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美贸易战隐藏的意识形态博弈

2020-03-13谭培文谌尧

广西社会科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贸易战共同体人类

谭培文,谌尧,2

(1.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2.衡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0)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发动中美贸易战已有两年之久,尽管中美两国就此问题已经进行了多轮高级别磋商,并签署了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但美国的所作所为(如取消中国“发展中国家”待遇)表明中美贸易战并没有随协议的签署而真正结束。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已“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1],美国发动贸易战,经济利益之争显然难以达成目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背后的意识形态博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意识形态在中美双边关系中处于什么位置?其发展态势如何?中国又该如何应对?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意识形态是中美争端的核心因素

关于美国发动中美贸易战的动因,国内学者从不同研究视角进行了探讨。有学者从经济利益的视角审视,认为美国对全球贸易体系和贸易逆差的理解的认知差异、利益的失衡以及中国成长中的阵痛是特朗普发动中美贸易战的根本动因[2]。有学者从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的视角审察,认为美国发动的中美贸易战的本质是无限追求价值增值的资本逻辑[3]。有学者从中美双边关系的视角解读,认为特朗普发动中美贸易战的动因是对华战略的转变,是为了扭转对中国的贸易逆差、遏制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等[4]。表面上看,贸易逆差是中美贸易战的动因,也是中美争端的核心内容,但实质上,美国单方面挑起的意识形态之争方为中美争端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将从特朗普所谓的“贸易逆差”着手进行分析,探究中美贸易争端背后的核心因素及其解决途径。

贸易逆差不是中美贸易战的核心因素,仅从贸易平衡出发也不能完全解决中美的争端。美国所谓的“贸易逆差”是指货物贸易逆差,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美国对中国的货物贸易逆差为3752亿美元。但是,由于统计方法的差异,美国对中国的货物贸易逆差存在将近1000亿美元的虚增额。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对美国的货物贸易顺差只有2758亿美元[5]。美国对中国的货物贸易逆差不能归咎于中国,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资本逐利的本性必然使生产要素从生产成本较高的国家和地区流向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和地区,从而导致全球产业结构和价值链的调整。一方面,美国制造业开始萎缩,但美国仍然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崛起,但中国仍然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此外,美国对中国实施高科技产品出口管制也是造成中美之间产生大额货物贸易逆差的重要原因。“据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2017年4月的报告分析,美国若将对华出口管制放松至对巴西的水平,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可缩减24%;如果放松至对法国的水平,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可缩减35%。”[6]

此外,货物贸易逆差不等于贸易逆差。“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化生产普遍存在的今天,双边经贸关系内涵早已超出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本国企业在对方国家分支机构的本地销售额(即双向投资中的本地销售)也应考虑进来。”[7]美国之所以片面强调美国对中国的货物贸易逆差,是因为美国在服务贸易等方面处于顺差和优势地位。中国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美国对中国有541亿美元的服务贸易顺差[8]。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数据显示,2015年美资企业在华销售额比中资企业在美销售额高出4558亿美元[9]。正如德意志银行发布的研究报告所认为,“从商业利益角度分析,考虑到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对双边经贸交往的影响,美国实际上在中美双边贸易交往过程中获得了比中国更多的商业净利益。”[10]所以,“综合考虑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本国企业在对方国家分支机构的本地销售额三项因素,中美双方经贸往来获益大致平衡,而且美方净收益占优”[11]。因此,中美之间不存在所谓的“贸易逆差”,即便有,也是经济全球化发展以及美国人为限制等原因造成的。因此,探究中美贸易争端的核心因素,不能仅从贸易一隅入手,而应该对当前美国的对华政策进行整体分析。

