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型服装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探究
——以贺州学院为例
2020-03-14朱晓佳谢丰泽
朱晓佳 ,谢丰泽
(1.贺州学院设计学院,广西贺州 542899;2.泰国格乐大学国际学院,泰国曼谷 10700)
服装设计专业要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满足现代服装设计人才对知识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贺州学院(以下简称 “学院” )地处桂粤湘三省(区)接合部,毗邻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 “大湾区” ),是贺州市唯一一所地方本科院校。2014 年以来,学院坚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转型发展之路,充分利用东进粤港澳的重要通道地理优势和广西东融示范区的战略优势,大力推进协同育人和协同创新。作为学院重点发展的服装服饰设计专业,其 “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功能性,同时又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传承价值”[1]的行业特点和职业特征,因此,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对接产业前沿,学院探索出一条面向大湾区服装产业发展的 “T” 型服装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学院产教融合、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
一、 “T” 型服装设计应用型人才改革背景与机遇
“T” 型服装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指 “以培养一专多能的服装设计应用型人才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岗位适应能力为重点,并使受教育者具备较强的创造与创业能力而构建的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是贺州学院主动适应国家大湾区发展战略和广西实施东融战略背景下服装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选择、新路径、新实践。
(一)大湾区服装产业升级: “T” 型服装培养模式改革新动能
大湾区是我国重要的服装产业基地,无疑给中国纺织服装的升级发展带来机遇。《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 “一带一路” 建设深入推进,为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竞争力、更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拓展了新空间,同时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共建人文大湾区对时尚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国内市场消费升级倒逼产业创新,行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智能化制造活跃,材料发展快速。服装业不仅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新型专业人才,而且要求人才升级,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T” 型服装培养模式的 “T” 字,是对服装设计人才知识能力、创新创造能力构成的一个形象性表示。 “T” 在纵向上,作为现代服装设计及管理人才的角色,在本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创新和创造方面要有深度、有厚度、有温度,形成坚实的专业支撑; “T” 在横向上,能够清楚了解服装行业的发展趋势,熟悉本行业运行市场规律,最终转变为创新创业能力。
(二)适应大湾区服装产业人才新需求:创新创业创造 “三创能力” 是 “T” 型服装培养模式改革首要任务
我国目前服装教育办学依然存在层次模糊、教育职能重复的现象,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同质化严重,创新创业创造型人才严重短缺。就 “T” 型服装设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言,几乎所有学校都强调服装设计人才知识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然而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强、创新创业创造能力强的 “T” 型服装设计应用型人才,不只是加强理论+实践能力就可以实现,而是一个集科技、人文、艺术、时尚相融合的系统工程。服装产业转型升级要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相结合,把人文元素、民族元素、时代元素有机融合。因此,面向大湾区服装产业升级和供给侧改革,培养具有创新、创业、创造 “三创” 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 “T” 型服装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首要任务。
(三)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 “T” 型服装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机遇
人类发展历史告诉我们,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给人类带来新一轮的工作革命。服装产业也同样面临一大批现有的劳动力被淘汰出局,而要成功应对未来的工作革命,就要靠教育主动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大规模培养新型的劳动力。这种新型劳动力,不仅需要有 “IQ” “EQ” ,还需要有 “AIQ” (人工智能商数),而培养新型劳动力需要有特定规律时间,教育革命要先于工作革命启动,培养 “人工智能时代的原住民” 是当下高等教育新使命,因此 “T” 型服装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迎来了新的机遇。
二、 “T” 型服装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实践基础
贺州与大湾区山水相连、人文相通,为大湾区1小时经济生活圈,每天数十趟动车相互往来。对于贺州学院来说,利用大湾区和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优势,开展服装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天时、地利、人和优势。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基础
1.天时:大湾区国家发展战略和广西东融开放发展的双重利好
广西全力加快构建 “南向、北联、东融、西合” 的全方位开放发展格局。在 “东融” 方面,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加快推进粤桂经济深度融合,积极主动服务大湾区建设,成为广西发展主要抓手。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为地方本科院校服装专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最重要的湾区经济,具有强大的综合实力。2010 年至2017 年,粤港澳大湾区GDP 总值由5.42 万亿元升至10.26 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的12.4%,人均GDP 达到15 万元人民币。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基础雄厚,产业链完整,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化程度高,经济活力强,外向型程度大,具有强大的辐射带动力。服装作为时尚产业的核心部分,在国家新战略背景下如何整合资源、实现升级发展,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影响力对话和竞争的标志性产业,是当前大湾区服装行业高度关注的重要课题。服装行业进入深度调整、转型升级的新时代,这给广西地方性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把服装专业建成一流专业提供了难得机遇。
2.地利:大湾区1 小时经济圈和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
贺州,毗邻粤港澳大湾区,是广西与粤港澳地区交融的重要战略支点,也是大湾区辐射内地的最佳桥梁和纽带。2019年,贺州被正式赋予了建设 “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 的新定位、新使命,深入推进规划东融、交通东融、产业东融、人才东融、服务东融 “五个东融行动” 。其地利优势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地缘优势。
