易被标榜“民主”与“平等”或“自由”与“人权”理念的西方社会思潮所蒙蔽和欺骗,甚至沦落成为吹捧这些思潮的“忠实信众”,进而抛弃和远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尤其是篡史乱今的历史虚无主义社会思潮,作为一种具有政治目的的典型唯心史观,它与历史唯物主义相背离,妄图否定历史、甚至歪曲历史;它和弘扬传承优秀传统家训是此消彼长关系。新自由主义、西式民主等社会思潮在本质上也和传统家训文化所倡导的家和邻睦、平等诚信、大同世界等理念相对立。清除西方多元文化思潮的负面同化才能更有效地推进传统家训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二)家庭结构功能的变迁

家庭是家风、家训产生的根基和发展的原生环境。现代社会形式和结构的变迁必然导致功能的变化,对传统家训的传承和转化带来了一定影响。上个世纪初,中国问题社会学家奥尔加·朗曾高度评价中国传统家庭的强大社会功能。随着传统社会的转型和家族制度的瓦解,起初占主导地位的联合家庭形式渐渐消失,主干家庭数量也急剧下降,核心家庭成为当前社会的主流形式,家族传统优良风气及道德品行的传承途径被切断或阻塞,在某种程度上减弱与淡化了子代秉承家族优良家训家风的环境。对上海市20所高等学校500名青年大学生关于“家风家训”主题的随机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有27%的调查对象不知道“家风家训”是什么,有74%的调查对象没有或不知道自己家庭有没有家训,青年学生对于传统家训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了家训的传承和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三)智育教育理念的误区

智育优先的错误教育理念是影响传统家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高校培养人才本应以“德育”为先,智育、体育和美育共同发展,但受“实用论”的不良影响,“以考试分数论好坏、以成绩等级论优劣”的评价准则曾一度是部分家长和老师评判学生的主要标尺;或是因为没有制定具体的综合考评细则,或是实际工作过程中流程较为繁琐,当前仍有部分高校把成绩绩点的高低作为学生能否被评奖评优的唯一准则,综合评价学生的机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仅仅是一纸空文,这种唯智育论的错误理念导致了德育重视程度降低、德育空间被大幅挤压。在智育优先考核机制的引导下,大部分学生将有限的精力转移到了如何提升卷面成绩分数、如何获取较高水平等级,而忽视了人文素养的提升、忽视了传统文化的熏陶,更忽视了出现频率本就较低的传统家训文化。传统家训在高校的传播失去了应有的空间和机遇。

(四)高校主题教育的融合

主题教育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方式之一,但主题教育过程中传统家训的失语、失声、失踪阻碍了其在高校青年学生中的传承和发展。2014年国家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为强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客观指导,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成为高等学校主题教育的必要模块,但调查研究发现,目前高校所开展的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大多是以中国传统节日为契机,以宣传和弘扬传统节日文化为主要目的,涉及到家训内容的较少,据对上海市20所高等学校学生的调研数据分析,2018年学校和学院的主题教育活动中涉及到家训方面内容的仅有3所。传统家训中囊括励志教育、感恩教育、忠孝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完全能够和高校的“理想信念主题教育”、“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校史校训主题教育”实现有机融合,在推动主题教育发挥思想教育成效的同时促进传统家训的传承和创新。

四、传统家训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

(一)培育多元化的传统家训传承主体

培育多元化的传统家训传承主体是防止传统家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被边缘化和标签化的重要措施,亦是促进传统家训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刚性基础。一应强化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深度合作,发挥家庭在家训传承中的核心功能,挖掘学生家庭中的家训资源,明确家长在子女接受家训教育方面的责任,让青年学生对家训文化有基本的了解。二要提升学校传统文化教育老师的专业水准,尤其是传统家训知识方面的人文素养,培养一批能够切实承担传承和弘扬传统家训文化的教学名师和理论研究方面的学科专家,提高传统家训教育的系统性。三需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加强对全体教师特别是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密切相关的团委学工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关于传统家训相关知识的培训;加强对学生干部和学生社团领袖关于传统家训意识的培育,从而借助他们的影响力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为传统家训的融入正名,为传统家训的传播传承发语、发声,提高青年学生对传统家训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二)搭建各类传播传统家训文化平台

搭建各类适应时代需求的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传播平台,能够着力增强传统家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支撑。首先,应建设好传统家训文化教育的网络平台,利用既有的文化数据资源推动传统家训的网络传播,同时利用“两微”及QQ等大学生常用的社交软件开设传统家训知识学习专栏,拓宽青年大学生线上学习的路径,鼓励和引导学生制作传统家训相关的文化作品。其次,要做好校园传统家训教育学生活动平台的顶层设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专业性、系统性较强的工作”,[7]可联合学校图书馆、校史馆及传统文化优势学科教育资源、邀请家训研究专家和当前优良家训家风的传承人等来校现身解说,依托学生党支部、共青团组织和各类学生社团开展形式多样的家训主题教育、家训理论探讨、家训宣传讲座等活动。再次,可汇集高校传统家训文化资源成立传统家训文化工作室,打造传统家训文化研究、宣传的工作品牌,提高传统家训在学生群体的知名度与影响力。第四,加强传统家训文化学科建设,面对特定专业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开设传统家训文化必修课,面对全体学生开设相关选修课,增大传统家训文化课程覆盖面。

(三)营造传承家训文化浓厚氛围

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是传统家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间接方式,也是顺利融入的环境基础。高校营造传统家训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最重要的是要重视优化校园环境,在硬件物质环境建设方面,学校要对校园硬件环境进行摸底排查,因地制宜、有针对性设计和布局校园内的宣传墙栏、标语横幅、石刻牌匾和亭台廊阁,把古圣先贤记录在家训中的非凡智慧通过图片或文字的方式的再现于现代校园环境,让学生身处其中不刻意学习却能无意感受并内化于心,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传统家训的教育和熏陶。在软件环境建设方面,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深刻学习和领悟传统家风家训的核心要义,并用其指导自己的日常工作,以身示范展示传统家训的魅力;还要能通过利用现代先进技术手段把传统家训文化用音频、视频或文字的方式和校规校史教育、班级班风建设、宿舍舍风建设合理融合,以校训班训传承家训、用家风培育班风舍风,使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元素展现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贯穿于国民教育始终,实现隐性的环境育人[8]。

(四)强化传统家训传承创新政策扶持

重视政策扶持是传统家训文化融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必要保障。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文件,各省市也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分别出台了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实施意见,这些文件的颁布和出台为传统家训文化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但仅有纲领性指导文件还不够,要把传统家训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地方教育部门和高校制定具体可操作的方案和计划,并给予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党委统一领导和各部门共同参与、全力配合的机制会形成传统家训文化教育的合力,传统家训问题研究专家的介入会在智力支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强有力的专项资金支持不仅能够有效提升传统家训教育师资水平,还能推动有关传统家训文化精品佳作的创作;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激励方案则能够正确引领基层师生在传承传统家训上的努力方向以及最大限度激发基层师生参与相关工作的积极性;传统传媒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联合运用能够有效加快传统家训文化的传播速度、扩展传播空间,最终实现把传统家训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工作落细、落小、落实。

猜你喜欢

家训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