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图书馆学家项士元对地方文献事业与学术的贡献*
2020-03-13江山
●江 山
(合肥学院 安徽合肥 230601)
项士元(1887—1959),原名元勋,又名家禄,后改名士元,别号慈园。浙江临海人。项氏是著名的教育家及著名报人,同时也是著名的图书馆学家,对于藏书事业、图书馆、地方文献事业及学术均有卓越的贡献,其学术领域涉及目录学家、方志学家等。
项士元毕业于杭州府中学堂。1914年被浙江图书馆聘为馆员,从事史志编纂并编有《馆藏西学书目》。1918年,与临海县知事汪莹等建临海县立图书馆,任馆长。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浙江通志馆浙东办事处主任[1]。新中国成立后,负责文物工作,兼任浙江省文史馆馆员。
项士元著述颇为宏富,已刊未刊之书多达110余种。已刊著述有:《台州经籍志》《云栖志》《浙江新闻史》《临海要览》《浙江藏书家考略》《慈园丛谭》等;未刊著述更多,如《中国簿录考》《中国书目考》《清代两浙大事记》《清代两浙耆献传》《浙江方言考》《台州方言考》《台州诗系》等。其中成书于1928年的《浙江新闻史》是我国第一部新闻史著作;而《台州经籍志》则被马一浮先生赞为“考证详密,大裨文献”[2]。
1 盛蓄乡贤遗著,成为地方文献集大成者
项士元对于台州乡贤遗著的搜集工作,可谓殚精竭虑。1909年,他还在杭州府中学堂时就常去杭州梅花碑的各个旧书店购置古旧书籍。1914年,项士元在任浙江图书馆馆员时,则更加痴迷古旧书籍,他将馆俸收入,悉数用来购旧书。当然,令项士元着迷更多的是乡贤遗著,终于在1915年他有机会留台州著名藏书家王舟瑶后凋草堂三日,得以阅读王氏所藏乡先辈各种遗著。
不仅如此,项士元还数次购书,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三次。1924年秋,购义井巷戴勖屏“艺稼轩”藏书千余卷,其中乡邦典籍尤多。1943年购得“秋籁阁”碑拓百余种,字画82种。1950年,杭州各家藏书多散出,项士元购得藏书计有吴氏畸园、汪氏振绮堂、许氏义庄、蒋氏如园等旧藏百数种,内有汪渔洋、宋牧仲手批《杜工部集》,何义门手批《李义山诗集笺注》,振绮堂全部目录写本,明正德本《湘山事状》,均极为珍贵。
为了增加所藏乡邦文献数量,项士元甚至采取“录副”方法,即缮录副本。1939年卢剑民于日军轰炸后的葛咏裳故居废墟中仅存的小屋中检得藏书千余卷,内有《辄囊丛稿》、《正觉林销夏诗词手迹》等皆向所未见,项士元向卢剑民借来录副。其中《辄囊丛稿》六册为临海“忆绿荫室”藏书主人葛咏裳的著述[3]5-43。
通过项士元的努力,台州一些重要的藏书家,如杨晨、戴勖屏、黄子珍、葛咏裳等一些藏书家的藏书大多已归项氏收藏,他成为台州乡邦文献的集大成者。至1935年,仅项士元所藏的台州乡贤遗著就达715种,他编纂成《寒石草堂所藏台州书目》,载《浙江图书馆馆刊》第4卷第1期[4]。
2 撰述《台州经籍志》,被誉为“大裨文献”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台州著述书目最早可追溯到明代,但明代谢铎《赤城新志》所著录台州著述书目仅140部,《康熙府志》则增至360部;而台州著述书目载于《四库全书》的有52部,见于附存目录的有64部。
雍正《浙江通志·经籍门》台州书目有1 100余种,在体例安排上虽有很大改善,但疏漏舛错仍在所难免。光绪年间,黄岩王舟瑶修郡志纂《经籍考》21卷,得书3 500余种。然因经济因素并未付梓,王舟瑶不禁感叹道:“稿杀青无日,欲抽刻亦艰于赀,束阁覆瓿,徒付浩叹而已。”[5]4与项士元同时代的褚传诰也专注于台州地方著述书目的著录,然数量也不多,且仅为天台一县之遗著,经部有72种,史部64种,子部70种,集部326种。而项士元撰《台州经籍志》40卷,1915年杭州浙江省立图书馆排印,收录台州著述书目4000余种,在数量上遥遥领先。
项士元也为《台州经籍志》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自宣统庚戌(1910)年开始,迄民国四年(1915)脱稿,从准备到出版花费了六年时间,其间“屏谢世事,辞故乡,来西湖,寝图书,握铅椠,兀兀然从事于寂寞之乡,以求先哲之遗籍,殚志编辑,寒暑不辍”[5]6。其体裁虽不若孙诒让之《温州经籍志》严谨,而郡邑之艺文,存一方之文献,自有其价值。正因为如此,屈映光赞《台州经籍志》道:“其有功于桑梓者,大矣。”[5]1章炳麟也赞道“用心亦良勤矣。”[5]2
《台州经籍志》遵循王尧臣、晁公武、陈振孙、纪昀、朱彝尊诸家之法,做到兼收而并用。该书著录台州著述书目,每书著书名、卷数、出处;次撰人、存佚未见、次录序跋论说文字,作者碑传,间加按语。书首分别有屈映光、章炳麟、王舟瑶、褚传诰、曾士瀛、金嗣献所作之序。卷末有章箴后序、黄岩王葆槙识语。分类略依四库而无总目,兹为补辑附后。
