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青年交流的广东机遇与未来发展
2020-03-12黄子响陈秀燕
黄子响,陈秀燕
(华南师范大学统战部,广东 广州 510631)
2019年1月2日,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讲话在回顾70年来发展的基础上,明确了历史任务,提出两个“无法改变”和“无法阻挡”。讲话语重心长地指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愿意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因为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对两岸同胞和全民族最有利”。 讲话围绕和平统一提出5项政策主张,即携手推动民族复兴,实现和平统一目标;探索“两制”台湾方案,丰富和平统一实践;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和平统一前景;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夯实和平统一基础;实现同胞心灵契合,增进和平统一认同。这些政策主张为两岸交流,尤其是两岸青年的交流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总书记强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和平统一与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不断增进认同密不可分。青年交流是两岸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两岸青年通过各种方式交流融合发展,取得了很大成效。就广东而言,各领域、各行业、各年龄层次的交流齐头并进。例如由广东省海联会主办,相关单位和高校承办的“粤台学子中华情”暑期交流活动,已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如何进一步借助平台推进活动开展,为两岸青年共谋福祉、共同发展,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两岸青年交流的广东机遇
(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展将对两岸交流产生深远影响
“一国两制”本来就是为了照顾台湾现实情况,维护台湾同胞利益福祉而提出的。随着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一国两制”率先在这两个地区实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香港、澳门发展同内地发展紧密相连。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是我国第一部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的跨行政区规划,是以华南沿海湾区优越自然地理区位和既有城市群为依托的城市群规划,范围包括23座城市。初步形成了以香港和深圳为核心,珠江三角洲“二区九市”为主体区域的湾区经济形态。
因此,作为首个涵盖“一国两制”区域的大湾区建设,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将对两岸交流产生深远影响。
(二)广东的经济体量及惠台政策将吸引更多青年人才来粤发展
广东经济发展快速,营商创业氛围良好。广东省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广东多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国第一或前列,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全国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砥砺奋进70载,辉煌引领新时代——新中国成立70周年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指出,1949-2018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由20.27亿元增加到97277.7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是1949年的600倍,年均增长9.7%,占全国的比重由1952年的4.3%上升到2018年的10.8%。1989年以来,广东经济总量连续30年位居全国首位。2018年广东全年GDP逼近10万亿元,继续领跑全国。2018年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美元/人民币年平均汇率为6.6174。据此计算,广东省2018年GDP约为1.47万亿美元。以2017年世界银行统计的世界各国GDP排名来看,广东省GDP已经超过了澳大利亚、西班牙、荷兰、瑞士等一众发达国家,仅次于目前全球排名第12的韩国(1.53万亿美元)[1]。
