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地西藏中职幼师班学生学校适应现状调查分析
——以江门幼儿师范学校为例

2020-03-14林锡赢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汉藏幼师西藏

林锡赢

(广东省江门幼儿师范学校,广东 江门 529080)

1 研究背景与问题

自2010年以来,中央持续加大对西藏学前教育的支持力度,利用内地优质幼儿师范教育资源,举办内地西藏中职幼师班,为西藏培养一大批技能型高素质幼儿教师。内地西藏中职幼师班不仅要为西藏培养高素质的幼儿教师,还肩负着增强民族团结、促进西藏发展和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的重任。截至2018年底,在内地7个省市7所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举办了内地西藏中职幼师班,2018年招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约540人。来内地就读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西藏学生有着共同的民族特性,他们有共同的理想追求,但他们的学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变成以汉语为主体的语言环境,以粤菜为主体的饮食习惯,以汉族学生居多的人际交往,等等。然而,他们在内地学校的学习生活将面临着适应困难,“适应总的说来涉及的是人在新的环境之下调节自我达到适应的过程,主要体现为一种关系的适应[1]”,具体体现在生活适应、人际交往适应、西藏文化传承适应、语言适应等方面。因此,要关注西藏学生学校适应现状,须深入他们生活世界调查观察了解其适应体验情况,进而实施教育行动提高他们学校适应能力。文章将围绕以下问题展开:内地西藏中职幼师生在内地求学生活适应现状是怎样的?他们人际交往会面临什么问题?他们汉语言交流适应情况是怎样的?他们西藏文化传承情况如何?学校该采取什么措施帮助他们适应幼儿师范学校生活?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的选取和样本情况

本研究选取江门幼儿师范学校西藏生为抽样样本,其中高一抽取39人,高二抽取61人,高三抽取49人,发放问卷149份,回收149份,回收率为100%。问卷样本的整体情况如下。性别分布:男生72人,女生77人。年龄分布:14岁2人(1.34%),15岁 4人(2.68%),16岁 10人(6.71%),17岁 49人(32.89%),18岁 42人(28.19%),19岁 31人(20.81%),20岁 7人(4.7%),21岁2人(1.34%),22岁2人(1.34%)。年龄差异甚大,从最小的14岁到最大的22岁。生源民族构成分布:藏族144人(96.64%),回族1人(0.67%),门巴族1人(0.67%),珞巴族1人(1.34%),汉族2人(1.34%)。生源地区分布:拉萨30人,日喀则23人,林芝14人,山南26人,阿里3人,那曲48人,昌都5人;其中,来自城区有18人(12.08%),农村或牧区131人(87.92%)。生源家庭结构情况:92人来自完整家庭(父母亲是监护人),57人来自离异家庭。学生父亲受教育程度:69人是文盲(46.31%),39人小学文凭(26.17%),22人初中文凭(14.77%),11人高中文凭(7.38%),8人大学及以上文凭(5.37%)。学生母亲受教育程度:88人是文盲(59.06%),小学文凭33人(22.15%),初中文凭17人(11.41%),高中文凭6人(4.03%),大学及以上文凭5人(3.36%)。学生父母亲职业绝大部分是农牧民占比高达81.21%。学生兄弟姐妹有2个及以上的较多,占比达85.33%。学生兄弟姐妹有上过内地西藏班的有76人,占比51.01%。

2.2 测量工具

一是自制内地西藏中职幼师班学生学校适应问题调查问卷,分为封闭式问题和开放性问题。问卷内容包括以下三部分。第一,内地西藏中职幼师班学生基本情况,包括年龄、就读年级、性别、民族、家乡、父母亲文化程度与职业、兄弟姐妹情况等。第二,从生活适应、人际交往、语言适应、西藏文化传承适应、自我适应五个方面展开调查。第三,开放性问题调查。其一,为提升学生学校适应能力,学校该采取何种教育措施?其二,为促进民族文化融合,学校该提供什么样的校园环境?二是选取代表性学生进行个别深度访谈,了解其学校适应情况。

