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学习共同体:关爱留守儿童服务工作的新模式
——以江苏省东台市南沈灶镇社区为例

2020-03-14王小勇

高等继续教育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共同体社区儿童

王小勇

(江苏省东台市南沈灶镇社区教育中心,江苏 东台 224224)

“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概念是社区教育专家汪国新在《社区学习共同体》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社区学习共同体是社区范围内的居民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与学习需求,在平等、互助的原则下,通过心灵契约的形式,共同形成的非正式的学习团体。“本质意志”“共同学习”“守望相助”“生命成长”是其核心要素。[1]社区学习共同体成员的学习是基于人的本质意志的学习,这种学习是摒弃了功利心的学习,学习者之间互相帮助,学习内容直接与人的身体健康、优质的生活状态有关,促进生命的成长。根据社区学习共同体的特点,近年来,东台市南沈灶镇把社区学习共同体引入关爱留守儿童服务工作,使之成为了关爱留守儿童服务工作的新模式。

一、社区学习共同体引入关爱留守儿童服务工作的背景

(一)城市化进程产生大量的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江苏省东台市南沈灶镇地处黄海之滨,总面积103.23平方公里,总人口5.12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全镇有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进城打工,由此产生的留守儿童有200多人。这些留守儿童或寄宿在学校中,或寄宿在亲戚朋友家,或由祖父母照顾。

(二)国家对关爱留守儿童服务工作的重视

随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国家在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过程中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其中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2013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强调,要逐步构建社会关爱服务机制。2016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再次强调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构建的意义和要求。2019年国家民政部门颁布《关于进一步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意见》,进一步强调要提升关爱留守儿童服务的能力。关爱留守儿童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东台市南沈灶镇政府想方设法做好关爱留守儿童的服务工作。

(三)关爱留守儿童服务工作传统常规模式的弊端

南沈灶镇社区教育工作者经过调研,对社区内关爱留守儿童服务的传统常规模式加以总结归纳,主要有以下几种。

1.寄宿制学校模式。南沈灶镇中学和小学都是寄宿制学校,无人看管的留守儿童可以食宿在学校里,学校食堂为他们提供伙食服务,专职的宿舍管理员对住宿在校的留守儿童进行管理,督促他们做好宿舍卫生工作,维持宿舍纪律,处理偶发事件。这种模式是一种粗放式的管理模式,由于参与服务的人数少,只能解决了学生的吃饭住宿问题。

2.代理家长模式。南沈灶镇有些留守儿童家长将孩子寄养在亲戚朋友家中,或者委托社会上专门为留守儿童提供服务的机构代管。这些亲戚朋友或者代管机构工作人员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儿童的代理家长,他们为儿童提供食宿服务,洗衣做饭,代替家长参加家长会,与学校老师联系等。因为不是自家的孩子,亲戚朋友碍于情面,服务机构以赚钱为目的,这些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教育常常不到位。要么轻描淡写,一带而过;要么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容易产生“问题儿童”。

3.隔代教育模式。南沈灶镇青壮年出外打工之后,很多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就负起了教育的责任。农村里,祖父母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与留守儿童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代沟。他们对留守儿童的关心照顾大多停留在日常生活的层面上。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儿童,他们的学业往往得不到辅导,心理上的困惑得不到及时的疏导,思念父母的情感无处表达,许多成长过程的问题得不到正确的引导。

4.企业帮扶模式。南沈灶镇民政部门通过网络平台,宣传引导镇区内的企业对留守儿童开展关爱助学活动。企业主要通过提供资金与实物的形式来关爱留守儿童。这种形式的服务效果常常适得其反,扭曲孩子的心理,让留守儿童产生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等,助长其形成不劳而获的思想。

二、社区学习共同体引入关爱留守儿童服务工作的实践

基于关爱留守儿童服务工作的需求,南沈灶镇社区工作人员在系统地学习了“社区学习共同体”的理论之后,采用社区学习共同体这种新模式来关爱服务留守儿童。

(一)建立社区留守儿童学习共同体活动指导机构

社区留守儿童学习共同体与一般的社区学习共同体略有不同,一般的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成员都是成年人,而“社区留守儿童学习共同体”的主要成员是儿童。儿童的自觉性、自主性和自控能力都不能与成人相比,这就需要有专人负责帮助其建立社区留守儿童学习共同体。南沈灶镇组建以社区教育中心为核心、关工委、民政部门参与的留守儿童学习共同体活动指导机构,镇关工委主任担任顾问,社区教育中心负责人任组长,中心校的老师为主要成员。指导机构中的成员分工协作,负责制定留守儿童学习共同体章程和活动计划,对社区里的留守儿童进行登记注册,问卷调查,掌握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分析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需求,与监护人交流沟通,为社区留守儿童学习共同体的成立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确保留守儿童学习共同体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招募培训志愿者,推进留守儿童学习共同体的建设

