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融合机制研究1

2020-03-14温晓年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内涵式师生党组织

温晓年

(广东医科大学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广东 东莞523808)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发展事业,围绕以“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1]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论、新思想、新观点,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制度措施,推动了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效,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快速提升。高等教育事业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是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领导、党的建设是高校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保证,而人才培养是高校党建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构建高校党建工作和人才培养的融合机制,形成高校党建工作和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不断提升党建工作的成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 高校党建工作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1 党建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发挥不够

目前高校党建工作中,存在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的契合度不高,党建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发挥不够等问题。一是党建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发挥不够。一些高校就党建抓党建,党建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互脱节,党建工作没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中,党建工作教育形式单一、工作方法陈旧等问题影响到党建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成效、社会成效。二是党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覆盖面狭窄,党组织在非师生党员群体中的影响力和示范引领作用有限,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比较单调,以会议落实会议是政治理论学习的常见形式,对师生的吸引力不够,学习实效性较差。三是党建工作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意识形态工作、学风建设等方面的价值导向作用发挥不够。目前部分大学生存在如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不足、思想迷惘、理想信念不坚定等问题,教师中也存在师德师风、政治意识淡漠、学术造假等问题,党建工作在解决以上问题中没有充分发挥其价值导向作用,不利于人才培养工作。

1.2 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存在相互脱节现象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高校党建工作的使命和任务,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主要职能和中心工作,高校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是围绕人才培养这一高校的中心任务开展。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的相互融合,可以发挥“1+1大于2”的功效,但目前高校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存在相互分离现象,党建工作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度不够,人才培养对党建工作的支撑作用也较少。高校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相互脱节的现象造成以下问题:一是师生党员对党建工作重视度不够,参加党组织生活不够积极,党组织生活质量不高。二是党建工作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度不够,目前部分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不足,普遍存在着“学什么,怎样学,为谁学”的思想问题,党建工作在解决学生思想问题,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引领贡献度不够。三是人才培养对党建工作的支撑作用有限。党建工作必须围绕中心工作开展,否则就会失去依托和基础。人才培养与党建工作的融合度较低,导致教学管理、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人才培养重点工作对党建的支撑作用有限。

1.3 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够

目前党支部在人才培养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够,具体表现为:一是学生党支部的政治核心、战斗堡垒发挥不够。学生党支部在学生群体中的存在感较低,影响力有限,没有发挥其坚强的政治领导核心作用。二是教师党支部在学生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课外指导等人才培养项目中的作用发挥不够。教师党员重科研和教学,在课外时间对学生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上,投入的积极性不高,指导学生的力度不够。三是行政党支部重党建业务,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融合度低。行政党支部工作一般仅限于党内组织生活,对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学生管理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四是行政党支部、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三种高校基层党支部类型在工作中相互分割,缺乏协同,没有形成育人的合力,协同育人效果较差。

2 构建高校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融合机制的内在逻辑

2.1 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的现实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西方多元思潮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自由主义、精致利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的价值取向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造成冲击,也加大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和复杂性。党建工作对人才培养的政治引领和把关定向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构建高校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融合机制,“引导广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1],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解决学生群体普遍存在“为谁学、学什么、怎样学”的思想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动力,使广大学生自觉地把个人奋斗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

2.2 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机制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一流的大学必然要培养一流的人才,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核心维度。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关键在于党,在于不断加强党的领导和建设。因此,实现高校党建内涵式发展是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前提。构建高校党建工作和人才培养的融合机制,把党建工作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既促进了高校党建内涵式发展,又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推动了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

2.3 推动党建工作创新和成效的有力抓手

当前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组织生活单一、流于形式,党建工作创新不够、党建成效不大等问题,重要原因是党建工作缺乏有力抓手,党建工作结合中心工作不够紧密。构建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的融合机制,一是为党建工作提供了有力抓手。党建工作的目的性和导向性更强了,自然而然也推动了党建工作成效。二是推动党建工作创新。当前党建工作载体单一,创新性不够,对师生的吸引力较低。通过构建融合机制,使党建工作载体更加丰富,党建工作的依托和基础也更加牢固。

3 构建高校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融合机制的实现路径

3.1 构建党建在人才培养中的思想政治引领机制

一是构建党组织在师生群体中的思想政治引领机制,帮助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广大师生的“四个自信”,把力量汇聚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中。二是要鼓励师生党员敢于跟错误的意识形态作斗争。当前错误的意识形态充斥大学校园,师生党员要提高政治站位,敢于跟错误的意识形态作斗争,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增强广大师生的三维核心价值认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三是要构建学生党支部、教师党支部、行政党支部协同育人机制。高校三种类型的基层党支部要把工作围绕在“人才培养”中心点上,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以“人才培养”为线,利用线把“三针”穿插起来,形成育人的合力,实现高校党建工作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双赢的效果。

