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谐音仿拟重构言语现象探微

2020-03-13李军华郭定芹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双关谐音言语

李军华,郭定芹

(1.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2.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学院,湖南 长沙410004)

一、引言

谐音仿拟重构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言语现象,属于仿拟辞格的一个次类。仿拟研究成果累累,十分广泛而深入。其视角主要有两个,首先当然是从望老《修辞学发凡》源起的修辞学研究,其次是认知语言学研究。前者将其作为一种修辞现象,主要探讨其定义、类型和修辞效果,后者则视其为一种认知方式,主要探究其认知结构与生成机制。例如:徐国珍[1]将仿拟看成是一种“行为”,并认为其认知结构由范畴与原型、图式与完形、联想与类推、语境与经验等要素构成;黄缅[2]用基于“心理模型的常规推理”理论指导下的“自主—依存分析框架”,研究谐音仿拟的深层认知机理;么孝颖[3]依据图形—背景理论分析仿拟生成的认知本质;刘宇红和谢亚军[4]从构式的视角探讨了仿拟的认知心理过程;牛保义[5]对仿拟进行认知语用学阐释,从仿拟运用者的心智过程来解释和说明仿拟的认知基础与生成过程。这些成果不仅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研究范式,而且从理论诠释方面极大地促进了仿拟研究的深入。不过,作为仿拟次类的谐音仿拟进行专门探讨的文章并不多见,其中大多是探讨谐音仿拟广告现象及其受众理解与记忆效果的有曹石珠[6]、黄漓江[7]、彭凯和李智[8],其余的有一篇研究谐音仿拟的认知机理[2],还有一篇根据构式语法理论对汉语谐音仿拟进行了探讨[9]。它们的共同点是对谐音仿拟现象指明其构成条件——音同或音近,强调其效果——用于讥讽或嘲弄,但探究不太深入,缺乏对其结构、语义、语用等方面的深入描写与本质把握,有的甚至连其研究对象都有些不太明确,例如黄缅[2]虽然论题为“谐音仿拟”,但文中交代的研究对象是被“Hempelmann称之为‘不完全双关’(imperfect pun)或‘多(异)音双关’(heterophonic pun)”的所谓“谐音仿拟”现象,这就同“谐音双关”相混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汉语谐音现象比较复杂,而仿拟现象也比较复杂,谐音仿拟相结合的言语现象就更加复杂。理论探讨虽然滞后,实际运用却层出不穷,丰富多彩,是可以反映方方面面的社会现象,产生新的语言表达的“孵化器”。作为一种具有积极表达效果的言语修辞方式,在言语活动中具有其独特的语用条件和语用功能,在社会语言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需要作进一步的全面描写与系统探究。因此,确认谐音仿拟重构言语行为的研究对象,厘清与相关现象的关系,概括其构成类型及语义表达特点,探讨其语用生成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谐音仿拟重构言语现象的界定及其与谐音双关的区别

(一)谐音仿拟重构言语现象的界定

谐音仿拟重构言语现象发生在词语层面,是在语言模因同音或近音的衍推作用下形成的,通常在仿拟某个词语的基础上部分或全部重构一个切合特定语境、符合言者语用意图的新词语进行表达,以取得特定的交际效果。这个新词语可以称之为新构式,它的出现以显在或潜在的原构式为基础。因此,其构成包含有以下三个要素:

1.谐音

即原构式与新构式两个语言单位总有相应的语言成分具有同音性或近音性。也就是“语言模因……以同音/近音异形的方式横向类推,在仿拟中体现为谐音仿,可细分为同音仿和近音仿”[10]。例如:

(1)“烧”胜一筹(湖南迅达液化汽灶广告词)

(2)时刻“趣”动生活(一汽大众广告词)

例(1)根据原构式中的一个词“稍”谐音重构了“烧”,完全同音,属于同音仿。例(2)根据原构式中的一个语素“驱”谐音重构“趣”,“驱”和“趣”声母韵母相同,声调不同,部分同音,属于近音仿。

2.仿拟

“仿拟”,根据《辞海》的解释,指的是故意模仿、套用某一既有的语言表达形式,但表达的是另外的意思;王希杰将“仿拟”定义为:根据交际的需要,模仿现有的格式,临时新创一种说法[11]。徐国珍认为“仿拟是一种‘仿’某现成的语言形式,‘拟’出一个临时性的新‘说法’的修辞方法”[12]。其中的“谐音仿拟”只涉及同音或近音异义式的模仿套用[2]。例如:

