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气息在古筝演奏中的作用
2020-03-13谢涛
谢涛
摘 要:在古筝演奏中,气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将内在的气息和外在的力量相融合,演奏时才能相得益彰。气息对乐曲的节奏律动、旋律走向、乐句划分、以及意境诠释等都有着显著的影响。如果说扎实的基本功、娴熟的技巧是演奏的骨架,那气息就是演奏的灵魂。表演不仅仅落在每个音上,更在一呼一吸之间。
关键词:气息运用;古筝演奏
一、古筝演奏中气息的定义
气息,呼吸出入之气。《庄子·人世间》中有“气息茀然”一说法(《人间世》是一篇《庄子》内篇中的文章。本书的中心是讨论处世之道,既表述了庄子所主张的处人与自处的人生态度,也揭示出庄子处世的哲学观点),它与我们的呼吸息息相关。日常的呼吸维持着我们的生命活动,而乐曲中的呼吸影响着音乐的流动和表达。在古筝演奏过程中,手的运动是一系列连续的动作,从肩膀开始经过大臂、小臂、手腕、手掌到达指尖。而乐曲是由一个个音符连成的流动的音乐,因此演奏者应根据乐曲需求在合适的时候呼气吸气,将气息与手上的動作相融合,将气息与音乐相融合。
二、从演奏者角度谈气息的作用
在演奏前造成紧张的原因有许多,有可能因为舞台而紧张,有可能因为乐曲某部分不熟练、无法驾驭而紧张,也有可能太想表达乐曲而无法理性控制情绪等。当紧张时,呼吸加快而短促,再遇上高强度与难度片段会导致手臂僵硬,产生手指不听使唤的结果。因此,在坐定演奏前,深呼吸几秒,放松身体和状态,让注意力集中到演奏中,往往能缓解紧张情绪。
在演奏较高强度的技法或者曲目时,演奏者自身的气息调整更可谓是重中之重,有流畅与匀称的气息支持与保证,演奏出的作品才能有清脆的音色。“气”是物质运动的力量源泉,“气动则声发”。在演奏前,保持正确的演奏姿势和松弛的演奏状态,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应调整好呼吸,运用气息,使之均匀的从大臂、小臂、手腕、手掌延送至指尖,凝神屏气对待每一个演奏的音符,将顺畅连贯的身体气息与音乐气息结合,一气呵成,将作品连贯成整体。尤其是在演奏尾音时,通过屏息,将手臂力量通过古筝较大的共鸣箱体,为观众营造余音绕梁的氛围。
正如明徐上瀛《溪山琴况》中说,“ 所谓希者,至静之极,通乎杳渺,出有入无,而游神于羲皇之上者也。约其下指工夫,一在调气,一在练指。调气则神自静,练指则音自静。”(《溪山琴况》成书于崇祯十四年,是古琴音乐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对清代琴论与古琴艺术有很大影响),由此亦可看出气息与手指配合的重要性。
呼吸的规律与节奏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演奏者应当将呼吸与节奏紧密结合,互相配合。乐曲的快板经常会控不住速度,除了因为内心的节奏不稳,没有律动的呼吸也会打乱音乐节奏,在空拍时吸气重音时呼气,把气息融入节奏里才能消化好快板段落。
三、从乐曲呈现角度谈气息的作用
演奏和平常说话一样不能离开气息,可以说气息运用的正确与否,合适与否都直接关系到作品的呈现,小到一个乐汇或乐句,大到整个乐段或曲子。所谓“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气息的运用直接关系到筝曲“韵”的体现,“气”为本,“韵”为表,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气息的运用可以说为作品带来了鲜活的生命力,或舒展缓慢或愤慨激昂,气息在演奏中的投入使呈现的乐曲充满了富有艺术的语气感。
演奏者掌握正确的气息运用方式方法,可以在演奏时增强作品的表演效果,展现出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在情感,完全的表达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并与台下观众搭构起情感沟通的桥梁,产生共鸣,将表演艺术精神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赋予作品更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现代筝曲不仅注重表演者的演奏技巧和能力,更着重于演奏者情感、意境的表达,除了手指控制音乐力度、节奏、音色等外,用气息来辅助体现分句和情绪,丰富乐曲的音乐表现力。演奏者在对乐曲进行二度创作时,如何放大音乐的细节而不有悖于作曲家意图便是重中之重。选择合适的气息和弹奏方式是关键,从段与段的连接(谱例1),句与句(谱例2)的连接,甚至是每个音之间的连接都用气息贯串起来,运用丰富的表现手法,将呼气吸气与技巧充分融合,才能在尊重作者的基础上又不失个性表达地诠释作品,并顺利的将自己对乐曲的理解与思考合二为一的融入到演奏中,使乐曲更具人文性和情感性。
四、古典舞中气息的运用给予古筝演奏的借鉴
演奏时“气息”通常表现为演奏乐曲时所展现的肢体动作,即“肢体语言”。由此可见“乐”和“舞”是分不开的。
在各自的专业基本语汇上,古典舞的“曲、圆、拧、倾”基本形态恰似古筝演奏技法中的“吟、揉、压、按、刮”等所奏出的音乐线条感。古典舞的所有动作“起于心,发于腰,形于体”,从内部的意念开始带动气息,再通过腰部和中轴的运动带动整个躯干的运动。古筝的基本演奏姿势是坐姿,其体态律动也是以腰为支点和发力点,通过气息带动上半身的运动。由此可见,气息不仅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出发点,同样也是古筝演奏体态律动的关键。如“提沉”是躯干的上下动律,在古筝作品演奏中,演奏者可将“提沉”融入气息中,通过吸气呼气根据旋律起伏引导肢体动作。
对于古筝演奏来说,气息其实是指演奏者在演奏乐曲高低起伏,各种抑扬顿挫时所运用的气息变化,演奏者将指法技巧与气息相融合,将一个个独立的音符流畅、自然的连接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曲调。同中国古典舞一样,完满的演奏离不开绵长顺滑的气息支持。在弹奏开始后,通过气息向外慢慢吁出,随之带动大臂,带动小臂,再到手腕,在落指瞬间将充满感情的旋律带给观众。
结语
演奏中的气息运用是一门很大的学问。笔者仅就古筝演奏中以呼吸为载体的气息浅探,从演奏者角度和乐曲呈现角度剖析了气息在古筝演奏中的作用,强调了气息在古筝演奏中的重要性以及气息运用可从古典舞身韵气息中汲取一些灵感。古筝较于琵琶、中阮等需要抱着的乐器相对容易表演,但当今夸张、夺人眼球的肢体语言明显不符合乐器演奏的本色,在此笔者以分析气息来印证演奏时的肢体动作是基于扎实的技术、作品的分析、融合呼吸、结合演奏者的体会的一种综合性的、自然地表达。乐曲不同的音乐作品背后蕴含了作曲家所想表达的不同的情感,只有先了解气息才能更好的运用气息做出不同的表达,使音乐有深入人心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陈玉莲.《身韵动律元素在古筝演奏体态律动中的运用》[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
[2]刘文佳.古筝现代室内乐教学实践研究[J].人民音乐,2018
[3]王艳云.古筝演奏中气息的把握研究[J].中文信息,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