在此基础上,广东也通过政策优惠吸引包括台湾青年在内的各类英才集聚,鼓励台湾学生到广东就业、创业,并为此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体验活动。2018年2月,国台办、国家发改委等29个部门发布《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即“惠台31条”)。2018年7月,广东也因地制宜推出了《关于促进粤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即惠台48条)。“粤台48条”由“积极促进在投资和经济合作领域加快给予台资企业与广东企业同等待遇”和“逐步为台湾同胞在粤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广东居民同等的待遇”两部分构成,具体包括13个板块,共48条措施,聚焦“同等待遇”、共享“广东红利”、着眼“粤台融合”、回应“台胞诉求”[2]。 随后,广州出台了“广州60条惠及台胞措施”,2019年又推出“五计划一平台”共15项措施,至此,广州形成了完整的“60+15”惠台政策体系。
此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的相关政策也同时面向台湾青年。广州自2019年6月起正式施行《发挥广州国家中心城市优势项目支持港澳青年来穗发展的行动计划》,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首个支持港澳青年来穗发展的综合性政策文件,其中特别提出,在广州发展的台湾青年也纳入该政策覆盖范围,享受同等待遇。这说明广东在为港澳台青年到粤就业、创业等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再加上广东与台湾经贸合作的开展,广东对台湾学生吸引力势必日益增加。
(三)在粤台湾群体已具备规模,集聚效应日趋明显
广东是台湾青年在大陆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也诞生了全国第一个获得国台办认证的 “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深圳中芬设计园) 。截至2017年底,广东有青年创业基地5家,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示范点2家,8个国家级和省级涉台农业园区;全省22家台商投资企业协会中已有11个设立了台商青年组织[3]。 广东与台湾地缘相近、人缘相亲、血缘相同、商缘相通、文缘相承,是广大台商投资首选地、聚集地,目前有台资企业27000多家,常住台湾同胞达20多万[4]。
除此之外,交流领域不断拓宽,与经济发展相契合。粤台两地的交流从经济、文化到科技、教育、金融、媒体、旅游等,都是广东经济发展的优势或突出领域。以“粤台学子中华情”交流活动为例,五年来,交流活动都离不开创新创业和传统文化相关主题,广东学子带领台湾学子一起深入探寻广东传统文化,探寻粤台两地同宗同源的文化底蕴的同时,也与台湾学子一起参观广东的创业孵化基地,青年之家,参观广东著名企业等。这与广东经济发展方向相互契合。近年来,广东企业的发展不断要求转型升级,对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许多粤台青年的交流活动,都以创业为主题。希望向来粤的台湾学子展示出广东宽松、优越的创业环境,鼓励台湾学子来粤就业、创业。在粤台湾群体已形成一定规模,集聚效应也逐步显现。
(四)长期的教育交流促进了粤台两地学生的深入交流
上世纪八十年代大陆高校正式开始招收台湾学生,高校成为了两岸青年交流发展的起点。从2011年开始,台湾高校开始面向大陆招收学生,两地的教育交流就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5]。随着两岸政策的逐渐放宽,无论是大陆赴台的学生人数,还是台湾赴大陆求学的学生人数都在逐步增加。不仅如此,两岸(粤台)高等教育论坛等教育类论坛的开展,也进一步促进了粤台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是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储备人才的重要的途径。粤台两地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扩大与深化,有助于两地学生的互相融合,互相认同,也有助于粤台两地储备人才。
近年来,粤台教育交流合作不断深化,覆盖面不断扩大,粤台教育交流合作囊括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高等教育等各方面,成为增进两地情感的纽带。广东与台湾先后签署了多份教育交流合作协议,推动建立了多个合作平台,支持打造了多个教育交流合作品牌项目,包括粤台教育合作联盟、粤台高等教育论坛、粤台中等职业论坛等。例如海峡两岸(粤台)高等教育论坛,至2019年5月已举办第十四届。据媒体报道,2010年以来,两岸学历互认的范围不断扩大,台湾本科采认学历从原来的“985工程”高校扩大到“211工程”高校,部分专科学历也从2013年4月取得认可。广东作为试点八省(市)之一,台湾高校自2011年起在广东招收自费生,包括自费本科生和研究生。自2013年起,教育部在广东试点开展台湾部分科技大学招收大陆专科(高职)学生赴台攻读二年制学士班,为广东省高职学生升学拓宽了渠道。在校际交流合作方面,2008年以来,广东省近百所高校与台湾高校签署500多项交流合作协议(备忘录),高校之间就“交流访问、科研合作、联合办学、交换学生、互派教师”等方面开展合作。2010年起,广东省教育厅组织大学生赴台研习,促进本科特别是高职院校与台湾高校建立联系。
二、粤台青年交流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青年学生交流一直是两岸交流的重点内容。青年学生作为社会的人才储备,作为社会的新鲜血液,交流起来相对容易,而且彼此之间更易亲近更加融洽。目前,广东与台湾的学生交流主要的形式有攻读学位的交流、短期研修交流、主题活动交流[6]。攻读学位交流是指粤台两地高校互相招收学生到校内攻读本科、硕士及博士学位;短期研修交流多以交换生的身份进行,时间较攻读学位交流短;主题活动交流多以夏令营、冬令营等形式进行,时间更短,但是主题新颖、形式多样。就目前来说,除了两地高校的学历互认与学生招收等机制,其他交流多以短期的修学、参观等形式进行。
(一)粤台青年交流未来发展的方向
1.围绕青年共同关心的自身发展问题开展交流