(3)多彩生活 不再等“贷”(民生银行广告词)

(4)胃乐胶囊,无“胃”不“治”的关怀(广西医科大学制药厂胃乐胶囊广告词)

例(3)模仿“等待”拟出“等‘贷’”,谐音仿拟的是语素“待”,根据语用意图重构“贷”,原构式和新构式表达不同的意思:前者意为“采取行动,直到期望的人、事物或情况出现”,泛泛而论;而后者却表达“等候贷款”的意思,有具体的指向,表意更加明确。例(4)模仿“无微不至”拟出“无‘胃’不‘治’”,谐音仿拟的是词“微”和“至”,根据药物的治疗对象和功效仿拟出“胃”和“治”,从而产生不同的含义:前者意为“没有一处细微的地方不照顾到,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而后者则声言有胃病的胃都可以治疗。

3.重构

重构,首先是根据谐音对应成分重拟语素或词语,这样就会产生两种情形:一种是词义或短语义重构,由此形成新的构式义,另一种是改变原结构关系,形成新的句法组合,同样形成新的构式义。总之,通过重构,既改变了原构式的意义,形成新的话语表达和话语意义,又通过新构式传递出言者的语用意图和交际目的。如例(3)“多彩生活不再等‘贷’”,其中的“贷”,是对应原构式语素“待”重拟,改变了原构式并列关系,形成动宾结构关系,表达了新的构式义为“等待放贷”。作为银行的广告语,放贷是其主要的业务之一,在贷款不易的情况下,“不再等‘贷’”体现了银行对企业和用户的期许与承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谐音仿拟重构这种言语现象,所产生的是一种适应“题旨情境”的言语作品。谐音是基本条件或者说是前提,缺此不能进行该言语行为,仿拟是方式,是具体的操作行为,具有一个完整的构思与实现的过程,而重构是结果,其具有生动表现力的语言艺术结晶更是充分反映了言者高超的语言能力与极具创意的表达禀赋。

(二)谐音仿拟重构与谐音双关的区别

汉语谐音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而可以形成不同的“谐音层级”,据此进行的谐音修辞可以分为两大类:谐音双关与谐音寓义。谐音寓义“根据其思维操作的特点,其内层主要有谐音别解、谐音承转、谐音飞白、谐音仿拟、谐音断取、谐音换义、谐音借代等”[13]。由此可见谐音双关与谐音寓义相对,谐音仿拟只是谐音寓义中的一个下位分支,一个谐音辞格家族中的小辞格,而刘焕辉[14]称之为“拟音”,把它与“谐音”相对。因此谐音仿拟重构与谐音双关是两种不同的修辞现象。它们的共同点不言而喻是谐音,但其构成、语义关涉及其所指对象等是不同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谐音关涉体的隐现不同

无论是谐音仿拟重构还是谐音双关,都存在一个本体与谐体。就此而言,在言表层面上,两者也是不同的。谐音双关中出现的是本体,谐体不出现,谐音仿拟要么两者都出现,要么只出现谐体。例如:

(5)石阙生口中,衔碑不得语。(南朝乐府《读曲歌》)

(6)如今,不少做领导的,热衷于扩大自己的知名度。我的一位朋友就曾经告诉我:做领导的没有一定的知名度站不住脚。我以为,做领导站住站不住脚,不取决于知名度,倒是与领导的“知民度”有关。(刘云山《灯下手札》)

(7)湖南又有10个县市陷入“霾伏”(《潇湘晨报》报纸新闻标题)

例(5)是谐音双关,所谓“衔碑”是说口中生了含着石条,当然无法说话,而从实际所指来说,应是“衔悲”,即满心愁苦无法诉说。“衔碑”作为本体出现在言语表达中,而谐体“衔悲”则未出现。例(6)、(7)是谐音仿拟重构。前者本体“知名度”出现在先,而谐体“知民度”出现在后,形成鲜明的对照;后者本体“埋伏”是潜在的,只出现谐体“霾伏”,而且该词语作为模因不断地被复制运用。

2.所关涉的事物各异

谐音双关关涉两个对象、两种现象或两种情形等,而谐音仿拟只关涉一个对象、一种现象或一种情形等。例如:

(8)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曹雪芹《红楼梦》)

