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综合体:新型城镇化与扶贫减贫联动发展新路径
2020-03-12杨爱君
杨爱君 杨 异
(1.贵州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贵阳 550025; 2.大连理工大学 人文学部,辽宁 大连 116025)
提要: 城镇化建设是与扶贫减贫紧密联系的两项工作,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从我国城镇化建设与扶贫开发现状出发,深入剖析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扶贫减贫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二者在发展动力、产业结构、发展模式等方面存在较多相似困境,这些问题在二者的具体推进过程中表现类似,应对路径方面也存在相似性。新型城镇化与扶贫减贫联动发展可以解决新型城镇化和扶贫减贫存在的共同问题,补齐二者发展短板。结合新发展理念下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内涵,提出田园综合体是城乡要素双向配置良好循环的重要纽带,是新型城镇化与扶贫减贫联动发展的有效载体。田园综合体的构建应重视牢固树立生态发展理念、深挖乡土民族文化内涵、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与平等交换、综合化发展乡村产业等关键要素。探析从产业发展、文化弘扬以及生态保护三个方面重点发力构建田园综合体,以实现新型城镇化与扶贫减贫联动发展,提升城镇化质量、增强扶贫减贫成效,促进城乡共荣。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扶贫减贫的持续深入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与扶贫减贫不论从发展速度、发展规模还是发展成效来看,都取得了瞩目成绩。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城镇化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总体进展向好,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改善民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总体上呈现出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特征。1978年,我国的城镇人口比重仅占17.92%,1998年上升至33.35%,20年来累计上升约15.40个百分点,实现年均增长0.77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得到明显提升。2000年以来,我国城镇化率增速进一步加快,城镇人口比重由2000年的36.22%到2008年的46.99%,2019年末达60.60%,19年来累计上升约24.40个百分点,实现年均增长1.30个百分点①。伴随着环境与条件发生改变,我国城镇化在快速发展中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也开始逐步凸显。主要表现在:城镇产业结构不合理,就业吸纳能力不足,农业转移人口城市融入困难;绿色发展理念贯彻不足,城镇规模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相匹配。城市空间开发和人口聚集无序,部分特大城市人口过度聚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现象突出。小城镇创新水平与竞争能力显著不足,产业价值链短缺,从而制约人口集聚。人口城镇化的滞后导致农业转移人口缺乏归属感,难以真正融入城市,逐步形成一个不完全的城镇化局面,阻碍了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为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我国探索产业扶贫、生态扶贫、基础扶贫、教育扶贫和易地扶贫等多种模式调整贫困地区经济结构和拓展贫困人口增收渠道。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贫困地区面貌发生极大的改变,扶贫减贫的成效显著。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按照现行农村贫困标准测算,1978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77039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97.50%;2000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至46224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9.80%。与1978年相比,22年来贫困人口下降幅度接近40.00%,贫困发生率累计降低47.70个百分点。2018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降至1660万人,与2000年的46224万人相比,18年来累计减少44564万人,下降幅度高达96.40%;同时,2019年农村贫困发生率降至0.60%,与2000年的49.80%相比,19年来累计下降49.20个百分点②。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规模大幅下降,贫困发生率大幅降低。但是长期来看,未来我国扶贫减贫的重难点将转向较为隐蔽的相对贫困,扶贫减贫工作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主要表现在:贫困地区产业化基础不牢,缺乏竞争优势;扶贫缺乏内生动力,难以消除剩余贫困;扶贫模式缺乏可持续性,脆弱性贫困依然存在。位于西藏、贵州、云南、广西、新疆等地区的极度贫困县、村,同时又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生态脆弱性特点突出,农产品品类单一、产业化基础薄弱,缺乏品牌和规模效应。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驱动高素质劳动力由贫困地区流入大城市。极度贫困县、村劳动力短缺、老化,加之环境、资源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缺乏根本内在动力,防止返贫的压力大,难以消除剩余贫困。