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上海学习型乡村建设的实践研究

2020-03-14彭海虹贾红彬

高等继续教育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学习型村民社区

彭海虹,贾红彬

(上海开放大学,上海 20043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社区教育具有公益性、开放性、全纳性、普惠性的基本属性,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与乡村建设有深刻的历史渊源。据此,上海于2017年启动了学习型乡村建设工作,探索通过发展乡村社区教育、建设学习型乡村的路径,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一、上海启动学习型乡村建设的时代背景

(一)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重要举措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的总要求。当前,上海乡村发展中还面临着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文化基础设施落后、乡村治理能力薄弱等突出问题,与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城市定位存在差距。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振兴,最需要的是集聚人气和人才,而人才培养则依赖于完备的乡村教育。因此,上海尝试通过发展乡村社区教育的方式建设学习型乡村,培养村民的学习意识与素质能力,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与创造活力,从而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二)促进上海学习型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离不开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乡村的共同推进。2016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在全国率先建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2]乡村没有实现学习化的学习型社会必然是不均衡的学习型社会。目前,上海仍然有约1600个村,近年来,虽然乡村社区教育开展了诸多实践,但受政策、经济、人口、地理等因素制约,村民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待提升。学习型乡村作为学习型社会理念在空间上的拓展,作为推动乡村教育发展的新型探索,能够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进一步提升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品质。

(三)国内外乡村建设经验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借鉴

为了破解乡村日渐衰落的困局,许多国家和地方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例如,韩国在1970年开展了“新村运动”,建立村民会馆,开展新村教育,培育共同体意识,促进村民自我发展。[3]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展了“造村运动”,目标是培养人才,通过建立补习中心、开设各类农业培训班,培养出一大批既有实践能力又能扎根于本地区的人才。[4]在我国也有很多教育强村、文化富村的特色案例,四川省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依托本土陶艺文化,引进陶艺家、艺术家建立工作室,形成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互动、产村一体发展的新模式。[5]这些文化教育赋能乡村建设的案例,为开展学习型乡村建设工作提供了启示。

二、学习型乡村的理念内涵与建设模型

(一)学习型乡村的理念内涵

学习型乡村是指以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方向指引,以学习作为乡村发展的核心动力,保障并满足村民的基本学习权利和终身发展需求,从而增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建设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乡村。学习型乡村有4个基本内涵:(1)以学习为追求,立足于学习,注重村民学习意识的培养;(2)以乡村为根本,根植于乡村实际,依靠本土的特色优势与资源要素获得内生力量;(3)以农民为主体,深耕于农民的能力素养,加快培养乡村各类人才;(4)以发展为目标,着眼于农民个体和乡村整体发展,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二)学习型乡村的建设模型

2013年10月,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在北京召开,发布《建设学习型城市北京宣言》,提出了学习型城市主要特征。结合前期的工作实践,借鉴学习型城市模型,本研究尝试提出学习型乡村的建设模型。

首先,明确了学习型乡村的3大核心目标:(1)提升个人能力素养,丰富精神文化生活;(2)传统与现代方式融合,促进可持续发展;(3)有序实现乡村振兴。

其次,提出了学习型乡村的6大主要任务:(1)营造终身学习文化。宣传终身学习的理念,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激发村民的学习意识,形成崇尚学习的乡村新风,提升村民的精神文化追求。(2)保障教育资源供给。组织城乡教育机构结对联动,合理布局乡村学习场所,建好乡村教师队伍,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习课程。(3)提供文化教育服务。加强对青少年、职业农民、老年人和留守妇女的教育培训,保障学习权利,提供精准适需的教育服务。(4)扩展信息技术应用。针对村民学习需求,开发泛在可选的学习资源,建设农村远程学习点,孵化网上学习圈、移动学习群,提升村民的信息素养。(5)促进乡村社区治理。加强乡风民风建设,提升百姓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引导村民关心和参与乡村公共事务,提升乡村治理水平。(6)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教结合,组织特色学习活动,举办乡村学习节,开发乡土特色课程与教材,保护好乡村文化遗产,传承乡村特色文化。

最后,构建了学习型乡村的3大基础条件:(1)形成坚定的发展共识和组织保障。学习型乡村建设应当成为各级政府、社区院校和广大村民共同的努力方向。各相关单位应当做好统筹协调、规划实施、制度配套和督导检查等各项工作,保障学习型乡村建设工作有序推进;(2)引导内部和外部力量的共同参与。学习型乡村建设仅仅依靠本地村民是远远不够的,要积极引导乡村青年回流,吸引外部优秀人才,建立良性的沟通协调机制,联合规划,携手推进;(3)开发保护和资源输入的有效联动。要坚持开放性思维,既需要重视保护本土文化遗产,深挖其教育内涵和学习元素,也需要思考城市力量及其他主体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吸引优质教育资源输入。

