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2020-03-13张竹悠
张竹悠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以人为本的观点被渗透到各个领域,而高校图书馆的以人为本服务模式便是以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的创建为载体。本文对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进行了相关概念的研究及定位,并通过对其主要构成因素的分析,对其创建提出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学科化
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的创建是基于对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的革新,在当今注重以人为本的时代,强调对读者需求的挖掘与反馈,重视读者参与的图书馆服务模式显然更具有实践意义。但要建立好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的模式,对其创建因素与创建原则的掌握应是首要前提,明确了学科化知识服务的定位及构成,后续的服务工作才会更容易得到开展。
一、相关概念介绍
1.图书馆知识服务定位
从基本的理论要素来看,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作为其服务形式中的一种,与信息服务和文献服务同属一个类别,又与此二者共同完善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体系,首先对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形成了不小的推动;其次,作为一种覆盖范围较广的服务形式,知识服务甚至可以在广义上包含信息服务与文献服务,因而对其概念的定义趋向狭义的理解才更具其独立的研究价值;再次,基于信息服务与文献服务为读者提供的显性知识和广义上知识服务与此二者的兼容性,知识服务基本可以被看作信息服务与文献服务的拓展与延伸;最后,相较于信息服务与文献服务这种以书为中心的服务,知识服务更强调“人”的重要性,且其关注知识本身,更大于其关注知识的载体,這便是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概念[1]。
2.图书馆学科化服务概述
高校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是对具有学科专业背景的馆员所掌握的隐性学科知识而言的,是图书馆员通过自身专业学科的隐性知识的运用,以信息技术手段对各类信息、文献等显性知识进行搜集、分析与整合,使读者更容易在图书馆资料中找到自己需求的解决方案的一种图书服务方式的概括[2]。通过图书馆员对自身隐性学科知识的运用,读者可以更为快速地在分类好的资料中找到自己问题的对应方案;而图书馆员在这一搜集、归纳的过程之中,也能够对以往的知识盲点展开融合与吸收,这对其与读者的交流而言,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了解读者的需求,永远是图书馆提升自身服务的重要指标,当前高校图书馆的考试咨询服务、教学检索服务、综述与书评服务都属于学科化服务的分类,可见学科化服务对于图书馆服务提升的推动。
二、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的构建原则
1信息化原则
若要图书馆管理人员结合自身学科专业的隐性知识对图书馆的所有馆藏进行信息分类和梳理,对于这样巨大的工作量,则图书馆信息化的深化是前提。因而高校图书馆要多多加强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对互联网大数据的结合,对图书馆内的知识服务模式进行增强,并通过管理员线上服务的开展,进一步提升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学科性,使图书馆的服务开展更能朝向智能化的方向行进。
2.人性化原则
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本就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之上,其强调人在服务中的重要性要大过书、信息等一切载体[3]。因而对比信息化这一基础性原则,人性化原则更能代表学科化知识服务的实质。对此高校图书馆应树立好人性化的理念,不仅要通过大数据的全面分析对更符合读者在阅读上高效、科学性以及人性化等需求的服务进行探索,还要强化图书馆员在人性化服务方面的认识与能力的激发,以突出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构建的意义。
3.个性化原则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高校学生基本已经能够通过对网络的运用来查找各样的信息,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升级一方面是为了迎合读者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海量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探寻到其在帮助读者解惑中崭新意义。高科技让互联网在信息的传输量上占据了先机,高校图书馆若要展现其独特的优势,就要在个性化方面有所侧重。对此,高校图书馆应在学科化知识服务的开展中强调对学生关注点的重视,通过大数据对学生喜好的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4]。
三、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的构建内容
1.服务对象
由于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强调人性化服务,且其服务模型的创建也是建立在读者需求基础之上的,所以服务对象作为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的重要组成,也是推动其建立的重要因素[5]。对此,高校图书馆应借助线上线下多方渠道,通过搜集读者兴趣爱好、关注问题和借阅反馈,对读者的需求进行归纳和分类处理,并以此构成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的主要框架。而基于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多为教师和学生,则有关学术研究、科研等方面的知识要多多被纳入到模式构建的考虑中。除此之外,校外人员的服务需求也应当得到图书馆的重视,对校外人员知识获取需求的侧重可以让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环节对接得更为顺畅。
2.服务人员
图书馆服务人员作为高吸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的组成部分是其得以开展的主体。换言之,图书馆馆员(服务人员)便是使知识服务模式学科化的核心。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对其馆员学科专业的隐性知识予以激发,并对其服务的展开提出高标准、严要求[6]。首先,高校图书馆馆员应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要清楚服务对象的人群范围以及他们的实际需求,因为在学科化的知识服务模式中,他们是读者所需知识的整合者与传递着,所以清楚读者的需求是服务开展的前提;其次,高校图书馆馆员还应对图书馆的各个业务和文献存放具有熟练地掌握,因为知识的整合之外,服务还是其最主要的职责,因而有关图书馆的事物图书馆员必须要做到全面的了解。
3.服务内容
高校图书馆在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的构建中应做好基础的资源设置,例如纸质文献、电子材料资源、期刊资源等,以为其服务的开展扩充内容。鉴于高校图书馆的主要受众群体为校内教师和学生,故图书馆员应通过对自身学科专业隐性知识的施展,将馆内已有的文献资源进行归纳汇总、并通过对相关知识的梳理,做好不同内容的分类,以使读者能够在第一时间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此外,图书馆员还可通过对网络资料的调取作为图书馆相关资料内容补充和拓展,如此服务内容在学科化方面才更能有所体现。
4.服务平台
