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思政话语转换的实践研究

2020-03-14克琴

人物画报 2020年20期
关键词:话语体系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摘 要:新媒体背景下的思想政治宣传工作是当前媒体需要大力传播的主要内容。思政话语权有其自身的含义和特点,在当前复杂的文化思潮背景下,一定要把握好思政话语体系的转化工作。可以通过丰富话语内容、创新话语表达、搭建新型传播渠道等方式来构建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话语体系,进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建设主持会议上指出:面对当前日益复杂的文化形式,一定要做好思政话语传播路径的创新和搭建工作,让党的思想理论落地生根,进入寻常百姓家中。

一、新媒体时代思政话语权理论简析

1.新媒体时代思政话语权概念

探析新媒体时代思政话语权的概念,首先要从分析新媒体的概念入手。新媒体技术是一种依托网络技术和先进的信息技术向广大人民群众传播信息的媒介。而思想政治話语权则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常见形式。简而言之,新媒体时代思政话语权主要是指依托新媒体技术向人民群众传播党政思想理论。

2.新媒体时代思政话语权特征

总的来说,新媒体时代的思政话语权具有以下特征:

(1)信息传播渠道趋于多元化

传统的思政工作多以党校、高校、学校、电视新闻、报纸等几个平台为传播载体,然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打破了传统思政工作的传播界限,思政宣传工作不再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只要是使用新媒体软件的用户,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的传播对象。有数据表明,截止2018年元月,中国的网络用户数量已经达到了7.72亿,手机网民7.53亿。根据一份大数据调查问卷显示,当前,国内用户普遍使用的新媒体传播工具为QQ、短视频、微信朋友圈。由此可见,当前思政内容的传播渠道已经由传统的点对面传播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2)交流方式向动态化发展

在新媒体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逐渐向动态化发展。导致形成这特征的主要原因在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受众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当前的新闻传播方式已经不再是之前的被动灌输模式,受众可以借助新媒体工具和传播者进行有效互动。以央视曾经播出的一档节目“平语近人”为例,该节目就是通过和观众互动沟通的形式向受众宣传习近平思想。

(3)传播形式趋于多元化

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多以新闻、报告、会议、主题教育等形式呈现,虽然受众可以清晰的领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但是这种单一的传播形式导致大众对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存在片面化认识,很多大众至今都将思想政治宣传工作当做公务人员和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内容,但是如今不同,以新媒体背景为依托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着多样化的形式,而且也拥有多种传播形式。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单纯依托报告、新闻等形式向大众传播,而是借助自媒体公众号、短视频APP,网站、微博、各种APP等多元化的新媒体工具向大众传达党和中央的思想政治指示。在革新传播形式的同时,也赋予了大众更多参政议政的机会,公民都可以借助网络媒体工具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所面临的困境

1.在话语内容上缺乏权威性

虽然新媒体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传播受众广、信息量大等优势,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当前,正处于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导致思想政治话语的内容逐渐丧失权威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它不仅包含历史、社会、哲学等知识体系,还包含有我党重要的思想政治方针和党的光辉发展历史,正因如此,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些媒体在传播思政内容时将各个思想政治学科和其他学科混为一谈,经常出现乱用、混用现象以及乱举例子的现象。而学科交叉带来的混用现象则大幅减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举例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还包括对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塑造内容,基于此,有些自媒体视频在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将思政教育和道德品质混为一谈,二者之间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是本质上属于因果关系。简而言之,即需要通过传播思政内容来塑造道德品质。由此可见,一定要加强新媒体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权威性建设。

2.受西方文化冲击,话语缺乏吸引力

在经济全球化作用下,世界的距离逐渐缩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一些西方文化逐渐进入大众的生活和社交之中。虽然西方文化中也有一些正向的部分,但是有些别有用心之人借助西方文化恶意歪曲我党优秀历史、吹捧极端个人主义、金钱至上主义、享乐主义等等。这些不良文化不仅荼毒着大众的身心健康,同时也对思想政治话语权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以曾经盛极一时的“网络微博炫富红人郭某某”为例,这类金钱至上主义不仅对我国当代青年人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消极影响,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炫富跟风活动,在这类不良思想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盲目追求物质享受、追逐功利化、过于重视外表而忽略了对心灵的建设,诸如此类的这些现象都在冲击着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体系。由此可见,一定要做好新媒体背景下的思政话语权导向工作,用一些积极向上且富有正能量的价值观去塑造当代青少年的思想品格。