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总体经济实力增强,但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城乡人民都过上幸福美好生活,我国积极探索,先后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早在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言,“消除贫困依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未来十五年,对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都是发展的关键时期”[1]。习近平总书记时刻关注各民族的生产生活情况,多次前往贵州、宁夏、甘肃、广西、西藏等部分深度贫困地区考察扶贫情况,他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我们的长期任务。城镇化建设是与扶贫减贫紧密联系的两项工作,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2014年3月,我国颁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探索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始终坚持以人为核心,不片面追求城市人口比例的增加与规模扩张,而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诸方面都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与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3]。从最终目标来看,新型城镇化与反贫困是一致的。我们要建成的小康社会,是各民族团结的小康社会,是城乡融合的小康社会。新型城镇化和扶贫减贫紧密相连,二者的有机结合是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具体的实践中,如何在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提高扶贫减贫实效;如何在深入开展扶贫减贫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建设,切实提高人民致富能力,需要我们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与扶贫减贫联动发展的内在逻辑,结合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与扶贫减贫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探索新型城镇化与扶贫减贫联动发展的新路径。充分依托区域资源禀赋,通过新路径发挥新型城镇化引领扶贫开发、推动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通过新路径挖掘扶贫减贫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助推作用,对于更有效地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提升城镇化质量,推动城乡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二、新型城镇化与扶贫减贫联动发展的内在逻辑
新型城镇化和扶贫减贫都是我国重要战略举措,二者在核心内涵和根本目标方面具有一致性,在面临的问题和应对路径等方面存在相似性。第一,扶贫减贫的根本目标是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通过改变贫困地区面貌,提高贫困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城乡共荣与和谐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最终目标是城乡融合发展。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城融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可见,二者在统筹城乡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战略目标上表现出一致性。第二,新型城镇化和扶贫减贫在具体推进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具有相似性。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扶贫减贫在取得了瞩目成绩的同时,二者也在发展动力、产业结构、发展模式等方面存在较多相似的问题。贫困地区和城镇化水平落后的地区往往都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绿色发展理念贯彻不足、内生动力缺乏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在二者的具体推进过程中表现类似,应对路径方面也存在相似性。
新型城镇化与扶贫减贫还存在互补性,具体有如下体现: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扶贫减贫工作具有助推作用。城镇科技、教育、医疗资源相对丰富,新型城镇化发展可以提升农村贫困人口个人素质,扶持贫困人口。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优化城镇空间格局,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改善生产要素在城镇与乡村间流通困难的状况。另一方面,扶贫减贫的有序推进在一定层面亦推动了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和发展。扶贫减贫获得国家财政大力支持,通过产业扶贫、易地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和医疗扶贫等多种模式,社会合力帮扶改善贫困农村发展生产的客观条件,有效集聚资金、技术、物流、信息等多种资源,缩小城乡经济文化发展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新型城镇化与扶贫减贫发展存在内在联系,二者具有一致性和互补性。新型城镇化与扶贫开发的一致性和互补性要求我们着力探索新型城镇化与扶贫开发联动发展、补齐二者发展短板的新路径。作为推进乡村综合发展的亮点举措,田园综合体正是新型城镇化与扶贫开发联动发展的重要纽带,构建田园综合体是应对二者发展挑战,发挥二者的一致性,促进二者协同推进城乡统筹,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三、田园综合体是新型城镇化与扶贫减贫联动发展的有效载体
(一)新发展理念下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内涵
