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0-03-14姚畅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调性和弦声部

姚畅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音乐系, 广东 广州 510303)

视唱练耳是音乐类专业的基础训练课程,也是高等师范院校(简称“高师”)音乐学(师范)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对于音乐专业院校的学生有较为完善的教学模式,但是由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综合音乐素养偏低,专业学习音乐类项目时间较短,尤其是学生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对这个模式并不适合。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必须结合实际,严谨又不失灵活地进行教学调整,在保证达到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对整个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探索。

一、高师视唱练耳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招生录取,通常是由各省音乐术科联考统一招生,即各学校不单独招考。随着近几年高考扩招,参加艺术统考招考的人数逐年递增,考核难度也相对降低。如广东省音乐术科统考将原来的乐理和练耳综合起来的笔试环节,调整成乐理、练耳和音乐综合知识三部分组成,以客观选择题呈现,通过计算机机考形式进行考核[1]。机考题目所涉及音乐知识面扩大、综合性增强,但是具体的答题难度下降。笔试环节的取消,势必会降低对考生乐理知识和练耳基础能力的整体要求,这就给新生入学后的音乐专业教学,尤其是以集体授课形式为基本教学方式的音乐基础理论课程之一的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挑战。

虽然是经过术科统考且根据一定的分数比例划分来录取,但具体招生情况也受到当年学生的实际报考志愿和各院校招生统筹安排的影响,因此在入学的学生中,个体的专业水平差异较大。以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为例,该校音乐系的招生专业是音乐教育,培养目标是为中小学培养音乐教师。每年入学的学生中有少数从小学习音乐,这部分学生通常被称为有“童子功”,音乐学习基础较为扎实;另外还有少量的学生是通过其他省份的术科统考招进来,他们的统招标准与广东省不一样,其中部分学生几乎是零基础,甚至连乐理知识都没有系统学过,因而这部分学生在日后的专业学习中,需要有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这两部分学生的实际水平相差甚远,学生们的自身专业特色也不尽相同。由于术科统考并没有细分专业方向,所以达到高师院校分数线的学生们本身专业不同,虽然有的高师院校会额外开设一两个音乐类专业课程,但整体来说还是以培养音乐学(师范)专业为主。部分学校只单独开设一个音乐师范专业,导致学生入校后的听觉强项有较大偏差,在视唱练耳课堂上体现出不同的学习特点。比如,具声乐优势的学生视唱水平较高,有钢琴优势的学生和声听觉能力较强,习民族器乐的学生首调使用较灵活等,在此不做赘述。

由于人才培养计划的整体调整,考虑到最新教学改革和高师师资实际情况,高师很难以学生具体的专业水平进行分级编班,或按专业优势分组进行教学,因此视唱练耳课程大多数还是依托自然班组织教学,学校的课室调配、各科目协调和教师的具体分配也受到限制。因此,高师视唱练耳课程教师应当根据实际教学的现状,调整教学思路。首先,作为音乐专业本科生,即便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高师教师也应该要求学生拓展自己的学科专业广度和深度;其次,由于高校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约,增加高师视唱练耳课程课时不太现实,因此高师教师可提前了解学生对相应知识技能掌握程度,灵活地增加实践部分的考评,提高课堂效率。

二、高师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改革理念

高师视唱练耳课程一般授课时长为两年四学期,大致的进度是从无升降调至三升降调,包括西洋大小调式和中国民族调式,涵盖了自然音程(从单音程至复音程推进)、常用三和弦及七和弦,以单声部、双声部乃至多声部作品呈现,视唱和练耳同步训练的综合性实践训练。因此,高师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的改革,可以从有调性与无调性交叉进行、单声部与多声部综合练习、强调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三方面展开,从而有机地推进相应教学内容,有效地完成课堂建构,提升教与学之间的执行效率。