(9)大石化小,小石化了(治疗肾结石药品广告语)

例(8)中的“雪”,表面上是指覆盖在山中之雪,实际上是指薛(宝钗),而“林”也是双指,既指世外树木之“林”,也指林(黛玉),属于谐音双关。例(9)中的“石”,只指存在于身体肾中的“结石”,则属于谐音仿拟。

3.所形成的结构和语义表现有别

谐音双关的本体一般是合乎语法规律的常规结构,而谐音仿拟重构还可以改变本体的语法结构,甚至形成不合语法的超常搭配;其语义表现也不同于谐音双关的语义具有分指性或双指性,因为谐音仿拟重构的言语成品具有合指性或者说融合性,围绕同一个所指进行表述。如例(5)的本体“衔碑”与谐体“衔悲”都是动宾结构,其语义也由其宾语的不同而分别指“石碑”和“悲痛”或“悲苦”;但例(1)谐体“‘烧’胜一筹”跟本体“稍胜一筹”相比,就由状中结构变为主谓结构了,其语义就不仅仅表示“比较起来,稍微好一些”的意思,而且根据迅达燃气灶的性能,广告其在“烧”的方面要好一些,符合灶具的特点和功能。其实,细究其意,“稍胜一筹”的含义也蕴含其间,表现为并不夸大其词的谦逊态度。这里,虽然两个语义都起作用,但不能看成是谐音双关。因为“稍胜一筹”构成“‘烧’胜一筹”的语义背景,其义是潜蕴在谐体之中的。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谐音仿拟,其特殊性就在于:它虽然同时关涉种属概念、抽象与具体、泛指与特指等两个方面,但不像谐音双关那样关涉性质迥异、除了语音之外毫无联系的两个对象、两种事物,而是指向同一个所关涉的对象或事物。

也有的谐音仿拟重构出不合语义或语法组构规律的超常搭配的言语现象。例如:

(10)奇“痰”怪论:吐痰被林语堂视为“国粹”(《江西工人报》20140213A4版)

(11)“痘”人喜爱(“姗拉娜”痘胶膏系列广告词)

(12)和谐N5型,6000马力内燃机车——常州“智”造(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广告词)

这三例分别存在不符合语义或语法搭配要求的情形:例(10)谐音仿拟“奇谈怪论”而成,但“奇”并不能修饰“痰”,“痰”无奇可言。例(11)谐音仿拟“逗人喜爱”而成,但“痘”是个名词,不能带宾语“人”,更不能像“逗人喜爱”那样构成兼语短语。例(12)显然是模仿“制造”拟创出来的,但名词性成分“智”置于动词性成分“造”之前,这样的组合是不能构成一个动词的,只能看作是一个超常搭配的短语了。不过,既然是超常搭配,在标题、广告等特殊语境里,就是一种富有创意的表达,言者力图通过“标新立异”而产生引人关注的交际效果,所以又是可以接受、可以理解的。

三、谐音仿拟重构言语现象的构成类型与语义表达特点

(一)谐音仿拟重构言语现象的构成类型

谐音仿拟重构根据仿拟对象是否出现可以分为两类,为数众多的一类是,其对象是潜在的,即本体并不出现,尤其是在广告语中,往往如此;但在极少数的情况下会出现另一类,即仿拟对象是显在的,例(6)即是,再如:

(13)戏剧不同于历史剧,也不同于报告文学,它不要求事事、处处真实,正如郭沫若所说:“历史研究是‘实事求是’,历史剧作是‘实事求似’。”(《假人真事与真人假事的艺术溶合》)

上例依据语言模因“实事求是”中的“是”谐音重构了其中的“似”,二者同时出现,进行对比,可以强化两者的区别,促进对历史剧作的理解与把握。

我们知道,谐音仿拟重构言语行为中的原构式已经形成一种结构,具有其特定的结构关系。据此,我们也可以认识和总结新构式的构成类型:一是与原构式的结构关系相同,二是与原构式的结构关系不同。根据所搜集到的136个实例,其中未改变结构关系的有55例,占40%;改变结构关系的有81例,占60%。谐音重构的成语一共有93条,其中改变结构关系的只有45例,约占48%,未改变结构关系的有48例,约占52%;谐音仿拟重构的词与自由短语共43例,其中改变结构关系的有33例,占75%。因此,第一种类型以成语为多,第二种类型以词和自由短语为常见。当然,后一种新构式的结构关系一般应符合汉语语法的组合规则,这是所生成的结构受到制约的表现,而突破则表现为对原构式结构关系的改变与颠覆,形成新构式。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完全不符合语法结构规律和语义搭配规律,就会生成不合格乃至不合常理或语义逻辑的言语作品,不仅不具有表达的创意,而且是一种不健康的言语行为,还很可能造成不良影响。