田园综合体是伴随着国家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以现代农业为基础,通过集聚多种资源要素,综合开发农事体验、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等新型产业,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可持续性模式。田园综合体建设充分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其内涵主要有如下体现。
第一,田园综合体建设充分贯彻“创新”发展理念,营造的是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良好对接的田园生活。田园综合体不囿于统一的建设思路与组织模式,而是坚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从田园综合体创设的内外环境、新元素的注入和运行管理机制等方面挖掘特色,将创意与创新作为焕发传统农业活力的重要驱动。田园综合体建设良好对接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是跨越化利用农村资产、综合化发展农业产业的乡村发展新模式。
第二,田园综合体以建设充分贯彻“协调”发展理念,营造的是城乡统筹发展的田园生活。城乡二元问题,所谓“二元”,就是指不同,这个不同形成的差距不仅是物质方面的差距,也有文化方面的差异。田园综合体应时而生,其价值归宿正是通过乡村产业带动乡村社会发展,保障农民充分受益。一方面,通过转变乡村传统农业发展方式,将现代农业和休闲农业作为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性产业选择,积极创造城市人的乡村消费,缩小城乡物质差距。另一方面,通过深度开发农事活动、风土人情、民俗工艺等文化旅游项目,带动城市游客充分体验乡村生活、充分了解乡村文化,在空间上促进城市人和乡村人相互融合,在行为上促进二者相互交织,在一定程度上亦弥合了城乡之间的文化差距。
第三,田园综合体建设充分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营造的是环境优美宜人的田园生活。田园综合体强调绿色的农业产业发展方式,践行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坚守农村田园生态风光,积极培育生态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发展新动能,在生产生活层面建立完整的生态循环链条。同时,田园综合体建设注重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坚持发展和保护并举,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并重的农业产业新态势。
第四,田园综合体建设充分贯彻“开放”发展理念,营造的是多业融合发展的田园生活。田园综合体建设通过聚集现代生产要素,主张从单一的农业开发向其他领域多维拓展,融合农旅、文化、生态等多重功能元素,着力构建集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于一体的高质量农业产业链,在开放区域打造一个包含基础农业、餐饮住宿、旅游度假、生态休闲等行业的多功能、高效率、释放经济活力的开放融合发展模式。
第五,田园综合体建设充分贯彻“共享”发展理念,营造的是以人为本的田园生活。田园综合体构建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在人,田园综合体正是以村民广泛参与和普遍受益为原则,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力军作用,提升村民生产生活的组织化与社会化程度,为当地村民就业与创业创造了广阔空间,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充分激发内生动力,满足农户生计需要。城乡人民共建共享,农村优美田园风光既满足农户生活需要,也满足城市游客充分了解乡村民族民俗文化,体验原生态田园农耕生活需要,城乡居民共同发展、共同受益。
(二)新发展理念下田园综合体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功能
田园综合体建设有助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应对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挑战,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
第一,田园综合体建设有助于推进城镇产、城、人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要保持大城市、中等城市与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提升,需要产业发展作为基本支撑。城有产而兴,业因城而旺,而产城共兴的根本前提则是以人为本。小城镇是吸纳农村剩余人口就近城镇化的主要出路,优化小城镇产业结构,才能增强小城镇就业吸纳能力。小城镇粗放型产业发展模式,产品生产仍旧停留在简单模仿和低水平重复层面,阻碍了产业链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顺利延伸。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的发展现实又造成小城镇就业吸纳能力不足,不利于城镇化质量的提升。新时期田园综合体建设,通过集聚多种资源要素,拉动城镇优势产业开发和多元产业吸附,有助于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而产业的发展又为城镇拓宽就业增收渠道提供了必要支撑与保障,有助于增添城镇建设活力,进一步推动城镇高质量发展,进而增强城镇综合竞争力,为城镇承载人居空间和产业发展空间创造了更好的依托环境。显然,这种人本导向的“以产促城,以城兴产”的良性作用机制为推进实现产业、城镇与人之间的融合发展创造了重要驱动力。
