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机器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2020-03-13罗来谨黄晓祥
罗来谨 黄晓祥
(1.浙江工业大学,浙江 杭州 310023;2.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浙江 温州 325000)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2019年10月24号发布的2018年度各地区工业机器人安装情况,我国工业机器人安装量居世界首位,我国2018年的工业机器人安装量为15.4万台,远超位于2、3位的日本(5.5万台)和美国(4万台)。工业机器人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机器人产业发展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意义。各层次学校机器人专业建设为行业输送技术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动力来源。然而由于专业开设时间短,我国的机器人专业开设学校特色明显,但是缺乏相应的办学标准,缺乏专业对口的师资力量。面对我国各层次学校机器人相关专业建设的发展现状,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机器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路径十分必要。通过对国内机器人专业开设学校的现状对比研究,本文拟从以下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1 明确培养目标 建立专业认证标准
在专业建设中,学校的定位应该坚定而明确。应用本科应该坚守大学传统,坚守系统知识教学和人文艺术课程,开放办学,在实践能力培养上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创新性应用。高职学校应该突出其实践能力,在技术实践能力上和理论能力上达到平衡,使其具备从事机器人相关工作任务所需、较为广泛的技能和知识。中职学校应该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的需求,在技能学习上对接相应层次的岗位,升学上要开发多元路径。在具体实施中,可以从完善专业认证标准出发,划分区别各层次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尽快构建目标层次分明的人才梯队。我国机器人专业建设才刚刚起步,本科层次近年开展专业认证[1],但职业教育相关标准缺乏,应加快建立职业教育特色专业认证体系。各层次机器人专业要从国家和区域经济需求、学校分布和适应度的角度设立有特色培养目标,确定毕业要求,梳理课程体系[2]。在专业认证过程,应加强办学水平评估,着重强调教学水平、本土产业和企业人才需求,以资深教师、理论研究者还有企业技术专家组成专业认证的团队。
2 深化课程设置 形成上下贯通课程标准
机器人专业建设应该是囊括多层次教育机构的一个完整体系。机器人专业建设时间较短,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培养方式,应加强应用本科、高职和中职机器人专业间的沟通交流,增强专业开设的审核标准的信效度,从师资力量、学校底蕴、区域经济类型、学科发展潜力和专业已设置情况等多个方面来设立课程标准,重视衔接性且避免重复性,各层次的课程体系应该积极对接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1+X”证书制度[3]。在构建“1+X”证书体系时,参考外国已有的证书制度经验,尝试结合澳大利亚培训包、英国小单元学习分解等方式,将知识能力的分解组合以及相应标准明确定义,依据标准、统一的教学大纲设置课程来避免课程重复学习,构建统一标准的普职院校质量评价体系,提升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和认可程度,探索“1+X”证书制度的实施形式。
3 推进校企合作 建设多样化机器人专业
3.1 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导向进行校企合作
学校教师和企业合作,以解决企业实际面临的技术、研发、管理、培训等问题为导向,注重提升企业效益增长。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才一起设计课程内容,分配学生任务,安排实习岗位,组织学生讨论。不同层次的学校根据自身特点解决企业不同层面的实际问题。学校根据企业实际问题开设课题,学生进行资料收集,探讨问题的解决方式和实现途径,利用校企两方的资源设备完成课题,解决企业问题。校企合作是一个长效机制,需要学校和企业长期保持问题解决和平台提供的平衡机制。学生在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中得到理论应用的提升。
3.2 政府落实适应国情的组合式激励方式
在推动大量普通本科到应用型、高职扩招100万、建设职业学校示范校和实现校企合作新模式的目标下,要建立合作式教育体系,促进合格的机器人企业和学校协同办学,共享基地。政府在对待企业参与教学问题上,要放开权限,给予机器人企业相应的技术、人力资源、硬件设备、税收减免、信用升级等多方面的激励。同时,企业履行人才培养评价、技能等级资格证书标准设立、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等义务。机器人作为新兴专业,在技能规范还在形成与变化的阶段,企业的参与反馈至关重要。因此政府必须加快建设相关的法律与规范,打造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
4 提升教师能力 分阶段建设双师型队伍
我国机器人专业的师资队伍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体现在机器人专业性和实践能力两方面。面对困境,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分阶段地完成机器人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第一阶段:聘用企业技能人才,配合校内教师共同教学。完善应用本科和职业院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的办法,在保证课程质量以及不违反课程基本要求规范下,放开学校兼职教师的聘任权力,补齐实践短板。机器人行业是发展迅速的行业,应用本科通过聘请符合教师要求的企业技术精英,促进专业师生在技术融合、学科前沿发展敏锐度上的提升。在高职和中职教育中,技术实践至关重要,聘请先进企业技术培训教师或一线资深员工来进行课程教学,日常教学体现最贴合企业需求的知识技能和职业技巧。第二阶段:建设双师型机器人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辅以轮训、访学等多种形式,打造融通式双师型师资队伍。在体制允许的前提下,以公开招聘的方式来招聘行业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同时,通过教师培训基地培训等方式加强校内专职教师的机器人专业素养提升,打造技术和理论融合、行业和教学贯通的双师型队伍。在对教师机器人素养的具体培训中,按照不同层次学校的教学能力需求,以加强专业基地培训、企业参观学习和上岗操练、行业领先国家交流学习频次等形式,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市场敏感度,打造工业机器人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
5 建设专业集群 增加各层级学校交流合作
机器人专业是一个复合型专业,融合多学科知识且发展迅速,单一的专业建设下,难以在知识的深度和实用性上都达到高水平。专业集群是一种专业组织形态,强调区域统筹,在专业发展中体现了结构优化、提升扩展、实用性和稳定性强的特点[4]。推动机器人围绕服务行业、对接产业链进行专业集群建设是专业优化升级的一个有效途径,以点带面、资源共享、专业共生、重点突出是机器人专业实现应用化、形成专业骨干群的重要环节。机器人专业集群的建设需要打破学科壁垒,依据学校自身特色构建专业集群,共享群内资源,共建课程体系。我国的机器人实现专业集群建设能够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各层次学校专业建设的优势互补,节省专业建设的成本。同时,加强各层次学校交流有利于形成专业联盟和行业对接,设立专业建设规范,提升机器人专业的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