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革命老区高校弘扬长征精神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2020-03-13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遵义会议长征红军

井 方

(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长征和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的英雄史诗和不朽的精神丰碑,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我们要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弘扬长征精神,永葆共产党人的精神本色;在高校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弘扬长征精神,让青年人了解长征、了解长征精神,让长征精神永续传承下去。贵州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过重要贡献,老区人民十分珍视这一宝贵财富。贵州省作为革命老区,在挖掘、研究和弘扬长征精神方面有着诸多积淀和优势。新时代要不忘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高校弘扬长征精神,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老区高校和思政课教师的历史使命,要使这种态势永久保持下去。

一、长征精神的崇高地位

1.什么是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长途战略转移行军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崇高革命精神。1934年至1936年,多支中国工农红军的“西征”(后称为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来的对革命事业和革命理想无比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的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的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格,创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虽至今仍有不同表述,但一般可集中归纳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最显著特点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1]

国内关于红军长征精神的专著是黄宏所著《长征精神》(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这部书。黄在书中总结的长征精神是:“无比忠诚,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团结精神;联系群众、革命为民的崇高思想。”[2]这个总结就内容来说是充分的,但作为通俗易懂、直指实质的“精神”,最好再能精炼一些,这须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而继续探索和凝练。

长征精神在贵州主要表现为“遵义会议精神”。对遵义会议精神的阐述和概括尽管有所不同,但基本内涵主要有“坚定信念、不怕困难;实事求是、勇于反思;独立自主、勇闯新路;民主团结、敢于批评”[3]等等方面。

长征精神被称为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的英雄史诗和不朽的精神丰碑。如果说,在中国共产党漫长的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中创造的诸多“精神”尚有待历史和时代检验的话,那么长征精神是毫无疑问地成为共产党人的精神坐标的。这是长征和“长征精神”的伟大之处,它超越了时代、超越了阶级,不仅仅是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抗争、坚定信仰、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精神的典范和集中体现。

2.长征精神在党史中的崇高地位

无论是党史学界还是普通的中国人,都将长征精神视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伟大英雄史诗和不朽精神丰碑,这是毋庸置疑的。毛泽东用“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4]来总结伟大的长征。长征是被迫进行的,是江西瑞金的中央根据地因路线问题、自身力量局限、蒋介石集团的长期围剿、共产国际的“左”倾指示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使中央苏区无法立足而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结果。长征过程中,中央基本上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纠正了王明“左”倾路线在党内的统治,撤销了李德和博古的军事指挥权,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正如后来陈云和邓小平所回忆的那样,从此中国革命翻开了新的历史一页,面貌为之一新。

邓小平多次谈到长征,肯定了长征时期尤其是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之后对我们党的伟大意义。他总结说:“长征的前一段,因为没有毛泽东同志的指挥,所以就犯错误。”[5]有了毛泽东的领导,中国革命即焕然一新了。邓小平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的中央工作会议所作的报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为“新长征”[6]。之后,他多次有“新长征”的提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谈到长征、谈到长征精神。2016年,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长征永远在路上。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7]

总之,今天的共产党人,不但尊崇长征在历史上的伟大意义,同时将长征升华为一种永不懈怠、坚守信念的崇高信仰和精神追求。无论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邓小平,抑或现在党的总书记习近平,常有“新长征”的提法。长征精神已经融入到党的精神血液之中。

二、贵州与长征精神的不解之缘

1.长征过贵州介绍

(1)经过贵州的红军队伍

先后进行长征的有4支红军队伍: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瑞金等地陆续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同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与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红军长征中,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和红二方面军,均经过了贵州。中央红军曾一度欲在贵州落脚,打算在贵州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1934年12月,黎平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认为:“新的根据地区应该是川黔边区地区,在最初应以遵义为中心之地区。”[8]181之后,1935年1月召开的猴场会议也予以确认,当时提出的口号为“创造川黔边新苏区根据地”、“彻底粉碎敌人五次围剿”、“消灭蒋介石的主力部队”[8]193。据陈云在《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传达提纲》中所言,在遵义会议上,中央一致决定,红军“渡过长江在成都至西南或西北建立苏区根据地”,理由是“四川在政治上、军事上(与四方面军的更好配合,背靠西康一个空无敌人的区域)、经济上都比黔北好”[8]230,且贵州“地瘠民贫”、群众基础弱等不利因素,最终中央决定放弃在贵州建立新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想法。

