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礼德学术思想中国学理之渊承1

2020-11-12李倩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韩礼德语言学语篇

李倩

(暨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510632)

英国当代语言学家韩礼德青年时期曾在伦敦大学主修中国语言文学,并于1947年至1949年间在我国北京大学跟随罗常培教授学习历史语言学,之后转入广州岭南大学跟随王力教授学习共时语言学,研究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广州方言。1950年,韩礼德再次回到英国剑桥大学,在著名语言学家弗思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从语言学角度研究《元朝秘史》。自此,韩礼德写出了多篇关于汉语研究的论文,他对汉语的研究对他后来构建系统功能语言学起到了重大作用。韩礼德生态语言学研究模式根植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体系。有关韩礼德的学术观点和思想,胡壮麟等、朱永生、严世清和张德禄已分别从语言的符号性、普遍性、特殊性、系统性、功能性和层次性的角度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和讨论[1-4]。对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哲学渊源,已有相关研究从语言哲学的宏观视角论述系统功能语言学与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之间的渊源关系,指出其所具有的新马克思主义语言学研究属性和研究取向[5-9]。也有从微观视角分析其所呈现的马克思主义语言学特征的相关研究,探讨其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10-12]。韩礼德的语言学学术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存在关联性,但目前学界对这方面还鲜有系统的探讨。鉴于此,本研究将从中国传统道家和儒家文化的视角切入,深入探讨韩礼德生态语言学研究模式中所体现的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详细分析系统生态语言学研究范式中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渊源与继承。

1 阴阳对立的整体认识论

与西方文化所倡导的分析性思维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在对立的前提下强调事物间的整体性、联系性和有机性,提倡阴阳整体性和辩证互动性。从气到阴阳再到五行,构成儒家对自然全面、深刻和系统化的认识。气是中国道家的基本观念,气分为阴阳两种性质。阳代表阳刚、主动、炎热、明亮、干燥、坚硬等;阴则代表阴柔、被动、寒冷、黑暗、潮湿、柔弱等。二气的运行有一定的秩序。与西方物质的概念不同,中国哲学中的气是物质性和运动性内在统一的结果,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13]。阴阳学说用矛盾对立和相互统一来说明宇宙万物一切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在中国哲学中,不存在孤立的自然界,也不存在孤立的人。世界离不开人,人也离不开世界,两者是一体的[14]。人与世界的关系在儒家文化中被叫做“天人之际”。正所谓“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天人合一表达了儒家文化的生态精神,即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发展出来的人文精神,这也是中国生态哲学价值观的体现。

1.1 多元系统的研究范畴

功能语言学派主要有布拉格学派、法国功能主义、伦敦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它们对语言的研究主要关注语言的社会属性,即语言的社会功能。韩礼德遵循欧洲语言学布拉格学派和法国功能主义的研究传统,主要立足于伦敦学派奠基人弗斯提出的系统结构理论,创立并发展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他以丹麦学派叶姆斯列夫的语符学理论为基础,提出结构和系统的观点,指出结构体现组合关系,系统体现聚合关系,系统是结构的基础的。这些观点构成了系统语法的理论支柱。韩礼德还从以心理学家布勒的观点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布拉格学派那里,吸收了语言具有表达功能、表情功能、意动功能和表征功能的思想,并对这些思想进行了扩展,把语言的功能进一步概括为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三大元功能。受到马林诺夫斯基所提出的情景语境观的启发,弗斯从社会语境的角度来抽象解释语言意义的形成,他认为语言的意义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基于语言使用的情景语境,即依存于特定的社会语境。因此他关注语言在真实语境中的使用,认为语境能够解释语言的构成[15]。韩礼德则进一步发展了弗斯的语境理论,从社会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待语言意义的形成过程。在关于语言符号系统的描述中,韩礼德将语境看作是语言符号系统意义产生的媒介,语境因而成为语言行为及其功能的内在社会属性。韩礼德从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符号学的理论出发,从意义创造与发展的独特视角来理解人类的语言学习,指出人类语言学习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个创造意义的过程,一种社会符号的形成过程。语言符号系统是人类社会系统的典型表现形式,语言的个体发生过程同时也是语言学习的过程,语言学习因而被理解为在社会环境中所进行的意义创造过程。也就是说,语言发展的本质意味着意义创造在社会互动中的发展。从整体上看,语言是一个可以无限扩展的复杂生态系统,这种整体认识论从理论的高度将对语言现象的解释上升到了社会符号系统,明确了语言系统在多种维度方面的意义表达。韩礼德不仅将语言解释为符号系统,而且将语言解释为更高级意义上的一种符号系统,一种由物理系统、生物系统、社会系统和符号系统构成的高级四维系统[16]。高级系统继承了初级系统的组织属性。通过将语言解释为具有高级生态属性的符号系统,韩礼德阐释了语言是如何从原始语言中的一个初级符号系统逐步发展成为更复杂的高级符号系统的过程,即语言是一种不断进化演变的符号系统。