2.3 数据分析工具

运用问卷星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了解内地西藏中职幼师班学生学校适应现状。

3 研究结果分析

学校适应就是学生在学校环境中能够正常地生活学习,获得成就感、安全感、幸福感。许传新认为“学校适应是指儿童在学校不断地在学习方法、行为习惯、社会交往等方面做出种种调适,从而适应自身所处学校环境的过程[2]。”笔者研究从生活适应、人际交往适应、西藏文化传承适应、语言适应、自我适应5个方面来了解学生学校适应情况。以下分别试作调查结果分析。

3.1 生活适应

生活适应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适应,包括满足生理需要的生活、学习生活、节假日生活、亲情生活。其一,满足生理需要的生活是适应日常生活的保障。其中,“食”是学生身体发展的物质基础。西藏生来广东学习,仍然延续着以麻辣、牛肉、土豆、糌粑、酥油茶为主的高原饮食习俗,难以适应以米饭为主食、清淡的广东饮食习俗。调查显示,学生对学校食堂提供饭菜的适应程度如下,很习惯7人(4.7%)、习惯23人(15.44%)、一般53人(35.57%)、不习惯66人(44.3%)。他们希望食堂能够提供的饭菜有:藏面、酥油茶、土豆丝、川菜、牛肉、青椒炒肉、肉包子、辣子鸡……深入到学生生活中,与他们交谈了解到,不习惯吃食堂提供的饭菜,都会吃泡面或叫外卖代替。尤其是寒假留校过年的时候,特别想吃藏餐,却吃不到。学生常常因为吃不好,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自然会影响到其他方面的发展。其二,学习生活适应。中职幼师班学习生活是过幼师的生活,学习围绕幼儿园教师职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与能力展开。在学习课程方面,调查显示,一方面,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理论性知识学习难度大,深感力不从心,尤其是教育学、心理学、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教学课程知识抽象,脱离生活经验。另一方面,学生对艺术科目学习有性别差异,女生偏爱舞蹈,男生偏爱声乐。在教师授课方面,有五成学生认为教师讲课太难了,一成学生认为根本听不懂教师讲什么,有三成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太快了,跟不上节奏。由此可见,西藏生在学习生活适应上表现欠佳。一则,课程学习超出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导致心余力绌;二则,教师的教学技能难以唤醒学生学习积极性。其三,节假日生活适应。江门幼儿师范学校对内地西藏生采取全封闭式管理,节假日(平时的周末时间和“五一劳动节”、中秋节、国庆节、春节),学生一般在校园内活动。他们外出活动时间都有严格规定。例如平时周末时间,一般安排周六1天时间集中开展活动或集体上课学习。调查显示,有90位学生(60.4%)更喜欢选择周六上午开展社团活动,下午按课程表上课,仅有25位学生(16.78%)选择周六整天都按课程表上课。另外,像国庆节、春节这样的重大节日,学生希望有更多组织外出活动,体验生活绚丽多彩。其四,亲情生活适应。内地西藏生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他们常常诉说想家,想家却不能立即回家那种怀土之情油然而生。调查显示,他们在内地读书感到最大的不适应有81人(54.36%)选择想家。他们的亲人不在身边,无助感更加沉重。近距离的亲情生活被切断,取而代之只能通过远程现代微信视频交流,有的学生因为父母在牧区工作,现代通讯可能长达一个月处于无信号状态。所以,他们难以适应没有亲人在身边的生活,他们渴望教育者们能够代替他们父母的角色,渴望得到亲情般的关心。

