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
2020-03-14钟杏
钟 杏
(广东省轻工职业技术学校,广东 广州 510000)
1 引 言
古诗词的内容丰富、意境优美,蕴含了诗人真挚的感情,是传统文化中宝贵的精神财富。中职学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主要根本。中职语文课程作为汉语言文化的基础教育学科,更加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所占的比例不小。语文教学大纲也指出要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不断增强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思想性。中职语文课本中所选的古典诗词篇目都是值得颂扬的经典作品。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中职学校忽视了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导致中职学生普遍出现文化素质和技能不匹配的现象,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效果也不够理想。
2 中职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和学习古诗词的教学现状
2.1 中职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思想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中职学校和中职学生重技能轻基础文化知识,在学习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经典文学时味同嚼蜡,却热衷于外来的文化,对传统文化正在慢慢远离,甚至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和抵触,很多的优秀传统文化正在慢慢消失。很多学生天天哼着韩风的潮流歌曲,却对古诗词知之甚少,不看中国古典名著,也不赞同中华传统文明的勤劳、仁义等美德。针对这种情况,就要求语文教师一定要对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给予高度重视,在古诗词教学中应当带领学生走进传统文化,不断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2 中职语文古诗词课堂的教学现状
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只有将语言文字、传统文化以及民族文学有机结合才能称得上是完整的语文教学。但实际上,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陷入困窘。教材中出现的古诗词、文言文,学生们多是死记硬背以应付考试,学习形式单一,学习方式枯燥,更别提从中得到愉悦与教化了。一些文化基础比较差的学生难以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和内涵,学起来非常吃力,因此他们对古诗词的学习就产生了厌倦或者抵触的心理,古诗词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低。教师在古诗词的讲授中采用的教学方式比较传统和单一,往往只注重古诗词知识和内容的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却没有重视对学生古诗词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没有充分发挥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学。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何让中职生从中汲取力量,如何以丰富的形式,化枯燥为生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立足中职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现状,通过教学设计的分析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实施行之有效的传统文化教学迫在眉睫。
3 中职语文古诗词融入传统文化教学的有效对策
语文教师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方法。陶行知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古诗词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服务学生的观念,采用多种手段、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学生受到古诗词的感染和陶冶,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1 创设情境,增强情感体验
由于古诗词的年代比较久远,传统的教学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古诗词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要采用有效的手段来创设情境。学生在保持高涨的兴趣全身心投入古诗词的学习中,才能调动学习古诗词和传统文化的兴趣,以此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借助先进的多媒体,通过播放音乐、视频来创设学习情境。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宋词时,教师在教学的一开始,可以选择和诗词内容相关的音乐来渲染氛围,让音乐和古诗词融合,以此来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体验。如《山居秋暝》》这首诗,为了体现王维“诗中有画”的情境,教师下载适合的背景音乐和动人心脾的朗诵,提高学生与作者作品的感情共鸣,激发想象力,提升艺术审美能力。前三联诗句描绘了一幅清新、宁静优美的风景画,也勾勒出了一幅纯朴、和谐、幸福的生活画面,引人向往。它也是诗人对自己生活理想的寄托。诗人在尾联自然而然地化用典故,反其义而用之,是对“王孙”的呼唤,更是作者的自比。他在这里直抒胸臆,表达对山居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既有联想,又有想象,怎能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
