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动仪式链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生成机制研究

2020-03-13李靖

人物画报 2020年26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

李靖

摘 要: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和网络社区的快速发展,高校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了高校日常治理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以美国社会学家柯林斯提出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为基础,探寻高校网络舆情的生成机制和学生们情感能量的生成过程,寻求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方式。

关键词:互动仪式链;网络舆情;情感能量;高校治理

随着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微博等网络媒介寻找校友并聚集在网络社交平台内,形成“虚拟在场”,这样的社交平台也承载着学生吐槽环境、恋爱交友、互帮互助等需求。因为网络社交平台身份的隐匿性、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和相对较少的约束性与自由性,同学们往往喜欢在社交平台上针对自身在校境遇发表一些夹杂着个人情感色彩的表达,舆情往往就伴随着这些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表达应运而生。互动仪式链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提出,是情感社会学里面的一个经典理论,柯林斯认为互动仪式链的核心机制是“高度的相互关注,即高度的互为主体性,跟高度的情感连带”,互动仪式链中最重要的一点在于生成“情感能量”,而高校网络舆情的生成过程中,情感因素往往是形成舆情的诱因。

一、高校网络舆情生成的互动仪式过程

1.唤起情感能量:情感能量的形成与聚集

情感是互动仪式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柯林斯认为“仪式的开始伴随着情感要素,它们增强了情感,变成了共有的兴奋,而后它们产生了作为结果的其他类型的情感”。在微博等网络社交媒体上,同学们通过私信、评论、转发等互动方式不断的唤醒自己或围观者的情感,将自己情感的表达通过上述方式表现出来,虽然“作为互动仪式要素的情感是短暂的”,但是“产出的结果则是长期的情感,一种对此时聚集起来的群体的依恋感”。情感能量的形成能够快速的让处于同一社交平台上的同学们找到归属感与认同感。由于社交网络平台相对的自由性、开放性和身份的隐匿性,很多同学都愿意将在现实生活中不愿意表达的想法在网络平台上表达出来,尤其是当涉及到一些校园管理方面的敏感话题时。当网络社交平台利用自身的一些特性为同学们营造了一个能够以较低代价任意发泄情绪的载体,越来越多的同学们便会在社交媒体上聚集起来并将自己的情绪发泄在网络社交平台上。网络社交平台上的聚集成本很低,且聚集速度更为迅速,群体的形成往往更加方便,而情感能量则是这种群体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催化剂。用词越激烈、越夸张、越有真情实感的帖子其下面的评论数就会越多,原因就在于通过群体性的“焦点渴求”形成了唤醒情感能量的通道。无论这个“焦点”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一旦找到了这个情绪的焦点,情感能量就自然应运而生,并随之产生线上大规模的聚集行为。

2.虚拟身体在场:学校标签的身份认同

学生們在网络上并不是随意的聚集,学校标签在其中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学生们对于自身学校标签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他们才会在网络上建立或寻找带有学校标签的社区并进行一种线上的虚拟身体在场,而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就源自学生们对自身学校标签的情感能量。王鹏和林聚任认为“情感能量并非通常意义上的情感,是一种参与社会互动与获得成员身份的渴求,带有明显的社会取向。对个体而言,情感能量的追求是一种自我满足的行为,但是在客观上有利于促进群体的团结”。因为共同的学校标签,学生们网络社区内形成了一种天然的“亲近感”,问题求助、学业咨询、分享心事甚至是对学校的一些政策“指手画脚”都是基于这种学校标签带来的亲近感,进而能够进一步的促进社区内部情感能量的生成与聚集。当在高校网络社区内的发言能够引起共鸣时,越来越多的学生都会基于自身在学校里的某种行为表现或针对学校内发生的事情选择发表与学校或自身相关的议题,对学校标签的身份认同在此时成为了联系整个社区情感的纽带。袁光锋认为在一些事件中“情感成了一种仪式,在仪式中,网民们共享着相似的情感,使用着相似的语言和符号。仪式与认同也有紧密的关系,在共有的体验中,个体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被建构起来”。学生们因为共同的学校标签聚集在网络社区内,由于共同的学校标签产生身份认同,讨论着带有学校标签的事及衍生物,这种学校标签是情感的重要来源,进而产生共同的情感,生成情感上的共鸣,产生情感能量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了社区内部的身份认同。