3.人和:贺州学院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转型发展的实践基础
贺州学院 “十三五” 期间实施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转型发展之路,协同创新、协同育人所取得的实践成果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实践保障。现贺州学院与凤凰卫视集团·凤凰教育、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华晟经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西海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甲骨文)、新道科技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珠海宝贤餐饮集团等企业建立了覆盖全校专业的校企(行业)平台,并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建立了南岭走廊族群文化研究基地、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贺州语言文化博物馆、瑶族服饰传习馆等载体,聚焦创新创业教育,构建 “四位一体” 创新创业协同育人体系,为学院转型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团队成员参与的 “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非物质文化传承相结合的实践” 成果获2017 年广西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团队成员创作的作品曾在中央电视台《魅力中国城》成功展示;团队成员参与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中国 “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银奖等。团队成员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扎实的专业基础,对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为推动项目的实施打下良好基础。
(二)高校转型发展成效初步显现
1.地方高校激活转型发展思路见成效
贺州学院是教育部与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项目首批合作院校之一,教育部 “新工科” 研究和实践项目承担高校,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员,广西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广西整体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学院两次进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全国本科高校300强;2018年、2019年进入第三方机构软科发布的 “中国最好大学排名” 600 强,其中,2019 年排在473 位。学院推转型、促发展,形成 “开放合作、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协同育人” 办学特色,成功探索出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之路。
2.突破育人瓶颈显效果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而 “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2]。贺州学院坚持 “立足贺州、服务区域、面向基层、突出特色” 的办学思路,结合设计类专业特点,走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的发展之路,积极推进转型发展,为主干专业搭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平台;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堂紧密结合,构建了 “创新创业理论—创新创业训练—创新创业实践” 的课程体系。2016 年,贺州学院与全国十佳时装设计师王培娜在广州开设2013 级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 “培娜班” ,实行 “3+1” 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开启探索面向大湾区服装市场的人才培养之路,取得了很好的育人效果。 “培娜班” 的康支同学设计的作品入围第25 届中国 “真维斯杯” 休闲装设计大赛并进入南部赛区决赛和获得第4 届中国(虎门)国际童装网上设计大赛金奖,杨琳同学获得第25 届中国 “真维斯杯” 休闲装设计大赛最佳效果图奖等;《广西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获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瑶蓝之旅: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非物质文化传承相结合的实践》获广西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瑶蓝之旅工作坊》项目获中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一等奖等。
3.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地方高校将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是实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贺州学院在构建基于课堂、基地、平台和园区 “四位一体” 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通过实施 “课程双创” 改革,双创课程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取得良好成效。贺州学院占地面积1.2 万平方米的创新创业园被认定为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众创空间, “贺州学院众创空间服务能力提升建设” 项目获广西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在第一至第四届中国 “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贺州学院获国家级银奖1 项、铜奖6 项,自治区级金奖20 项、银奖41 项、铜奖143 项。2017 年,贺州学院获广西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 项、二等奖1 项、三等奖3 项。2019 年,贺州学院被评为广西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双创教育” 和产教融合进一步彰显了学院的办学特色。
三、 “T” 型服装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地方高校要建设人才高地,支持珠三角九市借鉴港澳吸引国际高端人才的经验和做法,创造更具吸引力的引进人才环境,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加快建设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在面向大湾区、服务大湾区过程中,贺州学院 “T” 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改革坚持 “学科建设为引领,人才队伍为关键,转型发展为途径,创新创业为抓手,综合改革为动力,一流质量是目标” 的理念,与企业行业按 “八个共同” 的标准,利用大湾区地缘优势,通过走协同育人、协同创新之路,用创新的理念、应用的理念、服务的理念构建适应大湾区服装行业转型升级的 “T” 型服装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构建 “T” 型服装设计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
根据国际服装教育发展方向和大湾区服装产业转型发展需要,科学设置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模块。地方高校 “设计专业课程改革必须敞开胸怀,紧跟市场节奏,融入企业、多方参与,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课程,乃至应用型专业”[3],才能围绕市场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坚持以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专业课程结构,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导的课程模块。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突出产业链需求,让企业走入学校,走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合作之路,突出服装设计应用型人才的知识交叉和创新创业创造型能力结构的培养,构建 “T” 型服装设计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