(2)红军在贵州召开许多重要会议

贵州是红军长征的重要省份,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中央红军长征在贵州期间,党中央召开了以遵义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会议,具体包括从1934年12月到1935年3月这段时间召开的黎平会议、猴场会议、遵义会议、鸡鸣三省会议、苟坝会议等。其中,黎平会议否定了原定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计划,做出了向遵义方向前进的战略决定,是遵义会议的基奠;猴场会议重申了黎平会议的精神,并加强了政治局对军委的领导,是遵义会议的前夜;遵义会议解决了党内所面临的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鸡鸣三省会议继续巩固和扩大遵义会议成果,完成了中央最高层组织调整任务;苟坝会议进一步巩固和保证了毛泽东在党内、军内的地位,使遵义会议提出的“改组党中央领导、特别是军事领导”的任务最终得以圆满完成。

(3)红军长征中在贵州发生的重要事件

红军长征中在贵州发生的重要事件,典型的如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首次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重大问题的第一次会议。这以后,中国革命一定程度上开始摆脱共产国际的干扰和束缚,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开始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评价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并且在这以后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地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新局面。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9]。红军的“四渡赤水”出奇兵也主要是以贵州为主要战场的。红军一渡赤水为赤水、土城附近地域由宜(宾)泸(州)间北渡长江;二渡赤水红军又回师黔北,完全出乎蒋介石的意外,主要在遵义以北的娄山关地区;三渡赤水是由遵义再进川南,地点在遵义、鸭溪地区;而最后四渡赤水乃是中央红军创建川黔边和川滇黔边根据地,在赤水河流域进行的运动战役。

(4)红军在贵州的休整

在红军占领遵义城期间,得到了从江西瑞金出发以来第一次休整机会,粮食补给、伤员救治和“扩红”都得到了改善。此外,由于红军进驻贵州前后得到贵州当地地下党的有力配合,群众工作开展得很有起色。红军进驻遵义城时,得到群众夹道热烈欢迎,还与当地群众开展了打篮球等联谊活动,一片欢欣鼓舞场面,这是很难得的。红军的到来,也对贵州当地的革命活动有着巨大鼓舞作用。红军长征过贵州期间,建立了长征时期唯一的“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简称贵州工委),在云贵高原掀起了革命热潮,有力促进了贵州的革命活动。要知道,在此之前,党在贵州的群众基础是相当薄弱的。

2.贵州关于长征的研究

红军途径贵州期间进行了诸多革命活动,使贵州这个中国西南边陲的封闭落后省份,一度成了中国革命的最前沿、变成中外关注的一个焦点。红军也让许多人了解了贵州。贵州人民十分珍视这一光荣历史。

贵州作为红军长征途径的重要省份,作为一名贵州工作的党史教学和研究者,将长征及长征精神作为一个研究方向是一份责任。笔者通过近几年不断的搜集和整理,手中掌握了一百多本(套)的长征史料。但长征史料极多,长征所经过的省市、县区几乎都会有相应的史料出版,这还不包括新增的研究论文。长征史料尚有许多挖掘的空间,笔者将一直努力搜集整理相关资料。这里仅按时间顺序举隅贵州省内搜集和出版的若干代表性史料和文献。

遵义会议纪念馆编《红军长征在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是比较早的一部史料汇编;贵州省革命文物历史文物调查征集办公室编《黔山红迹——红军在贵州的革命活动》,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贵州社会科学院和贵州省博物馆于1983年编写的《红军长征在贵州史料选辑》(内部发行),出版较早,包括历史文献、历史回顾、敌伪资料和其他4部分,尤其是敌伪资料比较丰富,这个体例也是以后诸多长征文献中经常采用的体例;中共贵州省委党史办“红军在贵州资料编研组”编写的《红军在贵州资料汇辑》(第一、二、三辑),1983年版;贵州省博物馆编《红二、六军团,红七军、红八军在贵州革命活动史料选辑》,1984年版;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长征大事典》(上、下册),是一部鸿篇巨制,总计520余万字,史料十分详实,但前后编纂仅用时十个月,目录较为笼统,查阅不方便;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追寻红军在贵州的足迹》,贵州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遵义会议纪念馆编《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政治工作资料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等等。