(一)有调性与无调性交叉进行

视唱练耳课程训练可以分为有调性和无调性两条主线来进行,两者既有差别又有联系。在现阶段教育背景下,有调性的训练必须是固定唱名法与相对唱名法两者相互结合的视唱练耳训练[2]。对于高师院校音乐类(师范)专业的学生,必须始终抓稳标准音,打好旋律音程与和声音程的基础,同步进入调性训练;在三度和四度音程关系开始稳定的基础上,融入三和弦的训练,先原位后转位,以和弦种类的训练进程为依据,搭配调式内同种类别存在问题的各级和弦分解来进行视唱和听辨训练,力求将各种音程、和弦的视唱练耳训练与调式调性系统训练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过多强调无调性的构唱和听觉训练,学生调性感的建立和提升效果会减弱,对视唱的优化作用可能事倍功半,不够理想,而且这方面的训练专业性较强,需要反复循环的训练,相对比较枯燥,学生容易有厌学情绪。如果较多地强调有调性的训练,虽然可以同步优化视唱的训练,快速提升学生的调性感,培养首调音响感觉,但是对于音的组合的理性训练不够,整体学习效果就如“空中楼阁”,不够扎实。因而对于视唱练耳课程中的有调性和无调性训练,必须保持两者交叉进行,相互补充。

(二)单声部与多声部综合练习

在视唱训练的部分,分为单声部和多声部练习,其中多声部以二声部视唱训练为主体。传统的教学安排,二声部的视唱作品训练在第三学期引入,但由于音乐艺术的快速发展,各类改编唱、和声伴唱、阿卡贝拉小组唱的盛行,多声部训练可提前至课程的开始阶段同步渗入[3]。首先,在训练材料的选用上,除了要求训练要点突出、音乐性格明确,还要有多角度训练的价值,最好能满足单、多声部听辨、模唱、旋律听记等等需求,将要点通过多角度的训练达到突破性的掌握和提升[4];其次,改变基本练习的训练方式,比如对于构唱训练,除了单人旋律音程或分解和弦构唱,也可以多人和声音程与柱状和弦构唱。如,第一学期开始做部分自然音程的构唱训练时,可以同时做两个学生的高低声部和声音程构唱,这就形成简单的二声部音响的练习;最后,渐进式地进行训练安排,第一学期开展和声音程听辨记录后,就可以直接进入无升降调式二声部作品听辨训练,从基础的三度、六度音程关系和二声部作品开始,第二学期逐步深化二声部作品训练的同时,和弦连接训练内容可逐步从二声部拓展至四声部,以小组唱形式呈现。提前将多声部训练融入教学,采用多样灵活的手段,适应新的教学现状的需要,启发并满足学生们对于多声部声音效果的听觉期望。

(三)强调音乐基础理论知识

视唱练耳课程的任务是发展和提高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并引导这种能力在演唱、演奏、创作和音乐分析中得到锻炼和运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视唱往往起着组织教学的主线作用,听写随从、听觉分析在逐级训练中与视唱和听写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学生们在训练过程中要培养快速、准确地分辨音乐中各种要素的能力,包括音高、调、节拍、节奏、音程、和弦、和声、旋律手法及曲式结构等等,这些要素与音乐基础知识环环相扣。因而,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在视唱练耳的教学过程中始终起着指导性的作用[5],强调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应注意以下两方面。

