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方略

2016-12-15刘晓花

法制与社会 2016年33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摘 要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成为年轻活跃的大学生们传播信息交流观点最主要的工具,也成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本文分析界定了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和应当重视对其的预警和引导的重要意义,并对高校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如何正确引导处置大学生网络舆情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舆情 思想政治教育 舆情预警

作者简介:刘晓花,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讲师,研究方向:传播哲学。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1.411

如今的在校大学生就是伴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成长起来的,网络早已经成为大学生们最主要的信息交流平台,他们习惯于通过BBS、贴吧、论坛、微博、微信、QQ等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和获取校园内外的各种信息。网络正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三观。如何正确有效引导高校学生的网络舆情已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大课题。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概念及特点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概念

我国研究网络舆情较早的学者刘毅在《网络舆情研究概论》一书中界定:舆情是由个人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各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的总和。参照相关研究,笔者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定义如下:指在校大学生对涉及自身利益或自己感兴趣的校园内外、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在网络上交流互动后形成传播的观点和意见的总和。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

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大学生网络舆情显现出如下特点:

1.内容的复杂性。这是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最主要特点。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舆情传播的方式和渠道日益多样化。刚刚成人尚未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普遍对于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纷纷借助网络、微信、微博、QQ来了解家事国事天下事并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内容极为复杂多样,从学校食堂饭菜好坏到外国总统选举,从学校开水收费到国际冲突,从校园文体活动到国内国际重要赛事等等,都可以成为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并形成网络舆情。

2.表达的情绪性。多数是独生子女的当今大学生们在进入大学之前普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考试书,经历简单缺乏社会经验,认知和心理上也都不太成熟,在网络上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容易盲从和轻信,经常发表情绪化和片面性的观点,甚至引发过激行为。在大学这个特殊的环境里,大量还不太成熟的同龄人中经常会有从众心理产生,而微博、微信的传播特点更能激发这种行为。

3.影响的广泛性。移动网络通信的发达和便捷常常使大学生网络舆情在没有丝毫征兆的情况下突然爆发,这更加大了其应对的难度。大学生普遍对于社会热点、时事新闻十分关注,中国自古就有读书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传统,大学生也非常善于使用各种新媒体。无所不在的网络给信息和观点的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不同地域的人可以十分方便的交流互动,这往往成为网络舆情快速蔓延的主因。从传播影响来看,大学生网络舆情所表达的意见涉及范围广、内容非常丰富。在某种舆情倾向被广泛认可和接受的前提下,常常会以点带面迅速扩散开来,产生广泛的影响。大学生网络舆情还经常会在高校之间互相传播,校园内外交互影响。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网络舆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大学生们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和发表看法。大学生网络舆情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们的意识形态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大学生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一方面,大学生网络舆情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抓手。另一方面,大学生网络舆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上传播的不良舆情信息增加了大学生思想的不确定性,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

(二)提高舆情管理能力,促进校园和谐发展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事前有效预防能使学生管理工作少一些被动,有利于校园和谐稳定。校方需要不断的提高自身舆情预警和应对能力,做到主动科学预防,并且在舆情出现的时候尽快处理,积极面对而不是一味保持沉默,这样才能减少舆情进一步发酵的可能性。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一旦演化成群体性事件后果往往比较严重。但实际上,大学生网络舆情是可以在早期发现的,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加以控制和引导的。防止舆情发展成为群体性事件应该是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的首要目标。这就要求校方必须做好日常舆情预警监测工作,一有危机征兆立即启动预案开始处置和引导,以防止事态恶化。

(三)有效掌握和引导网络舆情,化解事件矛盾

大学生网络舆情内容大多来源于学生自发产生,他们所传播的信息和言论中不乏不良不实信息以及过激言论,尤其是在发生一些涉及甚至侵害学生切身利益的事件或者让大学生群情激昂的事情时,如若不及时进行引导与有效疏通,很容易产生过激和负面言论,进而引发群体性事件。通过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及时发现并进行科学引导,使健康积极的信息和观点传播得更加通畅,及时纠正过激的言论,可以化解事件矛盾。

三、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突发舆情准备不够,反应速度较慢

目前大部分高校对舆情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在平时还能发挥作用,但是在网络舆情突然爆发时则难以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在处理大学生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时就常常显得反应迟钝、应对缓慢。比如,在2010年10月16日晚河北大学发生“我爸是李刚事件”后,大学生们群情激昂网络舆情汹涌,但校方一方面三缄其口迟迟没有反应,另一方面应对失当对本校各部门和学生下了严格的封口令。这不仅没有平息事态,还进一步激发了舆情发酵。愤怒的网民不仅人肉了李启铭、李刚全家,甚至还将怒火烧向了时任河北大学校长王洪瑞,揭发其两本著作及博士论文抄袭。河北大学这样的应对方式和能力让学生失望校方蒙羞,也让世人齿冷。

