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视域下中国第八次基础课程教育改革
2020-03-14全婧琦
全婧琦
摘 要: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在教育上愈发重视,我国也进行了多次课程教育改革,尤以第八次基础课程教育改革最为代表性。该教改产生的时间具有必然性,是一项以课程改革牵动整个基础教育全面改革,核心内容上亦与先进的国际教育接轨。虽存在国家、学校、教师与学生层面上的问题与不足,但总体上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方法。
关键词:教育改革;基础教育;国外教学模式
一、第八次基础课程教育改革的原因
1.改革的必然性
21世纪,世界形势变化加剧,政治经济上的竞争逐渐转变成教育变革与人才的培养。各国都反思本国教育存在的弊端,提出教育新目标,实施新要求。“万丈高楼平地起”,谈及教育改革,最不可忽视的就是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这开始被各国以前所未有的态度重视起来,无论是教育前沿的发达国家,如美国与英国等;还是发展中国家,如马来西亚、津巴布韦;都在改变原有教育取向,关注课程以及教学革新,把教育改革理念落实到学校生活上,寻求發展与进步。作为在新世纪崭露头角的中国,自然不可能在教育的“新战争”中落后于人。我国自古相当重视教育。在第八次基础课程教育改革(下简称“第八次教改”)之前,已进行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每次改革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我国经济文化发展提供巨大动力,为我们进行第八次教改打下良好基础。
2.改革的必要性
第一,当时全国各地的学校沿用的都是在第五、六次基础课程教育改革中教育部编写的统一教材,教材版本过旧,且并非针对各省各地学生水平的针对性教材。其次,中国社会、经济以及科技的高速发展使中国对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以及创新精神的实践有迫切的需要,之前的基础教育体系已不能满足此要求。第三,我国的教育总目标是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此前的教育方法与教育目标偏向单一,无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第八次教改与国外同时期教改的比较
1.第八次教改与国外教改相似点
第八次教改核心在于“改变课程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我们倡导“全人教育”,这明确显示了我国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过程,第八次教改优化了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并调整课程内容,构建全民化、个性化的课程体系,符合时代变化与社会需求。无独有偶,这与美国同期的课程改革有相似之处,美国当时推行 “全体性原则”,对学习内容、运用水平与课程标准都进行了改革,各州在课程标准中都强调学生的实际应用水平,而不但只是应试成绩。
第八次教改中“强调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尤为重要的是强调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因为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的人生抉择。”这与英国在2000年实施的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中强调的四项发展目标不约而同。英国新课标强调学生在精神方面、道德方面、社会方面以及文化方面的发展。注重学生的自我成长,认识其优缺点并发挥潜能。道德上明辨善恶,理解冲突,社会上掌握人际沟通的能力,理解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权利与相应的责任。文化方面学习传统文化,学会理解与欣赏美。
2. 第八次教改与国外教改的相异点
我国第八次教改与国外很多新课标改革的相异点主要在教育模式上。我国课堂大多数以老师为主体,学生在被动的位置。而西方国家的课堂里,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同时,我国基础课程里,对学科的掌握程度要求过高,学习科目选择范围过少,教材内容过难且复杂。学校课时安排时间也过长,英美学校下午就不上课了,而中国甚至要上晚自习。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特别是中学阶段尤为突出。
三、第八次教改的启示
1.第八次教改的优点
第八次教改一反之前的灌输式教学与书本式教育,强调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综合素质为目标,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它对传统教育教学理念进行了革新,转变了课程的功能,改善了教学的方法,力在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倡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改变了传统课堂主体性,更加关注学生,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三位一体”式教学。这无疑是给教育的一剂强心剂。第八次教改实施之后,我们也看到了很好的成果,培养的学生不再是学究式的课本学习者,而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不仅对学生个人很重要,对社会乃至国家世界而言,都是进步的基础。
2.第八次教改的不足之处
尽管我们在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上都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但这是外部的结构性调整,离彻底落实与发展依然有距离。
国家层面上,虽然我们有了新课标与新教材,但我们依然沿用过去的评价体系,即以考试为导向,甚至高考为导向的一考定终身体系。而且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不平衡,师资力量不均衡,存在很大的教育鸿沟,需要国家加大资金补助与人才培养。学校层面上,学校是否按新大纲调整,是否开设该校风格的校本课程,都有待落实。同时,德育课程也常被忽视,施行效果也不很好。学校本身的硬件设施与软件资源也要升级到能与新课标课程要求匹配,这对很多乡村中学来说是个问题。最后,教师层面上,许多教师无法很好地根据新课标要求对课堂内容进行调整,对课堂角色进行转换;或自身素质局限,跟不上新课标要求。学生也存在一定的接受问题与知识系统性的转换,这些都需要花时间精力方可适应。
四、总结
第八次基础课程教育改革从基础教育入手,通过改革基础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教育乃立国之本,基础教育更是重中之重,第八次教改已经为21世纪的现代化教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开端,核心目标上与国际教育接轨,在培养计划上更全面均衡发展。提升的空间永无止境,我们要实事求是看待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方案,相信未来的我们将提出更好的教育方法与模式,继续完善我国基础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北京:教育部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