第二,田园综合体建设有助于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片面注重城市的规模扩张以追求统计数据上的城镇化率的问题,忽视人口城镇化的矛盾问题,造成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发展失衡。人口城镇化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带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与城镇户籍人口之间在子女教育、就业机会、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明显差异,致使农民进城之后缺乏归属感,制约农民市民化进程。田园综合体建设有助于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一方面,田园综合体通过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转移就业,带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非农生产,实现了农民职业转换,为农民市民化铺垫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田园综合体建设过程中通过开展农业、旅游业、文化产业等职业技能培训,增强了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技能水平与综合素质,有利于其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提升了农业转移人口的城镇融入与适应能力,进一步推进了农民市民化进程。
第三,田园综合体建设有助于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规模庞大的城镇化建设既是空前的发展机遇,同时又伴随着资源环境问题的巨大挑战。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仍存在重速度而轻质量的短视现象,特大城市人口过度聚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田园综合体构建始终坚持“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原则,田园综合体的构建改变不合理、不科学的粗放发展模式,缓解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突出现象,这与当前我国倡导的绿色发展理念相符,促进了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新发展理念下田园综合体扶贫减贫的功能
田园综合体建设也有助于激发贫困农村的内生动力,解决扶贫减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增强扶贫减贫的成效。
第一,田园综合体关注民生、创造就业有助于激活扶贫开发内生动力。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过剩,由于比较利益推动,高素质农村劳动者流入城市。极度贫困县、村劳动力短缺,留村劳动力年老且素质低下,空心化问题尤为严重。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缺乏根本内在动力,致使很多惠农政策和扶贫措施难以顺利开展,造成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困难,不利于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扶贫减贫的核心内涵是以人为本,关注民生,而就业正是民生之本。以田园综合体建设为契机,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乡村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逐渐完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逐步推进,改善了农村发展生产的客观条件,在很大程度上撬动了贫困农村经济发展内需,激发和释放了农村发展的新动能与新活力,推动就业服务体系丰富和就业岗位增加,有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吸引外出务工者回流,缓解贫困劳动力就业困境和农村空心化问题。
第二,田园综合体以优势特色产业带动三产融合发展有助于推动产业扶贫。极度贫困县、村,同时又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特殊的地质地貌环境和文化习俗导致贫困人口仍然从事传统的种植业与养殖业,他们依靠传统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加工手段陈旧落后,产业化基础薄弱。加之传统农业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不足,贫困人口“靠天吃饭”的难题难以有效化解,从而造成他们快速走出贫困困境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产业扶贫是“拔穷根”的治本之策,贫困地区产业化基础不牢,缺乏竞争优势。田园综合体建设将独特优势产业引领、三产融合发展理念贯彻始终。一方面,田园综合体建设注重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和独特发展规律,适应发展需要,主张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少数民族聚居地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发挥优势特色民族文化产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力量;另一方面,田园综合体建设又注重合理规划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通过集聚资金、技术、物流、信息等多种要素资源,着力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巩固脱贫减贫成果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
第三,田园综合体注重生态保护、创造生态效益有助于推动生态扶贫。粗放的扶贫减贫模式,导致扶贫中的低质和低效状况数见不鲜。不少扶贫项目投入大、成效低,效果不理想,甚而造成脱贫与返贫现象循环往复,扶贫脱贫质量不高。同时,粗放的扶贫模式忽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暂经济增长,导致扶贫不可持续化。生态环境恶化是确保贫困地区特别是极贫地区顺利实现脱贫减贫的主要阻碍,因此,坚持生态保护应是扶贫减贫的理性选择。田园综合体构建以“绿色低碳”为价值追求,坚持低耗能、循环利用、无污染排放,注重培育全民的生态价值观取向,着力打造生态效益改善发展条件,推动经济增长的良性作用机制,契合生态发展理念,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推动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的和谐稳定发展。
(四)田园综合体是新型城镇化与扶贫减贫联动发展的有效载体
