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 视角下学校武术教育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研究

2020-03-14于少文刘璐璐郭雷祥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武术课程思政育人

于少文,刘璐璐,吴 华,郭雷祥

(1.皖南医学院公共基础学院,安徽芜湖 241001;2.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安徽芜湖 241000)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教化之本,出于学校” ,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要坚持把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方位育人。

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瑰宝,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全面地表达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精神、思维定势、行为方式和审美情趣”[1]。学校武术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课程,理应承载着提振民族精神和深化育人价值的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学校通过深度挖掘武术教育中的思政元素,把武术教育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资源和精神价值转化为民族精神、理想信念、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力量,对于实现 “三全” 育人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课程思政” 理念的本源剖析

(一) “课程思政” 理念是教育理念和教育价值观的属性回归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新时代思想为指导,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当前教育的主要使命。学校活用 “课程思政” 理念,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内化德行和素养,强调知识和技能学习传播中的价值导向,润化学生于无形,在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接受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以及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 “课程思政” 理念是 “大思政” 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外化表现

“课程思政” 是 “课程承载思政” 与 “思政寓于课程” 相融合的教育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化表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 “德” “才” 兼备、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只具有知识技能的专门 “人才”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德是做人的根本,是成才之保障。课程思政要把这种理念贯穿于各学段、各学科教学之中,探寻各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关联性,挖掘本学科思政元素,并将相关内容融汇于平时的教学之中,通过学科教学的渗透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二、学校武术教育思政元素解析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身体文化的典范和中国社会文化极具特色的表现形式,被人称之为 “了解中国社会与文化之秘钥”[3]。从先秦的 “六艺” 到宋代的 “武学” ,从唐代的 “武举” 到明清的 “师承” ,武术在不同时代彰显不同的时代价值。随着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及国家对武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传承,武术充分融入学校体育教育,不仅极大的丰富了学校体育教育内容和育人手段,而且成为弘扬民族精神的文化载体。

(一) “尚武” 强体:入世进取,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尚武” 是武术技艺的核心,是武术文化的根基[4]。作为起源于人类生存技能的搏击技艺,武术要求在习练过程中融入勇武顽强和不畏强者的尚武精神。那些历史上为国家民族抵御外侮,反抗入侵的武术志士,把不畏强敌、入世进取的武术精神与国家大义紧密联系在一起,影响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从南宋岳飞 “精忠报国” 到明代戚继光 “男儿铁石志,总是报国心” ,再到近代的霍元甲 “以武保国保种” ,都被人民铭记,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4]。 “尚武” 强体无疑沉淀着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是爱国主义元素最为恰当的载体。学校武术教育要找准武术学科的特色,契合思政教育的需求,深挖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元素。使学生在学习武术技艺、强身健体的同时又能促进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这正是学校武术教育在思政教育最好的体现。这种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政教育,不仅有利于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更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二) “武德” 润心:内外兼修,提升道德修养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强大的生命力在于武术技击的传承,更重要的是武德的润心。武德主要指习武之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5]。可以说,武德是习武者在习练过程中所遵循社会道德准则而形成的自律规范体系。学校武术教育的 “武德” 理念就是在传授武术技艺的同时,对习练者实施 “育人” 的功能,其思想内涵与 “立德树人” 理念有着高度的同构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这些论述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人才指明了方向。武德教育中 “尊师重道,孝悌正义” 契合了当代主流的行为准则; “扶危济贫,见义勇为” 作为习武之人的基本信条,更是弘扬正确社会价值观的典范; “内外兼修,德艺并育” 强调 “德” 修为上,与 “立德树人” 有异曲同工之处;武德教育倡导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的和谐思想,对创建和谐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概括来说,学生在学习武术过程中,贯穿于整个过程的 “武德” 教育,不仅个人修养得到提高,而且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实现了学校武术课程 “知识传授” 和 “价值引领” 的完美融合。

