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赜习近平社会矛盾理论的思维方法体系

2020-03-14吴丽宁许丽红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矛盾法治思维

吴丽宁 许丽红

(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180)

思维方法是实践主体认识与改造世界的着眼原则与逻辑理路,是变革的先声,是不断增强理论与实践科学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首要前提。习近平社会矛盾理论是其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发展新情况所进行的新思考以及由此提出的关于化解社会矛盾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和新举措。习近平正确剖析和把握当前社会矛盾,形成了其独特的思维方法体系。

1 习近平社会矛盾理论的思维方法体系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高度重视思维方法的科学性、系统性问题,以科学的思维方法精准剖析社会矛盾问题,正确认识和把握各项战略部署的对立统一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增强政治领导本领,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科学制订和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落到实处[1]。”这一表述体现了习近平对十八大以来化解社会矛盾的实践进程中逐步形成的思维方法体系进行理论总结与完整表达。这些思维方法相互融合统一,为现实提供有效的科学指导,在理论与实践的多重互动中产生极富张力的实践效应。

1.1 着眼全局的战略思维

习近平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2]。”战略思维的现实价值是由战略问题的方向性和根本性地位决定的。战略思维意味着从全局观察局部,在时间维度上做到长远考虑,在空间维度上做到整体谋划。战略思维是解决根本性问题的重要因素,占据了发展的制高点,从全局把握事物发展趋势和方向。习近平应对社会矛盾的科学思维同时做到了未雨绸缪,把握原则和留有弹性,进而使一系列政策更具有战略定力。小康、改革、法治、党建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新时代纵深发展的有力抓手,延展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习近平同时着眼国内国际大局的交互联系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谋求人类共同问题的协商解决,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视野中布局新时代的外交格局。习近平的社会矛盾理论体现了全局思维,既有利于制订科学可行的战略方案,又能够依据环境变化及时做出调适性回应。习近平一直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战略主题,逐步形成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目标指引,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战略抓手,以新发展理念为战略发展理念,以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为战略保障,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营造和平稳定战略环境的治国理政总体战略框架。

1.2 把握多重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要求掌握事物联系、发展变化的矛盾运动规律,精准剖析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习近平依据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特点,抓住主次矛盾的辩证统一。在唯物辩证法视域下,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但同时我们也要重视次要矛盾的影响以及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新时代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不代表旧矛盾被新矛盾完全取代,而是相对于新矛盾而言,旧矛盾退居次要地位,但它依然存在且有待于解决。其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社会矛盾的阶段性质变,体现了矛盾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与能力总体显著提高的基础上,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发展成就上,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在时间维度上由量变发展到质变。但累积的量变尚未达到推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层次社会阶段转变的根本质变,从而引发的是社会性质的阶段性质变。因此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新旧社会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对立统一,体现了事物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说明了质量互变发展过程中事物发展的量变与质变处于相互包容、渗透和交织的状态。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从根本上体现了矛盾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的两种内在推动力量——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双方的力量对比变化促使事物发展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在唯物史观视域下,最初是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群众低层次需要保持低水平平衡。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开始否定落后的社会生产,要求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以满足需求。这一过程即实现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的循环。当人民生活产生新的需要,又与变化的社会生产开启新的否定之否定的矛盾运动过程。

1.3 因时制宜及知难而进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要求我们从全新角度剖析事物和寻求思路,调整结构和筹划活动,从而开辟新局面和新境界,提升新水平。习近平强调人们要勇于突破思维定式,以思想认识的新飞跃拓展工作的新局面。“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继承历届领导人提出的“小康”“法治”“改革”和“党建”的思想基础上,辩证整合这一战略布局,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在“全面”中掌握住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要认识到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必须始终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3]。”立足于新时代我国基本国情的阶段性特征,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要矛盾这一全新判断,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现和新趋势,抓住新时代的发展要求,顺应了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体现了发展目的和发展手段的统一。在政治层面,由于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我国的腐败问题愈发严重。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防治腐败的新举措,在继承综合治理、预防为主、惩防并举的基础上,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惩治系统。习近平总书记表示,在惩治腐败的问题上,要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扬汤止沸只能暂时解决问题,关键是釜底抽薪似的“治本”,要促进反腐制度创新,加强党纪纪检制度改革,形成科学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新时代党的建设工程要做到固本培元和开拓创新。

1.4 突显制度制约的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是崇尚法律权威,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法治思维是基于历史经验的教训总结与实践需要的改革创新,贯穿于法治观念、体制改革和程序执行的“三位一体”格局之中。我国所提出的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等建设目标都蕴含法治思维,在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都有所突显法律制度的刚性规范作用。法治成为基本的规范方式与治理方式,贯彻和运用法治思维要求树立对法治与法律的正确态度并将之内化为对实践主体的自觉约束。习近平明确了法治方略与法治思维的辩证统一关系,指出:“谋划工作要运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要运用法治方式,说话做事要先考虑一下是不是合法。领导干部要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4]。”刚性制约是法治思维的本质特征,以法治思维推进党的治理是与依法治国同样重要的战略工程。在治党实践中,习近平在设定明文法律的基础上将法的内涵拓展到规则、规矩的深层次角度,兼顾明文规定与隐性惯例双重角度相统一的理解,在刚性约束的前提下具备了向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的可延展性,对党的政治生态治理具有刚性约束的重大意义。