1.利用原构式的结构关系创造新的语义组合

谐音仿拟重构的新构式与原构式的结构关系保持一致,但谐音重构的语素或词构成新的语义搭配,一般是跟语境的某个要素紧密结合,表达出体现言者交际意图的话语意思,“旧貌变新颜”,产生引人注目的陌生化效果。例如:

(14)瘦脸针“毁”人不倦(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标题)

(15)“跌跌”不休(股评用语)

例(14)“‘毁’人不倦”谐音仿拟“诲人不倦”而成,“毁人”与“诲人”结构关系相同,但表意迥然有别:“诲人”是教导别人,给人以知识或智慧,而“毁人”则是损毁他人,使人遭受损失;“不倦”的意思也不同,前者是教导者自己不疲倦,而后者是损毁人的行为不停止。例(15)“‘跌跌’不休”形容熊市时的股市状态,是谐音仿拟“喋喋不休”而成。“喋喋”形容说话多,而“跌跌”则是形容一直在跌,跌了又跌;“不休”的基本意思相同,都指“不停止”,但一指言语行为,一指表现形态,所指情形也不相同。

2.创造新构式组成特定的结构关系并构成新的语义组合

谐音仿拟重构的新构式根据言者的交际目的,利用特有的语境要素组成符合语用意图的言语成品,不仅奇特巧妙,而且极富感染力和征服力,使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进而促人细细品味,深思方能得其三昧。例如:

(16)中国山西,“晋”善“晋”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旅游广告词)

(17)岁末大回馈 感恩有礼“油”(汽车4S店广告词)

例(16)“‘晋’善‘晋’美”是谐“尽善尽美”重构,“尽善尽美”是状中式结构,而“‘晋’善‘晋’美”则是主谓式结构。该构式充分利用了山西简称“晋”正好与“尽”谐音这个语境要素,以“‘晋’善‘晋’美”作为推介山西旅游资源的广告语,出人意料、耐人寻味地宣传了山西旅游胜地的景物完美、人文典雅的特点,以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而其他的省份如山东简称“鲁”就不具有这种谐音性,不可能构成“鲁善鲁美”的广告语。例(17)谐音仿拟“理由”重构,“理由”是一个偏正式的合成词,而“礼‘油’”则是一个同位结构的短语,送的礼是“(汽)油”,“(汽)油”即为“礼”,两个构成成分所指同一,因而具体明确,给人以强烈的印象。

(二)谐音仿拟重构言语现象的语义表达特点

谐音仿拟重构的新构式的语义在原构式语义的映衬下,能够切情、切境、切合语用意图地予以生动、形象地表达,因而可以取得良好的交际效果。这种语义表达具体有三种情形:

1.置换

即在原构式的框架中谐音重构某个语素或词,使之形成新的语义组配,从而起到重点突出,语意显豁的作用,虽然是“旧瓶装新酒”,但“着一字而境界全出”,表现力很强。例如:

(18)公安部:“诈弹”一律按刑案处理(法制网.2013-05-21)

“诈弹”谐音仿拟“炸弹”重构,都是定中式结构,“诈”揭示了这种现象的特征:一般通过网络、电话传播虚假、毫无根据的但具有恐吓、恐怖威胁并产生欺诈效果的言辞信息,多出现于航空航班、铁道列车等。“诈”的置换,改变了“弹”的性质,由“装有爆炸物可以击毁人、物的武器”变为“言辞信息”,而把这种言辞信息称之为“弹”,足见其威力强大、伤害严重的程度了。

2.增补

即在原构式的框架中谐音重构某个语素或词,使之在原构式语义的基础上,增加内涵,从而更好地突出其特异之处,产生醒目的表达效果。例如:

(19)东风风神 “智”引未来(东风汽车广告词)

(20)速腾 “质”造新标准(一汽大众广告词)

例(19)“‘智’引”谐音仿拟“指引”重构,就不是一般的指引了,而是有智慧、有远见地指引。例(20)“‘质’造”谐音仿拟“制造”重构,就不是单纯地制造了,而是“以质取胜”地制造。两例都比原构式增加了突出其产品特点或要求的语义,表达的内容更加丰富。