三、上海学习型乡村建设的实践举措

上海学习型乡村建设工作自启动以来,经过了策划论证、推进实施、全面拓展的阶段,目前已经步入有序运行、持续推进、规范发展的进程。

(一)成立工作推进组,落实全方位的统筹规划

坚持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稳步推进、逐渐拓展的工作原则,印发《关于开展学习型乡村试点建设工作的通知》,首批选定5个区作为试点区,每个试点区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上海学习型乡村建设试点村。为了保障工作的顺利推进,在市级层面成立了由市教委、市农委、上海开放大学、相关区教育局、社区学院等单位负责人参加的上海学习型乡村建设工作推进组,负责统筹协调、政策制定、指导服务、检查验收和动态监测等职责,健全组织保障和工作机制。项目组定期召开工作研讨会,商讨学习型乡村建设工作的主要目标、实施途径和经费保障等关键问题,逐渐明晰了学习型乡村建设工作的推进思路。

(二)培育特色项目,注重品牌项目的引领示范

引导各乡村以项目为抓手建设学习型乡村,项目培育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原则,设计了产业技能培训、文明乡风培育、乡村社区治理、优秀文化传承、学习方式创新、教育供给扩大等六个类别,引导试点村根据乡村实际分类培育,实现学习型乡村特色化、差异化发展。2018年在5个试点区设立了首批10个建设项目,2019年组织第二批项目申报,两年共设立了29个学习型乡村建设项目,在全市9个非中心城区实现全覆盖。为评估项目建设的成效,制定《上海学习型乡村建设品牌项目遴选标准》,组织遴选活动,最终认定了15个项目为“上海学习型乡村建设品牌项目”。

(三)坚持科研引领,开展实验项目与课题研究

为了发挥理论研究对建设工作的指导作用,申报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2018年度上海市社区教育实验委托项目“社区教育助力学习型乡村建设的实验”。邀请部分社区学院的科研骨干组建课题研究组,设立了6个子课题——“上海农村发展情况及外省市建设经验研究”“学习型乡村基本理论研究”“农村社区教育学习点建设研究”“村民素质提升机制研究”“学习型乡村内容创新研究”和“乡村学习载体创新研究”,形成了6份子课题报告,明确了学习型乡村的理念内涵和建设路径。实验项目的开展与研究课题的推进为科学开展上海学习型乡村建设工作提供了指导建议。

(四)举办工作交流论坛,推广先进的经验做法

持续搭建学习型乡村建设工作交流展示平台,2018年以“社区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为主题举办“上海学习型乡村建设论坛”,向首批10个上海学习型乡村建设试点单位授牌,系统梳理了上海开展学习型乡村试点建设工作的整体情况。为了贯彻落实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国家战略,2019年以“学习让乡村更美好”为主题举办“长三角学习型乡村建设研讨会”,启动“长三角学习型乡村建设联盟”,推动长三角地区学习型乡村建设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沪苏浙皖的社区教育工作者围绕学习型乡村建设工作中探索的经验、取得的成果、面临的问题和未来的设想等方面进行了热烈交流。

(五)制定政策文件,提供项目实施的方向指引

为引导学习型乡村规范化建设,专门制定指导性文件提供制度保障。2018年印发《关于推进学习型乡村试点建设的指导意见》,从指导思想、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组织保障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设计,提出了“学在乡村、强在师资、富在资源、精在内容、新在方式、亮在品牌、优在功能、惠在农民”等八项试点建设任务。2019年印发《关于开展上海学习型乡村建设的实施方案》,确立了“政策引领,凝聚共识;试点先行,筑造样板;聚焦内涵,提升能级;铸就品牌,塑造特色;服务大局,彰显成效”的五大推进举措,并研制出上海学习型乡村建设指标,确保学习型乡村工作建有方向、评有标准。

(六)探索乡村数字化学习,增强村民信息素养

数字化学习的推广是学习型乡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城乡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数字鸿沟”。通过开展乡村数字化学习试点推广工作,组织数字化学习情况调研,摸清了乡村进行数字化学习的场所设施、管理人员等方面的情况。针对不同人群的学习需求制定了差异化的学习方案,组建数字化学习推进员队伍,依托上海学习网、老年教育慕课、终身学习云视课堂等平台,为老年学习团队、社区学员、青少年、外来陪读女性等群体精准输送学习资源,覆盖市民教育、健康教育、文化素养、艺术修养、实用技能、体育健身等六大系列,探索出提升村民信息素养的工作模式。