其一,突破知识难点和薄弱点。音乐基础理论知识贯穿于视唱练耳教学的始终,学生们也是在统考前集中学习乐理的知识,熟练程度一般,实际运用起来常常会出现混淆模糊的情况,而且对于整个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体系的认识相当有限,实际运用起来就更难了。因此教师要针对在视唱练耳教学中遇到的理论知识难点,集中解析再进行实际技能教学。比如在教和弦连接的演唱和听觉训练之前,要详细解释和弦连接的知识点。和弦连接的初级阶段,是由调内和弦通过合适的结构进行连接而成,绝大多数学生对这个知识点非常陌生,虽然在乐理课上,已学习和弦、和弦的不同结构以及调内和弦,可是为什么和弦要有不同的结构,调内和弦与单个和弦实际的区别是什么,学生就完全不知。所以教师要及时做出解释,并且给出范例让学生练习。严格来讲,这个知识点是和声课程的教授内容,它在和声课上有极大的扩展空间,但教师不能等到和声课相关的知识要点讲授完毕再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这个知识点的基本要领是视唱练耳课程确定调性概念和多声部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其二,保持基础训练的强度和广度。基础训练是保证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质量,达到优化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目标的必备内容[6]。在课程第一学期无升降调式训练时,就要解决自然音程的基本辨析和大小调式调性的听觉构建,同时要开展调式内的三种常用音阶类别、三度音程训练、定调和弦、各级和弦分解、属七和弦原位转位及其解决,以及调内和弦连接的训练等等,以上内容的背唱和构唱,都要求学生应学会学懂。这方面练习不仅强化了听唱和构唱的基本功,也印证了乐理基础知识的学习。经过训练后,学生会明确该如何去完成每个调的练习,下一步就可以逐步让学生自行梳理其他各个调的基本练习内容,将要练习要训练的部分自己写出来并练好,再到课堂上来检查是否正确。

三、高师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高师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的改革实践,要在基础训练得以保证的前提下进行,有了扎实的基础,掌握了训练的方法,专业能力才有长期稳定提高的可能。由于整体的教学计划调整,各高校目前已将该课程缩减至每周两节课,但依然保持了四个学期的教学安排。部分专业院校将其课程性质调整为专业选修课,或者针对未来就业服务对象的需求差异将课程缩短至三学期等,这对于高师视唱练耳课程的开展是极大的挑战。对此,高师视唱练耳课程教师可通过丰富课程相关的训练方式,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训练;强调团队训练,搭配教学助理;将学习和训练的主体引导到学生自身,使其学会自主练习并进行教学设计等。

(一)丰富训练方式

在高师现阶段视唱练耳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授课形式以大班课取代小组精英课进行,且学生专业能力不足以支撑完整的课后自学循环。因此,高师视唱练耳课程教师可通过多角度整合训练方式,合理设计视唱与练耳相互结合的环节,优化和丰富训练方法等进行改革实践,具体可从如下三方面展开。

1.示范引导和即时抽查相结合

传统的视唱练耳课程以小组课训练展开,其中对于新作品一般不做课堂教学,而是通过学生课后自学,回课时清唱的形式完成,教师再根据学生回课的情况,对部分作品做重点的分析和进阶训练。但由于缺乏开展小组课精英教育的现实条件,高师视唱练耳课程以大班课形式为主,且学生的专业能力也不足以支撑完整的课后自学循环,因而在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首先应该针对较为突出的训练难点或者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及时准确的引导和示范,在学生对教学作品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通过跟唱进行学习;其次,教师可以根据全班学生的即时练习状况进行抽查,对学生表现的不足之处做出精准点评和指导,帮助他们突破教学难点和盲点。示范引导和即时抽查能最有效地让学生保持精神集中,提高学生学习紧迫感,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理解体会,同时也让学生能及时跟上课程进度。无论抽查到的学生情况如何,对全班其他学生都是非常好的示范作用,观摩的学生会从现场被抽查的学生处吸收到优点或发现其缺点,有意识无意识地进行对比、取长补短,进而提升整体教学效果。需注意的是,由于课时量的限制和课程进度的影响,示范引导和及时抽查等环节所占有的课堂实践是非常有限的,这就对教师教学经验和课堂把控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有选择性地加入伴奏

