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势科学视域下高职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研究

2020-03-14张翠莲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理论课素质思政

张翠莲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1)

思政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习总书记在不久前召开的学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地增强思政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如何做到这一点,势科学理论为高职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新的逻辑思维和实践路径

1 势科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应用

1.1 研究势的产生和运行机制的科学就是势科学

势科学理论由西安交通大学李德昌提出。他认为“势”是自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在物理中,“势”表现为势能,牛顿力学、量子理论等都可以用“势”来说明。在数学中,“势”就是比例或者导数。在社会生活中,中国自古有“势”的说法。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道生之,德蓄之,物行之,势成之[1]。”什么是“势”,孙子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2]”。可见“势”是一种驱动力或者执行力的表现。如何描述“势”,李德昌指出,势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即“差别”和“联系”,势=差别÷距离=差别×联系。在自然科学中,用“距离”表示元素间的关系,自然科学里的牛顿力学、麦克斯韦方程、量子力学的波函数、相对论的场方程都可以表达为某种“势函数”。这些方程在不同层次上揭示了宇宙构造的“势结构”和宇宙运行的“势机制”。在社会科学中,用“联系”来表示元素之间的关系。即对于一个组织或者团体来说,团队成员差别越大,联系越紧(距离越小),团队呈现的势越大。对于个人来说,掌握的知识越广泛,知识之间的联系越紧密,个人的势越强。由自然和社会势的运行规律和机制,李德昌提出三个势定律:

1.1.1 第一定律 世界万物的演化与发展是由不同层次上的势推动的,势的运行机制是差别促进联系,联系扩大差别,所以“势趋”不变,宇宙加速膨胀,社会加速发展。

1.1.2 第二定律 势的稳定增长达到某种临界值,系统就发生非平衡相变和非线性分岔,从而衍生出各种素质、创新和风险。

1.1.3 第三定律 势在一定层次上的生长极限产生对称,对称形成数学结构的群,无干扰的物质势作用形成物质群,所以宇宙和谐,无干涉的信息势作用形成素质群、组织群及社会群,才能产生素质和谐、组织和谐和社会和谐。所有的自然科学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导数或偏导数构建的势函数问题(势=差别÷距离),所有的社会科学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事与事、人与人以及人与事之间差别与联系的关系问题(势=差别×联系)。所以,势科学具有普适性。

1.2 势科学理论在教育和管理的应用

恩格斯指出,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相互作用即是一种力的体现。李德昌认为,力是推动物质状态或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宇宙和人类社会运动的共同规律。而“势”是产生力的必要条件。有力必须有势,有势未必有力。势要产生力,还必须有阻尼。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势要产生信息力,还需要信息的阻尼,即对该信息的黏性,所以信息力=信息阻尼(信息黏性)×信息(势)。人的成长过程实质上是信息作用的动力学过程,因此信息人的教育过程就是生产有效信息量,即营造教育信息势的过程。按照势科学的观点,管理中的沟通和激励就是“造势”。通过沟通,可以将组织中具有不同观点和不同意识的要素紧密联系起来,不同要素之间差别越大,联系越紧,造就的势越大。激励就是通过某种信息作用,使被管理者在心理上和情感上将具有差别对比的未来和现在紧密联系起来,差别越大,联系越紧,激励产生的情感势越大。按照此种观点,课堂管理实质上也是造势的过程,不仅包括管理制度势,也包括课堂中的沟通和激励造就的信息势。势科学理论虽然还存在一些瑕疵,比如论述不严密、概念模糊等问题,但是确实以一种新的视角揭示了人、事和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紧密联系,尤其对信息人的理论假设,为教育、管理等领域的创新开辟了一条新路。

