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言语表达素养的提升
2020-03-14王蕊
王 蕊
(淮阴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
新时代人类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频繁,无不在彰显出言语表达素养的作用。言语表达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实践是交织共融、密不可分的。
良好的言语表达素养是新时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最基本的核心素养和能力,它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全过程,是大学生的文化素养、道德修养、心理素质、智慧水平等最直接的综合体现。换言之,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创新素质等最终需要通过其言语表达得以外化、得以展现。具备了良好的言语表达素养,不仅能有效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而且能促使大学生养成健康的心态和开朗的性格,使其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然而,当下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如何提升大学生言语表达素养重视程度不高、研究不足、方法不多,使得部分大学生不爱说话、说不好话,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今天,面对新时代发展需要,关注和聚焦大学生言语表达素养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努力构建大学生言语表达素养的培养体系,积极探寻提升大学生言语表达素养的路径,是新时代赋予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问题表征:大学生言语表达素养的现状透视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应坚持能力为要。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多以应试为目的,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高校也不例外,仅注重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却忽略了大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导致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不想说”“不会说”。大学生言语表达素养的欠缺,足以反映出他们无法将内在的知识转化为外在的素质,即“有知识没能力”。笔者通过长期观察发现,当前部分大学生言语表达素养欠缺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言语表达缺乏规范性
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特别需要加强交流与沟通。而言语则是人们交流思想最重要的工具,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交往中总是需要言语表达,才能有效传递信息、表达思想,形成心灵中的默契。为了增强言语表达的有效性,首先要注重言语表达的规范性,这就要求大学生能够切合语境、十分得体地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在言语表达时做到用词准确贴切,清晰流畅,合乎规范。可是,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大学生言语表达不规范现象大量存在:有的说话含糊不清,词不达意,不能精准呈现所述内容,容易给听众造成误解;有的说半截子话,或句式不完整,或句子成分残缺,存在语法毛病;有的说话结结巴巴,语无伦次,重复啰嗦,表述不清楚,让听众听起来十分费劲;有的表述前后衔接不上,中间缺少过渡语言,造成语句不连贯;有的过量出现“然后”“啊”“嗯”等连接词,甚至带有“这个”“那个”口头禅,表达欠干净利索;有的因来自不同的区域,表达时不能使用普通话,带有浓厚的地方口音,容易造成交流障碍,直接影响表达效果和质量。
(二)言语表达缺乏条理性
言语表达只有中心突出、条理分明,才能准确清晰地把理论观点、思想感情、事理原由呈现出来,让听众知晓其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然而,部分大学生言语表达缺乏条理性,比如:有的表述时思维不敏捷,逻辑性不强,体现不出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特点,缺乏层次感;有的不会归纳总结,说话抓不住要领,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能有效地传达信息、清晰地表达观点;有的说了一大堆话,无实质内容,空话满篇,却没有突出话题中心;有的话不对题,答非所问,杂乱无序,让人感到不知所云;有的在涉及一些复杂现象、事理、情感等内容的时候,不知从何处切入,表述不到位、欠分明,使得听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感觉描述混乱、陈述不清,无法展现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观点。
(三)言语表达缺乏自信心
如今,部分大学生只知道埋头读书学习,却不愿与别人接触交往,他们遇到学业困惑或心理问题时不知该怎样与老师、同学及时交流,害怕与别人沟通,往往以“我不擅长表达”“我很内向”为由而干脆放弃表达,甚至认为如果说不好或说话出错会引起老师、同学的嘲笑,于是,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不愿说”“不敢说”成为新时代大学生言语表达能力提升的最大障碍。比如:有的思想封闭,不愿主动开口,与他人交往甚少;有的心理自卑,课堂上不愿意发言、活动中不愿意表达,显得沉默寡语;有的面对公共场合或陌生环境就心理紧张,严重怯场,话到嘴边就是说不出来,因拘谨造成了难以表达;有的在课堂或公众场合只愿当跟随者,只能人云亦云,习惯于复述别人的观点,而不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毕业求职时,不敢推销自己,面试时紧张得面红耳赤,不知说什么是好,失去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等等。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现象,归根结底是大学生缺失言语表达自信,是畏惧心理和自信心不足所致。久而久之,大学生言语表达能力只会越来越弱,既影响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又影响到大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现象之思:大学生言语表达素养影响因素分析
良好的言语表达素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它能折射出一个人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崇高的人格魅力。言语表达素养不仅关系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才,而且关系今后的人生发展。造成大学生言语表达素养的欠缺,主要源自于网络环境、传统文化、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多重因素的制约。