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后发布的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明确将俄罗斯和中国定位为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并指出美国的新战略以原则性的现实主义为基础,以美国的国家利益为核心,植根于美国永恒的价值观,奠定了美国对华政策的总基调。在政治方面,美国采取各种措施粗暴干涉中国内政。不仅以宗教、人权为幌子,污蔑抹黑中国,而且通过政治、经济和舆论等方面,企图对中国实施“颜色革命”;在经济和科技方面,美国对中国发动“301调查”,挑起中美贸易战,对中国高科技产业实行禁运和封锁,剑指“中国制造2025”,其背后的战略意图就是要保持美国在研究和技术方面的绝对领先;在文化交流方面,美国采取限制或吊销签证等方式阻止中国公民赴美求学和学术交流[12]。在意识形态领域,大搞“文明冲突论”。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局主任斯金纳在“未来安全论坛”上明确表示,美国与中国之间的大国竞争是“一场与一种完全不同的文明和不同的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将中美竞争定性为“文明冲突”,并称美国国务院正在按照总统和国务卿的指示效仿乔治·凯南的“X文件”的思路来起草对华政策。而此次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美国及其盟友中的极少数政客更是将疫情政治化,违反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和国际社会共识,而将新冠病毒污名化。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可见,美国对中国的每一步发展充满了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而这些发展步伐中,贸易战是一个重要突破口,一方面它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发展规律所决定;另一方面美国等西方少数政要和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来源于国内经济的增长,一旦贸易战导致中国经济领域出现混乱,那么,中国的思想和意识形态领域也必然会出现混乱,甚至导致中国共产党发生“颜色革命”。因此,美国发动中美贸易战的目的不仅是要从中国获取更多的利润,更是要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革命,实现对中国的西方化。

综上所述,美国发动中美贸易战的直接原因是利益之争,但核心博弈领域却集中在意识形态领域,这是由两种制度的本质以及意识形态在中美两国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决定的。

二、意识形态在中美两国国家战略中的地位

意识形态是代表集团、阶级或国家的根本利益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对实现、发展和维护其根本利益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在全球交往普遍形成后,意识形态对国家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内政之中,更是延伸到外交领域,成为影响国家对外交往和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因此,无论是对中国还是美国,意识形态都是极为重要的。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的灵魂,是中国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是中国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这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和人民选择的必然结果。近代中国之所以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走向繁荣富强,不仅在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还在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引。任何理论只有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起到引领实践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一经传入中国,就开启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上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找到了一条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特色发展之路,踏上了一条“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大国复兴之路,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奇迹。正如习近平所言:“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懈怠”[13]。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美国国内社会凝聚力的来源,是美国实现全球霸权屡试不爽的重要“武器”,并且在美国国家战略中具有三重功能。一是为国家战略的制定提供指导框架。对统治阶级而言,意识形态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为阶级利益提供合法性解释,更重要的是为实现阶级利益提供思想指导。迈克尔·亨特认为,在美国意识形态构成了一个框架,政策制定者和公众分别在这个意识形态框架内处理问题和理解问题[14]。杰里尔·罗赛蒂也认为意识形态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制定具有极大影响[15]。二是构成国家战略的重要目标。国家战略是对国家利益的反映,意识形态作为美国深层次的国家利益成为美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目标也就顺理成章。从里根政府发表第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起,美国历届政府都将在国内维护美国的价值观和政治制度以及在国外推广自由民主制度作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目标,其区别只在于战略重点和实现形式的差异。意识形态作为美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目标有两个方面的内涵:其一,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意识形态是美国凝聚力的来源,是维系美国国民精神的思想纽带;其二,作为一个霸权国家,美国霸权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通过向全世界推广其意识形态维护其世界霸权,是一种意识形态霸权。三是实现国家战略的重要手段。美国不仅用意识形态为其国家战略提供合法性解释,还将意识形态作为国际合作的附加条件,最典型的就是将经贸合作与人权问题挂钩。

作为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世界大国,意识形态对中美两国外交有着重大而微妙的影响。学者刘建飞曾总结出三条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中发挥作用的规律:一是美国基本国家利益受到威胁时,趋向于淡化意识形态的作用;二是美国国力强盛时,趋向于淡化意识形态的作用;三是美国战略对手强大并强调意识形态时,趋向于强化意识形态的作用[16]。这正是对意识形态在中美关系中微妙作用的完美诠释。