3.2 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机制

一是要充分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性、实效性,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群体中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二是要把党建工作融入专业教学等课程中。把党的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中央的各种时政信息等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专业教学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三是基层党委书记和党支部书记要认真上好党课。党课是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基层党的自身建设重要抓手,一方面要认真准备党课,重视党课的质量,避免党课流于形式、疲于应付;另一方面要让党课的受众人数覆盖到更多的师生,让广大普通师生都受到党的教育。

3.3 完善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机制

一是严格选拔标准。选拔标准应把政治水平过硬、学术水平高、群众威信高、党务能力强、师德师风好、把党务工作和业务工作能相互融合且有服务奉献精神的教师党员充当支部书记,推动教师党支部在学术科研、支部标准和规范化建设、人才培养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二是要聚焦重点任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要完成好支部书记基本职责,要突出支部的政治功能建设,做好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识形态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使高校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3]。三是建立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的激励机制。一方面要给予“双带头人”适当的经费补贴,党务工作任务重,应给予“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一定党务工作津贴,提升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要给予“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一定的专项工作经费,鼓励在“双带头人”领导下,创新组织生活方式,提高组织生活的质量,通过高质量党建工作推动高质量的人才培养。

3.4 构建高校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机制

一是要突出高校基层党支部的政治建设,要把政治建设放在党支部建设突出的位置。政治建设关键是要把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作为支部政治建设的重点,要制定党支部政治理论学习的常态化机制和监督机制,通过学习增强党员的“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二是创新组织生活方式和严肃党内生活。目前高校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党组织生活不够严格,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有待加强。因此要提高党支部的战斗性,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必须一方面要创新组织生活方式,提高党组织的生活质量,丰富党组织生活的载体,增强党组织生活的吸引力;另外一方面要严格党组织生活,按照《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开展好“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等组织生活,严肃党组织生活,提升党支部建设质量。通过打造富有组织力、战斗力、凝聚力的党支部,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从而把高校人才培养中心工作做好。

3.5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4],理想信念事关马克思主义政党、社会主义国家的精神力量和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大学生作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必然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充当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理想信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持续不断的深化过程,需要持续有效的教育体系来巩固和保障[5]。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机制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钙和铁。一是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铸牢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钢铁长城,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要在校园内大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如升国旗、观看爱国主义电影、爱国主义征文等活动,增强广大师生的爱国热情和爱国动力,激发广大师生发愤图强,增强报国本领。二是要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教育。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引导人们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增强国家意识和家国情怀。三是加强政治认同感、文化认同感教育。政治认同感教育就是要加强广大大学生对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的认同,文化认同感教育是加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政治认同感教育和文化认同感教育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两大内核,也是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固本之基,力量之源。

3.6 构建“党建+平台”人才培养体系机制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既要以高质量的党建作根本保证,又要通过具体的人才培养措施去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水平、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党建+平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人才培养中的政治领导核心作用,搭平台,多措并举提升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是建立学科竞赛平台。要从教师党支部选派学术水平和政治能力过硬的专业教师指导学科竞赛,发挥其学术优势和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指导学生组建学科竞赛团队,以学科竞赛的形式提升人才质量。二是要建立好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要充分发挥好党建工作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思想、组织以及人力资源保障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三是要建立强大的学科平台。要把党建工作和高校学科建设融合起来,一方面通过党建工作服务学科建设,可以有效地推动高校科研、人才培养的工作成效,另一方面,学科建设的发展也可以有效推动党建工作的创新和成效。四是要建立高质量的专业实践平台。可以发挥党支部的纽带作用,建立校企支部结对共建,发挥共建优势,发挥企业专业实践的重要作用。

加强党的领导、党的建设是推动高校事业发展、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根本保证,构建高校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的融合机制,是推动高校党建工作取得成效和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双赢的有效途径,是新时代下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探索高校党建工作和人才培养的融合机制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猜你喜欢

内涵式师生党组织
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推动新时代乐山市县党校内涵式发展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清华党组织公开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走创新驱动内涵式发展道路
茶馆式图书馆走进高校理念浅析——基于图书馆内涵式发展的角度
麻辣师生
以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推进学校事业内涵式发展
对症下药 强健基层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