其他贵州省内的研究论文亦十分丰富,限于篇幅不再举例。

三、高校弘扬长征精神的理论和实践

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多次做出专门指示。特别是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全国高校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0]中央以党的总书记主持、以思政课和思政教师作为主题和对象,召开全国性的专门座谈会,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足见中央对思想政治建设的高度重视。总书记的讲话,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使思政课教师备受鼓舞,同时,也倍感责任重大。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对革命老区高校来说,响应党中央号召,将老区的红色精神资源融入到思政课之中,是顺理成章的。笔者对此有着初步的实践探索。

近几年高校思政课建设进步大,这是普遍的共识。主要体现为思政课教师培训、交流增多,课程建设力度增强,思政课经费投入增大三大方面。首先,思政课交流研讨会以及教学方法的交流、评比等明显增多,思政课教师无论是在教学上还是在科研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许多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思政课教学、科研、培训等方面,日趋活跃,也取得了许多进步。其次,思政课课程建设力度增强,通过诸如慕课、“5+1”教学评比、思政课教学评比、“金课”专题教学等项目的实施,思政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普遍有了提升。最后,思政经费投入增大。一些高校提高了思政课教师待遇,设立了“思政专项津贴”,这些措施激发了思政课教师更好地投入到思政教学和研究中去。此外,这几年国家对思政课的研究投入明显增大,在国家层面设立了国家社科基金思政专项。地方也增加了思政课题的资助范围和力度。

1.长征精神在《中共党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可作为专题讲授

贵州作为革命老区,作为遵义会议精神的诞生地、长征精神诞生地之一,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笔者认为,把长征和长征精神作为革命老区思政课的专题内容,是切实可行的。理由如下:

(1)长征精神立意高

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长征及长征精神都是具有全党、全国意义的一种伟大和崇高的精神信仰和追求,能够催人奋进。长征精神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和转折时期所诞生的伟大革命精神,长征是被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重大战略选择,党和红军非但没有被打垮,反而在极端险恶的环境下获得了发展,锤炼了队伍,是壮丽的精神丰碑和不朽史诗。如果说有些“精神”可能尚需要时间检验的话,那么长征精神无疑是最不怕接受检验的丰碑,它不但是共产党人的,也是中华民族的,甚至是世界的。对此,无论是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还是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均对此有过生动的描述。这两本书早已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名著,在西方世界有不小的影响。长征精神成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一扇重要窗口。中国共产党人百折不挠、坚强有力、信念坚定的形象,和近代中国人留给西方人的贫穷、落后、愚昧、软弱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想而知,当这些共产党人的形象传到西方世界,他们会怎样惊愕和钦佩?

(2)长征精神与贵州密切相关

作为中央红军的红一方面军并未在贵州建立根据地,其他红军在贵州建立根据地的时间也是短暂的,但贵州可理直气壮称为革命老区,为什么?笔者认为,一是红军在长征中的危急关头,在贵州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路线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中国革命面貌为之一新,成为界线明显的“转折点”,正是有了遵义会议,才有了中国革命的未来,中国革命才化险为夷、险中求生,这并非危言耸听;二是红军长征时期建立了唯一一个省级的工作委员会——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有效鼓舞和推动了贵州革命的发展。贵州省工委是长征中建立的唯一的省级党组织,它表明即便是在最危急的关头,党的组织仍然在发展着,中国革命没有被反动势力所吓倒,它仍然在有条不紊地发展着。长征与贵州密切相关,贵州境内的旧址、博物馆、纪念馆等等红色资源亦相当丰富,对于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极大地利优势,这也是革命老区的独特优势。