(二)构建培养创新创业创造 “三创” 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贺州学院构建了产教、科教、科创、专创 “四融合” ,校政、校企、校地、校校 “四协同” 的创新、创业、创造 “三创” 能力的人才培养工作机制,突出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并形成以能力需求为导向的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贺州学院实施 “双创+课堂教学” “双创+师生科研” “双创+社会实践” “双创+产教融合” 的 “双创+N”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真正让合作企业 “做” 起来,校内校外教师 “强” 起来,学生学习 “动” 起来,把创新、创业、创造的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2016 年,贺州学院通过与知名时装设计师王培娜共同开设的 “培娜服装实验班” ,利用大湾区世界服装中心,开展服装设计 “T” 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积累了一定经验。
(三)按 “八个共同” 标准,构建协同育人协同创新新机制
面向大湾区服装企业,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顺应产业升级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校企协同育人、协同创新新机制。贺州学院按 “共同制定培养标准、共同完善培养方案、共同构建培养体系、共同开发教材教案、共同组成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 八个共同的标准,构建创新创造型人才培养和评估体系[4]142。
1.共同制定培养标准
产教融合应以产业转型升级为驱动,按照服装专业链与产业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对接的要求,按行业标准,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贺州学院突出强化人才培养目标要与行业能力需求相吻合、与用人单位岗位相吻合、与职业素养相一致,培养 “具有国际视野、创意思维和‘工匠精神’的应用型创新设计人才”[5]479,努力实现可持续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2.共同构建课程体系
高校应围绕 “培养符合产业需求、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实践型、应用型、宽口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目标”[5]419,调整课程结构,把企业行业最新能力需求纳入课程体系;主干核心课程要引入项目课程、案例课程,与企业共同构建课程体系[4]141。如贺州学院设计学院的课程体系构成注重产业需求与专业课程的衔接,并将其纳入对接行业发展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的应用能力。
3.共同完善培养方案
贺州学院设计学院对大湾区开展了社会调研,进一步梳理企业行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特点,与相关企业一起,调整已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一套产教深度融合,与企业行业完全对接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训实习的课时占总课时比例要达30%以上,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实训实习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年;主要专业课程运用真实任务、真实案例教学覆盖率要达100%,用人单位参与率要达到100%。
4.共同实施培养过程
贺州学院建立了制度完备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来自大湾区合作企业(行业)、用人单位比例达50%以上。贺州学院设计学院每年至少安排2 门课程(含实践课)由服装企业(行业)工程师、专家任课,进行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承担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指导教师[4]142。贺州学院通过 “点对点” 共同实施培养过程,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5.共同组建教学团队
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迫切要求。贺州学院建立团队合作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实现共同发展、双赢局面。学院的二级单位——设计学院通过与服装企业(行业)共同组建教学团队,聘请服装企业(行业)教师或大湾区高校同行教授任课或指导实践,每个专业选拔至少有一名作为今后行业公认的高水平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候选人加以重点培养[4]142,提升了教育教学效果。
6.共同开发教材讲义
结合现实需求,开发教学资源。贺州学院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教材,直接引进大湾区服装企业案例、项目、培训等教材(讲义),编印与企业(行业)发展同步的4 种以上课程讲义[4]142;通过引入行业共同开发教材讲义,更好地促进学科专业发展,促进学院特色形成。
7.共同建设实训基地
贺州学院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充分利用大湾区服装企业,在学院合作平台基础上,制定校企合作具体操作性的实施方案,在广州、深圳、香港等地区服装企业共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8.共同评价培养质量
贺州学院根据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对标把脉,与合作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深化学分制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强化实践型课程,提高复合型、创新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课程比重;把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学生学业成绩重要指标。贺州学院实行双考核、双评价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健全了教学质量反馈体系[4]142。
应用型高校只有深化产学研融合、校企合作,才能对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贺州学院服装设计专业致力于深化教学改革,以 “八个共同” 为导向,改变了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参与动力,实现了校企双赢的良好局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综上,在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 “T” 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改革具有可行性。高校坚持产学研融合发展,按照 “八个共同” 的标准,走协同育人、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之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达成目标的实现度。广西地方本科院校利用地缘优势,主动面向大湾区,服务大湾区,破解办学资源紧缺瓶颈,走高校转型发展之路。在实践过程中,以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突破口,以创新创造能力培养为改革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造能力,积极探索经济欠发达地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努力推动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培养主动适应大湾区产业升级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最终达成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