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的五毒纹饰研究
2020-03-12董京伟
摘 要:通常如果一个人的行为特别可恶,把各种坏事都做尽,我们往往会用“五毒俱全”来形容他。那么“五毒”到底指的是什么呢?所谓“五毒”,就是五种“有毒”的动物。不同的地区对“五毒”的认定有所不同,最普遍的一种认定是蝎子、蜈蚣、蛇、蟾蜍和壁虎,根据信仰和地域差异的不同,部分地区会将蟾蜍和壁虎换成老虎或蜥蜴。我们今天所讲到的“五毒纹饰”可不是“五毒俱全”的意思,相反这是一种从明清时期开始被称作“五毒纹”的吉祥纹饰。“五毒”图案一般是以刺绣的形式出现在物品的表面,包括用于装饰的布面刺绣,如“五毒”壁挂,还有一些呈现在扇子上或者直接以剪纸形式存在,以及一些其他形式,如部分地区端午节时吃的“五毒饼”,当然并不是用“五毒”制成,而是将“五毒”图案刻在饼上,还有清代的“五毒驱邪花钱”,是将图案刻在钱币上的,不具备市场流通功能,都是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的载体。这篇文章则是通过对“五毒纹饰”以及“丝绸之路”的相关认识和深刻的理解,来对丝绸之路上“五毒”纹饰的发展脉络进行研究。
关键词:丝绸之路;五毒纹饰;发展脉络;研究
纹饰也称纹样,是对器物上的装饰花纹的总称,包括单独纹样、隅饰纹样、散点纹样、连续纹样等等。中国的传统纹饰一般都是蕴含着吉祥的寓意,用来表达对人们的美好祝愿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我国的传统纹样种类多样,内涵丰富,古代称吉祥纹样为“符瑞”,南朝《宋书》记载的“符瑞”已有九十七种之多。常见的纹饰主要有龙纹、凤纹、蟒纹、虎纹、五毒纹、花卉纹、人面纹以及日月星纹等。各种纹饰不仅造型独特美观,而且按照自己的理解和传统文化的融入自然地运用,通过这些纹饰可以看出人们对生活充满希望,求吉避灾保平安、长寿多子的美好愿景。下面我们对其中的“五毒”纹饰进行一个深入的研究。
一、五毒纹饰的起源和发展
首先我们先讲一个小故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相田婴的侍妾在农历五月初五产下一子,孩子刚落地田婴就发话这孩子不能留,这是为什么呢?先秦时期有一个深入人心的观念,农历五月是恶月,五日又是恶日,再加上是端午节,所以这天就成了一个晦气的不能更晦气的日子,“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这便是这个孩子不能留的原因。不过我们的这个故事倒是有一个不错的结局,这位侍妾,是天下最伟大的母亲,背着众人最终将儿子偷偷养大,这才有了那个孟尝君田文。那么对于这一天该怎么过呢?就是我们经常会提到的一个成语“以毒攻毒”,也就是以五毒祛晦。
唐代时期也延续了前代的风俗活动,《酉阳杂俎》载曰:“北方妇人,五日进五时图、五时花,施之帐上。是日又进长命缕,宛转绳结,皆为人像带之。”这里的五时图就是五毒图的前身,端午节这天长辈会送给孙辈印有“五毒”图案的礼品和香包,有“祛疫”和“祈嗣”的意义,另外也会有“五毒”图案的剪纸,寓意“祛鬼避邪”,使得节日变的更加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
《梦梁录》记载∶南宋时,“杭都风俗,自初-至端午日,家家买桃、柳、葵、榴、蒲叶、伏道,又并市、茭、粽、五色水团、时果、五色瘟纸,当门供养。”其中的“五色瘟纸”指的便是五毒剪纸,这个时期五毒图和张天师像都是用来辟邪的。每到这日,皇帝也会赏赐后妃、内侍和大臣一些钗符、香囊、金丝坠扇、细葛香罗和蒲丝之类的物品,这些物品上大多会有“五毒”图案以及其他有吉祥寓意的装饰刺绣纹样,部分是直接根据剪纸底样绣上去的。
明清时期的端午节,民间流行避恶、镇病、泄毒的习俗,人们会采取各种措施来“消灭”五毒,通常认为葫芦和老虎为吉祥之物,葫芦象征人族女娲,贴在门楣处可以吸走邪毒之气,老虎则可以吞鬼辟邪的功能,所以这个时期《吸毒葫芦》和《辟邪艾虎》是非常盛行的。刘兆元在《海州民俗志》中提到把黄色的纸剪成一个葫芦,上写用红笔写上“散灾大人本姓雷,见了葫芦速转回”,又被称为“撵灾葫芦”,可以把凶神恶鬼赶走;还提到在房门上挂“艾虎”,下面再挂上“五毒”剪纸,象征着五毒被虎踩在脚下。
还有一些地区流行这纸牛、公鸡辟邪的习俗,如陕西剪好纸牛贴在门上寓意镇病,河南山东一带地区会剪出腹中有五毒的公鸡剪纸,表示公鸡将五毒吃进肚子里,蝎子蜈蚣都死光。《清嘉录》载曰:“尼庵剪五色彩笺,状蟾蜍、蜥蜴、蜘蛛、蛇、弦之形,分贻檀越,贴门楣寝次,能魇毒蟲,谓之五毒符。”《晚清宫廷生活见闻》载曰∶“端午节,在住房门的正中,还须斜贴着一张‘五毒的剪纸。”
二、丝绸之路上五毒纹饰的发展
丝绸之路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一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通道。通过丝绸之路,我国的丝绸、陶瓷、铁器和一些技术等传到西方,而西方的香料、玻璃、音乐舞蹈、乐器以及基督教、伊斯兰教等文化也是通过这一路线得以大量传入中国。这条古道是古代最重要的商路,也是将中西方连接起来的第一座桥梁,促进沿线各国各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交往,对世界的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还将古老的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连接起来,对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为丝绸之路运输的物品丰富多样,充满各种奇珍异物,所以同时又得到了“陶瓷之路”、“香料之路”和“佛教之路”的称呼。