3.形成群体集会:共同情绪的形成与爆发

柯林斯将互动仪式描绘成一组具有因果关联与反馈循环的过程,有四种主要的组成要素:一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场所,因此不管他们是否会特别有意识地关注对方,都能通过其身体在场而相互影响。二是,对局外人设定了界限,因此参与者知道谁在参加,而谁被排除在外。三是,人们将其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对象或活动上,并通过相互传达该关注焦点,而彼此知道了关注的焦点。四是人们分享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对于聚集在高校社交网络上的学生而言,学校标签就对局外人设置了界限,在学校标签下学生们针对某些问题发帖讨论交流,当遇到自己感兴趣或者讨论度比较高的议题时,“共同的对象”由此产生,一种“凑热闹”的心理就会促使他们在评论区聚集,因为社交网络的即时性,学生们在社交网络上能够快速集结,迅速互动,并形成“共同的活动”,共同分享柯林斯所说的“激动的感觉”,情感能量就在这种类似的情感表达和情绪体验中不断地生成情感连结,最后演变成群体团结,还会产生出一种“道德感”。柯林斯认为这种“道德感”是“维护群体中的正义感,尊重群体符号,防止受到违背者的侵害”。“道德感”的出现往往标志着共同情绪的形成与爆发,线上的群体集会也往往随之形成。因为对某些议题的看法一致,或者是对校园内某些事件的看法一致,情感能量在社区内通过转发、评论等方式迅速形成一种情感连结。高校社交网络上的共同情绪往往是自发生成的,而非强迫的,这样的“自发仪式”会让每个在仪式中的个体感知到一种集体兴奋,在发展中不断地生成和累积情感能量,进而形成一种线上的狂欢仪式。

二、高校网络舆情生成的互动仪式结果

1.寻求认同:社区依赖的形成

学生们因为共同的“学校标签”聚集在网络社区内,本身就是对“学校标签”的一种认同。“学校标签”为外人设立了一个天然的屏障,且社区内的很多议题都与“学校标签”息息相关,这样在网络社区内就会很容易实现自我归类,即通过自己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取得他人的支持,从而在网络社区内寻求认同。学生们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发表着自己的见解,通过评论、转发等方式来赢得他人的支持,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对网络社交平台形成一种依赖,这种依赖感源自学生自身对学校的归属感及对其在平台上互动行为的认同感,因而学生们遇到问题时往往会选择在线上聚集。学者迈克尔·霍格认为“人们聚在一起组成群体,无论有意还是无意,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具有能够相互满足的需要。在这种意义上,他们彼此依赖”。这种依赖有助于学生们在网络社区内分享彼此的情感并不断地生成情感能量,也会更多的促使学生们在网络社区内发生并在这里寻求认同。对某些议题共同的看法极容易被模仿和重复,情感能量的聚集往往就在这种模仿和重复中达到顶峰,这种行为会增强网络社区内部的仪式感,同时也会让参与仪式的同学更具有认同感,他们觉得自己在这个社区内部获得了认同,自己的行为得到了大部分人的支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归属感,这种归属感又会刺激着他们去在社区内部寻求更多的认同,促使着潜在的互动仪式链的形成。对自身认同感的追寻驱使着学生们对社区产生依赖,这种依赖感既是对“学校标签”的一种认同与信任,也是对自己所发布言论的一种肯定。

