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性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实践与改进

2020-03-14张堂云朱良华李德华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梧州院校融合

张堂云,朱良华,李德华

(梧州学院,广西梧州 5430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我国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工作。在李克强总理提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之后,创新创业教育在全国高校全面铺开,并迅速成为全社会关注研究的焦点。目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基本形成了政府大力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高等学校全面实施、学生主动融入的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鼓励各级各类学校与时俱进,创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进一步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地方高校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客观需要。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下,不少地方性院校正在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实践,探索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服务于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新要求。为此,本文尝试从创新创业教育基本内涵从发,在论述地方性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必要性的基础上,通过个案剖析检视地方性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努力为地方性院校优化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益启示。

一、创新创业教育基本内涵

2010 年,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 号)中首次提出 “创新创业教育” 概念[1]。在文件的要求下,各高校开始日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广泛深入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到2018 年,国务院为了支持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 战略实施,颁布了《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 “双创” 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 号)文件,明确要求全国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得到各个高校,特别是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积极响应,成为学校特色培育、内涵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领域的热点和焦点。然而,不少人在认知层面却庸俗地将创新创业教育简化、曲解为是教学生办企业、做老板的教育,并基于创业成功的稀缺性否定创新创业教育的可行性和现实价值。

其实,把创业等同于创办企业、做老板,并以此来阐释创业教育是十分狭隘的,创新创业教育也不等同于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与创业内在统一性的反映,很大程度上是针对高校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局限于知识传授,忽略了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无法适应时代需要而提出的。它从一开始就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是为顺应时代要求而形成的教学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通过 “创业带就业” 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现实需要,更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2]。从目标来看,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从理念来看,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各大高校改革过去以知识传授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地方性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是地方性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我国高等教育即将由大众化阶段迈向普及化阶段,地方性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骨干力量和重要组成部分,自诞生之日起就天然地担负起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以满足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发展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是地方性院校践行使命的根本途径[3]。然而,当前地方性院校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正呈现出从过去的极端理论化向极端职业化转变的倾向。单纯强调理论知识、学科知识传授,忽略实践能力培育是不符合地方性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但是,只强调技能操作、动手能力培养,忽略知识结构塑造和综合素质提升,也不符合地方性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重视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并将其融入到专业教育体系,形成二者融合发展,是地方性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专业教育来源于西方工业化生产方式,打上了工业时代的烙印,是 “标准化、可复制与批量生产” 等特征在教育领域和人才培养中的突出反映,它强调基于专业视角教授学生知识和技能,培养专门人才。伴随着社会分工协作体系的日新月异,生产活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经验化、标准化和刻板化” 的传统专业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生产实践复杂化的现实需要。特别是,随着5G、区块链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再加上外部宏观环境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不断加剧,具备创新创业精神、思维与能力的专业人才成为新时代的国家之需。承担应用型人才培养责任的地方性院校,理应成为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开拓者与践行者[4],激活大学生的创新潜力,推动高等教育全面变革。

(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是地方性院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必由之路

创新创业能力首先表现为一种专业能力,脱离专业知识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相反,那些创新思维活跃、创新创业能力突出的榜样人才都是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5]。专业教育是高校做好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平台,对于地方性院校尤其如此。这些高校生源质量无法与 “985” “211” 高校相提并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重点大学存在明显差距,在大学期间,如果不夯实他们的专业知识基础,培养形成一定的专业技能,反而去奢求更高层次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养成,那无异于缘木求鱼。创新创业思维是一种发散性思维,但并不代表创新创业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无论是创办企业,抑或是创造性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专业知识的科学指导和支撑,否则会多走很多弯路、付出沉重代价。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地方性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建立在专业教育的基础平台之上。

三、地方性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实践:基于梧州学院的考察

梧州学院于2006 年由原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升格而来,是一所典型的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经过10 多年的实践积累,梧州学院逐渐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即以众创空间为依托搭建起全方位综合性教学平台,并通过项目带动促进人才培养从 “综合素质” 向 “素质综合” 转变,并努力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有效路径。

(一)梧州学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经验

1.努力创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平台。梧州学院早在2010 年10 月就在校内设立了大学生综合发展中心,作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平台;在2016 年9 月,又在大学生综合发展中心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平台的设立不仅完善了创新创业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技术,而且有利于营造一个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的创新创业实践环境,便于大学生集体讨论学习。后来设立的创新创业教育学院,作为专职管理服务机构,不仅承担了全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实施任务,还安排有专业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及时收集和反馈各类信息,统筹做好学生学习实践中的跟踪、指导工作。以校内大学生综合发展中心和创新创业教育学院为平台,梧州学院已经逐步建立了一体化、多层次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努力营造与社会需求接轨的实践实训环境,推动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互联互通,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互嵌的课程体系。据统计,梧州学院工科类专业开设了20—30 学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文科类专业开设了10—20学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全校共开设58 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合计138.5 学分。在实践过程中,梧州学院对学生进行分类别、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为了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联系,梧州学院鼓励人才培养的跨学科互动与交流,通过持续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方案,不断突破专业局限和壁垒,深度挖掘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等传统创新创业课程的同时,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互嵌路径和方式,提倡专业课程教学中围绕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业能力等主题安排组织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改革,形成 “基础+拓展+创新+实践” 四位一体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体系。

