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腐朽为神奇
——参加医卫类微课比赛的感悟
2020-03-13吕秉华高文强
吕秉华 高文强
(珠海市卫生学校,广东 珠海 519020)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在短时间内,各种“微”事物无孔不入地渗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微博、微信、微电影等。这些日益壮大的“微”字号队伍俨然宣告着我们已经步入了“微”时代。依托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各级微课比赛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推动着微课从陌生走向熟悉,从比赛进入了每一节普通的课堂。目前,一场“微”革命正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社交媒体以及开放、共享理念的教育资源进入我们的教学系统。正是在这股热潮的推动下,笔者也参与制作了一定数量的与课程相关的微课,通过参加省、市等各个层级比赛,也获得了一些认可。通过比赛的锻炼以及观摩不同的优秀参赛作品,确实增加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同时也对微课的制作有了新的理解。想与大家简单分享一下,个人对如何设计和制作医卫类微课的一点粗浅认识。
1 化静态为动态
医学内容的学习不同于其地,因为其学习内容的对象极为特殊,直指生命,因此来不得半点马虎。所以除了要求学生更认真更严谨更细心之外,还需要有极大的耐心,才能将大量的内容印在脑海。不管是从入门的解剖、生理等基础课程,还是病理、药学、护理等专业课程,每本书都布满了文字、图表、数字符号,内容繁杂且略带枯燥,长时间授课,学生极易出现倦怠而导致分神。而此时,如果能合理地安排时间,将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动态的画面,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是笔者在课堂中屡试不爽的技巧。当然,单纯只是变换形式,只是微课效果的冰山一角,既没有体现出教师的智慧,也完全没有体现出微课“四两拨千斤”的特点。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有位教师的微课作品给笔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作品主要讲述包括受精、妊娠与分娩等内容,内容多,且在考试中占的比重不大,但却是学生很感兴趣的生理过程。该作品不仅将内容用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而且利用丰富的视频资源,按照配子的发生、受精卵的形成、胚胎的发育、胎儿的娩出的逻辑编辑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以微课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极大地丰富了课堂理论知识。这就是化静态为动态的生动体现。
2 化复杂为简单
微课的使用不仅仅是为了丰富课堂的形式,更要“演”之有物。要在微课内清楚地演示出所要表达内容,以下几点一定要把握住:一是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实现可持续的主动学习。二是要保证在短时间内,完整地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将知识点作出清晰的阐述。三是要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做到这三点,就需要教师本人先去提炼书中复杂的内容,再将其简化,然后以最通俗易懂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某位教师讲述消化吸收过程的微课为例,其对消化的解释为“将食物变小”,对吸收的解释为“把不是自己的变成自己的”。语句虽然简单,体现的却是教师对内容极为深刻的理解以及准确且高度的概括。相信非专业的学生也能很好地理解其中的含义。
3 化抽象为形象
医学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强调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如果能利用多媒体视频来演示临床相关疾病的表现,将生理学基础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为学生创建情景式教学,必然能为强化学生对知识理解与记忆提供更有效途径。例如:某微课作品,是在讲授完小脑的生理功能后,以视频的形式展示小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位置性眼震颤,小脑性共济失调等。其中,在介绍小脑性共济失调时,为使学生形象地理解什么是意向性震颤和不能进行拮抗肌轮替快复动作,先调动学生与教师一起做指鼻试验和拮抗肌轮替快复动作,逐渐加快动作的速度,再对比脊髓小脑损伤患者的动作视频。在互动的过程中,将学生带入了虚拟的课堂,拉近了摄像机镜头前后的距离,使微课充满活力,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帮助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4 化枯燥为有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都会有一些体会,就是:课堂上的智慧有时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内容,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直觉,是长期磨练出的对课堂(学生现状和需求、教学任务和目标的达成情况,可利用的资源等)的把控。这种智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结合教师本人的创造性、个性体性的特点以及课堂经验中慢慢摸索和体会而来。微课的设计和制作依赖的正是教师创造性思维与教师实践智慧的相结合,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突然迸发的灵感,其实就是教师创造性思维和课堂智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因此笔者认为,微课的开发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好的微课不仅能讲明道理,更能像电影一般有故事的起承转合,跌宕起伏。某位教师的作品和笔者见到的作品类型都略有不同,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作品利用了网上丰富的视频资源,以电影剪辑的方式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故事。作品中既包含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又通过减肥的方式将课本中能量代谢的内容讲的通俗易懂;过程中还有与内容相呼应的背景音乐,加上风趣幽默的语言,和网络流行的“梗”,使得播放的会场笑声不断。最后,这位教师还真人出镜,秀了一下健身成果,使得内容的可信度大大增加,让人印象深刻。
5 化腐朽为神奇
微课“课微不小”“步微不慢”“效微不薄”。一节短小的微课,从设计策划、录制到后期制作,是教师平时授课的缩影,凝练出教师的授课理念,表现出的是教师的课堂智慧,反映的是教师设计课程的能力及多种形式授课的风采,可谓以微知著。好的微课固然需要教师扎实的教学功底,当然也离不开平日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技术的掌握。因此,随着微课发展的推动和普及,对教师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敦促教师不断的自我学习和进步。微课资源也不应只局限于对课堂内容的表达,还要包括教学的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相配套的教学设计(微教案)、素材课件(微课件)、练习测试(微练习)、师生评论(微点评)、学习反馈(微反馈)、教学反思(微反思)及相关知识点背景信息扩展阅读等辅助性资源,从而构建一个完整的微课教学生态系统。只有反复打磨才能日臻完善,才能体现出微课化腐朽为神奇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