3.语言生硬乏力,缺乏吸引力与感染力

思想政治教育多集中于课堂授课中,而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包含有大量的理论性知识,不仅拥有一定的教学难度,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框架。结合相关数据可知,有不少学生都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抵触心理,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过空洞,不仅自己很难听懂,即便听懂了也无法掌握。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过程就是依靠话语进行的,许多教师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课本理论知识,并没有将思想政治学科话语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进而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而学习积极积极性下降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质量下滑。

4.话语形式简单,缺乏影响力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不仅包含着我党的思想政治理论,而且还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以及一些社会学内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过于单一,不能充分彰显社会的变化情况以及我党理论的最新实践成果,甚至出现了一些和当前实际发展不符的理论知识。基于此,一定要对思想政治话语体系的内容进行扩充,结合一些社会上的热点案例和热点事件来丰富思政话语体系形式,将一些全新的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力。

三、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的具体策略探析

1.从形式上丰富话语内容,激发话语权威性

想要从根本上提高思想政治话语的权威性,首先要从形式上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进行丰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可以弱化思想政治话语的权威性,同时也可以提升话语的权威性。正应如此,一定要合理利用新媒体工具,强化对当代青年群体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并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用简单的语言向受众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概念和特征,帮助受众了解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

比如可以借助当前非常流行的党媒理论宣传APP“学习强国”来向受众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这款APP内,只需要简单的注册便可成为“学习强国”大军中的一员,而且该软件还开辟了如新闻播放、党史简介、理论研究等多个模块供大众学习。除此之外,该APP还单独开创了理论竞答模式,用户可以通过理论竞答获取积分,而且可以用积分兑换一些小礼物等等。除此之外,为了提高思想政治话语权威,各大公众媒体一定要深入了解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只有对思政工作的内涵有所了解后,才能保障话语的权威性不被打破。比如一些媒体在宣传思想政治内容的时候,要尽量避免使用一些专业化的词语,应该尽可能使用受众能够听得懂的一些语言进行宣发工作。以央视新闻播报工作为例,众所周知,传统的新闻播报工作过于机械化和形式化,所以很难激发受众的兴趣。而现在不同,一些主持人运用独特的新闻播报形式,不仅为央视吸引了大批粉丝,同时也提高了大众对思想政治宣传工作的认可程度。受众认可程度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思政教育话语的权威性。

2.创新话语表达,辩证归纳历史话语和当前话语

马克思主义联系观认为,任何事物之间都有普遍的联系性,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也包含在内。当前,正处于信息技术和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时期,一些新词、热词逐渐取代了老旧词汇。基于此,如果想要以新媒体为背景的思想政治话语体系要得到发展,就必须在宣传过程中融入一些全新的词汇。当前,传统的中国思想政治话语是建立在历史政治话语基础之上,鉴于此,应该向传承文化一样对思想政治话语体系进行辩证的创新和继承。对内,采用形式多样的话语表达内容来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外,在不违背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原则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宣传内容进行创新。通过内外并举的方式创新思政话语体系表达,对历史话语和当前话语进行辩证归纳总结。简而言之,以新媒体背景为依托的思想政治话语体系也应该同新媒体一样展现与众不同的全新风貌。

比如一些高等院校和党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利用当前非常流行的学习工具“雨课堂”、“学习通”等媒介来帮助受众深入了解思想政治内容。这样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受众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还可以将一些历史名言警句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古语新用,让看似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如在向受众宣讲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念时,可以将一些中国名家理论思想融入到授课过程中,可以用“物极必反”的道家思想理论去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矛盾观。即何为物极必反?事物之间的矛盾性普遍存在,当矛盾到达一定程度时,矛盾双方会转化。如果直接向学生讲述矛盾论非常困难,所以,可以对一些古语进行新用。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一些新媒体信息技术的衍生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例如可以借助新媒体视听资源让原本枯燥的理论课程变得更加形象化和直观化,同时,还可以在教学中适当的加入一些近些年非常流行的网络用语“佛系”、“扎心”、“油腻”等丰富话语表达技巧,以此弱化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沟通隔阂,最后,通过丰富和创新思想政治话语表达来掌握教学工作的主导权。同时,根据数据分析可知,一些受众对我国领导人的语言风格非常喜爱,今年最为流行的“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正出自总书记习近平,基于此,在创新思想政治话语时可以引用领导人的话语,不仅可以拉近广大群众和领导人的关系,同时也可以丰富思政话语体系。