留守儿童自我管理能力差,缺乏自律精神。社区留守儿童学习共同体中需要有成年人助学。指导机构招募那些热心关爱留守儿童、无私奉献的退休干部和教师、团员青年、寒暑假回乡大学生组成留守儿童志愿者工作队伍,全部进行登记造册管理。目前,南沈灶镇有志愿者45人。这些人来自各行各业,对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缺乏经验。社区中心校的老师通过举办讲座的形式,对志愿者进行培训,组织大家学习《社区学习共同体》《社区教育 我们这样做》等理论著作,帮助志愿者系统学习社区教育理论,了解社区教育的特点,加深对社区教育的理解,尽快完成角色的转换;引导志愿者遵循留守儿童的发展规律,根据留守儿童发展需要,制订相应的活动内容,设计出多元的、易于操作的活动方案。

(三)组建留守儿童学习共同体,吸引留守儿童参与

“社区留守儿童学习共同体”是由志愿者担任助学者,留守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生活的需求自由选择组建起来的学习团体。南沈灶镇根据农村地域广阔,家庭居住地分散的特点建立了一个“中心留守儿童学习共同体”和六个“村居留守儿童学习共同体”。“中心留守儿童学习共同体”由“留守儿童氧吧名师工作室”牵头,在社区活动中心建立了小书法家、小画家、小演奏家(葫芦丝)、小作家、小主持人、小活动家(主题活动)、小象棋大师等7个社区留守儿童学习共同体。各个“村居留守儿童学习共同体”则根据留守儿童的需要建立了“留守儿童氧吧”式的学习共同体,即留守儿童在助学者的帮助下,在共同体内一起完成学科作业,一起交流,一起锻炼。

社区内的留守儿童学习共同体安排了专门的活动场地,室外挂有牌匾,室内张贴《南沈灶镇留守儿童学习共同体活动指南》《南沈灶镇留守儿童学习共同体活动条例》,开辟了“留守儿童学习共同体活动园地”。各共同体统一做到“三齐全”:(1)留守儿童档案、活动记载齐全;(2)图书配备齐全,每个活动场所都设立图书角或图书柜,图书不少于100册;(3)简易健身器材齐全。留守儿童学习共同体内有羽毛球拍、乒乓球拍、跳绳、足球等活动器材[2]。

社区留守儿童学习共同体建立之后,吸引了全镇200多名留守儿童参与。

(四)根据留守儿童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留守儿童学习共同体成立之后,学共体中根据儿童特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1.生活技能培训。留守儿童离开了父母的监护,独立生活,需要有一定的生活技能。学共体中的助学者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先后开展了叠被子、洗衣服、煮饭、下面条、炒菜、包饺子等基本的生活技能的培训,并以竞赛的形式,激发儿童的参与竞争意识,学共体中的留守儿童在短时间内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

2.学科学习互助。在社区留守儿童学习共同体中,留守儿童守望相助,互为老师,学习成绩好的留守儿童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留守儿童,学习自觉的孩子督促影响自觉性较差的孩子。在共同的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孩子会主动询问同伴或者助学者,与同伴交流,共同合作,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3.系列主题活动。南沈灶镇社区留守儿童学习共同体内开展主题活动已经成为常态。第一,结合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开展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结合清明节开展祭扫烈士墓活动,结合重阳节开展给孤寡老人送温暖活动;第二,根据社区学校的工作安排,社区留守儿童学习共同体中开展系列读书活动,推介名著、诵读经典、交流读后感、名著片段表演等;第三,学共体中的留守儿童收集整理资料,进行图片展,上街宣传核心价值观,调查社区环境治理情况等。

4.特长竞赛。学习共同体中的留守儿童经常开展演讲比赛、诗词大赛、成语大赛、模拟主持人大赛、英语百词竞赛、歌咏比赛、绘画比赛、跳绳比赛、乐器比赛、书法比赛等,留守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报名参加相关的竞赛活动,使每个留守儿童都有发展自己业余爱好、提高综合素质的机会。