田园综合体既能够应对新型城镇化挑战,又能解决扶贫减贫的主要问题。田园综合体是城乡共建共享要素双向配置循环的重要纽带,带动贫困农村产业振兴,为实现城乡融合发挥重要的助推作用;田园综合体是新型城镇化与扶贫减贫联动发展的有效载体,使城乡保留各自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第一,田园综合体是城乡共建共享要素双向配置循环的重要纽带,助力补齐贫困农村发展短板,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扶贫减贫联动发展。朗迪勒里认为城乡联系具体可以分为七类,即物质、经济、人口、技术、社会相互作用、服务传递以及政治、行政和组织等方面的联系[4]。城镇与贫困农村间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及信息和文化的相互交流。新型城镇化与扶贫减贫联动发展实际上是城镇与贫困农村之间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影响经济发展的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资金、技术、信息、物质、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双向流动有利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但在现阶段,城乡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受阻,主要表现在城市流入乡村的环节,出现城镇化建设质量不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滞后;贫困地区产业化基础不牢,缺乏内生动力,难以消除剩余贫困等问题。城镇与贫困农村直接的交流互动需要一个载体,使得各种生产要素可以在城镇与贫困农村之间实现自由的双向流动,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田园综合体建设吸引资本要素向贫困农村流动。田园综合体注重现代农业的发展和产业组织方式的创新,拉动乡村优势特色产业开发和多元产业吸附,以产业发展和经济效益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田园综合体建设促进人才要素向农村流动。田园综合体建设通过打造青年返乡创业平台、创意工坊、创意集市、特色民宿等创意项目,鼓励热爱农村、愿意到农村发展的城镇人口下乡创业,吸引人才返乡回流。依靠新业态、新模式创造新的人口聚集,打通人才要素向农村自由流动的通道。田园综合体建设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平等使用。田园综合体建设通过加强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繁荣农村公共文化等推进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和公平发展。
第二,田园综合体是新型城镇化与扶贫减贫联动发展的有效载体,使城乡保留各自特色,在此基础上实现城镇与贫困农村之间的深度融合。马克思经济学从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的角度,揭示城乡对立的弊端,指出城乡必然走向融合。西方学者从分工和劳动生产率角度,分析工业与农业的辩证关系,指出工农业对立总是暂时的,城市与乡村的对立也是暂时的,二元结构会转化为一元结构。马克思的城乡融合理论和城市导向或城乡一体化发展论,都认为城市在经济发展中起引领作用,通过发展大工业带动农业,即城市带动乡村,最终实现城乡融合。我国城乡关系经历了从城乡协调、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到城乡融合发展的逐步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的城乡融合既不偏向城市,也不偏向农村,而是在保留城镇与农村各自特色的基础上,通过联动发展促进城镇与贫困农村之间的深度融合。
田园综合体建设以注重城乡人民的利益诉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政府、社会与企业合作,积极探索人口、资本、文化、公共服务等方面交流与融合,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完善利益紧密联结机制,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融合。一方面,通过田园综合体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财政支持、社会保障覆盖、城市文明辐射等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着力改善贫困农村发展生产的客观条件。另一方面,通过田园综合体将资金、技术、管理等要素输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强城乡间产业的紧密联系,提振乡村发展活力。田园综合体通过综合化发展乡村产业、深挖乡土民族文化内涵、牢固树立生态发展理念、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与平等交换等举措,促进城镇与贫困农村之间的深度融合,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扶贫减贫有机联动、协同推进城乡统筹的有效载体。田园综合体是保留城镇与农村各自特色,实现城乡间产业、资源、文化以及生态融合的重要纽带。田园综合体资源的优化配置、产业的多样化、文化的交流、空间的交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融合。田园综合体促进各种生产要素自由的双向流动,多维度、深层次的融合加强了新型城镇化与扶贫减贫联动发展的效果。田园综合体的构建是更有效地巩固脱贫减贫成果和提升城镇化质量的新路径。
四、田园综合体助力新型城镇化与扶贫减贫联动发展的机理
(一)田园综合体的构建原则
田园综合体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城乡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既然是全面发展,就必然要求田园综合体建设不仅需要考虑产业融合发展,同样也需要注重地方优秀文化传承与生态环境保护。从这一层面来讲,田园综合体的构建与发展原则就必须坚持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有机统一。