(3)长征精神与课堂教学可无缝对接

笔者从2017年开始,一直从事中共党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工作,研究工作则更早一些。“中共党史”课是笔者在全校范围内所申请开设的“通识任选课”,目前已经开设了4轮,只要有学生选,笔者就会长期坚持讲授。笔者在讲授这门课时,采用专题教学的形式,且从一开始即将“长征——伟大的战略转移”作为一个专题来讲授,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许多同学听了长征的故事以后,颇为感动。受此感染,学生在中期学习成果的PPT课件展示中,选择了这一专题作为自己的展示内容。作为思政课教师,感到非常欣慰。此外,可将长征及长征精神融入课堂作专题讲授的课程,还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讲授原理和党史课是一样的。这里仅仅是将长征和长征精神纳入到已有的课程的课堂教学之中。

另外一种方式则深入一些,即开设专门的“红色精神”课,或者在研究生层次开设专门的长征课程。红色精神课即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在特定地区产生的有着典型意义的“精神”资源,专门开设一门课程。一般来说,“精神”诞生在哪里,课程即开设在哪里,这样的思政课效果会更好一些。例如我们当前所阐述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遵义会议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分别开设在这些省份,可就地取材,非常方便,又贴近生活。通过这些在革命年代诞生的精神财富来激励和滋养当代年轻人不忘初心、奋发有为的品格,树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报效祖国、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理想。

2.党史和长征精神的教学实践

党史课如若作为通识选修课,首先依赖于高校开设通识选修课这个制度设置。目前全国开设通识选修课的高校很多,但将党史课作为通识选修课开设的高校尚比较少。笔者根据所在学校的党史课教学实践,得出一些经验,希望对同仁有所裨益。

(1)突出重点、化繁就简的专题教学

从1921年建党到今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有近一百年时间。这一百年是中华民族从民族独立到民族复兴的一个过程。中华民族伟大革命是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是可歌可泣的。中共党史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内容却十分丰富。因此,要讲好党史,要克服“大而空”和“事无巨细”两种片面性。在有限的课时内讲出沁人心脾的内容和较高的水平,在内容等选取和方法的使用上,需要下一番工夫。笔者认为,专题教学是一个好方法。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把党史课内容列为如下若干专题:建党、三大起义、红军长征、延安与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改革开放、党史人物等这十个专题。专题选择主要做如下考虑:一是专题之选取须是具有开创性和转折性意义的历史大事件;二是此选题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能够将前后内容串联起来;三是不能回避问题,也要讲一些存在错误、失误的历史及党自我革新、改正错误纠正失误的做法,这些历史虽然敏感和尖锐,但是能给学生以更深刻的启迪和思考。

(2)联系时事、实践运用的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年代久远,是一种古老却简便有效的教学方法。当前,有一种以讨论式教学为基础的“对分课堂”教学法,其实质仍然是一种讨论式教学,它加强了课堂讨论的比重和分量,甚至达到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在时间上“对半”“对分”的程度。讨论式教学很可能成为未来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它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要求学的转变。讨论式教学,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新要求,师生双方在课前准备方面要花更多时间,但上课效果更好。另外,学生的课堂讨论和发言,也确实能考察出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知识、能力和水平,是考核学生的有效方法。

党史教学的基本职责是向学生讲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包括历史事件、人物,以及理论和方法等等,让学生掌握一定党史知识和政治素养,启迪思考,增进学生爱国爱党感情。但如果单从历史视角来讲述,不能联系实际,往往有失单薄和空洞。因此,在课堂讨论之时,完全可以以历史视角来审视当下时事,这也是唯物史观的实践运用。例如,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笔者带领学生探讨改革开放之伟大意义;在十九大召开之年,带领学生探讨它对中国产生怎样的深远影响等等。将党的历史和当下时事政治联系起来,往往会取得理想效果。此外,为加深这种联系时事的效果,还可以让学生分组准备课件的形式,让学生自己上讲台讲课。这样的益处是,对教师来说,可以考察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来说,可以加深其所讲课程的印象,就巩固知识来说,这种是理想形式。缺点是这种方法费时费力,无法精确考察组内其他成员的情况。