(五)社区留守儿童学习共同体内实行成员轮值管理制度

留守儿童学习共同体中除了助学者外,其余的都是留守儿童。南沈灶镇在留守儿童学习共同体中实行轮值制度,由值班的留守儿童管理日常事务,安排活动,处理学习共同体内出现的偶发事情。南沈灶镇留守儿童学习共同体在开展活动之前由值班成员组织所有成员集体讨论产生活动内容,并执笔完成活动方案,组织大家开展活动,写好活动小结。值班的留守儿童是当天学习共同体中的核心成员,其他成员协助核心成员开展活动。这种成员轮值制度让社区学习共同体中的每一个儿童都有了锻炼的机会,使留守儿童的智商与情商得到发展。

三、社区学习共同体引入关爱留守儿童服务工作的成效与启示

(一)社区学习共同体是留守儿童找到归属感的精神乐园

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人所特有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可能转移至内部,成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3]。社区留守儿童学习共同体中的留守儿童,基于共同的爱好和价值取向,自愿走到一起。这种心灵契约的形式让留守儿童在社区学习共同体中,找到一个不是家却又胜似家的地方。成员之间是平等交流的学习伙伴,同为留守儿童,很容易沟通交流,引起共鸣。这样,成员之间可以结成姐妹、兄弟、朋友、伙伴关系,相互之间互相依恋,互为老师,共同构成充满安全感的空间。这种带着特定的情绪和感情温度的共同学习,可以让留守儿童找到一种归属感,不再感到孤独寂寞。留守儿童在社区学习共同体中的活动最终内化为心灵上的安全感、归宿感,有利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二)社区学习共同体是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学业困难的钥匙

社区学习共同体是按照互助的原则走到一起的学习团体。团体内没有硬性统一规定,允许个性化、多元化、差异性的存在。成员自己的知识、技能、经验等都是独一无二的,成员之间互助互补。留守儿童在社区学习共同体中完成作业,学习困难的儿童向学习优秀的儿童求助,问题及时得到解决。另外,学习困难的儿童还可以向助学者求助,无论是助学者还是同伴都会给予无私的帮助。社区学习共同体互助的原则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学业困难。学业进步的自信提高儿童学习的兴趣,激发儿童学习的热情,有利于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向着更高的目标攀登。

(三)社区学习共同体是培养留守儿童兴趣特长的助推器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4]。社区学习共同体是通过相互学习、交叉交流的方式形成的一种网状的组织。成员的兴趣特长各不相同,唱歌跳舞、写作演讲、天文地理等各有所长。“网状组织的成员相互把对方当作获得知识、建议和心理上支持的资源”,别人的经验就是自己最好的学习资源。留守儿童生活在这样的组织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找到自己学习模仿的对象,在交流、讨论、练习的过程中互相倾听,相互欣赏,指出不足,取长补短。儿童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他的兴趣爱好如新生的幼芽,在学习共同体这种平等的、相互学习、互为老师的网状组织中,可以得到更好的养护。专业特长志愿者的助力提升留守儿童特长的水准。从经验中学习,从生活中接受教育,有利于留守儿童兴趣的养成与发展。

(四)社区学习共同体是形成关爱留守儿童服务工作合力的纽带

社区学习共同体是一种非强制性的、非正式的学习团体,舍去了功利性,没有固定的课程安排,是以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目的的。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志愿者来自于不同的部门、不同的领域,他们的知识学养、经验技能各不相同,但是他们服务的对象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目的一致——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他们在学习共同体中形成合力。志愿者指导儿童完成学习任务,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艺术熏陶,教给留守儿童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生存技巧。镇民政部门、关工委以及社区学校都能够借助社区学习共同体这一平台为留守儿童服务,共同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助力。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大类,留守儿童离开了父母的呵护,对这些分属不同层次的各种需要有更强烈的欲望,他们在社区留守儿童学习共同体中守望相助,亲如兄弟姐妹,从离开父母的焦虑恐惧之中走出来,满足了安全的需求。他们在学共体中分享爱的成果,找到归属感。社区学习共同体中互为老师的网状结构让留守儿童享受到被尊重的喜悦,成员轮值管理制度让留守儿童的潜力得到挖掘,完成了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满足了儿童自我实现的需求。社区学习共同体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让留守儿童享受到了生命成长的快乐!

东台市南沈灶镇社区留守儿童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探索告诉我们:社区学习共同体是关爱留守儿童服务工作的一种新模式,长期坚持下去,会将关爱留守儿童服务工作做得更好。

猜你喜欢

共同体社区儿童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社区大作战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社区统战与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