(七)组织人员培训,提升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定期组织有关区学习型乡村建设工作者进行工作研讨,了解项目实施方案的推进落实情况,反馈试点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供专门的方向指导,保障各项工作按期进行。各有关区教育局、社区学院也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在学习型乡村建设中的核心作用,积极组织参与学习型乡村建设工作的乡镇、村的负责人、社区教育教师、学习团队骨干等人员参加教育培训活动,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提升学习型乡村建设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加强试点村的工作队伍建设,为项目实施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

四、上海学习型乡村建设的阶段成果

上海正努力将学习型乡村打造成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的亮点工程,探索超大城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举措,让乡村不仅有美丽的景观,而且有丰富的文化。

(一)聚焦内涵建设,实现学习不断升级

通过深挖乡村可利用的特色资源,增加乡村社区教育资源供给,搭建了田间教室、宅基课堂、农家书屋、庭院学堂、睦邻学习点等就近灵活的学习载体,创新了课堂学习、体验学习、乡村游学、团队学习、在线学习等便捷多元的学习方式,把学习与特色产业、地方文化、自然资源相结合,拓展了优质丰富的学习内容,使乡村呈现出“学习天天有,活动常常见,人人乐学习”的新气象。

(二)乐享学习成果,促进村民不断发展

学习型乡村建设工作,增强了村民乐学向上的意识,带动村民素质由外到内的改变,帮助村民养成科学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提高了村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增强就业、转岗、创业的能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实现村民生活富裕;改善了村民日常生活的品质,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为村民的发展提供了成长路径,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三)对标发展要求,推动乡村不断进步

通过搭建乡村学习平台,帮助村民及时了解党和政府的政策,提升村民的自治能力,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打造着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充分挖掘乡村特色人文资源,涵养乡村文化底蕴,使美丽乡村富有内涵和气质,传承着淳朴浓重的乡土文化;引导村民养成垃圾分类的环保意识,打造富有朝气的文化田园,让田野可以追梦、村落充满书香,建设着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五、上海学习型乡村建设的思考展望

(一)精准服务,有效满足村民的学习需求

乡村建设仍面临着村民学习意识不强、文化教育资源短缺、学习形式内容单一陈旧等问题,需要从3个方面深化内涵建设:首先,开展村民学习需求调研。通过深入调研,精准施教,掌握并满足、激发并引导广大村民的学习需求,激发村民自觉获取知识、主动建设乡村的理想。其次,保障教育资源供需匹配。开发更加接地气、有人气的学习资源,提供更便捷、更多选的资源配送服务,借助信息技术远程传输、即时共享的优势,将优质学习资源向乡村延伸。最后,做深做实项目的宣传发动。开展宣传教育,培育乡村学习文化,发挥党员的引领作用,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使学习成为村民日常生活的内在需要和自觉行动。

(二)着眼长远,建立工作推进的长效机制

丰富学习型乡村建设的工作抓手,将经验成果固化,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完善乡村社区教育的配套机制。通过健全学习机制、完善保障机制、推行激励机制、畅通流动机制等措施,切实抓好师资队伍建设、设施设备配置、日常活动管理,为村民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其次,促进品牌项目的持续更新。打造乡村学习品牌,遴选出规划到位、机制健全、立意出彩、过程扎实、成效显著的建设项目,发挥品牌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最后,组织上海学习型乡村建设验收。在设立上海学习型乡村建设试点村的基础上,依据《上海学习型乡村建设指标》,遴选上海学习型乡村,以评促建,加强学习型乡村建设水平的动态监测,彰显乡村学习成效。

(三)紧密协同,开展区域范围的合作交流

各试点村在相互交流、合作发展方面还比较欠缺,优质资源、先进经验、骨干师资还没有形成优势互补的局面,需要从3个方面推动合作交流:首先,加强试点村的联动共建与资源共享。凝聚各方参与力量,推动乡村社区教育资源库建设,实现乡村学习主题资源的共享,使村民真心欢迎、真诚参与、真正受益。其次,探索区域人才合理流动机制。加快乡村骨干培养,组织乡村骨干人员的专题培训、考察交流,提高其业务水平、服务能力和创新意识,为项目推进提供人才保障。最后,促进先进经验辐射推广。持续举办长三角学习型乡村建设论坛,搭建交流展示平台,加快建立跨区域的合作关系,扩大学习型乡村建设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猜你喜欢

学习型村民社区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社区大作战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五环节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做学习型父母 和孩子共成长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