第一,坚持多业融合,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是田园综合体培育经济价值的重要体现。田园综合体主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相互融合,农、工、商以及民间组织相互合作的构建模式。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推动多元产业发展助力乡村建设,吸引城市居民走进乡村进行农事体验、休闲观光和创业居住,着力撬动乡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推动城乡互通和共融。以产业发展为契机,一方面,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得以逐步完善,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了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另一方面,村庄业态的丰富不断激发乡村建设活力,有力吸引外出务工劳动力回流,对于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和村民城镇融入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第二,重视乡村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是田园综合体培育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乡村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田园综合体建设的重要内容,乡村历史文化在物质层面上涵盖了名胜古迹、民居建筑和自然风貌等,构成了乡村区别于城市的特色景观,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和外生动力;在精神层面上具体表现为民风民俗和名人轶事等,成为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内生动力,既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凝聚群众精神力量,同时又对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焕发乡村文明气象产生了促进作用。
第三,重视村庄绿色生态发展是田园综合体培育生态价值的重要体现。田园综合体的构建与发展要以满足对绿水青山的生态保护为条件,即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前提下,推进乡村新型产业可持续发展。因此,田园综合体建设应以最大限度地保留田园风光为出发点,严格坚守发展绿线,确保村庄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同时,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激发村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打造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模式。
(二)田园综合体助力新型城镇化与扶贫减贫联动发展的机理
近年来,着眼于实现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全国各地立足当地实际,探索出一大批兼具地方特色和产业特色的田园综合体亮点模式,这些探索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体现。
1.优势产业带动三产融合发展+产业扶贫模式
例如,山东鄄城田园综合体的“循环农业+现代农业+多彩苗木+理想农场”模式。鄄城田园综合体是从“搬迁扶贫”向“产业扶贫”成功转型的一种模式。鄄城田园综合体通过工厂化生猪化育肥扶贫示范项目,将生猪产业发展为带动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导产业。充分利用生猪产业带动现代农业新能源发展,形成以农业为基础、旅游为拉动、产业转型为导向的融合发展。通过就业、创业等方式推动当地贫困户长效脱贫和致富,创造就业岗位1500人以上[5]。山东鄄城田园综合体实现产业经济结构多元化发展,取得良好的扶贫效果。
2.文化创意和农事体验+文化扶贫模式
例如,山东省莒南县十字路街道娘娘山田园综合体。主要依托独特的自然条件优势,以娘娘山传说故事为文化基调,以“舍得”为设计灵感,着重突出文化创意和传统民风,深度开发特色优秀文化旅游产品,传承乡土文化精华,培育地方文化对城市人的吸引力,成为以文化创意和农事体验为核心的文化创意型田园综合体。娘娘山田园综合体积极引导贫困群众参与,其收益辐射周边西埠、刘家扁山、代家扁山、东埠等4个村251户贫困户[6]。山东娘娘山田园综合体创新乡村文化建设理念,使休闲旅游与创意农业相互融合,保障贫困农民增收受益。
3.生态观光休闲体验+生态扶贫模式
例如,河北唐山迁西花乡果巷田园综合体。依托燕山独特的山区自然风光,注重科学合理开发,保留原生性的生态环境。花乡果巷田园综合体开发多彩花园、山水田园、百年果园等特色项目,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满足人们的多元化需求。河北唐山迁西花乡果巷田园综合体涵盖西山、西花院、东花院、徐庄子、东城峪等12个行政村。综合性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通过健全利益分配机制,实现了企业、合作组织有效益,集体有股份,群众有收益,核心区12个村近万名农民年均增收8000元以上,实际带动农户3000余户[7]。河北唐山迁西花乡果巷田园综合体保留原生性的生态环境,打造以生态观光为特色的休闲体验胜地并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以上所述几种模式紧密围绕多业融合、文化创意、生态宜居等基本原则展开,集中体现了以田园综合体为载体,新型城镇化与扶贫减贫联动发展的机理。其中,优势产业带动三产融合发展+产业扶贫模式,注重依托区域资源禀赋做优、做强、做大地区特色产业,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发展,对于产、城、人融合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产生重要推动作用。田园综合体的构建基础是农业,关键在于“综合”。该模式重点依托地方优势特色产业,以产业多元融合发展为特征,通过“生产+加工+科技”一体化建设,聚集现代生产要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促进生产、加工、研发、电商、物流等深度融合,为产业经济结构实现多元化发展搭建重要平台。这种田园综合体建设注重依托区域资源禀赋,充分发挥每片农场、每个村庄、每座小镇的比较优势和最大优势,培育优势产业,打造特色品牌,并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吸附,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促进增收致富。
文化创意和农事体验+文化扶贫模式,通过打造特色文化产品,推进乡村的文旅融合,创造城市人的乡村消费,保障农民增收受益,为推进减贫脱贫,提升城镇化质量产生切实推动作用。该模式重点依托优秀乡土文化资源,以文化创意为主要特征,通过创新乡村文化建设理念,大力开发精品民宿、手工作坊等农事体验项目,培育壮大乡村特色文旅产业,积极创造城市人的乡村消费,保障农民增收受益。这种田园综合体建设紧密依托农村风土人情,突出农耕文化与民俗文化特色,开发类型丰富的文旅项目,增加田园旅游的文化内涵,丰富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