以蚕丝为原料的纺织品起源于我国,是古代中国闻名的的特产之一,可以说是中国的其中一个代名词,丝织技术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具有很久远的历史了。1958年在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发现的公元前2700多年的丝织品,被证实为最早的丝织物,足以证明我国的缫丝和织绢技术在当时已经具备相当之高的水平了,是其他地区所不能比拟的。
夏代至战国晚期,丝织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丝织技术方面,较之前有了很大的进步,织纹的样式和原料的种类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丝织品的品种日益繁杂,商代时期绮、纱、缣、纨、罗等已有了初步发展,西周时期进一步发展,而且出现了用两种以上彩丝提花的织物,战国时期已经可以加入动物纹了,色彩和丝织技术方面都逐渐丰富和完善。漢唐时期经过“丝绸之路”,我国的丝织品已远销至欧洲和非洲地区,也算是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通过各个地区的交流借鉴,印花、刺绣等技能也能够很好的运用到丝织品的制造上了。
汉代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继续发展,丝织技术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全国各个地区已经开始步入丝绸行业,各种官营私营的印染作坊遍布全国各地,作坊之间的竞争刺激了丝织水平的迅猛发展,各种风格的作品争奇斗艳,不断改进不足之处,促使中国的丝织技术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愈发强大。尽管如此,丝织品并不是人人能享用的,成为了上流社会的专属品,“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道出了劳动人民的不易和辛酸,他们还是只能穿葛、麻、、棉布做的衣服,这便是“布衣”的由来。虽然没有享用丝绸的权利,但爱美之心并不会因此泯灭,劳动妇女将自己掌握的高超技巧运用于粗布衣裳,同时融入淳朴的感情,使之显得质朴而又艳丽多姿。从中国刺绣传统来看,是着重讲究“情感”,多采用一些吉祥的纹饰题材,老人选用“福禄寿”题材,小孩多采用老虎图案、“五毒”图案,寓意辟邪镇恶,蕴含着对小孩子的美好祝愿,希望他们可以健康的长大,像老虎一般健壮和勇敢。这个时期的“五毒”纹饰的发展有了很大的提升,为后世纹饰的发展进一步提供了素材,它蕴涵着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之魂,表达了劳动人民们对于驱除邪恶和灾难的强烈愿望,以及追求富足的生活,祈求幸福健康的憧憬。
三、“五毒”纹饰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中国传统吉祥纹饰在文化的照耀之下,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存在,像中国的一种标志深深地印在每个人的心中。“五毒”纹饰其实是一种非常民间的图案,并不是那些所谓的“高层文化”,它追求的是自然和平常,也不会有循规蹈矩的呆板的感觉,透露出普通劳动人民的善良和朴实的同时还展现出了劳动人民超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五毒”纹饰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种寄托,这也正是“五毒”文化的魅力和精髓所在。
近年来,国家和政府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这对“五毒”纹饰的继续发展起到了坚实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同时全面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并出台了相关法律,奠定了传统文化走向美好明天的道路。但在现实生活中,太多的艺术作品显得过于单调和乏味,或许是设计者们并没能够了解传统纹样的精髓,只是在做着单纯的无意义的搬运工作,使传统吉祥纹饰在传播的过程中更加失去了其最原始的象征意义,连它本来的面貌都给改变了,还谈何去传承我们千年之久的传统文化。
谈几点关于“五毒”纹饰出现的的错误,西安兵马俑景点附近可以见到一些马夹背心和布袋,上面会绣有“五毒”图案,看起来是非常可爱,可是为什么说好的“五毒”只出现了“四毒”,“五毒戏青蛙”的图上竟然会多出来“两毒”,成为了“七毒”,甚至还有一些其他的生物混杂在“五毒”之中,最让人不能忍受的是我们的国宝可爱的大熊猫都加入了“五毒”,有点不可思议,只能说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多用点心思吗,少犯一些这样的错误。
其实不仅仅是“五毒”文化,很大一部分传统文化和设计品都不像原来那样具有象征意义,能够真正体现出它原本所要表达的东西,而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变得模糊,透露出一种“不靠谱”的感觉。真的希望在“五毒”以及其他传统文化的研究中可以多一份责任感,少一点理所当然的随意,用脚踏实地的精神和行动力去还原它们的本来面貌,保护这些珍贵的艺术品的精髓和价值。
