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与大数据背景下地方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探究
——以河池学院为例

2020-03-12于晓平黄彦琳黄文婷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三下乡河池精准

于晓平,黄彦琳,黄文婷

(河池学院,广西 河池 54630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而“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促进农村文化、科技、卫生的发展,要充分借助“三下乡”实践平台,依托大数据技术和乡村振兴相关政策,从地方高校和民族区域实际情况出发,以扶贫攻坚重点区域为切入点,因地制宜,精准、有效地把地方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之中,逐步做到精准投放、精准反馈、精准调整,实现供需的有效衔接,助力乡村振兴和扶贫攻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一、“三下乡”的历史渊源和相关研究

1993年,团中央提出实施“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和“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各高校围绕这两个主题,纷纷开展类似于现在“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相关活动。这是“三下乡”社会实践早期的雏形,也为后来“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打下基础。1996年《关于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下发,“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步入正轨。进入21世纪后,对“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力度逐年增大,关注度也逐年提高,“三下乡”实践活动得到蓬勃发展,成为高校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实践品牌[1]。

在中国知网以“三下乡”为关键词检索到的961篇文章来看,从1997年至今,时间跨度达到22年,初期的文章大多停留在开展情况的报道阶段,例如于秀珍[2]1997年发表的《切实为农牧民办好实事——对我区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思考》从队伍建设、加强宣传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办好“三下乡”实践活动的思考。石新明[3]1998年发表的《对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特点的探讨》等文章属于较早时期的相关研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这些文章一般篇幅较短,研究较粗浅。近几年相关研究逐年增多,以“三下乡”为关键词检索,显示2017—2019年的文章发表量分别是44篇、49篇和77篇,数量呈现逐年增多趋势,文章角度也更为新颖和多样化。例如张静[4]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创新经验——以西南政法大学为例》,作者主张联系教学环节,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基层团组织平台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相关研究逐年增多,但以乡村振兴和大数据背景为依托,深入探讨民族区域地方高校的研究总体较少,特别是针对精准扶贫区域的双向研究屈指可数,该领域还有很充裕的研究空间。

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目的也是为了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程,在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时助力地方区域经济发展。

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更要紧跟党的步伐,积极落实“三下乡”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人工智能的兴起,“三下乡”实践活动也应该与时俱进,不落后于时代,及时适应农村供需要求。促进“三下乡”社会实践从普及性到深度发掘,从广泛性到重点深入,从粗放型到精准投放,优化信息收集渠道,缩短反馈周期,在服务农村、农业、农民的同时助力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三下乡”的实践过程中,除了服务地方,历练技能外,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思想洗礼,一场接地气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更是教育的一种重要的途径。国家大政方针等促进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改善民生的效果对于大学生来说,都是一堂堂生动的思政课,通过实践深入到学生心里。对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而言,理解理论知识会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现实的教育是深刻而即时的,对理论学习能形成有效补充。

三、河池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情况

2017—2019年,河池学院每年暑期组织近1000人次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实践区域主要集中于来宾市忻城县、都安瑶族自治县、河池市宜州区等地的乡镇和村落,各二级学院自行组织的院级实践团队覆盖面更广,社会实践团队涵盖理论普及宣讲、依法治国宣讲、科技支农帮扶、历史成就观察、文化艺术服务等众多方面,在当地收到良好的效果和积极的反馈。

以科技支农帮扶为例,桂西北特别是河池地区发展丝绸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是养蚕的重要区域,农民对于养蚕技术指导需求十分巨大。河池学院依托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专业优势,每年精心选取专业技术能力强的教师和学生,组建“精准助力桑蚕产业服务团”进行“三下乡”实践活动,为蚕农送技术、送蚕药、开讲座,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受到当地蚕农的欢迎,有效促进服务区域桑蚕事业的发展,直接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这种有的放矢式的“三下乡”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河池学院在积极推进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9年,河池学院获得国家级重点团队立项3个,广西自治区级重点团队立项10个,组建校、院两级实践团队50余个,参与人数达1000余人,覆盖桂西北多个县、乡、村。除此之外,各二级学院学生还自发组队,返乡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其中,“历史成就观察团——小河追梦团”,成功进入中青网“镜头下的三下乡”评选活动,并获得2019年广西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区级优秀团队,各实践团队多篇稿件发表于中青网等,形成了一定影响力的区域品牌。

四、大数据时代的影响力

在大数据时代,存在着海量信息供政府、企业和个人阅读和选择,所面临的问题已经不是信息匮乏,而是如何在海量信息里提取有用信息。

对于当代的企业而言,如何利用好这些庞大而繁杂的数据是赢得竞争的关键所在,企业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对大量消费者提供精准营销,高校也同样可以利用大数据对“三下乡”社会实践进行精准投放、精准反馈。