在视唱训练中,教学目标之一是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一首作品的清唱,但就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现状而言,直接清唱难度太大。因此在高师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改革中,先由教师有选择地为较难或训练元素较丰富的视唱作品加入伴奏,让学生更快地感受到作品的特点和风格,提高识谱和音准节奏节拍把控的效率,快速完成第一阶段的初级训练;在此基础上再由学生进行单独清唱,可有效规避由于学生个体音乐素养的不足带来的对作品认知失误而难以自知的盲区。在完成独立清唱的训练目标之后,教师也可以进一步鼓励学生给有代表性或有兴趣的作品加入伴奏,同时尝试优化整首作品的表现效果,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感受训练的价值所在。通过在视唱作品中选择性地加入伴奏,不仅可以引导能力强的学生自弹自唱,也可以运用于小组训练中,灵活采用一弹一唱或者一弹多唱的形式,既训练了视唱能力,同时又训练了键盘和声编配能力,既实现了多学科的结合又提高了学生在训练中的参与度。

3.技能与理论综合训练

作为作曲技术理论中基础类的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视唱练耳课程,它涉及到音乐学习的方方面面,技能要点和理论知识丰富且难度层次递增,因此,在现阶段的高师音乐专业教学中,不仅应把握好难点提升和学习层次递进的要求,而且可以将技能要点组合起来,与理论知识相对应做综合练习,这是该课程改革丰富训练方式的重要环节。如对音阶、节奏型、节拍这三者的掌握,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其所涉训练项目较多,内容转换丰富,难度灵活调整,大部分高师音乐专业生很难做到熟练掌握,需要持续有效的练习。这三方面的训练,通常是先进行单项训练,再到实际作品中进行综合视唱和旋律听辨。如在西洋调式训练中,换一个调就需要换三种音阶,假如进行固定唱名法练习,首先在音阶的唱名上就要进行转换,需要在乐理思维中进行快速而准确的调式理论调整,之后进行构唱[7]。由于实际音高的转换,无论是固定唱名法,还是相对唱名法,不同调式的音阶训练都有各种音准问题需要熟悉和调整。常用的有代表性的节奏型往往是作品主题的主要材料,各种节奏型的要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专项训练也能克服难点[8],节拍的训练过程也类似于节奏型的单项训练。可是,当调式音准、节奏型和节拍一起在视唱和旋律听辨的环节综合出现,学生们往往会混乱,甚至出现换一次作品就乱一次的现象,因此将音阶、节奏型、节拍三者在视唱和旋律听辨环节中进行综合实践是课程训练的重点目标。除了通过具体作品强化这三方面的综合能力,还可采取各调式音阶的构唱来训练作品中调式音响和音准的把控[9],在这个过程中,设置出一组或几组节奏型,通过调式音阶各个音级单音叠唱的形式,搭配几种常用节拍,要求学生同步划拍,简化了具体作品中各旋律的音准把控难度,强化调式音阶中各音级具体音高的转换训练,同时将节奏型和节拍根据训练设置的需要进行搭配,这一训练方式可以灵活高效地解决几个技能要点的组合训练,同时将所涉及理论知识练熟练透,提高基础训练的效率。