3.2 人际交往适应

“人际交往不仅指人与人之间的非物质性的信息交流,也包括物质的交换,还包括人与人之间通过非物质的和物质的相互作用过程所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或联系[3]。”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借由思想、感情、行为表现的相互交流而产生的互动关系[4]。”内地西藏生在学校生活,自然而然地与同伴、汉族生、教师相互交往,在生活中建立起稳固的人际关系。其一,好朋友数量方面。调查显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有2~3个的有41人(27.52%),4个有44人(29.53%),5个以上有54人(36.24%),没有好朋友的有4人(2.68%)。这说明绝大部分西藏生能够建立起自己的稳固朋友圈,只有极少部分学生缺少好朋友的朋友圈。有趣的是,这些好朋友属于西藏的居多,占比高达94.63%。其二,汉藏同伴关系。汉藏民族同心,团结融合是内地西藏班办班的宗旨之一。因此,在人际交往中离不开汉藏交流、互动,建立融洽的汉藏族际关系。调查显示,西藏生与汉族同伴关系情况如下:经常发生冲突15人(10.07%),偶尔发生冲突25人(16.78%),关系融洽69人(46.31%),来往很少40人(26.85%)。但他们愿意与汉族生建立友谊关系,占比达81.88%。他们也支持汉藏混合编班、混合住宿。这表明汉藏族际同伴关系乃需朝着融合团结方向努力。其三,人际交往信任情况。调查显示,当西藏生心情低落或遇到困难的时候,首先会向好朋友倾诉寻求帮助,其次是班主任,最后是亲人。

3.2.1 语言适应 对于内地西藏生来说,他们要适应以汉语言为主的学校语言环境是具有挑战性的。调查显示,他们掌握和运用汉语言的水平情况如下:89人(59.73%)能熟练地听说读写,听说读写有困难的有34人(22.82%),听说读写比较困难的有26人(17.45%)。他们在学校生活主要用汉语、藏语与人交流。当提到与本民族人交流时,首先是使用本民族语言(藏语)交流。当与汉族学生、教师交流时,只能使用汉语交流,但交流过程中很有困难,有些东西不能恰当用汉语表达出来。他们总体普通话水平如下:无级36人(24.16%)、三级乙等11人(7.38%)、三级甲等27人(18.12%)、二级乙等49人(32.89%)、二级甲等24人(16.11%)、一级2人(1.34%)。总体看来,他们普通话水平差异甚大,近四成存在普通话交流困难。

3.2.2 西藏文化传承适应 内地西藏生骨子里延续着西藏文化的血脉,从饮食、服饰、艺术、民族文化古迹、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可以观察到学生传承弘扬西藏文化的精髓。首先,在饮食方面,他们非常希望学校能够为他们专设藏餐餐厅,至少一周能够吃一顿藏餐。第二,服饰方面,他们在重大庆典节日比较喜欢穿藏装,为穿上本民族服饰感到欣悦。第三,他们喜欢集体跳锅庄舞蹈,一起载歌载舞。第四,他们了解西藏的文化遗产古迹,暑假返藏,都会去布达拉宫、大昭寺等象征藏文化的胜地。第五,他们心中有信仰,慈悲、淳朴、善良、忍耐、宽厚是他们的优良品质。

3.2.3 自我适应 学生学校适应问题最终体现在自我适应层面上。“良好的自我适应表现为个体自我觉察的敏锐性、自我评价的恰当性和情感体验的积极性,即个体对自己内部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有清楚的觉察,对自己各个方面有恰当的评价,对自己有积极的情感体验,能肯定自己,悦纳自己,包括坦然承认自己的局限和缺陷并对自己的发展有成功的信心[5]。”调查显示:其一,学生自我认识上,他们都有自己的梦想,明确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最关心自己事情就是努力提高学习成绩,争取考上大学继续深造,进而能够当上幼儿园教师。其二,学生自我评价上,他们充满对美好前景的向往,能肯定自己吃苦耐劳、淳朴、善良、尊重、大方的优点,但在接纳自己自卑、内敛、胆怯等缺点上会发生矛盾,使得他们常常因为某次学习失败而垂头丧气。其三,学生情感体验上,他们为自己能来内地求学感到骄傲。父母都比较支持他们在内地学习,使得他们更加坚定理想,自然肩负起家族出人头地的重任。但他们无法摆脱缺失亲人父母亲情般关爱的困境,使得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迫切返藏。

4 讨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可知,内地西藏班学生在学校适应上还存在不少问题:生活的不适应,语言的不适应,族际交往不适应,自我不适应等。学校应关注他们的不适应,采取教育行动帮助他们适应幼儿师范学校学习生活,促进他们不断生长。