3.提升话语传播效果,规范互联网传播内容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视对理论知识的传输。但是长篇大论的理论不仅难以激发受众的学习热情,甚至可能激起受众的反感,进而降低思想政治话语传播效果。在新媒体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的今天,一些互联网传播内容过于泛化,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思政宣传效果,但是结合实际的传播效果来看,却没有什么实质性效果。基于此,无论是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师还是党校的思想政治宣传工作讲师,都要将理论化的思想政治话语向生活化转变,借助一些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实际案例向受众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例如教育者可以借助当前非常流行的多媒体短视频来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向广大受众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除此之外,由于当前思政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全体,随着我国大学生群体年龄层的逐渐降低,可以借助一些“二次元”话语传播思政教育内容。比如思政课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当融入一些“二次元”话语,以此来激发大学生青年群体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热情。纵观目前的学术界中,很少有学者对二次元文化进行研究,但是结合相关数据可知,目前我国沉迷于二次元的用户人数多达1.6亿,面对如此庞大的群体基数,可以将新媒体技术和二次元技术有机融合在一起,建立符合大学生青年群体的二次元话语体系,并开发出符合青年价值观的新闻媒体平台。

4.借助网络渠道拓宽话语空间

话语空间的建立必须要以构建对话交流平台为基础,而新媒体思想政治话语交流平台的建设离不开话语内容、形式、语境等要素的构建。基于此,思想政治宣传工作可以借助微博、微信、QQ、论坛等新媒体工具来迎合广大群众的需求,让当前的思想政治宣传工作更加的接地气和具有时代特征。

比如各大专业媒体在进行思政工作宣传时,可以适当调整宣传模式,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投票、自由发言等方式来宣传思想政治内容。除此之外,为了塑造思政宣传工作的可读性,可以结合将一些热点社会问题融入到思想政治宣传工作中。以当前为大众所关注的校园霸凌为例,相关媒体可以创建通过创建微博话题和发起微博投票的形式来弘扬主流社会价值观,在拓宽群众话语空间的同时构建高效的话语沟通平台。与此同时,面对当前的新形势,高校已经成为了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力军,基于此,高校的教育者可以借助多媒体构建专业的思政育人平台,借助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发挥思政工作的育人作用。比如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校园微博、抖音、哔哩哔哩等学生群体聚集的网络自媒体组织一些社会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来塑造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当前流行的网络授课和微课的形式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学习思想政治内容。除此之外,教育工作者还可以要做好思想政治课的总结和回顾工作,及时总结思想政治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困难,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如教育工作着可以根据学生在学校官方微博和公众号的留言分析当前学生的思想政治涵养和水平,并适当的推送一些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学生非常关心的大学生交友、贷款、以及就业问题,进而使得双方的信息资料趋于相同。除此之外,高校在借助新媒体拓宽话语权空间的过程中,不能仅限于了解学生的需求,而是要通过和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思想的相融和共通,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一些符合大学生认知和当前学生喜爱的思想政治话语符号,进而构建思想政治话语体系。

总结

新媒体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僅关系到国民基本素质,同时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此,一定要建立以新媒体工具为传输纽带的思想政治话语体系,通过拓宽话语体系空间、创新话语形式、继承和发扬传统话语等举措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创新,通过掌握思想政治话语权来培养当代四有青年。

参考文献:

[1]冯博.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构建——评《新媒体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研究》[J]. 新闻记者, 434(04):99.

[2]刘纪英.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重塑——基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的调查分析[J]. 昌吉学院学报, No.128(01):107-109.

[3]陈赤华. 新媒体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究——评《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创新》[J]. 中国教育学刊, 2017(05):143.

[4]康超.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阵地建设研究——评《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解构与重塑》[J]. 新闻战线, 2017(15):139-139.

[5]陈长旭. 大学生网络话语方式的转变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z2):7-9.

[6]程丙, 成龙. 新时代高校育人话语青年化何以可能——从“网红思政课”现象谈起[J]. 江苏高教, 217(03):96-100.

作者简介:克琴,(1986.1-),女,甘肃张掖人, 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员, 百色学院工商与创新学院联合党委副书记,主要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18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8SZ026;广西一流学科(培育)建设项目(桂教科研[2018]12 号)资助。

猜你喜欢

话语体系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核心素养如何在中小学校落地生根
在修辞与实践之间:环境权概念的贫困及其义务转向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中国故事中国认知国际表达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