(一)网络环境的冲击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是“90后”“00后”,他们是伴随着中国经济腾飞和互联网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网络新媒体在给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带来快捷、便利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消解着人们传统的思想表达、信息传递方式,言语交流、沟通对话变成了现代社会人们的一项“缺失的技能”,其中,受到冲击最大、副作用最为明显的便是大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是使用新媒体人数最多、积极性最高、参与度最广的群体,被称为网络的“原住民”。他们最喜欢采用QQ、微信、微博等形式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使得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言语交流、坦诚对话变得越来越少,从而导致大学生言语表达能力呈现出日益衰退的趋势。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学习人际社会交往、提升言语表达素养的关键时期,但许多大学生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习惯于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和与人交往,忽视了面对面的真诚交流,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变得冷漠。更有甚者,有极个别大学生因长期依赖和迷恋互联网,极大地减少了与家人和同学接触交流的机会,加剧了自我封闭,使自己变得孤单,感觉自己身边无至爱亲朋,结果患上了“网络孤独症”。
(二)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刻、久远的,也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全盘照抄照搬,应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于精华部分应主动吸纳、传承,对于糟粕部分应主动抛弃、淘汰。也就是说,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是一个不断取舍、不断扬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具有生命力的、富有借鉴教育意义的传统文化应继承下来,而缺乏生机的、不合时宜的传统文化应予摒弃。长期以来,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比如:“君子讷于言”“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寡言为贤”“沉默是金”“言多必损”“祸从口出”等传统文化观念对人的影响日久岁深,并且受到人们竭力推崇和认同,人们普遍认为应该以含蓄讷言为美德,在表达方式上应选择委婉和内敛。现实生活中,许多人视能言善辩为油滑,并认为这样的人油腔滑调,有失君子之态,讷言少语才是君子之风,这一传统文化观念给当代大学生言语表达素养的提升也带来了消极作用。由于大学生从小受到家庭、学校教育就是信奉“慎言是福”,而认为善于说话、擅长表达则是缺乏涵养、不够沉稳的表现,在这种心理作用和思维定势中,大学生容易错失言语表达的训练机会。
(三)课程设置的缺位
课程教学是培养和提升大学生言语表达素养的有效载体之一。目前,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仅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却忽略了言语表达类课程的设置,没有将言语表达能力教育纳入课程教学体系,系统开设相关课程,实现专业教育和言语表达素养提升并重。许多高校虽然也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一些师范院校开设了“普通话”等课程,但仍未摆脱辅助课的地位。由于这些课程都是选修课,教学时数也大都为每周1-2节,教学内容仅限于教授就业面试技巧、普通话,并没有真正对大学生进行言语表达素养的系统训练。加上其为公共基础课,一般都是合班上课,学生人数众多,许多学生又是抱着凑学分的心理,并不是真心想学,教师根本无法开展真实场景的模拟与训练。高校应完善相关的课程结构,除了继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普通话”等课程外,还应开设着重培养大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课程,如“沟通表达基础与艺术”“演讲与交际”“论辩学”等,规定一定的教学时数。考核评价方式应灵活多样,可采取笔试与口试紧密结合的方法,抑或采用笔试成绩与平时言语表达有机融合的形式。
(四)教学模式的制约
大学生言语表达素养的欠缺也凸现出教学模式的问题。当前,在高校各课程教学中基本形成了灌输独白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教条僵化,绝大多数教师满足于形式化上课,习惯于采取“投喂”的方式,师生之间缺少平等对话、互动交流。大学教学应该是互动对话的教学,诚如著名教育家保罗·费莱雷所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1]260教师缺乏创新教学模式的激情,教学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在课堂上口若悬河、侃侃而谈,一人唱独角戏,没有积极探索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启发式、互动式、研讨式等新型教学方式,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成了课堂忠实的听众,而不是课堂的主角、学习的主体,他们渐渐不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不愿开口已成了一种常态,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隔绝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教师轻视甚至忽视了大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缺少学生自主思考、自由表达、相互交流的氛围和机会。这种过于刻板、僵化的教学模式,不仅使大学生感到学习枯燥乏味,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而且也剥夺了大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对话、交流的权利。
三、困惑之解:提升大学生言语表达素养的策略
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解决大学生言语表达素养欠缺问题,它不仅仅是给大学生讲授一些必要的言语表达技巧与方法,也不仅仅是开设一门课程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更大范围的教育建构,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标准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确立起大学生言语表达的理念与信念,从多方面汇聚力量,从多维度精准施策,才能真正补上大学生言语表达素养欠缺的“短板”。
(一)在互动教学中训练言语表达