同时,《台州经籍志》中著述数目分标于各类属之末(史部地理类河渠之属脱标,计为7种)。据学者徐三见统计,经部475种,史部774种,子部833种,集部2450种,计4532种(按属类之下标数统计)。同时,学者徐三见还指出书中所标之数也有不准确的地方,如传记类杂录之属标数43种,实为44种等情况还是存在的[6]。另外,《台州经籍志》中有课艺启蒙读本,无甚价值之未定稿,这些在学术价值上还是比较低的,是《台州经籍志》著述中较为欠缺的地方。
马一浮先生称赞《台州经籍志》“考证详密,大裨文献”,充分肯定了《台州经籍志》在台州乃至中国地方著述书目中的地位。
1935年,项士元根据其所收藏的台州乡贤遗著编纂而成《寒石草堂所藏台州书目》刊载于《浙江图书馆馆刊》 1935年第4卷第1期。而在访书、征辑乡邦文献的过程中,他进一步加深了对台州藏书家的认识,其中比较有代表的如记述黄子珍秋籁阁之《秋籁阁之残影》 刊载于《浙江图书馆馆刊》1935年第4卷第6期,以及《临海黄子珍生平及其著作》刊载于《浙江省通志馆馆刊》1945年第1卷第1期。
3 功存地方文献,成就千秋伟业
近代以来,项士元一直致力于台州乡贤遗著的征辑工作,台州本地著名的藏书楼所收藏之文献,大多为项氏所收藏。仅1935年,项氏寒石草堂所藏书籍就有700余种。而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为珍稀的乡邦文献。项士元对于地方文献尤其是台州地方文献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不仅收藏的数量多,而且也重视对于台州六邑名贤撰著未刊或罕传之本的搜罗,如洪若皋《昭明文选越裁》、郭协寅《台州述闻》等原刊孤本旧写稿本。
同时,项士元不仅自己利用所收藏之先贤遗著,还不遗余力地借与其他学人作撰述与研究之用,充分发挥了地方文献的史料价值、出版价值等。民国初年,温岭金嗣献编印《赤城遗书》,项士元拿出所藏之书,供其甄择[7]。1920年,王舟瑶编《台诗四录》,借项士元《台州诗系》稿本,从中选录了多首[3]11。1936年,秦老楩准备编纂“四休堂”丛书,项士元处检旧藏明刻本《谈资》及《临海集》稿本有关其族人所撰诗文,供其参考,并为之跋[3]33。
项士元所著《台州经籍志》堪称其代表作,同时也代表了台州著述书目的最高水平,受到了章炳麟、王舟瑶等著名人士的褒扬。就目前已出版的地方著述研究来说,《浙江藏书家考略》则是项士元另一部较为重要的目录学著述。《浙江藏书家考略》收录了浙江省自六朝至近代藏书家219人。其中关于近代部分所述最为简略。与吴晗《两浙藏书家史略》相比,项氏《浙江藏书家考略》在叙述的体例上更能揭示出浙江省各地区藏书家发展及兴衰的脉络[8]。
4 兼具爱国主义精神的图书馆学家
作为一代图书馆学人及藏书家,项士元在埋头于浩如烟海的乡邦文献,爬梳整理历代先贤遗著同时,不忘文人的责任与担当,并迸发出强烈的爱国之情,也激发了他著述的热情。
1937年秋,项士元目睹家乡被日军侵占的境况后,久久不能平静,撰《巾子山志》。他在《巾子山志》自序中写道:“去秋倭寇衅起,江河沿岸,寇骑以次侵入,巾峰之巅,警钟时发,举目河山,不禁为之怃然。因乘寒假之暇,创为是志。特未及脱稿,而尘事纷集,又搁笔束稿者久之。今夏寇氛益炽,名山沦於倭丑者益众,深愧伏处草野,手乏寸铁,不克出与敌寇相抗,此心更皇皇然,不得巳仍发箧陈书,起而赓续。”国土遭蹂躏,项士元一方面深感无力与痛恨,只能发奋著述;另一方面他是希望通过对于祖国壮丽河山及深厚的历史底蕴的抒写,激发人们保家卫国,英勇抗敌的决心与斗志。《巾子山志》全书分总志、寺观、祠庙、古迹、名胜、人物、金石、志馀八门,诗文以类相从,物产则暂从略。关于撰述《巾子山志》的目的,项士元在自序的结尾处写道:“亦寄渊明桃源之想耳。”[9]可感受其通过撰述展现浓厚爱国之心的心情。
因为项士元在地方文献上的卓越贡献,在1935年被浙江文化建设协会聘为文献委员会委员。延至1936年,浙江文献展览会筹办期间被聘为浙江文献展览会设计委员、台州征品分会副主任,并征得图书文物2 000余件,为此次文献展览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让台州先贤遗著为浙江全省乃至全国所知晓。同样是1936年,浙江第七区举行七区物产文献展览会,项士元被推为文献部主任,负责起草各种规章。新中国成立后,项士元对于地方文献事业关注更高了。1950年在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会即将召开时,他提出议案,建议征选浙人未刊的著述辑印丛书,藉以发扬民族文化[3]27-44。作为近代著名的图书馆学家,项士元对于地方文献事业与学术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可以说“功存地方文献,成就千秋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