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试验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探索
2020-03-13刘宇浩
刘宇浩
(毕节试验区杂志社,贵州 毕节 551700)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知识层次的不断提升,文化和旅游更加密不可分。“旅游不再是初级阶段简单地走马观花,看山看水,而是赏山赏水品文化。”“出门旅游更是人们拓宽视野、闲情逸致的行为。从经济和产业角度讲,文化是旅游最好的资源,旅游是文化最大的市场。两大产业相互交融、相得益彰,文化有利于旅游的特色化、品质化、效益化发展;旅游有利于文化的吸引力、竞争力、影响力提升。”①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是当今旅游产业发展的主流,也是毕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但就毕节试验区历史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而言,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还存在旅游品牌形象定位不准和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不深两个方面的不足。要使毕节旅游产业发展向纵深推进,有效带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还须对毕节旅游再进行深入具体的考察研究,探索一种更有效的文化旅游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这正是本文的创作意旨。
一、毕节文化旅游资源概述
毕节地形地貌特殊,有不少独特的自然景观;毕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1.自然景观旅游资源
毕节地处亚热带的高海拔喀斯特山区,属于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山区垂直气候带分布明显,生息繁衍的动植物种类繁多,植被覆盖率高,空气质量优;境内喀斯特地貌发育良好,峰峦叠现、气势磅礴、溪流纵橫、壑谷幽深,自然风光旖旎多姿……为毕节旅游提供了神奇秀美的旅游生态文化和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这些旅游资源主要包含有以织金洞、九洞天、小韭菜坪为代表的喀斯特地形地貌景观旅游资源;以百里杜鹃、大韭菜坪、油杉河、白草坪等为代表的植物观赏旅游资源;以草海、吱嘎阿鲁湖、东风湖、拱拢坪国家森林公园等为代表的湖泊森林康养生态旅游资源;等等。其中,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为国家5A级景区,织金洞风景名胜区、大方慕俄格文化旅游景区、赫章阿西里西韭菜坪旅游景区、威宁草海生态旅游度假区、毕节市国家森林公园拱拢坪景区等为国家4A级景区,毕节市泰丰农业生态植物观光园、金沙温泉、织金桂果旅游区、百里杜鹃米底河景区、大方油杉河景区、纳雍县枪杆岩红色生态旅游景区、赫章县夜郎国家森林公园水塘景区等为国家3A级景区。
2.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在历史的长河中,毕节先民创造了光彩夺目、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积累了丰富多彩、底蕴深厚、独具特色、举世无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些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有古人类活动遗址、古战场、古摩崖、古城垣、古庄园、古道路等,如黔西观音洞古文化、赫章可乐夜郎文化遗址;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如彝族苗族等民族为代表的文化风情、大方奢香博物馆、七星关区大屯土司庄园;有以纪念红军长征转战云贵川三省的诸多革命活动遗迹为代表的辉煌灿烂的红色文化,如川滇黔革命委员会、鸡鸣三省会议会址等;有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同心共建、践行同心思想的同心文化……在多彩贵州文化旅游版图上,毕节试验区的每一个人文景观,都独具特色、不可复制,绝无仅有。这些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中,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它们构成了毕节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主要部分,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历史文化的变迁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在我国历史发展演变的过程中,许多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因游长期游离于传统主流文化的边缘而显得别具一格。
二、毕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毕节立足境内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围绕打造“国际知名山地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的总体部署,以“洞天福地·花海毕节”为旅游形象品牌,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旅游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毕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成绩
“建国之后,当地政府虽然比较重视发掘整理毕节市的历史文化,在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之下,虽取得了不菲的成果,在国内相关的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1]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投资开发的观光游览景点,为毕节市的旅游事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旅游业发展如火如荼。旅游业正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毕节经济社会的发展,切实有效地助推了毕节试验区精准脱贫、打赢“113攻坚战”和同步小康建设的步伐。
2018年,毕节市旅游的发展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成绩,其核心指标考核排名全省年度第五位,较上一年度进位三位[2];游客增长方面的表现则更加亮眼,“全市旅游总人数10445万人次,同比增长34.9%。其中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0436万人次,同比增长34.9%,接待入境旅游人数近9万人次,同比增长69.7%。实现旅游总收入937亿元,同比增长46%。”[3]其中,“国内过夜游客达500万人次,入境过夜游客达1万人次。”[4]与2017年的4520人次②相比,入境过夜游客同比增长121.2%。仅2019年,就有毕节市织金古城旅游景区、毕节市金海湖旅游景区、毕节市七星关鸡鸣三省旅游景区、毕节市百里杜鹃奢香军营山地旅游景区、毕节市纳雍总溪河景区、毕节市九洞天旅游景区、毕节市黔西中果河旅游景区等7个景区晋升为国家4A级景区。
2.毕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不足及原因
(1)毕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不足
由于之前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研究领域较窄、研究视野不宽、发掘整理力度不强、研究成果知晓率普及程度滞后等问题,导致毕节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还未能更好地形成科学模式,还未能更强有力推动地方社会经济更上一层楼,未能更高效地改善当地人民物质生活水平。