四、“五毒”纹饰发展的对策
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五毒”纹饰呢,如何去保障它可以继续传承下去呢?“五毒”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繁衍”这一永恒主题,各个地区的民间关于“五毒”主题的作品更是丰富多彩、艳丽多姿。不论是古代的中国还是现代,“五毒”的地位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有所下降,相反,伴随着人们的美好愿望的寄托和加强,它的寓意和象征也越来越显得博大精深。
对于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来说,对“五毒”文化和其他传统文化进行更深入的了解是很有必要的,传统文化需要有人来将它继续传承下去,去保留它的那份原始美。但是也不能因为“传统”二字而对它有什么误解,传统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因为它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融入了时代背景和文化蕴含,再加上被人们赋予美好的寓意才慢慢的沉淀和延续下来。所以我们不能故步自封、停滞不前,要肩负起这份历史责任感,正确的对待传统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产生了大量的新的观念和特别的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影响,它们之间相互借鉴和渗透,为我们重新认识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环境和平台,让我们认识到它并不是静止和一成不变的。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经济水平的高速提升、文化的不断变迁和人们知识水平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五毒”图案也相应地在发生着改变。直到现代,“五毒”纹饰依然活跃在民间,在现有的社会环境下,结合着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发生着新的变化。
“五毒”文化需要创新,在这点上,我们目前做的还是比较不错。如会有设计者将“五毒”图案拟人化,本质上依然是毒虫,但上身和头部会设计成身着彩衣的婀娜女子,这种形式还是比较常见的,比如深受人们喜爱的美人鱼形象,这样会显得整个画面活泼起来,加入了新的元素会使人们眼前一亮,真个作品会变得更加美观和完善。还有一些其他的“五毒”艺术品,运用鲜艳的色彩和别致的做工,使人们在看到它们的那一瞬间有惊艳的感觉。而且,现代的“五毒”并不只是限定于端午节,越来越多的首饰和佩戴品采用了“五毒”图案,加之高超的技术,这使得“五毒”纹饰变的高贵起来,每一个细节都闪耀着设计者们独特智慧的光芒。
五、结语
“五毒”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是人们表达美好愿望的载体,从产生一直延续到今天,展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而且是我们倾听最广大劳动人民心声的重要途径,也同样展现了劳动人民们祖祖辈辈不断努力谱写出来的纯朴的无声乐章。我们有将它延续下去的责任,掌握其精髓和神韵,继承精华,展现“五毒”文化的无限魅力。
参考文献:
[1]王仲涛译.中国祥瑞象征图说[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2]李烨.浅论民间美术——五毒图案的意义与应用[D].西安美术学院,2010
[3]史伟婷.记忆与共鸣:丝绸之路线性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D].长安大学,2015
[4]胡一楠.两汉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其对经济、文化的影响[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6.29(05):20-28
[5]张丽丽.甘肃染缬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7.36(02):25-27
[6]曹海艳.甘肃丝绸之路染缬新型文化业态发展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5(02)
[7]郑胜利.吉图未必皆祥物——民间“五毒”图案的运用及祈祥心理机制略析[J].艺术评论,2016(10):167-170
[8]张正义.龙凤呈祥福寿绵绵——沈阳故宫藏清宫织绣文物之吉祥动物纹样[J/OL].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學院学报,2017(04):1-11
作者简介:
董京伟(1980--)女,汉族,河北唐山人,硕士,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铜版画美柔汀和美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