学科知识服务平台是连接服务对象(读者)与服务人员(馆员)的重要通道,在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的开展中,这一平台应当是功能全面且多元的。就当前的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来看,其学科化知识服务平台可以是线上线下同步运转的平台,不论是线下咨询反馈角落的完善还是线上灵活的咨询服务模式,都可为读者带来及时且方便的服务。且线上的服务平台通常具备高效的搜索引擎,可以为图书馆学科化的服务开展拓宽渠道,读者也能在上面检索到更为全面、具体的“答案”。线上服务平台的创建满足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构建的信息化原则,因而高校图书馆也要加强对其的推广与运维,并配置专门的运维人员在线上展开服务。
5.服务方式
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的构建,关键点在于图书馆员,但效果却从服务方式来体现。服务方式作为高校图书馆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一种最直观形式,决定着其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的推广效果,也是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构建个性化原则的实现基础。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做好对图书馆员的相关培训,使其能够在线上线下都能做到以对读者需求的挖掘为服务开展的基础,并通过自身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够较快地对读者所需资料、文献进行搜集归纳和转化,使客户感受到图书馆的针对性服务,认可并愿意参与到其学科化知识服务系统的构建当中。
四、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的优化探究
1.线上线下,开启共享服务模式
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的构建针对的是校内教师及学生群体,虽然能为校内学生和教师带来更为人性化且具针对性的服务,但在高校图书馆的其他社会作用方面却难以形成促进,因而若要使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得到进一步的推广,相关人员还要加强对其模式的优化,比如共享服务模式的开启。基于高校图书馆除了面向校内的教师和学生外还承载着区域文化普及的重任,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可以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融入到图书馆的全民阅读活动中,通过对校外读者需求的建档,在线上线下单独分出一个校外读者服务平台,以让馆内的资源在校外能够得到共享。具体的操作中,高校图书馆可通过微信公众号的创建,对图书馆的新书上架情况和近期的交流、实践活动的安排进行公布;而校外读者可通过图书馆活动的参与关注公众号,并在读书信息栏或留言板上留下自己的阅读需求和对活动开展的建议。如此一来,高校图书馆在校外读者的需求掌握方面也能得到一定的提升,而与校外读者保持一定的互动,不仅能加强读者对图书馆的“黏性”,更会为高校图书馆践行校外服务活动带来顺畅的进展。不过,由于校外读者关注领域较校内更为广泛,所以要求线上的图书馆员根据公众号粉丝的阅读信息做好分类,并尽可能地为所有类别的校外读者做好相应的知识归纳,以更好地开拓校外服务。
2.连接外馆,形成馆际合作模式
互联网时代,信息资源的流通共享打通了人们以往的认知,也为图书馆服务的发展带来了启迪与借鉴。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的构建虽然对互联网渠道有着一定的拓展,但在知识资源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对此,高校图书馆应联合各个高校的内部图书馆,以合作互利的形式建立馆与馆之间的查找连接,使图书馆文献资源得到扩大的同时也能对读者的需求做以更完善的了解,并通过对读者需求的进一步捕捉,实现对图书馆期刊、文献购置良好促进。而对于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的开展来说,服务内容的扩大也是对场馆学科化服务的增强,图书馆员可通过对更多知识的掌握来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馆际合作模式的开展不仅仅是几个高校图书馆之间线上资源的链接,还应该有线上互动活动的开展。实际上,合作并不只是资源的整合,合作的真正意义还在于对整合资源的运用。几个开展合作的高校图书馆线上管理员可以对同一学科专业的知识内容、文献期刊进行整理归纳,并在线上发布各自的书单,通过书单分享与评比活动的开展,提升读者对这几个高校图书馆的关注度,同时借助活动评论所带来的热度,将馆际合作的优势发挥到最大。
3.挖掘内部,增进读者参与模式
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務模式的构建重心虽然是对图书馆员自身学科知识技能的体现,但读者作为服务开展的主体,还应通过各种活动方式的创建来增进其对于高校图书馆新服务模式的参与,并以此加强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的开展。原本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的创建中即便也十分重视读者的需求,但以咨询平台的形式对读者的需求进行挖掘难免过于被动,相较之下,图书馆员应当主动营造读者分享诉求的环境。对此,图书馆员可通过线下学科领域知识大赛的举办,征集读者最关心的学科领域以及相关问题,通过这类主动搜集读者想法的方式,图书馆员在学科化知识服务方面的水平会得到比较迅速的增长,而比赛中,选手的各抒己见也能为馆员带来有关读者想法的更全面的了解。除此之外,“听书”活动的举办也可以调动起读者的参与性。随着近年来媒体对于“听书”“演讲”等活动的宣传,线下图书馆“听书”“读书”活动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推广,图书管理员可以举办小型的听书会,让相同学科专业的读者聚集到一起,开展对自己最喜欢的专业书目的推荐会,期间,通过每位读者对专业书目的介绍、朗读及推荐,不但可提升相同专业读者相互交流的兴趣,还可为图书馆员的相关知识带来提升,进而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
结语:总之,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的构建是高校图书馆服务提升的一次创新,它更强调人在知识服务中的作用。而高校图书馆在创建此模式时也要加强对模式中各个因素的考虑,以增进其对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三个创建原则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刘志国, 陈威莉, 赵莹,等. 构建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体系的思考[J]. 现代情报, 2016, 036(011):27-31,42.
[2]杨薇, 林静, 黄国凡,等. 面向"双一流"建设的学科知识服务营销策略——厦门大学图书馆的实践[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7, 05(217):76-81.
[3]刘婷婷, 刘凤侠, 李颖. 研学互动视域下重点学科知识服务平台探索与实践[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9(03):23-28.
[4]张琳梓. 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研究[J]. 管理观察, 2017, 23(18):122-123.
[5]宫露菡. 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探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6, 19(08):188.
[6]王璐. 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探究[J]. 青春岁月, 2016(01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