2 势科学为高职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新思维

李德昌认为,原有的教育学理论以心理学研究为基础,忽视人的理论假设,更不关注人类整体的本性嬗变,导致教育学理论滞后,教育改革产生的效果不如人意。他指出,在信息社会之前,人是生物人,人要靠代谢食物生存;而进入信息化社会,生物人生存已经不再是人生存的基本方式,人的生存转化为信息选择、信息加工、信息代谢和信息创造。在信息化社会中,如果人缺乏信息选择、加工、代谢和创造的能力,就会被淘汰,信息成为人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教育的过程就要引导人追求信息、处理各种信息并在此过程中形成社会和自身发展的素质。素质是所指对象的结构和功能的序秩,具有微观序秩性和宏观对称性的特点。即:从微观看,素质呈现为某种元素或功能的动态网络化的有序结构,如身体素质就是身体各个器官及功能的序秩,道德素质就是人的行为的序秩,智慧素质就是知识的序秩,心理素质就是大脑对于外界刺激反应的序秩;从宏观看,素质表现为对称变换群表示。人的素质是一个素质群或素质集合,包括德、智、体、美、实践。李德昌认为,人和事物的素质都是在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世界万物的素质是在物质作用中形成的,人的素质是在信息作用中形成的。所以教育过程是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按照信息作用的内在机制,对称性支配相互作用,人的素质只能是对称性素质。传统社会中,信息作用薄弱,理论与实践浑然一体。而在信息化时代,强大的信息作用使理论与实践在深层次被极化,理论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而是研究对象在更深的抽象层次上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实践也不仅是按部就班的、机械式的实践,而是在一个看不见规律可循的环境下的创新、竞争甚至冒险。这要求教育和学习过程要打破素质守恒,突破个人原有素质界限,形成对称性的素质。比如有些人动手能力强,理论水平差,需要借助信息强势,推动其平衡发展,所以教育过程不再局限于对知识点的教学,“而是在教育过程中将差别巨大的各种教育内容在课堂、教材、课程机构和专业结构中紧密联系起来营造教育信息强势[3]”推动个人形成对称性素质结构,激发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地融会贯通所学知识,整合成一种个人特有的活性知识结构,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核心竞争力。既然教育过程是一种信息相互作用过程,是在信息势或者力的推动作用下形成对称性素质的过程,所以教学过程可以具化为找势、演势和造势的复杂叠加过程。找势注重发现,找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这是科学研究的事情,在教育中就是在不同的知识学科之间,寻找他们内在的紧密联系;演势注重记忆,注重教育的基本传承功能;造势,系统造势的基本原理就是使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差别最大,联系更紧。教育造势就是在每个环节营造信息强势从而激励情感势,营造学习和创新的动力机制。当信息势达到某个临界值时系统发生非平衡相变和非线性分岔,就产生了创新。造势是一切创新和发展的共同机制。势科学理论的信息动力机制对于高职思政理论课“如何培养人”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视角,思想政治理论课绝不仅是教育学生掌握一些结论性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掌握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大道”,即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自觉追求真、善、美的价值和人生。

3 势科学理论为高职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新实践

根据势科学和信息力学理论,李德昌提出教育创新的有效路径。

3.1 教育创新的基础是教师素质

教师需要什么么样的素质,不同的教育理论之下的素质要求是不同的。按照素质的势科学定义,即所指对象结构或功能的有序,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就是在“差别最大联系最紧”的对称性人格主导下形成的“德才兼备、文理兼通、教研相融”的综合素质,即差别大、联系紧的“人格品德、知识结构和思维方法”。近几年来,提高思政教师的素质一直是思政教学的改革创新的重要方面,完善教师的学历、职称结构,增强思政教师新教材培训,加强思政教师理论学习和培训,一直有条不紊地进行。然而大部分培训依然侧重的是理论知识的培训,而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与作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被忽略,培训中形成的信息势和情感势难以让教师产生持久的创新和动力之源。从势科学的定义看,教师素质的真正提高在于教师要善于通过找势、演势来造势。一方面,在于教师要善于寻找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开阔学生的眼界和视野,打破常规认识事物的思路,寻找创新的视角和路径;另一方面,在于教师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方式的综合运用,带给学生强大的情感信息势,推动他们自觉地学习探索的好奇心和热情。作为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师,要实现创新,需要认真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思政教师根本的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了这个世界观和方论,思政教师才能在众多学科的融合中提高抽象和具象相互转化的能力,才能在教学中达到对信息运用的收放自如。在信息化社会,如果教师在选择和利用信息资源时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指导,可能会出现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现象。