4.1 给予日常生活关注 满足学生基本需要

学生的基本需要在日常生活表露出来,从低层次需要到高级需要,以一种轻重缓急的次序彼此关联起来的。首先,他们有生理的需要,主要体现在“食”方面,“它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的需要,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大动力[6]。”藏餐是他们喜爱的佳肴美馔。他们多么想每个月能饱餐一顿。因此,作为内地西藏中职幼师班办班学校应为他们专设藏餐餐厅,满足他们“食”的需要。如果可能,教师也应与他们一起共享藏餐。其次,他们有亲情的需要,想家的思绪萦绕在生活中。他们渴望每个学期能够返藏一次探亲。为此,学校应提供便利让有条件的家长节假日期间来校探望孩子。最后,他们有学习的需要。他们在学习上面临着诸多困难,学校应建立汉藏帮扶学习小组,充分发挥汉族优秀学生指导西藏生课程学习。

4.2 重视族际交往能力的提升

促进汉藏民族团结融合的最好途径是人际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中,了解汉藏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以及文化。学校应教育学生学会与不同民族的人交往的技巧,学会尊重文化差异,学会彼此包容各自民族的生活习俗,在交往中增进理解,增进友谊。其一,学校应推行汉藏混合编班教学形式,建立汉藏学习帮扶小组,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获得知识。其二,学校所有社团组织应对所有学生开放,吸收接纳西藏学生加入其中,使得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增进理解,求同存异。其三,学校可以尝试推行汉藏混住(3人西藏生,3人汉族生),前提是汉藏学生双方都愿意接纳包容彼此的民族生活习惯,避免强迫推行造成不必要的冲突。

4.3 巩固藏语 提升汉语

藏语是西藏生的母语。他们在内地学习缺失母语学习的环境。他们渴望能够继续学习母语。为此,学校每周至少为西藏生开设一节藏语文课。巩固学好母语是学习汉语言的基础,因为汉语言是他们的第二语言,在学习运用的过程中还须将汉语言转化母语才能有效理解意义。对于汉语言的学习,可以利用汉族生优势,在日常生活中给予西藏生汉语言学习辅导,强化普通话水平。

4.3.1 营造有特色的汉藏校园文化环境 学校间接地通过校园文化环境来促进汉藏民族融合团结。“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考虑以民族文化为资源,结合西藏学校藏族文字语言进校园的特点,利用藏民族传统节日、民族歌舞、传统体育竞技进校园等方式,拓展校园民族文化活动范围[7]。”此外,学校还可以以“汉藏民族团结”为主题开展一系列主题文化活动,例如:汉藏美食节,汉藏艺术节,汉藏体育节,汉藏旅游节等等。通过活动,汉藏学生能够在参与活动中有更多深入了解、交流、欣赏、赞美、向往。一言概之,“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8]。”

4.3.2 教师提升教育机智 内地西藏生在自我适应方面需要教育者机智采取行动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主体性适应。“教育机智主要体现在与孩子们相处时的关心取向上。这与其说是某种可观察到的行为表现,还不如说是一种主动建立起来的关系方式[9]。”其一,教育者要对西藏生展现出耐心。尤其是在他们来广东求学的第一学年里,表现出诸多方面不适应,教育者需要沉着平静地引领他们适应内地学习生活。这需要时间等待他们成长、进步,不可着急,不可放弃。其二,教育者要对他们生活体验的理解。西藏生他们生活体验充斥着孤独、无助、思亲、焦虑、厌恶等。教育者要深入他们的生活世界倾听洞察,对他们的经历坦诚以待,设身处地察其心灵世界。其三,尊重他们的主体性。他们都有自己的民族特性、习俗、信仰、理想。教育者要做的就是尊重他们的特性,鼓励他们奋发图强,学有所长。

猜你喜欢

汉藏幼师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男幼师荒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一名幼师的高山族舞蹈情怀
西藏:存在与虚无
汉藏姐妹一家亲
古代汉藏文化交流研究成果(1979-2011)述评
《敦煌吐蕃汉藏对音字汇》读后
表演:幼师语文口语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