仅以七星关区为例,明代建文帝住锡处(即毕节普惠寺,今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位置为其旧址)、大屯土司庄园、猪拱箐苗民起义旧址、老城区的牌坊和雁塔、七星关、天河八景、洗心泉等人文景观,具有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和旅游产业发展价值,然而,使人遗憾的是,在全域旅游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这些的,在现代文明的冲击和现代城市建设浪潮中,有不少已难觅踪迹了。当地多数年轻人对此一无所知,只有那些六七十岁有所关注的老人才略知一二,更不要奢求游客对此有全面了解了。这些历史人文景观,如果不及时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发掘整理和开发保护,那么我们的子孙后代将可能会永远失去这些具备历史文化特色的记忆,失去曾经美丽的乡愁……这样,我们在历史中就不能承受生命之重而成为无根的漂泊者。这种情况,在市内其他县区也同样存在。
同时,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上述取得的成绩,国内过夜游客仅为总数的4.8%,另外的95.2%属于过境游客,他们没有留下来过夜,仔细品味和体验毕节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辉煌灿烂的红色文化,没有留下来研究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同心共建、践行同心思想的同心文化。如果能够将10436万人次的国内旅游人数的20%留下来住上一晚,哪怕参加一次彝族的火把节晚会,就可以感受一点当地的民族文化魅力,那实现的旅游总收入就会远远超过937亿元。可见,毕节旅游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较粗放的发展阶段,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还有十分广阔的空间。
(2)毕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不足的原因
存在上述不足之处的原因,笔者认为,除了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等浅层次的原因之外,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旅游品牌形象定位和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度不够。基础设施不完善方面略去不论,本文仅就后二者略谈浅见。
就定位而言,当前,毕节旅游的形象定位是“洞天福地·花海毕节”,这一定位不足处体现为三方面,一是“魂”“体”分离,不能涵盖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该定位仅仅归纳了毕节自然景观方面的旅游资源,没有涵盖毕节多元的文化元素,进而将毕节旅游文化的“魂”拖拽出旅游的“体”,使旅游景区、景点的发展丢失文化这一灵魂的引领,处于“魂”“体”分离的状态。二是不具备唯一性,没有吸引力。定位中的“洞、天、福、花、海”在中国大地比比皆是,每个地方都触手可及,没有想象空间,不具备表意的张力和冲击力,没有突显出自身的特色。三是没有一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无论是定位中的“洞、天、福、花、海”,还是“毕节”两字代表的地域及文化概念,都不具备这三个特点。因为这些都是普通、平凡、写实的词语,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无从谈起。
就毕节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度而言,首先是毕节旅游对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整理的力度不够,从而显得动力不足、后继乏力。例如,在拥有全国最为丰富的彝族文献资料中,可能蕴含着“神奇乌蒙”的很多未解之谜,但毕节翻译整理成为汉语文献的只有极少数。其次是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和形式单一。如织金国际溶洞文化节,文化氛围的渲染仅仅就是那几天的时间,其他时段则很单一;能够提供的旅游商品形式单一,种类不多。最后是旅游扶贫、富民的作用发挥不够。如,很多贫困乡镇守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想要开发,却又无从着手。
三、毕节试验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魂”“体”融合是发展全域旅游、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核心要素。“对于旅游业而言,寻找一个项目的核心竞争力和战略方向就是‘找魂’,这是基于文化高度、生态高度和消费需求的有机结合,也是旅游项目内容支撑的核心要义。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用旅游的方式传播文化,不仅必要,而且可行。”[4]毕节市2018年4月9日召开的旅游工作会强调,要突出文化旅游融合助转型,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是旅游业加快转型升级,实现差异化、品牌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结合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毕节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几点建议,为引玉之砖。
1.毕节旅游品牌形象定位:“神奇乌蒙·大美毕节”
立足于前文对“洞天福地·花海毕节”旅游品牌形象定位不足的分析,笔者提出“神奇乌蒙·大美毕节”的定位,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量。
第一,“神奇乌蒙·大美毕节”融毕节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于一体。在笔者提出的定位中,“神奇”是对乌蒙山特点恰如其分的归纳和写照,给人以神秘、奇特而又美妙的印象。“乌蒙”是毕节深处其中的乌蒙山系的简称,至今已演变成文化概念,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存在。“神奇”和“乌蒙”的结合,具备极强冲击力的同时,还独具特色、相得益彰。几年前,贵州发布、多彩贵州网、搜狐网等的网友曾经用一个“美”字来概括毕节的自然风光[5],但其实,它也可概括毕节的历史文化资源之美。因此,笔者提出的“大美毕节”,正好弥补“洞天福地·花海毕节”的缺陷,囊括毕节所有的美,使文化和旅游资源不但“各美其美”,而且二者还可融合为“美美与共”。
第二,“神奇乌蒙·大美毕节”统领“魂”“体”,可迅速提高毕节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增强吸引力。在中国的文化视野中的“乌蒙”,不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而且还具备浓郁的民族色彩,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神奇乌蒙”是毕节历史文化的代言,“大美”是毕节自然人文风光的写照,“乌蒙”和“毕节”指向相同,同意互释,知道乌蒙的人就很容易记住毕节,以此统领毕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魂”和“体”,可迅速提高毕节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增强吸引,还可在推动毕节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持续发力。