3.2 教育创新的保障是制度创新

在势科学的视角下,教育的制度创新意指学校专业设置、专业课程设置、课程教材编写、课堂教学目标设置等制度,要体现出差别大、联系紧的势趋要求,也就是在各个子系统中,力求产生更多的信息量,营造更大的教育信息势。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制度创新一方面做好课程思政的制度保障工作,课程设置不仅涉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还需要增进专业兴趣类课程,以增加学生们对专业的直观和感性认识,增加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专业技能和知识的渴求;另一方面,针对固有的教材内容,明确把教材体系转化成教学体系的基本原则和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材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编撰而来的,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应用于社会和人生实践得出的智慧结晶。所以,在教学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对于历史和结论性的知识,需要依据历史事实,引导学生明确解决时代问题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当代的理论和实践,需要根据条件,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解决,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原则的认识。对于将来提出的规划和梦想,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引导学生认识我国采取的重大战略规划的针对性和步骤,进一步领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辩证关系,明确实现理想具备的各种条件,增强学生的理性认知能力。

3.3 教育创新的核心是教学创新

李德昌认为传统课堂属于“知识教学”方式,与自己看书并无差别,有时可能还不如自己看书。从他归纳的教学创新的八个方面看,主要体现为:一是不依赖课本,以全新的切入点进入教学,切入时能唤起学生已有知识参与,展开联想,围绕要学的某个知识点展开专题教学,以点带面,网络展开,逐步深入,彰显差别营造信息势。二是注重引导学生发现,而不是告诉他们结论,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形象和直觉,通过引导学生联想整合差别巨大的零散知识,找到联系营造信息势。三是多学科融汇贯通的教学,即在课堂教学中多方运用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知识理论,实现信息增值。四是留有空间的开放性教学。传统知识教育注重解惑,这个固然重要,但是一节课下来,学生没有发现任何问题,说明这节课本身是失败的。假如课堂教学是一个信息流,学生根据这个信息流,发现更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更多的知识要求,这门课才是创新的教学,也即课堂要有问题意识。由此可见,教学创新的根本还是内容创新,也即内容要具有个性化特征,内容要蕴含丰富的有序的信息量,内容要紧密联系生活实践,内容要具有问题意识。当前的教学创新多注重于手段方法的创新,忽略教学内容的创新,实在是得不偿失。

3.4 教学创新的基本路径是营造课堂教学中的信息量——即信息势

如何营造课堂教学信息势,势科学理论认为要用最少的理论将差别最大的内容联系起来,也就是进行跨学科融合性教学,在融合中展现相关知识理论的普适性和具体性。营造课堂信息势主要从以下十个向度展开:一是从理论向实践的向度,二是从简单知识到复杂知识的向度,三是从本学科知识到跨学科知识的向度,四是从历史知识到现代知识的向度,五是从专业知识向基础知识的向度,六是从科学到哲学的向度,七是从教师及著名人物的经历到学生个人体验的向度,八是从成熟知识到未知可能性探索的向度,九是从知识教学到课堂管理的向度,十是从课本的文字逻辑叙事到多媒体跨领域视频组合的向度。势科学理论关于营造课堂信息势的途径,为打造优质思政理论课堂提供了知识建构的基本路径。高职思政理论课虽然是进行意识形态教育,但不能停留于政治的视域,它蕴含凝聚人类社会真、善、美的价值追求,沉淀人类社会智慧的结晶。在人类社会真、善、美的实践中,总能显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和方法的博大之处。习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统一”:即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的统一,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正是营造信息势的基本遵循。

3.5 教育创新的灵魂是教育文化的创新

按照势科学的观点,教育文化包含的信息量是教育创新的灵魂,用差别大联系紧的教育文化营造的信息势来测度,即教育要推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容许各种学术思想充分展现,在差别大、联系紧的各种知识、方法、思想和理论的博弈竞争中营造教育信息势,推动教育文化的创新。从此观点看,教育文化的创新实质上教育理念、理论的创新。理念是实践的先导,也是实践的灵魂。在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中,一直存在忽视理论性的一面,不仅学生不喜欢理论性的知识,大部分思政教师也对理论性的知识反感。高职学生反感理论性的知识,情有可原,教师也反感理论性的知识,就不太正常了。虽然实践是创新的源泉,但是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理论是创新的起点。创新不是凭空创造出一个新东西,而是基于现实的理论和实践的新突破、新思路、新视角、新途径等。所以,如果不了解现实的理论构架,即使有创新也只是修修补补,并不会推动实践的重大转变。而高职思政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理论素养和理论水平,对当前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略和基本路线才会有更高的站位和视角去理解和阐述,才能更好地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在变化中认识本质。

猜你喜欢

理论课素质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