而今,美国对中国的外交政策已处在了第三条规律发挥作用的关口,这条规律曾致使美国对苏联发动了长达40余年的冷战,如今又导致美国挑起中美贸易战。对美国而言,中国是一个经济强大又格外注重意识形态建设的“威权国家”。“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占世界的比重大幅提高,居世界的位次不断前移”[17]。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居世界第一,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稳定之锚。尽管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让美国真正感到恐惧的是伴随中国经济增长所彰显出的高度的意识形态自信和强大的意识形态吸引力,这将让美国丧失其意识形态领域的霸权,进而影响美国国家利益。

从中国国内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最显著的变化是思想领域意识形态自信的充分彰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始终坚持经济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两手抓的方针,在各领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国家层面,更加自觉地增强“四个自信”,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层面,“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深入人心,“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个人层面,公民爱国主义热情高涨,更加勇于敢于维护党的权威和国家尊严。尤其是,美国挑起贸易战、打压华为、在香港问题上的“双重标准”等,更是让中国人民看清了美国满口仁义道德的虚伪,使中国人民更加团结一致,更加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总之,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各项举措,有效地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了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高度自信。

从国际社会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意识形态吸引力,“国际社会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向东看’,而且开始在道路、理念上‘向东看’”。中联部部长宋涛在总结国际社会对党的十九大的贺函的基本情况时指出,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肯定,从单纯的物质层面转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的肯定;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刻意回避转变为正面肯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从带有严重的意识形态偏见转变为深入探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意义;对中国的国际作为,从要求中国履行国际责任和义务转向期待中国引领世界新发展,国际社会前所未有地渴望搭乘中国“理念快车”,学习和借鉴中国经验,国外共产党和左翼力量更是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复兴的希望所在[18]。这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在国际社会中产生了强大的意识形态吸引力,国际意识形态斗争格局出现新变化。

中国在国内外所彰显出的意识形态自信和意识形态吸引力是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及的“三个意味着”的有力回应,但它不仅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也意味着美国霸权的相对衰落;不仅意味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也意味着美国自由资本主义的日益式微;不仅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扩展,也意味着美国霸权主义的穷途末路。对此,美国不可能视而不见。正如前所述,意识形态既是美国社会凝聚力的来源,也是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的核心内容,是美国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美国在国际社会丧失意识形态优势,那么,美国少数固守冷战思维的人所迷恋的意识形态霸权将受到挑战。因此,美国必定会竭尽全力不惜一切代价阻止中国强大起来,削弱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世界影响力和吸引力,而贸易战则是阻止中国发展和削弱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影响力与吸引力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可以预见的是,在中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前,中国每前进一步,中美之间的意识形态博弈,就有可能激烈一分。这既是中美两国不同的意识形态观所决定的,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决定的。尽管中国不搞意识形态外交,不谋求输出自己的意识形态,但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不可调和性是不以中国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只要中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中美之间的意识形态博弈就会始终存在,而只要中国日益强大,那么,中美之间的意识形态博弈将会日益激烈。因此,对中国而言,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如何缓和中美之间的意识形态冲突,而在于如何应对和赢得这场意识形态博弈,这是中国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应对和赢得中美意识形态博弈的关键抉择