1.5 防范风险的底线思维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特别强调决策的制订和落实,都要考虑到最坏的情况,准备充分,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充分赢得主动权。面对复杂敏感的国内外环境,习近平强调“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党员干部们在大政方针的制订和谋划上“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其中,步子要稳代表统筹考虑、全面论证加科学决策。“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5]。”底线思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指挥棒,要求在经济体制改革上保持稳中求进,首要是稳,其次是进,稳是进的底线,做到稳中有为。具体表现为在经济制度上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守住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这个底线。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牢牢守住生态红线的理念,才能创造宜居环境。在民生建设上,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开展民生工作,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坚决守住18亿亩土地的红线;保持基本稳定的价格总水平,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在全面从严治党进程中,严厉扼制党政机关盛行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提出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进行大检修和大扫除,促使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

2 习近平社会矛盾理论的思维方法体系的基本特点

习近平社会矛盾理论的思维方法体系的特点,就是它的运思特征,表现为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整体性与部分性统一,以及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

2.1 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

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是实事求是,也是我党的主要工作方法。分析和化解社会矛盾,首要任务就是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理论的产生,源泉只能是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动力只能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要求[6]。”社会主要矛盾是客观存在,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所决定,在具体实践中要求把握好矛盾转化的临界点,准确、及时地对主要矛盾做出判断。习近平强调,依据实际决定各项工作方针政策是党员干部们必须牢牢记住的工作方法。我党始终遵循唯物史观,以社会存在为基础,以客观事物自身规律为依据,分析事物蕴含的矛盾,通过把握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对立统一来提出理论和实施路线方针政策。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习近平特别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应当拥有承认、正视矛盾的现实思维,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思考,学会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7]。”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主要矛盾转化的论断有其牢固的现实依据,一方面是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充分性成为当前凸出难题,另一方面是人民需求在范围上更加广泛,层次上日趋升级,不仅包含温饱问题还有更高质量物质、精神文化生活。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渐进式的历史过程,从“两个文明一起抓”到“三个文明建设”,再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中央对主要矛盾转化的认识在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进程中逐步深化,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进行了理论创新。知行合一是有效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达到奋斗目标的必然选择,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才能化解当前矛盾。

2.2 整体性与部分性统一

整体意识要求我们从全局观察局部,在时间维度上做到长远考虑,在空间维度上做到整体谋划。在具体实践中,需要把事物内部的根本要素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掌握和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抓住事物的次序性、衔接性和协调性。“我们要按照五位一体总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8]。”习近平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相结合,从整体性的角度考察剖析社会基本矛盾,尊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性与对立性。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五大发展理念彼此相互联系,构成综合完备的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社会合力的作用,强调要注重各项改革的良性互动,做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形成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习近平指出:“反腐败问题一直是党内外议论较多的问题。目前的问题主要是反腐败机构职能分散、形不成合力[9],”致使腐败案件频发责任追究却不足,因此要健全反腐败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时。对于治理“四风”、从严治党,习近平强调“各级党组织要把对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对党内政治生活的管理和监督做到标准严格,内容系统,措施完善,环节衔接,争取不缺项、不漏人、不掉链[10]。”坚持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增强系统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从而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

2.3 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

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决定了对待矛盾只有敢于直面、善于研究,才能准确把握运用矛盾相辅相成的特性,在化解矛盾的过程中推动事物发展。习近平社会矛盾理论坚持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统一,体现了普遍联系的观点。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稳定的程度之间的平衡,注重人们各种利益、价值取向的多元性,中央和地方、城市和农村、宏观战略和具体政策以及各部门之间改革的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必须注意的重大问题。因此,只有秉持普遍联系的方法论,才能正确处理好各类社会矛盾,形成改革的整体合力。矛盾具有特殊性,不仅不同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都会有所不同,而且即使是同一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也完全不同。对于这些客观存在的不同矛盾,我们要善于分析它们的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习近平强调在扶贫攻坚工作中采取重要举措,即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注重抓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同时,从中国国情特别是制度自身优势出发,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做到因人因地施策,因不同贫困原因施策。这一论断从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出发,保证了扶贫政策的公平实施,为成功的脱贫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充分显示出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背后始终贯穿的唯物辩证思维。习近平社会矛盾理论的思维方法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坚持运用和深化发展。要使矛盾的斗争性向同一性转变,化解社会矛盾,需依据矛盾运动规律,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学习习近平社会矛盾理论,如果能从宏观上体会其思维方法,对于领会其精神,贯彻落实其部署,将会起到执一驭万的作用。

猜你喜欢

矛盾法治思维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