(三)崇 “礼” 守 “规” :塑规范意识,育人文精神

中国自古就是 “礼仪之邦”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社会的精神体现。礼不仅影响人们的行为规范、准则,而且会对人们的道德、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6]。武术礼文化是传统礼文化的映射与缩影,武术教育以礼始,以礼终,这种 “礼” 文化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受 “武礼” 熏陶。一方面这种 “武礼” 不断约束学生的行为,塑造学生规范意识,这与我们新时代倡导的 “公正” “法治” 相融合。另一方面,以文化道德为基础的武术礼仪重视人的人文精神培育,这也是中华武术所特有民族精神。这些优秀的人文元素对于促进学生个人修养的提高和规范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构建以武术礼仪为载体的社会风气和文化氛围具有巨大的实践价值。

三、课程思政视角下学校武术教育的价值内涵

“善的教授是一种唤起而不是一种直接的教学。”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综合的教育理念,既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更强调知识在传播中的价值导向,更能唤起学生对其价值、思想内容的思考。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元素。发挥学校武术教学内容的育人功能,发掘武术文化中内含的 “正能量” 内容,并进行整合和施教,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指导。

(一)健全体格,磨练意志品质

完全人格,首在体育。武术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对实现 “健康第一” 的学校体育目标,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武术教学和训练主要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如长拳中以 “手、眼、身、法、步、精、气、功” 为八法,强调身心统一,以及武术理论中强调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的内三合, “手与足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 的外三合[7]。学生通过练习,增强身体肌肉力量,改善神经系统及心肺功能,增大肌肉和韧带的伸展性,提高习练者身体素质,健全其体格。

俗话说 “要练武,不怕苦” ,初学者在练习基本功时,要克服肌肉和韧带的疼痛关,克服疼痛的同时对于心理品质的塑造更为重要,养成不怕苦、敢吃苦的意志品质。谚语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更是对于习武者的生动描述,唯有做到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有所收获。在实战练习时学生遇到强手不消极逃避,敢于 “亮剑” ,更能培养学生勇敢无畏,坚韧不屈的战斗意志。通过持之以恒的锻炼,让学生在掌握武术技法、功法的同时,在身体素质及意志品质上都能得到全面的提高和磨练。

(二)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从武术起源发展到现在,经过世代传承和凝结,武术汇集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彰显了中华民族精神,武术教育已是一种优秀的教育资源。学校武术教育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过程中,把武术蕴含的优秀文化资源转化为民族精神和思想教育的内在力量,让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的载体,武术精神融入了深厚的民族情感,最为凸显的就是爱国情怀。从古至今,在中华民族遇外敌入侵存亡之时,无一不借助武力激发了民族斗志,弘扬了民族精神。赵武灵王以胡服骑射教民,举国上下全民皆兵,以拒匈奴;南宋 “岳家军” 精忠报国,让金军感叹 “憾山易,憾岳家军难” ;明代 “戚家军” 奋勇杀敌,御倭寇于疆土之外;近代霍元甲创办 “精武会” ,挫败了日本 “武道馆”[4]。这些优秀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鼓舞着中华民族,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自强不息、不懈奋斗。

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伟大精神的激励,《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8]。学校在武术教育中深挖民族精神和爱国元素,着力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

(三)以 “礼” 育人,培养道德行为习惯

俗语说 “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 , “礼” 是人们之间约定成俗的习惯。 “武礼” 是习武之人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行为规范,是人与人之间尊重的文明体现。严格意义上说, “武礼” 是人们共同遵守的规范制度,具有约束性、规范性特征。学生在学习武术时,技击动作都具有攻击、搏杀等特点,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更应提升内心的修为,理解礼仪的思想,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学校武术教育作为育人的重要内容,不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技术动作的掌握,更要充分发挥武礼的育人功能。另外,学校更要充分发挥武术教育的优势,传承武术礼仪的内在价值,如 “尊师重道” 的道德价值, “仁义礼智信” 的做人道理,通过 “武礼” 文化的熏陶,完善自我人格品质,养成良好的道德修为。