传统企业面临需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大数据、智能化升级改造,高校也必须警醒和与时俱进,对“三下乡”社会实践而言,就是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投放、精准对接和精准反馈及调整,优化资源配置,避免资源过剩和不足,最终达到实践的目的和至最佳效果。

五、关于“三下乡”社会实践新路径的思考

对于当前民族区域地方高校而言,需要立足乡村振兴大背景,使用好大数据这个有力抓手,结合精准扶贫的要求及地理、人文环境因素,找出适合地方高校,适合民族区域模式的新路径,更好为地方的发展服务,在助力乡村振兴及扶贫攻坚的同时也充分利用“三下乡”社会实践这个平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服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形成良性循环的新模式。

(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对于“三下乡”而言,实践是否到位是关键,时代在变,农民、农村、农业也在改变,依靠以往经验或者前期的粗放型调查是远远不够的,不仅存在误差且缺少即时性,更是劳神伤力。在大数据和5G时代,如果不能利用好大数据这个抓手,就可能贻误“战机”,就不能很好地服务地方、服务乡村。“三下乡”社会实践作为高校最具代表性的实践品牌,要走在时代前列,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投递,及时掌握服务新需求和信息反馈。大数据科技的应用虽然带来好处,但同样也存在一些困难,首先,“三下乡”社会实践是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涉及面非常广,基于大数据而言,需求的数据庞大而分散,虽然前期可以抓取网络数据,但对于一些欠缺或者相对空白的数据来说,仍然需要收集、整理、更新大量的数据资料,特别是初期对于收集的数据的可信性的把握方面也存在一定难度,工作量比较大。其次,在后期的研究和跟进中,需要始终把握好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立足区域实际,做到各方位因素有效融合,找到最佳契合点,避免过分注重数据分析、处理,造成“水土不服”的问题,这些都是亟待思考的问题。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大数据并不能取代理论思考,盲目堆砌数据,反而会误入歧途,大数据只有被理性分析和充分利用才能实现最佳价值。

(二)关于新模式的思考

1.乡村振兴为核心,发展特色

首先,“三下乡”虽然全国各地都会开展,但不能盲目跟风,也要因地制宜,立足地方,发展特色,才能更好地促进地方发展和乡村振兴。河池学院地处桂西北,属于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但这里有着丰富的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和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需要前期通过对参加过“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教师、学生及当地的村民进行相关调查,收集相关数据,后期进行信息和数据整合,对比先前研究者的研究资料,根据区域内的资源特点,寻找出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产业或发展方向,因地制宜,结合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及专业设置,探寻校地合作,寻找突破点并重点打造团队,以特色带发展,以特色促振兴[5]。

通过大学生“三下乡”实践群体,由面及点,由共性到个性,归纳总结,找出“三下乡”社会实践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以阶梯式研究逐步探寻深层原因,留优补缺,优化实践团队构成,在立足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基础上,结合地方区位、高校转型发展等因素,打造适合民族区域、地方高校的实践团队和特色模式。同时,通过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高校加强了与社会的联系,也有利于突破传统学院封闭式的教学模式,拓宽校内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6],为乡村振兴和地方发展培育储备了人才资源[7]。

2.大数据为抓手,开辟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通过大数据搜集而来的庞大数据组,往往具有实时性,这些数据在决策过程中发挥着指导作用,为“三下乡”的选择,例如区域、技术需求等提供了数据保障和明晰的靶向。

地方高校在始终坚持立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情况下,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大数据的归纳和反馈机能,促进新路径的开辟。以服务乡村振兴和地方经济为核心,以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为内容,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为形式,形成完整的循环体系,整个过程中每个环节都是对下个环节的促进和准备,最后的目标实现后又能反馈给起点,这样避免了闭门造车式的模式,而这一切都立足于大数据的精准性和即时性,能够第一时间把活动中的问题和经验及时分析和反馈,指导和完善下一轮的实践活动,使活动有的放矢,精准衔接。

结语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意义重大而深远,民族区域地方高校,需要立足于乡村振兴这个大的战略背景,利用好大数据这个高效率抓手,充分结合“三下乡”实践活动的实际及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找出最佳融合点,探寻出适合地方高校、民族区域,能够更好地为地方的发展服务,助力扶贫攻坚,促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猜你喜欢

三下乡河池精准
河池学院办学特色推介·音乐与舞蹈学院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梦幻老君山
山路颂歌
精准的打铁
河池娃问鼎世界级机器人大赛 等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家电使用及维修现状调研分析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展翅计划”与“三下乡”的比较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