1.2 多层次进化式的研究路径

20世纪60年代,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将语言学习看作是个体认知能力的一部分,这种观点在语言学界长期占据主导地位。韩礼德不认同乔姆斯基形式主义语言学所遵循的心理主义研究范式将语言形式与功能割裂开来研究的做法,认为其只片面关注语言的心理规范方面,忽略语言在社会和环境背景中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韩礼德开始寻求适用于语言研究的社会学研究路径,从语言内部机制的角度看待外部语言行为,关注作为社会存在的人在社会角色网络中所进行的互动,与其所处的社会及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即从社会符号与行为互动的视角来看待语言,关注语言在主体间的社会建构过程。这种研究取向不再坚持心灵与身体,思想与言词的二元性,而是将人及其思想与行动看做一个整体,承认语言行为的重要性,重视语言功能对语言形式的影响。这种聚焦于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在语义学,语用学以及话语分析研究方面尤其受到关注。根据韩礼德的说法,语言并不直接代表世界,而是为人类提供了一个认识世界和获取经验的资源,人类通过语言来解释世界。在特定的时空和历史条件下,语言反映了社会生态演变的背景。韩礼德试图将语言结构与社会因素进行整合统一,关注语言在交流语境中的实际应用。语言不再被看作一系列句子,而是作为更广泛的社会互动理论的一部分。因此,系统功能语言学既是解释语言共性问题的普通语言学理论,又是探索和解决问题的适用语言学理论[17]。

2 辩证互动的中庸思维

儒家思想具有丰富的生态内涵,它对自然和人文世界进行五行化(金、木、水、火、土)分类,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说明和理解世界万物的联系,指出世界不仅具有生态整体性的联系,还具有内在统一性的特点。“和”是儒家的基本价值观,也是中国文化的普遍原则。“天人合一”就意味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庸》强调人与天地形成一体,天赋予人以人性,即“天命之谓性”。人类可以通过发挥自己对天地万物“感应”的本性,实现“协助天地转化和滋养过程”的功能和责任(“赞天地之化育”),以达到万物和谐均衡,蓬勃发展的最佳状态(“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8]。但是,和谐并不意味着不存在差异。儒家思想的核心“并不在于一般的追求自然和谐,而在于谋求自然和谐与差等秩序的统一”[19]。人类必须“让每一个人都充分发挥其使命”(“各尽性分”),只有这样,万物才能实现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人类的行为又必须以万物的和谐为基本考虑因素,这种相互关系被杜维明称为“存在的连续性”[20]。由此可见,儒家的世界观和人性观中无不包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人类有责任实现与“万物”和谐的关系,以积极自愿的方式看待对环境保护的责任,这种责任源于人性的善良(“性善”),公共的精神(“大同”)和“天下为公”的理想与情怀。