3.改变

即在原构式的框架中所重构的某个语素或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构式的含义,使之成为突出主旨的点睛之笔,从而更好地吸引受众,取得积极的交际效果。例(16)“岁末大回馈 感恩有礼‘油’”即如此,还有:

(21)大真探(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栏目名)

例(21)“真探”谐音仿拟“侦探”重构,“侦探”指行为是“暗中探寻机密或调查案情”,也指从事这种工作的人,而“大真探”则是“广泛全面地探求真相、真理”的意思,完全改变了原构式的语义。

四、谐音仿拟重构言语模式生成的基础

(一)自觉的元语用意识

所谓元语用意识,即“语言意识(salience/awareness)转化成一定的语用手段(如语用含糊)的运用和策划”,是指“交际者在选择语言和作出顺应时表现出来的自我意识反应”[15],而“元语用意识在语用中占据中心地位”[16]。因此,谐音重构言语行为的初始阶段,言者怀着十分强烈且非常自觉的元语用意识,既有表达意图的刻意显露,又有语言选择的精准把握,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谐音仿拟重构的方式创造出精妙绝伦的言语成品。例如:

(22)“快治”人口(治疗口腔疾病药品的广告)

很显然,“快治”谐“脍炙”仿拟重构,言者借谐音突显该药品的功效,并以此广而告之,扩大药品的影响;之所以选择“脍炙人口”作为模因予以仿拟,完全基于对该药品诊疗部位的精确认定,切情切境切合对象,因此,这个语言模因就成为该谐音仿拟重构言语行为的不二选择。商品广告重在其功能与特效,于是,就有直接以此为核心切入广告语的。又如:

(23)2015款风魔方

“效”傲登场(方太厨电吸油烟机广告词)

该广告谐音仿拟“笑傲登场”重构,突出“效”,直接告诉消费者方太厨电吸油烟机“效能”的卓越,凸显“高端厨电领导者”的品质,具有令人震撼的语言冲击力。

(二)独特的语用环境

语用环境是言者依据元语用意识进行表达时言内环境和言外环境的综合情形,它由各种各样的因素构成,并且在交际过程中形成一种系统性的认知理据,使言者可以充分利用其中的某个或某些要素进入所选择的言语结构而成为该结构重要而凸显的成分。这在谐音仿拟重构言语行为中尤为突出,并由此形成独特的语用环境。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语音语境的切合与语义语境的凸显。谐音仿拟的新构式中重构的谐体与原构式中相应的成分必须具有语音的相同或相近的关系,同时,还必须与言者的主旨、语用意图紧密结合,否则就会削足适履,不仅不会取得理想的表达效果,而且还会作茧自缚,事与愿违。例如:

(24)伴您随心所“浴”(水仙牌燃气热水器的广告)

(25)给你关爱,“纸”有清风(清风餐巾纸广告词)

*(26)岂有此“履”(鞋类广告)

这三例谐音仿拟的新构式中都有某个成分与其原构式具有音同或音近的联系,切合特定的语音环境,但因“适应题旨情境”与否而效果迥异。前两例重构的语言成分,其语义充分表达了所要突出的主旨,“浴”符合热水器的特征和功能,整个新构式表露出一种洗浴时操作方便、运用自如因而随心所欲的痛快感。“纸”虽是谐“只”重构,但确认的是其产品,而品牌名“清风”又构成谐音双关,所以,“清风”牌餐巾纸让你如沐清风,其语义表达就不能不让人拍案叫绝了。后一例中的“履”音近“理”而重构,整个新构式的语义呈反问语势,意为“哪里有这种鞋子呢?”,因而有一种咄咄逼人之感,会让人对其“履”望而生畏,怎么能收到让受众心悦诚服地接受的广告效果呢?