第三,“神奇乌蒙·大美毕节”之“神奇”和“大美”,是对毕节文化旅游资源抽象化总结和具象化表达,是毕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魂”和“体”的结合,是当今文化旅游结合、打造体验式旅游产品的基础和引领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灵魂。一方面,可赋予毕节体验式旅游产品魔幻神奇的属性,具备强大的吸引力,有助美誉度、影响力的迅速攀升;另一方面,又可为毕节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借船出海”、走向世界的原动力,进而成为加快毕节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催化剂,成为毕节旅游吸引八方游客的万有引力。这样发展的旅游产业才是“魂”附于“体”的产业,有灵魂和持续生命力的产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产业。
2.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建设新发展理念示范区
整合毕节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弥补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不足,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6]“旅游产业应从过去的追求经济效益转变为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即便从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看,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水之源、木之本,旅游产业应属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7]毕节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具体实施可从如下几点展开:
第一,系统深入研究和深度发掘整理历史文化资源,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先行区的建设。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传承、传播、交流的载体和平台,同时也是文化发展的前沿阵地。“旅游对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将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8]毕节不缺乏历史文化资源,缺的是对其深入研究和发掘整理。毕节旅游产业的发展,要对景区景点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和深度发掘整理,加快推动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深度融合发展的步伐,使历史文化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之中,把扎根在游客心里的隐性文化认知通过一种活泼的体验方式外显出来,使之与旅游资源经营活动结合起来,实现文化价值再造,发挥整体产业的功能”[8],为毕节发展旅游产业“寻根找魂”。这样,才能紧密连接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形成合力,打造践行新发展理念的人文景观,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如果再不及时有效地补上这一课,毕节旅游产业的发展将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将无从谈起,旅游产业的发展将沦为自娱自乐的游戏,进而丧失新一轮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时机。
第二,丰富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和形式,构建全域旅游格局,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要在毕节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有所作为,就要加快整合毕节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步伐,使二者自身相互促进、繁荣和发展,才会使毕节融合了的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毕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为建设文化强区的重要路径。
首先,要在繁荣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方面,积极融入全新的旅游需求导向和开发理念,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更快更好地推进文化产品创新开发与文化产业规模化发展。其次,要加大基于旅游发展的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力度,探索有效途径,在传承、弘扬毕节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星罗棋布的红色文化和同心文化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再次,在产业建设政策保障方面,要深度融合,多途径推进文化强区、旅游兴区建设;在保障机制建设方面,要完善政策体系,推动深度融合,形成共享机制,才能够更好地实现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速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综合效能。最后,要与国际文化旅游接轨,极力寻求文化开放和跨文化交流的有效路径,达到以旅游为平台促进文化开放和跨文化交流的目的,达到利用毕节文化旅游的资源禀赋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的目标。
第三,充分发挥旅游扶贫富民的作用,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全国脱贫看贵州,贵州脱贫看毕节。旅游产业是一个富民的产业。在毕节,越是贫穷的乡镇,旅游资源就越丰富。发展旅游产业自然就是精准脱贫的有效途径和有力抓手,两者宗旨和目标殊途同归、不谋而合。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毕节的一项精准脱贫的产业。《毕节市旅游产业创新提升规划(2016-2025)》指出,要将旅游业培育成城市品牌的引领产业、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促进同步小康的脱贫致富型产业;要发挥旅游业在扶贫富民上的优势,成为拉动山地经济的增长极,实现百姓富、生态美;要借力景区的品牌和影响力,促进周边乡村旅游发展,形成景区型乡村脱贫致富范本。这个指导性文件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但如何组织实施,还需要作更多的研究和更大的努力。
总之,定位不准,“魂”“体”分离,是毕节文旅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毕节一方面要借助“神奇乌蒙·大美毕节”的定位,来引领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一张全国知名、面向世界的靓丽名片,探索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使旅游产业成为推动毕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仅为学术层面的探讨。
注释:
①李金早:《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推动优质旅游、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在“2018中国旅游科学年会”开幕式上的讲话,2018-04-20。
②丁雄军(毕节市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在2018年全市旅游工作会上的讲话》,2018-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