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定位和提升方法论教学
2020-03-13田建华苗秋实
田建华 苗秋实
摘 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社会科学方法论发展史上一种真正独立、科学而完备的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充满魅力的课程,社会科学方法论教育教学的设计和实施需要在人的现实活动和生存状态中理解人本身,在生活世界中进行思考和建构,这种真正源于生活的统一性思想仍是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精神条件,它将实际地参与生活世界的创造性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感染力;提升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为人提供一种切实而高远的人生意境,同样也为我们走出困境提供着理论智慧。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的自由向度和审美之维昭示了一种内在超越,不竭创造的人生意境,并要以这种人生态度表达人类对生活价值信念与自由解放的追求。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更要从生活深处引出理想,植根于对现实生活的终极关怀,为当代中国人提供超越现实生活的理想境界。进而言之,要能被认可、接受和践行。
一、进一步明确方法论课程的学科归属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属于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文科类研究生的公共必修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要看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有的地方和学校对思政课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到位,课堂教学效果还需提升,教材内容不够鲜活,教师选配和培养工作存在短板,体制机制有待完善,评价和支持体系有待健全,各类课程同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效应有待增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合力没有完全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思政课建设的氛围不够浓厚。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是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表达。它从总体上研究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给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完整概念,并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现实社会问题、认识问题和科学发展中的问题。伟大的理念支配人去从事与这种理念相匹配的事业,没有这种理念也是与这个伟大的时代不相称的。提升课程感染力,必须坚持将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与亲和力凝练成系统的优化性;必须坚持课程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共同推进;必须坚持守正和创新辩证统一;必须坚持方法论课程作为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生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和价值引领作用;必须有高素质专业化教师团隊;必须坚持问题意识,注重方法论课程提升内涵,全面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升课程内涵,拓展课程目标
方法论课程的改革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科建设,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高校“四史”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效路径、模式、机制研究。发挥文科教育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特点,进而,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切实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系统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历史经验,深入研究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中的新定位新功能。尊重学科教育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主动服务国家软实力提升和文化繁荣发展新需求。
方法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本身就基于多学科交叉复合,也理应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文科专业、文科专业之间、文科与理工农医科专业深度交叉融合的新方向。
方法论课程也必会夯实基础学科,推进文史哲之间、文史哲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为培养既继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既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的时代新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和境遇中,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增进不同专业研究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研究生职业适应性和胜任力。
挖掘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和内容,坚持以提升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导向,强化方法论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同时培育新时代研究生强烈的本土化意识和国际视野,并为来自不同专业和学科的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寻找增长点。
三、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机制建设
方法论课程的教育教学要富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特色、体现“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建立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激励教师投入为重点,教师投入、学风建设、基本条件等方面与新时代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相适应的教育教学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的互相促进。从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认真学习习近平教育思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将教育理论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实践。结合新时代和美好生活的发展要求,立足人才培养目标,围绕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研究设计教师培训项目,探索灵活有效的培训方法,构建多层次教师培训体系。探索引导教师开展相关教育教学改革,开展交叉和边缘研究。
教学方法要创新。要推动专业知识体系和能力要求的更新,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探索虚拟现实、数据挖掘等新技术促进教与学的方法路径,探究智慧环境下方法论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立足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推进新兴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度应用,探索多种教学有效模式,创新课内外师生互动机制。
强化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兼顾定量和定性评价方法,建立校院两级质量保障机制,完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教学反馈和评估机制,健全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构建教师教学、学生收获、质量监测“三位一体”的质量保障体系,形成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方法论课程乃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质量文化。
关注教育教学支撑体系。要总结提炼方法论课程的教育教学实践,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点形成典型案例,为方法论课程的进一步更好地教育教学实践贡献可借鉴的经验。坚持问题导向,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不同角度,分析当前课程开展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从经费投入、组织管理、评价激励等方面提炼课程质量建设的举措,进一步完善课程的政策支撑和条件保障。
马克思主义从来就和那样一些研究所谓世界万物普遍发展规律、垄断具体科学解释权的形而上学有着鲜明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本是一种深刻分析现代人类社会结构及其转换规律的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直面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以强调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以及人的自主能动性和创造性为特征,适应着现代社会的时代精神的要求。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成功经验再一次宣布了那些基于普遍理性设定之上的种种历史哲学乌托邦方案的失败,证明了马克思“把握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这一科学分析方法的强大现实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習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07):1-6.
[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光明网.http://topics.gmw.cn/node_103479.htm.2016-12-07.
[4]李克强.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huanti/2021lhzfgzbg/
[5]习近平.“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EB\OL].光明闻.https://politics.gmw.cn/2021-03/18/content_34695733.htm
作者简介:田建华(1972—),女,黑龙江人,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民族文化、区域文化;
苗秋实(1994—),女,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9级研究生。
本文为2020年北京工商大学研究生思政课程改革创新研究专项“提升‘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感染力的机制研究”的成果之一(课题编号为2020YJG40)。本文为2020年北京工商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提升高校‘课程思政’增长点的机制研究”的成果之一(课题编号为jg205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