(三)凸显的语用功能

1.陌生化吸引眼球

“陌生化”是上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学派提出来的一种系统完整的理论,俄国文学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17]在《作为修辞的艺术》一文中指出,日常消息性语言(即普通生活语言)以传达实用信息为目的,难以引起人们的兴趣,而“陌生化”则是“损坏”语言的一般“标准”(语言习惯和语法规则),使普通语言变形、扭曲、拉长、缩短、颠倒,从而造成不同于普通语言的“陌生化”效果。所谓“语言陌生化”,是指已有语言形式或意义的变异和创新。谐音仿拟重构体现了这样一种语言使用的陌生化策略,表现为“语言使用者刻意打破人们习以为常的语言常规,力求采用具有新异性特质的语言形式,给人们带来视觉和心理上的新奇感,从而吸引并强化人们的注意”[18]。其言语成品在听觉上感到语音形式熟悉,而在视觉上看到的新字形则似是而非,在解读上获得的更完全是具有“陌生化”效果的新语义。例如:

(27)“微”言耸听(《文萃》栏目名)

(28)“要自在,不要‘痔’在”(治痔疮的药物广告)

例(27)谐具有贬义色彩的“危言耸听”重构,“危言”意为“使人吃惊的话语”,而重构的“微言”则是“精微的言辞”,突出了其言论的特点,也将原构式改为中性色彩并以此强调其振聋发聩的作用。例(28)的本体“自在”意为“身心舒畅”,而“‘痔’在”就不可能身心舒畅,前后对比,恰到好处地宣传了治痔疮的重要性。莱昂斯认为,语言符号形式越新颖,新奇价值越高,信息量越大。这就是所谓的“新奇价值”(surprise value)理论。因此,采取语言陌生化策略,运用新颖独特、鲜活醒目的语言形式,就可以取得出人意料的交际效果。

2.凸显化促人体味

谐音仿拟重构的谐体,有些并没有刻意予以突出,但大多采取各种形式对重构的语言成分进行凸显。主要表现为三种:(1)加引号凸显,大多数谐音仿拟重构的言语作品采用这种手段;(2)用比其他语言成分大的字形凸显;(3)用不同的颜色或字体凸显。如例(12)中的“智”比其他字字号大一倍,而例(19)中的“智”则用蓝色标示,例(20)中的“质”用行书的方式书写。这种凸显性促使解读者首先对语言符号的能指予以特别的注意,引起联想,从而意识到其与原构式的不同,而对这种凸显的陌生化语言成分,可以促使读者更加关注并细细咀嚼,从而深入体味其话语意义,进而发现其语用意图,欣赏其蕴含的语言审美价值。

3.奇异化喷发张力

“陌生化”,也称奇异化。不过,两种说法实际上有其不同的语义指向和侧重点:“陌生化”侧重于能指形式及其感官刺激,“奇异化”侧重于所指内容及其语义张力。首先,表现奇异的是词语的反常组合,更重要的是,表意的奇异则突出言者的奇思妙想,与语用目的相契合,与相关语用要素结合的浑然天成,成功的范例的确令人拍案叫绝。

(29)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广告词)

“醉美”是谐“最美”重构,“最美”是状中短语,而“醉美”则可看作是一个词,意为“美美地陶醉(于)”。值得注意的是,在语言的创新中,该组合已作为一个新词推广使用,笔者发现在不少的旅游宣传中作为模因予以套用的情形,例如福建泰宁旅游广告词就是“山灵水灵 醉美泰宁”。

瓦莱利认为:“没有一样事物比在语言中发现的各种特性的奇怪结合更为复杂,更难清理。”[19]这在极富汉语特色的谐音仿拟重构言语模式中尤其如此。常用的熟悉的词语,经过谐音仿拟重构就变形为新词语,不仅形式陌生,而且结构奇异,虽然字词看起来都认识,但实际上由熟悉到陌生,其涵义可能令人费解。但正因为如此,这种奇异的言语组合对解读者来说具有更强更大的刺激性,可以更好地激发好奇与喜新“念”旧的心理,激起求知的欲望,去深入地思考进而解读、领悟、赏析,以便获得新知,享受未曾体验过的语言美感,并由此体会到言者的语言功力与切合“题旨情境”的匠心独运。也正是因为它们结构反常,组合奇异,意义出新,才可以起到吸引读者关注,更迅速地传播信息的作用,因而深受广告语、栏目名和文章标题制作者的喜爱和欢迎,由此激发语言使用“推陈出新”的热情,从而使该种言语修辞现象不断涌现,绚丽夺目,已经成为汉语社会语言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猜你喜欢

双关谐音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勇闯长龙阵
《谐音词里的民俗》
感悟“双关”修辞 提高习作能力
谐音词的规则
双关
绝妙的数字灯谜
关于冬天
英汉双关语中铰链词数量差异对翻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