(二)课后练习与回课相结合

课后练习的目标,就是将课堂上阐释过的重点难点,加以强化训练,同时借助其他补充训练,对课堂内容加以巩固和拓展。课后练习是视唱练耳课程的训练重点之一,其重要性不亚于器乐技能课程的课后练习。在视唱练耳课程中,如果没有同步的课后训练,就难以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授课内容,继而无法开展下一步的教学活动。无论是视唱还是内心听觉,单声部还是多声部,都需要每一位学生在安静和精神集中的状态中去寻找自己的音准并加以调整,在不断的循环练习中捕捉、适应和掌握。建议采取单独练习和分组练习的方式,固定各组合成员,以便组员互相熟悉气息长短、音色特点、音准情况,从而更好地实现融合,达到良好的和声意识和声音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进行启发和规避学生的惰性同等重要。课后作业检查是学生学习的压力和动力,不仅可以督促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巩固,还可以有效检验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为了优化练习效果,增加练习强度,可以将课后作业以常规随堂视唱和背唱的方式作为回课的展示,也可以让学生将重要的视唱作品以录制音频的方式回课。学生将平时课堂的听记练习做书面整理,与视唱作业一起默写,作为每堂课的学习记录定期上交检查,再将学习记录本上可做构唱的内容作为抽查部分再次回课,以此让学生加强学习、训练并检验学习效果,巩固相关技能知识。在常规训练中,可先进行单独练习,解决初步的技术问题后,再组织小组训练。小组训练内容包括视唱和练耳两大类别,可以在单声部和多声部训练中同步展开。比如在多声部训练中,常规方式是分声部练完再合并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当某一声部音准未能达标时,可以采用弹唱的方式来矫正。但部分学生键盘操作能力不能胜任这个练习,这时小组合作就很必要了,可由部分学生轮流弹一个声部,其他学生唱另一个声部,或由键盘能力最好的学生 同时弹奏两个或多个声部,其他学生唱相应的各个声部,再逐步减少键盘的加入,完成多声部组合唱的音准构建过程。另外,为学生提供完整作品呈现的机会也非常重要,因而,结业考试建议加入汇报音乐会的环节,鼓励并协助学生们完成对作品的调整和排演。

回课方式的多样化,直接导致学习强度增加,课后训练不仅不能减少,反而更应该被重视。因此,课后练习和回课是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改革环节中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只有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开发个人的内心听觉潜力和提高视唱练耳综合技能,才能保证课堂教学内容有效开展、课后训练落实到位。

(三)采用教学助理

目前高师视唱练耳课程以自然班的形式开展,每个自然班40人左右,然而由于上课人数太多,影响课程训练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要求的落实。因此,在该课程的改革过程中,可将自然班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四名同学组成,四人的小组合可为课程最后的四声部训练做铺垫。班级分组确定后,可建议每个组选举一名组长作为教学助理,教学助理可由固定人选担任,也可由组员轮流担任,具体根据各组情况自行安排。各组教学助理主要任务是跟进课堂内容和课后作业在本小组的完成情况,统筹小组内训练安排和计划,巩固课堂的听记内容,同时尝试对练耳内容进行同步调整和转换,带动组员开展练耳配套训练。在课程结业音乐会的组织上,也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通过多种组合进行节目创造,经过长期训练的教学助理,执行力和教学组织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升,可胜任音乐会筹备的骨干,带领组员更好地完成结业音乐会的筹备和演出。另外,视唱课程的组织需要一定的准备工作,每个班在若干教学助理的基础上,可选出一到两位科代表,负责上课前的预备工作,如由教学助理在课程开始前五分钟带领全班进行作业复习,不仅可以巩固上堂课的内容,将学生们的嗓音和听力调整到上课的状态,也可以及时提醒未练习到位的学生,抓紧练习。科代表和教学助理等的设置,不仅进一步强化了科代表和教学助理自身的能力,有效规避了学生上课迟到的问题,同时保证了教师准时上课的授课效率。

因材施教、实事求是、严谨而不失大胆地进行教学改革,是当今教学实践不断深化的方向。在综合教学难度加大,整体教学效果提升的改革预期要求下,只有对教学模式进行积极创新的调整,同时制定科学有效的辅助教学机制,才能达成人才培养目标。高师视唱练耳课程改革,需制定有效科学的教学改革方案,优化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效果,探索创新可行的教学模式,以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提升整体教学水平,适应创新高效的教学要求,培养出专业的应用型音乐人才。

猜你喜欢

调性和弦声部
属七和弦解决在配和声中的应用研究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阿瑟·奥涅格新调性思维研究——以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例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苦练和弦勇闯难关
小学中低段合唱中声部配合的有效教学
界定·分析·理解
——泛调性音乐分析引论
合唱的音响效果之我见
单子论与调性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