生态观光休闲体验+生态扶贫模式充分贯彻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理念,着力打造绿色生产、生态、生活新空间。在充分挖掘当地资源优势和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注重保护自然环境,经济型、集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方式利用资源,有助于推进绿色城镇化建设,同时契合生态扶贫理念,有利于形成生态效益改善发展条件进而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增长的良性作用机制。该模式重点依托乡村原生态自然资源,以生态环境的原生性保留和特色保护为原则,为城乡居民提供一个融入自然、体会自然的田园休闲区,充分领略益于身心放松的田园生态之美,打造成为以生态观光为特色的休闲体验胜地。这种田园综合体建设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目标,倡导发展致富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积极探索绿色循环发展新模式,推动建设生态良好的优美宜居环境。田园综合体的探索和实践将解决三农问题,弥合城乡差距,提升城镇化质量贯彻始终,既各有田园特色,又促进要素双向流动、产业融合,有助于实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建设,切实提高人民致富能力。
五、田园综合体助力新型城镇化与扶贫减贫联动发展的路径
结合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扶贫减贫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与田园综合体的构建原则相呼应,其构建路径应当在产业发展、文化弘扬以及生态保护三个方面重点发力。
(一)提升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新动能,激发区域经济建设活力
田园综合体产业发展应当围绕“优势特色”和“三产融合”而具体展开。一方面,充分依托区域资源禀赋和地方优势产业,立足主导产业比较优势,持续培育竞争优势,统筹推动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驱动作用。另一方面,充分吸引、整合、集聚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将技术研发、生产制作、创意设计等充分融入地方支柱产业的培育过程中,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文化创意、观光旅游和电商物流等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推进贫困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利益联结模式,促进三产融合发展,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贫困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就业吸纳和人口集聚,激发就地就近城镇化建设活力。
(二)弘扬地方优秀文化,培育内在精神动力和对外吸引力
田园综合体文化建设不仅要求考虑自然风貌的美观,更应注重每个地区的特色乡土、乡愁与乡情,深度挖掘地方优秀文化资源,提振脱贫与城镇化建设的精神动力和文化吸引力。一方面,田园综合体文化建设应当关注民生发展,尊重地方民风民俗。既要保护当地特色文化基本元素,又要满足群众的现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当地群众的参与主体性和积极性,培育内在精神动力。另一方面,积极宣传,合理开发文旅项目,加快培育特色文化产业。合理规划文化街区、文化公园、文化广场等的建设,打造特色文化名片,避免同质化发展。促进业态创新与融合,将当地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提升地方文化吸引力和田园综合体建设活力。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稳定脱贫和城镇化生命力
田园综合体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建设城乡美丽富裕新生活。田园综合体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生态意识培育和生态项目建设两个必要模块。一方面,要以提高公众绿色环保意识为着力点,广泛开展关于绿色、低碳、节约集约、循环发展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生态忧患意识与责任意识,培育人们绿色价值观和发展观,从根本上提高田园综合体绿色生态发展的人为调控能力。另一方面,应当着力开发绿色发展项目以助力贫困群众生态脱贫减贫,探索深度贫困地区生态脱贫的组织形式与拓宽增收渠道的具体举措,积极推广成功经验,为帮助贫困群众实现高质量稳定脱贫,同时推进建设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经济健康的新型城镇化注入更强的持续性和生命力。
新型城镇化和扶贫开发的核心内涵都是人本导向,二者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深远。新时期,作为新型城镇化和扶贫减贫联动发展的新路径,田园综合体应当牢牢抓住建设契机,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坚持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有机统一,充分发挥其解决新型城镇化和扶贫开发问题,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扶贫开发有机联动,提升产业发展动能、弘扬优秀乡土文化、坚守绿色生态底色的重要作用,为提升城镇化质量,顺利实现脱贫减贫与促进城乡共荣加油蓄势。
注 释:
①文中所用数据由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整理而得,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
②文中所用数据由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整理而得,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