3.及时总结固化实践经验,塑造创新创业教育品牌。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梧州学院定期举办青年创新创业峰会、大学生微型企业发展论坛、大学生创业文化论坛、创新创业项目成果展、创新创业成果分享会等系列活动,努力在校内营造形成崇尚创新创业精神的浓郁人文环境和育人氛围。为了让相关经验得到有效传承和发扬,每次活动结束后,梧州学院十分注重及时总结承办各类活动的得失,凝练升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经验,打造培育创新创业教育品牌。比如: “打造实践育人基地 促进创业文化教育” 项目曾荣获2012 年广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二等奖; “培育创业文化 搭建大学生成长发展平台——梧州学院大学生创业实践育人工程” ,曾荣获2015 年广西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这些获奖项目既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又是校园文化的有机构成。春风化雨,文化育人。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努力培育创新创业教育品牌,打造形成独特校园文化。浓郁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可以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养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强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调动他们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积极性。

(二)梧州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

如前所述,梧州学院立足自身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及规律进行了积极实践,甚至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方面也进行了积极尝试,并且已取得了一定成效和影响力。但是,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仍然面临一系列挑战,这些挑战在地方性院校中具有一定普遍性。

1.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本质的认识不到位。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认识层面的错位必然会带来行动的偏差或滞后。以梧州学院为代表的地方性院校中,不少老师甚至专职创新创业教育的领导,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本质还存在误解,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片面地理解成以创办企业、培养老板为导向的教育,或者是理解为就业教育。于是,创新创业教育重回过去传统的就业教育老路,被异化为创业技巧训练、求职技能训练,在实施过程中简化为增开几门创业或就业指导课程,把创新创业教育视为就业教育的翻版或者专业教育的第二课堂。科学厘清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内涵,是准确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前提,它的核心应该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意识、思维和能力,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把大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

2.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经历的 “双师型” 教师缺乏。近年来,梧州学院先后遴选了一批专任教师专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培训,提高这些专任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以满足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需要。然而,能够胜任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需要的 “双师型” 教师依然缺乏,这一难题在地方性院校中具有普遍性。这一方面是因为长期以来教师的职称晋升机制偏向于学术科研成果的评价,导致老师倾向于把时间、精力投入科研工作中,对于积累创新创业实践经历、着重培养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动力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地方性院校教师编制普遍偏紧,现有教师的专业理论教学任务重,很难分身到企业挂职锻炼或者进行创新创业训练。当然,地方性院校也尝试从企事业单位选聘了一些具有创新创业实践经历的管理者、技术骨干作为创新创业实践教师,但是这些教师往往又缺乏持续的学术历练,在学科知识、专业理论等方面又可能满足不了专业教育的需要。

3.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嵌合得还不够紧密。创新创业是专业教育的内在精神和价值主张[6],而专业教育则是创新创业的基础与支撑,脱离专业知识与技能背景的创新创业是难以获得成功的。尽管梧州学院历来提倡和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然而,目前二者的嵌合度依然有待提高。在地方性院校中,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分离、 “两张皮” 现象具有一定普遍性。除了前面提到的将创新创业教育庸俗化理解为培养 “老板” 之外,不少地方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典型做法就是:举办或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邀请企业家进校开设讲座、开展自主创业为主题的社团活动等。这些 “短平快” 的做法 “热热闹闹” “风风火火” ,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但是专业化程度不高,也无法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行系统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程度依然不深。

四、地方性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更新观念,增强融合意识

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的号召和教育部要求下,地方性院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开始重视,但这还远远不够。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进行贯彻落实,必须进一步更新观念,增强融合意识。首先,彻底从思维上走出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误区,准确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超越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庸俗化理解。这是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前提。其次,深刻理解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层面的内在统一性。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既不是 “平行线” ,也不是 “对立面” 。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将为专业教育赋予全新人才培养价值主张;而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专业教育,则为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达成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进一步加大力度培养具备融合特征的骨干师资队伍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质量与师资队伍保障水平密不可分,打造一支既有创新创业精神又有专业素养的融合性骨干师资队伍至关重要。当前,地方性院校师资队伍除了编制数量不足之外,更主要的困境是专业教师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能力和精神相对不足。不少学校通过选聘校外企业家、创业者担任兼职创新创业教师,但这类师资队伍不够稳定,也无法有效提升专任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建议地方性院校以培养校内具备融合特征的骨干教师为抓手,从专业教师中遴选出一批专业知识突出、教学技能优秀的佼佼者,通过为他们提供专项培训、校际交流、委托培养、鼓励在职创业实践等方式,对他们进行系统培养,在培养过程中提前签好服务期协议,把他们打造成具备融合特征的骨干教师和 “种子选手” 再通过这支师资骨干队伍的示范引领、带动辐射效应,从根本上解决地方性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水平不高、队伍不稳等问题。

(三)以人才培养目标融合为引领探索多维融合路径

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课程被不少地方性院校作为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抓手,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这具有一定合理性,但是,如果二者的融合仅仅停留在课程上,那么其高度和深度显然是不够的。课程体系的设计是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建议以人才培养目标融合为引领,打造形成多维融合路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侧重点是存在差异的,前者注重创新创业能力,后者则着眼于专业技能,如果人才培养目标没有能够融合统一,那么在具体操作层面是很难实现殊途同归的。为此,各个地方性院校应该提升当前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维度,从人才培养目标上入手,构造实现创新创业能力与专业能力融合统一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对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在这个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引领下,再去进一步细化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融合设计,包括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考核评价、教学管理等,努力编织构造形成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价值链和路径网,服务和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猜你喜欢

梧州院校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中共梧州城工委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梧州工人运动的急先锋
八十多载后寻访梧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