2.群体狂欢:自我个性的展示

在“高校标签”下聚集的学生们,通过虚拟的在场聚集和互动所产生的依赖性生成情感能量,进一步的产生情感连结并形成互动仪式链,从而让共同的情感能量传递到其所聚集的网络社区的每一个角落,从而进一步的引发社区内部的群体仪式,形成一种“群体狂欢”。网络社区内部常常会有高点赞率、高评论量、高点击率的帖子,这里面暗含了同学们的一种态度,即对他人态度的一种赞同或反对,是一种自身情感的流露。因为社区内的一个帖子或一句话,学生们的情感就被调动起来,从而按照社区内的规则参与到社区内互动仪式链的生成过程之中,进而在社区内部形成一种聚集,这其中既有作为参与者的体验感,也有作为个体发表意见的个性展示。米德认为“通过把其他个体的态度组织成为有组织的社会的或群体的态度,使之成为对包括他和他人态度在内的普遍系统中社会或群体行为型式的一种个体反应,自我达到了其充分的发展”。学生们通过社交平台发表意见,在平台上寻求关注,是一种自我个性的展示,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这种个性的展示如果能够在社区内部激起旁观者的共鸣,则会进一步将自我个性的展示演变成一场群体性的狂欢。高校网络社区的标签性以及网络社区本身的即时互动性和一定的隐私保护性为学生们的个性展示创造了便利条件,学生们可以在网络社区内不断地生成情感能量。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互动仪式链反思

一是要注意高校网络社区内部带有情感色彩的言论。情感能量是互动仪式链中非常重要的组成要素,情感能量的形成对于互动仪式的產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避免高校网络社区内的舆情产生,就需要在平时加强对于网络社区内带有情感色彩言论的监管。带有情感色彩的言论其本身往往带较强的刺激性和戏剧性,往往容易吸引社区内部的旁观者进行评论或转发,很容易产生情感能量的聚集。因此,对于这类带有情感色彩言论的监管非常有必要,如果能够尽早的在网络社区内发现此类言论,尽早通过官方的沟通方式解决,便可以在互动仪式链的生成阶段将其破坏掉,从而避免因为个别情绪的挑拨及社区内情感能量的附和而产生互动仪式进而产生群体极化的现象。

二是要善于通过官方途径创造积极的互动仪式链。网络社区因为“高校标签”的特殊性有一定的准入门槛,但是对于高校官方的机构而言,这个准入门槛是不存在的,高校完全可以尝试着进驻学生们集聚的网络社区内,通过官方的、积极的正向引导,激发引导同学们生成爱校荣校的情感能量,进而创造积极的互动仪式链,在网络社区内部营造一个积极的、正面的学校形象,这样有助于形成一种有利于校方的积极的集体兴奋,加强了高校官方的主流好声音,利用同学们对学校的情感能量加强了同学们对校方的认可度,实现了一种正向的群体团结。

注释:

[1][美]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79-81.

[2][美]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55.

[3][美]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5

[4]王鹏,林聚任.情感能量的理性化分析——试论柯林斯的“互动仪式市场模型”[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1):152-157.

[5]袁光锋.互联网空间中的“情感”与诠释社群——理解互联网中的“情感”政治[J].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14,(08):94.

[6][美]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79-81.

[7]王鹏,林聚任.情感能量的理性化分析——试论柯林斯的“互动仪式市场模型”[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1):91.

[8][澳]约翰·特纳等.自我归类论[M].杨宜音,王兵,林含章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97.

[9][美]乔治·H·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赵月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141.

参考文献:

[1][澳]约翰·特钠等.自我归类论[M].杨宜音,王兵,林含章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美]乔治·H·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赵月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3][美]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4]王鹏,林聚任.情感能量的理性化分析——试论柯林斯的“互动仪式市场模型”[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1).

[5]袁光锋.互联网空间中的“情感”与诠释社群——理解互联网中的“情感”政治[J].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14(08).

[6]李霞. 微博仪式互动的社会心理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3.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预警体系研究
微博问政与回应中的政府形象塑造
试论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方略
自媒体时代下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新媒介生态环境下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特点及研判机制思考
网络舆情编辑能力构成因素浅析
数据挖掘技术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