中美意识形态博弈有两个“绝不可能”:要中国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绝不可能;要美国放弃意识形态外交,绝不可能。两个“绝不可能”意味着从中美双边关系入手解决双方意识形态冲突无异于缘木求鱼。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应对和赢得中美意识形态博弈,必须立足于国内外大势,明势、顺势、借势、造势,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明势、顺势、借势所做的符合世界各国共同利益,顺应人类历史发展潮流的造势之举,也是中国在中美意识形态博弈中得势的关键所在。明势,就是要明察世界形势。当下最鲜明的世界形势,就是“两个大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同步交织、相互激荡,这是我们应对中美意识形态博弈的基本出发点。顺势,就是要顺应人类历史发展趋势。地域历史走向世界历史,资本主义社会步入共产主义社会,“虚幻的共同体”演变为“真正的共同体”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借势,就是要善于借助和利用外部形势。美国倒行逆施引起的同盟国之间间隙的扩大和世界各国对多边主义的强烈维护,是我们应对中美意识形态博弈最应该加以借助和利用的外部形势。借势有助于造势。造势,就是在明势、顺势、借势的基础上营造其有利的形势。如何造势才能使世界各国团结一致,共同应对单边主义的倒行逆施。中国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顺应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协调自身利益与世界各国共同利益,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同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包容与超越,还是能为世界人民所接受的思想。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和历史方法论为基础,始终“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19]。现代世界历史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创和主导的世界历史。尽管资本主义使人类由地域历史走向了世界历史,但它开创世界历史的动力是资本逻辑,奉行的是弱肉强食、赢者通吃的丛林法则。因此,资本主义开创和主导的世界历史的发展必然导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立足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历史“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为世界历史的发展指明方向——创造一个“各尽所能、合作共赢,奉行法治、公平正义,包容互鉴、共同发展”的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并以此为价值追求。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最终归宿是构建“自由人联合体”,实现“真正的共同体”,其价值追求是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蕴含着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理论逻辑和价值追求,又立足当代世界历史,着眼于人类共同利益,提出了实现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现实方案,是对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本质上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完成了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包容与超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遵从的是资本逻辑,其价值追求是实现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通和最大化增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资本逻辑的包容与超越,它认可资本在促进生产力方面的巨大作用,认为“利用资本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仍是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当务之急。但同时也主张,要在世界范围内制定和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资本运行规范,确立资本运行的合理边界,以保证各个国家在发展本国生产力、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发展,体现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20]。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生态等方面也完成了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超越。在政治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了西方霸权主义,代之以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政治观;在经济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了西方零和博弈思维,代之以开放创新、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新经济观;在安全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了西方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代之以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新观念;在文化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了西方文化中心主义,代之以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化观;在生态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了西方征服自然、驾驭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代之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观。总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构建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新世界,既能包容最基本的资本运行逻辑,又对由资本运行引起的全球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是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包容与超越。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世界范围内也得到了广为流传和普遍接受。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中国智慧的产物,是中国针对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治理提供的中国方案,自提出之日起就备受世界关注,更是被写入多个联合国决议: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联合国安理会关于阿富汗问题的第2344号决议、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关于“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粮食权”两份决议、联合国大会“防止外空军备竞赛进一步切实措施”和“不首先在外空放置武器”两份安全决议,上升为国际共识。不仅如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中国为世界治理困局提供的中国方案,更是在实践中获得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广泛认同和支持。“一带一路”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展现出蓬勃生机。目前有137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了197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合作伙伴覆盖五大洲各大区域。意大利成为首个加入“一带一路”的G7国家;英国、德国、法国和西班牙都各自派代表参加了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德国联邦经济部长阿尔特迈尔更是表示,欧盟内的几个大国已经内部同意,以集体形式而不是以双边合作的形式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21]。这些事实反映到意识形态领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和单边主义意识形态的式微。

是以,中美两国贸易争端背后反映的是两国之间的意识形态冲突。为了粉碎美国少数政客以颠覆社会主义制度为目标的“冷战思维”幻想,在中美意识形态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批判美国少数政客将经济问题政治化、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化的冷战思维,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先进理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信和定力。同时,为了解决中美两国贸易争端问题,需要中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为纽带推进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扩大中国理念、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世界影响力和感召力。

猜你喜欢

贸易战共同体人类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人类第一杀手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贸易战是错误的决定
浅谈中美农产品贸易战
净能源危机:特朗普的贸易战与全球化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