(3)抓住学生兴趣,甄选教学内容

通识课任选本身即是以学生兴趣和发展有望为导向的,“任选”方式保证了学生以兴趣为导向选择感兴趣和需要的课程。学生选课是自主的,学生能够选修某门课程,本身就是感兴趣的。据笔者问卷调查,在回答“选修党史课的原因”时,“自己感兴趣”占54.9%;“老师讲得好”占22.2%;“能够得学分”占8.5%;“偶然选的”占10.5%;其他3.9%(问卷对象240人,收回问卷153人)。因此,“兴趣”仍然是学生选修此门课程的关键因素。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挖掘和考察学生的兴趣所向,根据学生的兴趣,有所侧重和重点讲述学生所关心和关注的问题。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根据问卷统计,学生最感兴趣还是历史事件,占49.67%;党史人物26.80%,时事热点21.57%,党史理论0.65%,其他1.31%。可以看出,学生在时事政治、党史人物和党史事件中,更倾向于历史事件。但是,这和笔者另外一个学期的统计有所不同,这次统计中,选择党史人物的学生占76.75%,13.95%选择历史事件,9.30%选择时事热点(问卷对象60人,收回问卷43份)。笔者分析,这种差异和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内容的差异以及教师的引导密切相关。当教师讲党史故事讲得较多且生动的时候,学生爱听历史事件;而当教师将历史人物讲得较多且生动的时候,他们就选择人物了。对于非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兴趣并不固定,可塑性很强,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

在党史人物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毛泽东26.8%、周恩来26.8%、邓小平17.6%、彭德怀1.9%。此外,还有的学生混淆党的人物和其他历史人物的界限,例如填写张学良5.2%、蒋介石4.6%、袁世凯0.6%、随便写的5.9%(问卷对象240人,收回问卷153人)。在另外一个学期的调研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党史人物分别是周恩来(16.3%)、毛泽东(9.3%)、邓小平(9.3%)、陈独秀(6.9%)、李大钊(4.6%)、彭德怀(4.6%)(问卷对象60人,收回问卷43份)。

在党史事件中,学生感兴趣的选项,选择抗日战争的15.7%(问卷选项中包括抗日战争、卢沟桥事变、九一八事变),文化大革命9.8%,红军长征9.2%,西安事变7.2%,改革开放6.5%,遵义会议6.5%,百团大战3.9%,抗美援朝3.2%,南京大屠杀3.2%,五四运动2.6%(问卷对象240人,收回问卷153人)。因此,抗日战争、文革和长征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

(4)发挥革命老区优势,彰显实践教学

当前的思政课教学,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笔者还参加过专门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研讨会。各高校也探索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好实践教学。但总体感觉实践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投入不足,有的高校的实践教学还流于形式,学生填表了事。笔者认为,思政课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是必然趋势,因实践教学的确既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又能加强学生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问题是如何让学生走出课堂,将实践教学与课堂讲授衔接起来,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教学来提升教学效果?革命老区因有着诸多的革命旧址、遗址、博物馆等等,开展革命传统方面的实践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开展好实践教学,需要不断探索。党史课作为通识选修课的教学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效果。教师授课对于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认知以及价值判断,是有直接效果的。例如学生在回答兴趣倾向问卷的时候,整体仍然在教师所授内容的框架之内。学生因兴趣任选课程的时候,他们的可塑性仍然是很强的。

总之,长征精神作为共产党人的精神底色和宝贵精神财富,需要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将长征精神采取多种形式纳入到革命老区高校的课堂中去,让大学生了解长征、了解长征精神,自觉接受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是很有必要的。革命老区在弘扬红色文化方面有着独特优势,这也是革命老区高校的历史责任。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这项工作十分有意义。当前全党正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将这一主题制度化。笔者认为,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正当其时,又是大有可为的。

猜你喜欢

遵义会议长征红军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朱德在遵义会议前后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遵义会议前后的周恩来
再唱十送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长征六号为何能快速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