2.1 共时与历时互补并存

当索绪尔提出语言共时与历时的区分时,他认为前者是静态的,而后者是动态的,两者不可能同时并存。韩礼德对这种区分进行了反驳,提出了语言研究的全局视角。他提出,从历时的角度看,系统能很好地解释语言的发展和进化问题。同时,结构是共时性的,它关注语言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内的使用。与索绪尔将共时与历时两个互补的视角割裂开来的做法不同,韩礼德将语言系统的发展与语言个体的发展联系起来,以历时的角度为先导看待语言,将情景背景下的语言置于语言整体进化和发展的背景下来考量,关注语言符号意义发生的三个历史框架:种系发生过程、个体发生过程和语篇发生过程[18]。这三个过程通过不断传递,实现共时意义交流层面的再创造和扩展。系统理论的提出弥补了历时与共时融会贯通这个悬搁了大半个世纪的理论空位。在对系统解释的同时,韩礼德又对系统产生的语篇做解释,研究语篇中的语义。在对语篇进行分析时,韩礼德指出,“每个句子都有四个维度”,分别是“互文性、扩展性、系统性和语篇内部关系”。语篇意义的生成不仅是句子四个历史维度综合作用的结果,还受到意义行为潜势历时形成的交汇影响。换言之,所有关乎历时的思考都带有共时的特点,历时在共时的介入中获得意义。与此同时,共时又在历时中得到体现[21]。由此可见,这种以系统为导向的全局视野不再单纯支持历时或共时的研究视角。这种同时关注语言的先验性与实例化及其辩证统一关系的研究方法是一种具有认识论意义的研究范式,代表了一种带有“生态主义”特征的独特理论意识形态,被韩礼德称为一种以系统为导向的“生态主义”语言研究方法[22]。

2.2 整体与局部的和谐统一

2.2.1 “作为系统的语言”与“作为过程的语篇”的整体互动

韩礼德认为“作为系统的语言”与“作为过程的语篇”两组概念是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关系,独创性地从辩证的视角来整合语言系统。系统和语篇分别从属于意义潜势和实例两个极点,它们通过语篇选择相关联。在这两个极点之间有两条研究路径,它们构成实例化过程的生态系统。第一条路径从典型实例开始,研究单个语篇结构,然后根据特定标准研究其他类似语篇类型。通过识别语篇类型,研究路径随着实例化过程从语篇极移向系统极。另一条路径则从实例类型开始,研究多个语篇样本,识别它们共享的语篇类型。通过描述其中的语篇特征,研究路径随着实例化过程又从系统极移向语篇极。这两条研究路径是两个互补动态的研究视角:前者将语篇本身作为一个对象,关注语篇结构的功能;后者将语篇作为发现其他语篇类型的工具,关注语篇所揭示的语言系统。这两种研究路径互为补充,互相依存,对立统一,将语言的功能和整个语言系统联系起来。

2.2.2 局部分层互动

韩礼德认为:语言是一个由语音、音系、词汇语法和语义等不同层次构成的复杂符号系统,见图1。层次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即语境通过语义层来实现,语义层通过词汇语法层来实现,以此层层类推。在这些层级关系中,语义层和词汇语法层归属内容维度,语音层和音系层归属表达维度[23]。韩礼德采用级阶这一表达层次关系的专门术语,来指称复杂的语言分层符号系统,并指出每一级阶都具有不同的系统网络。层次之间还具有层层递进的关系。也就是说,语境不仅可通过语义来实现,还可通过其他层次共同实现。通过对语义系统内容层的广泛描述,我们可以在系统发生的时间框架内探索话语意义潜力的逐渐演变与扩展,从而解释语言系统的选择如何适应和表现不断变化的社会文化环境。

图1 语言结构的层级表征关系

3 结语

本文对韩礼德的语言学学术思想进行了阴阳整体统一性和辩证互动中庸思想两方面的详细分析、论述,解释了其创建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背后所蕴含的中国古代辩证法中的整体性、联系性、均衡性与和谐性思想,以及其所倡导的生态语言学研究模式所体现的中国学理传统中的辩证折中原则。韩礼德的生态语言学研究模式虽根植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体系,却是一个远远超出单纯语言研究的跨学科领域。它突破了传统语言学的窠臼,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们意识到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赖性。它或可被视为一种辩证哲学,一种互动与和谐统一的生态世界观。

猜你喜欢

韩礼德语言学语篇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述评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日语听力语料库建设研究
系统功能语法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从人际功能的角度来研究《伊芙琳》和《死者》
Halliday and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