(四)传承民族文化,践行文化自信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灵魂的民族无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灿烂的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我们重要的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能 “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中华武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与中国哲学、医学理论、军事思想、文学艺术等密切相关,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完美载体,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理应肩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学校武术教育在传授学生武术 “技” 与 “术” 的同时,更要注重道、德、礼的熏陶,如 “自强不息” 的奋斗精神, “精忠报国” 的爱国情怀, “舍生取义” 的牺牲精神, “扶危济困” 的公德意识[9]。这些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得以传承,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长久地影响学生,使其成为践行文化自信的主体。只有坚定文化自信,践行文化自信,中华民族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四、课程思政视角下学校武术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深度发掘武术教育的思政元素,整合武术思政价值模块,形成 “点” “线” “面” 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文化积淀博大精深,蕴含着东方民族的性格和智慧,所以在学校体育中,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作用。通过深度发掘武术教育中的思政内容,整合武术思政价值模块,使其在教学和训练中实现 “知识传授” 和 “价值引领” 的有机融合。

(二)拓展教学空间和时间,构建立体化武术育人课堂

学校教育最主要的教育方式就是课堂教学,武术课堂作为育人的主阵地,要利用好这个主渠道。课堂内容设置要符合教学规律,既能达到学生强身健体的需求,又要实现对学生良好的情感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个人修养的提高。学校在课堂设计中要丰富符合武术特点的教学形式,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凸显武术内容的哲学思想,进而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武术教育是身体动作技艺的教育,强调动作技艺和内心修为的统一,所以除发挥好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以外,更要充分拓展教学空间和时间,这也是促进武术教育 “德” 化的最好方式。首先是营造浓厚的武术学科氛围进行空间拓展优化,能让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接受与情感体验;其次是创设学生自我感悟空间,使学习武术内容能内化于心,达到情感与价值的升华。最后构建课堂、课外,线上、线下的 “全程式” 立体化学习模式,更好拓展教学空间与时间,达到内化于心的育人效果。

(三)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学校武术教育中的思政内涵

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体验是武术教育过程中思政元素渗透的重要方式,需要教师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进行积极引导。教师要做到恰如其分的 “讲解” ,把隐形存在的思政内涵更好地展现出来,发挥育人的功能,如武术的 “抱拳礼” 的由来、内涵等,在讲解中强调武术的 “礼” 的含意;在动作技艺的讲解时,结合武术技击特点,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进去,做到 “润物细无声” 。如太极拳蕴含中庸和谐的哲学思想和做人做事的道理,在技术动作学习的过程逐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另外,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阅读与武术相关名人事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把武术题材的内容搬到生活中进行创作,如编排舞台剧等,使学生亲身演绎角色,体验学校武术教育中的思政内涵,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四)以课程思政精神指导,提高教师的育人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10]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自身的专业素养和道德品质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对整个育人系统都至关重要。如果武术教师没有扎实的专业功底、缺少适宜的教学方法、忽视了武术教育的文化价值,必然使武术的 “育德” 功能弱化,从而达不到全面育人的教育要求。因此,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开展武术课程思政的首要条件。其次要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利用政治学习、业务学习的机会提升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最后要提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影响力,加强教师的育德意识、提高育人能力,让他们切实担负起 “以德育人” 的时代使命。

五、结语

教育的本质在于精神塑造、价值引领和思想培育,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充分发展[11]。学校教育承担着民族文化的继承、传播和推介的文化责任,是文化形成和反作用于社会生活的中介点[12]。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的课程思政优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发展的今天,学校充分发挥武术教育铸体育德的教育价值,与思政教育同向发力,形成全方位、全程、全员育人的格局,为培养有道德、有思想、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人才贡献出特有的力量。

猜你喜欢

武术课程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武术
他们用“五招”育人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