(二)舆情应对较为被动,处理方式过于生硬

长期以来,高校同许多政府部门一样在处理网络舆情时通常采取的还是回避、封堵的办法,千方百计压制封锁网络舆情传播、扩散,还是在控制压制,而不是科学引导化解。但由于大学生网络舆情往往突然爆发和难以控制,采取不予回应、封锁等处理方式的效果往往与预期背道而驰,反而很容易导致事态恶化。

(三)校方普遍不够重视,在网络舆情监测和应对方面人力物力投入都严重不足

当今专业的网络舆情监控分析系统一般包括:网络舆情信息监控分析平台,用于舆情信息收集、处理和预警的数据库群,以及专业应用软件系统,以及专业的分析人员等。可能是由于购置价格较高、技术操作难度较大,国内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没有构建起专业的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分析系统和部门,对舆情信息的监测仍然仅仅依靠人工收集、分析并做出判断,这种方式和手段并不能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科学监测及时预警。

(四)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规律和应对方法的研究还不够

大学生网络舆情应对无疑是一个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交叉的新的研究领域,目前国内对此开展专业研究的机构和学者还比较少,研究深度也不够。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多处于理论探索阶段,缺乏定量描述和实证研究,更缺乏实际操作性。因此,尽快构建一个科学有效的大学生网络舆情预警和引导机制是高校迫在眉睫的问题。

四、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对策建议

“把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深入细致的服务之中,这是高校德育工作不断增强亲和力感染力的重要突破口。”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和应对也必须遵循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要求,把引导和服务有效结合起来,增强思政教育的说服力和实效性。

(一)尽快建立大学生网络舆情应急预案

大学校园内出现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群体性事件的发展演变是有规律可循的,校方应该掌握其规律,制定科学的应急预案。一旦发现网上有群体性事件的苗头,就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沉着冷静有条不紊地展开应对。当大学生网络舆情转变为现实的舆情危机时,就必须及时针对危机事件实施统一指挥,进入应急处理程序,采取有针对性的行动,化解舆情危机,消除不良影响,真正做到响应快速、处置有效。

(二)构建微信群,培养和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

1.构建班级微信群。各班可以在班里建立一个微信群来提升班级管理和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这个群除了平时即时发布一些学校、学院和老师的通知事项外,主要是方便班级同学之间交流,自然也少不了对一些热点事件或是敏感话题发表各自的看法。为了避免出现学生对老师、辅导员和管理者的抵触,这个群最好全部由同班同学组成。学院可以通过班干部来掌握学生在群里的动态,了解学生思想状况。

2.培养意见领袖。在各班的党员、优秀班干部和学生中培养一批思想积极向上的微信意见领袖,发挥好他们的作用将事半功倍。因为在班级微信群里,辅导员和老师不便出面发言,同时由于师生的年龄差,很多时候双方很难站在同一高度交流,这个时候一些有着良好生活状态、正确思想和较高威信的同龄人的意见往往更容易被大家接受,他们能够建立与其他学生的良好信任关系,起到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这些学生意见领袖可以有效地引导班级舆论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建立和使用好院级校级新媒体

高校可以通过这些平台随时了解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对一些社会热点敏感问题的看法,更重要的是在舆情危机事件发生时能快速做出反应,通过这些学生使用较多的新媒体及时发布信息做出解释和加以引导,从而变“堵”为“疏”,推动问题的解决和促使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而在平时,校方和学院也可以通过这些新媒体宣传正确的价值观、开展心理咨询、发布正面信息等,这会使宣传和教育更接地气更易被学生接受。

(四)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和理性教育,提高网络媒介素养

大学生在网络上一般是匿名发言的,这就使得许多人没有了顾忌和自我约束,甚至有少数大学生公然违背伦理道德和突破法律底线,散播不健康的言论和过激的甚至是错误的观点,从而影响他人甚至造成混乱及社会秩序失调。高校在重视大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和法制教育,让学生明白在网络上和现实社会中一样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一旦突破道德和法律底线照样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和法律的惩罚。学校还应当加强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来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助力。

(五)高校要尽快建立大学生网络舆情预警体系

鉴于当前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日益提高的现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方式方法也需要随之不断改变。每个高校都有必要购买并使用网络舆情实时监测软件,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监测分析系统,成立专门的机构,对大学生网络舆情从被动应急处理转为主动监测发现、及时有效引导。

参考文献:

[1]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2]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在京举行.人民日报.2010年5月31日,一版.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