3.2 反复诵读,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不但要了解古诗词的内容解释,也要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的内涵和情感。这就要靠反复诵读古诗词来实现。对于诵读的重要性,朱熹《训学斋规》中说的很明白:“读书须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有不到者乎?”死记硬背已经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师想让学生领会读的乐趣,感悟出诗词的意境,就应该配以声情并茂的脱稿范读给学生做榜样做示范。然后,号召全班学生变换朗读形式绘声绘色的读。读得好的个人或者小组还可以加分奖励,或者给学生录音、录视频,现场播放给他们看。这样有利于激励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教师当场点评、学生互评,让学生的朗诵水平得到进步和改善。学生朗诵诗词的兴致高了,自然背诵及理解诗意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例如《从军行七首·其四》中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首先,读清停顿。然后,结合字的停顿轻重来变换朗诵的语调快慢。结合诗词将“孤”“遥”“破”“还”读出重音,这几个字特别凸显作者当时意识到战争艰苦但却发出更加坚定、沉重的誓言。最后,读懂感情,需要在把握诗意的基础上进行,例如对于抒发愁绪的古诗词语气要缓慢沉重,要能够读出“悲壮苍凉”的语调。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频频朗读,在频频朗读中体会古诗词的美感,从而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3 挖掘内涵,提升品格修养
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必须要先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因为这是正确把握作品情感的重要前提。中职语文基础模块有《蜀相》这首诗,作者杜甫虽然有忠君报国之心,可是仕途坎坷,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作者借游览古迹,称颂蜀汉丞相诸葛亮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诗句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修身、齐家、治国等非常多的为人处世哲学、道理在中职语文古诗词中有很好的渗透。学生的人格修养也在一首首经典的古诗词这些载体中得到提升,文以载道,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成为重中之重。在学习相关的古诗词时,教师一定要充分挖掘其中的哲学道理,通过古诗词来不断提升学生的品格修养,开拓学生多个眼界和胸怀。
3.4 引导学生自学,积累传统文化底蕴
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自主去学习,独立地获取知识,参与探索古诗词的奥妙,从中真正体验到古诗词的文化底蕴。让学生理解诗词知识是自己悟到的、想到的、思考到的,而不是教师直接灌输的,增强知识获得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自主学习古诗词可以分三个步骤:第一步是阅读有翻译的文本,了解诗词大概意思。然后,阅读只有注释没有解析的选本或专辑。最后,阅读古诗词名家的原著,领悟古人意境。亲近古诗词就是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使学生提升审美素养,摒弃网络上粗鄙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层次。古诗词学习多了,积累的文化底蕴也会越来越深厚。其实,古诗词中很多蕴含的情感是接近我们日常生活的。自学能力增强了,接触到一些情境便信手拈来,即使在现代,也能轻易地吟诵出与生活景象和情境相关的有时空相隔的诗句出来。如深秋,校园地上的黄叶像一张巨大的地毯,被风吹在空中的树叶像一只只翩翩飞舞的蝴蝶。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望着这景象,学生不由地会吟诵起秋天的诗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塞下秋来风景异”“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起兮白云飞”……
3.5 采用竞赛提高学习积极性
如果在背诵古诗词的过程中遇到瓶颈、困难,学生背诵古诗词比较单调、乏味,不能坚持下去的话,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古诗词竞赛活动来改变这种尴尬的现状。按以往的经验,往往人在竞赛状态时候的效率会比平时记忆的效率会高很多。在准备竞赛的时候,学生有明确的定位,学习情绪和动力明显高涨,注意力也相对比较集中。竞赛中形式多样,有出口成诗、你说我猜、飞花令、诗词接龙等比赛内容,学生在这些诗词竞赛中感受诗词之美的乐趣,诗词也是最好的营养品,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诗词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在竞赛的过程中提供古诗词必选经典篇目,划好背诵范围,设定古诗词竞赛的奖励项目,利用奖状、礼品等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播放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腹有诗书气自华,学习武亦姝才女的最佳表现以及学习诗词历程,激发学生对诗词的热爱。还可以跟学生举办古诗词主题活动,比如校园诗词情景剧、诗词谜语活动等。这些竞赛和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古典传统文化的兴趣,并从中体会到做人、做事的道理。
4 结 语
在历史的现实和条件下,我们重新审视古典诗词在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意义,激发中等职业学生通过学习古典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来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陶冶他们的文化情操,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弘扬传统文化。古诗词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智慧,洗涤与滋养人的心灵,更能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中职教师应该敢于挑起重担,不畏艰辛,在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探究一条更适合更光明的道路。虽然路途遥远,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真正把中职语文古诗词融入传统文化教学落到实处,实实在在地为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