教育之本真就是对话。溯源我国最早采用对话教学方式的大师应是孔子,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他以“问与答”的方式展开教育,与三教九流的弟子就日常生活中的道德理想、治学问道、政治人生等自由对话,让弟子敞开心扉,大胆想象,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甚至与弟子相互争辩,来启发弟子的思维,培养弟子的认知能力。《论语》实际上是孔子与其弟子之间对话言语与表达思想的精粹集成。德国著名教育家雅斯贝尔斯也曾说:“对话便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的实现。对话以人及环境为内容,在对话中,可以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的意义。”[2]175中外教育大师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互动教学的突出作用,基于此,为了使大学生言语表达能力得到系统的训练和培养,高校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法,切实推动课堂教学从单向灌输到互动对话的范式转换,在各学科课程教学中积极采用探究式、互动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努力体现开放性、自主性、创造性的特征,大力倡导师生、生生之间围绕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展开互动对话,拓宽思路,自由想象,相互启发,主动探究,让学生自由表达和阐述自己的观点。同时,教师还可根据各学科课程内容和特点,采用情境模拟、小组讨论、自由辩论等教学方式,加大训练的力度,让学生训练口述、演讲、辩论,以练代学,以赛促练。通过长期反复训练和实践,既能调动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使大学生变得大方、热情、自信,其言语表达能力便会得到迅速提升。
(二)在校园文化中磨砺言语表达
校园文化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不仅能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而且能为大学生提供磨砺言语表达的机会。校园文化的特质和品性直接关乎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向度,大学生言语表达素养的提升与校园文化活动紧密相联。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有形资源,积极为大学生创造实践训练的条件。一方面,要以大学生社团为依托,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学校要积极扶持和指导大学生社团组织,并从活动场地、活动经费、指导教师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放手让大学生组织、策划、实施,将社团活动的主动权、主导权交给大学生,让大学生社团有计划、有方向、有目的地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做到融思想性、知识性、文化性、竞技性于一体,不断满足大学生多维度、高品位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要以竞赛为联结,适时举办各类竞赛活动。为了让更多大学生参与到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来,学校可适时举办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大赛、校园主持人大赛、大学生形象礼仪设计大赛、校园十佳歌手大赛等,使大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自由地展示自我、表达自我、放飞自我,从而赢得自信,在磨砺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言语表达能力。
(三)在阅读经典中丰富言语表达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些至理名言诠释的是阅读对于言语表达具有的不可替代作用。无论是古代的司马迁、曹雪芹,还是现代的鲁迅、钱钟书,他们都是世人公认的高超言语表达大师,其实他们也都是学富五车之人。当代大学生缺乏言语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知识面狭窄,知识储备严重不足,他们往往感到脑海中储存的知识甚少,没有更多词汇添加到自己的言语表达之中,言语表达时无法做到妙语连珠、出口成章,难以娓娓道来、自然流畅,导致表达时经常用词不准确,甚至说不出话来,使自己陷入尴尬的囧境。阅读可以陶冶心情,提高人文素养,还可以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储备知识,改善知识结构。然而,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大学生认识不到阅读的价值意蕴,不能静心坐拥书海,广泛涉猎各种文化经典,而是专注于玩游戏、看网络小说、看电视。传统经典作品都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洪流中留存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语言艺术,大学生应该从经典作品中汲取丰富的语言养分,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积累大量词汇,才能熟练运用语言表情达意。因此,大学生要积极主动与经典作品结缘,多选择一些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经典作品进行认真研读,用心灵的触觉去感受文字的肌理,在阅读过程中要保持静心和恒心,耐得住枯燥和寂寞,细心揣摩,反复咀嚼,强化背诵和记忆,切不可囫囵吞枣或浅尝辄止。实践表明,大学生只有阅读一定数量的文化经典作品,才能在言语表达时做到滔滔不绝,精彩纷呈。
(四)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言语表达
言语表达能力提升,需要向生活世界延伸,不断强化实践淬炼。客观地说,相较社会环境而言,大学校园环境相对单纯,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也相对简单,大学生对社会复杂程度了解不全面、认识不透彻,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社会交往与实践是学习和应用言语表达的广阔舞台,高校要把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社会调查等纳入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其在大学生培养考核中的比重,促进理论向应用、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要积极探索实践育人的新路径、新方法、新载体,为大学生搭建更多的交往与实践平台,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有效对接,使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贯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加大开放办学的力度,让大学生走出“书斋”,拥抱火热的社会生活,广泛接触社会和民众,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校企合作以及开展脱贫攻坚调查、社区志愿服务等活动,促进大学生学会与各行各业、各层各级的人员进行深层次的交流、沟通、对话,提高社会交往能力,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消除胆怯、自卑、紧张的心理障碍,全面检验、应用和发展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品尝与他人沟通交流的乐趣,让良好的言语表达素养成为自己的终身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