青年的成长伴随着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个人事业的发展,这也是国家和社会创新的源动力。台湾青年务实,侧重从实际利益考察问题,有想象力、创造力,关心自己的未来发展,因此,创业就业和自身发展问题的主题自然而然成为粤台青年交流的重要议题。
他们也在寻找更适合自己创业就业的土壤和环境。改革开放以后,他们有机会前来大陆,亲身体验大陆的生活,或是听到、看到许多有关大陆的信息,尤其是近几十年大陆经济的快速增长,对于他们是印象深刻的[7]。台湾青年对大陆的创业就业环境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度,广东也顺应台湾青年这种需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如:广东海外联谊会从2014年开始举办“粤台学子中华情”暑期交流活动,近几年均以创新创业为主题,极大限度地展现两岸人文交流和经贸合作,契合台湾青年学子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既呈现广东经济发展现状,增强其对广东的了解,宣传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远景,又引导青年学子将个人发展规划与国家发展宏观战略相衔接。
2.围绕青年共同的爱好兴趣开展交流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青年人的兴趣爱好存在一定的趋同现象。尤其是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转播,动漫和电竞的兴起,成为青年们日常生活中极其重要的共同话题。从两岸交流的各类活动看,动漫与电竞,已经成为最受海峡两岸青年欢迎的交流方式。2019年9月,四川省举办第七届“两岸同根 致力为公”系列文化交流活动,活动包括动漫展览、电竞比赛、动漫音乐晚会。数百名来自海峡两岸的青年朋友汇聚一台,展现各自在动漫、电竞和音乐领域的天赋与激情。台湾青年代表林书汉说,这种交流方式比传统的交流方式更亲近、更容易拉近距离,增加彼此的了解,达到心灵的契合,为两岸青年交流增添了乐趣。台湾青年代表游颢、陈文锜告诉记者,动漫融入音乐之中,传统文化寓于潮流文化之中,能够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既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能对“两岸同文同种、同根同源”感同身受,进一步让两岸青年在文化交流的方式上更易于传递心声,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目的,特别是为我们两岸青年交流找到一个新路径、新方式,让更多的台湾青年参与进来,深入了解大陆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化[8]。 广东海外联谊会每年举办“粤台学子中华情”暑期交流活动,从活动反馈看,两岸学子对于虚拟现实技术、大数据等企业和讲座交流兴趣浓厚。
3.以交流为平台吸引人才、服务人才
青年是未来的希望,青年发展社会才会进步。近年来,两岸交流不断升温、遍地开花,成为不少希望到大陆发展的台湾青年的“西进”第一站。因此,交流活动不应局限于活动本身,更应当整体考量,为吸引人才服务人才做好辅助。当前很多的交流已经有此趋势,例如,2019年9月,在杭州举办的杭州—台湾“创意对话创意”暨两岸文化创意产业交流对接会,作为2019浙江—台湾合作周和第十三届(2019)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的重点项目,以“两岸青年创新创业”为主题,旨在更深入地探讨和推动两岸青年的创新创业交流对接,加强两岸青年文创人才的持续交流,促进两岸文创人才资源对接整合的深入发展。福建举行“台创园杯”两岸青年王者荣耀争霸赛,旨在为两岸青年群体打造高规格、高水准的电子竞技赛事,以“创新”“创意”“创业”为主旨,帮助更多台湾年轻人认识大陆,促进两岸青年的交流与融合。同时,借助赛事发掘更多电竞人才,推动台湾青年创新创业,培育充满活力的青年产业。
(二)粤台青年交流未来发展的路径
1.将两岸共融发展纳入粤港澳大湾区政策规划,巩固和深化粤台经贸合作,吸引人才、凝心聚力
经贸合作能够促进人才的交流与融合,而人才的交流与融合也会反过来促进地方相关经贸合作政策的出台与落实。因此,要促进粤台两地青年交流的,就要进一步巩固和深化粤台两地的经贸合作。粤台两地的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两地的经济融合,为青年人才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青年人才到广东和台湾创业、就业。粤港澳大湾区覆盖香港澳门,充分发挥了广东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对于“一国两制”下地区间的交流合作发展有极其重要的示范性作用。将两岸共融发展纳入粤港澳大湾区政策规划覆盖面,是示范性作用的具体化,也是增强联动的基础性工作。广州已在先行先试,《发挥广州国家中心城市优势项目支持港澳青年来穗发展的行动计划》同时面向台湾青年。在未来,应当有更多规划和政策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另一方面,作为新的战略探索,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要在一国以内、两种制度、三种关税区之间进行协调,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与之前一国行政区域内的,或者是双边跨国合作的湾区建设截然不同。因此,在政策落实过程当中,需要付出努力去解决一些存在问题。将两岸交流纳入同等待遇范围,也需要整体统筹、细致协调、耐心推进,才能让惠台政策发挥作用,服务台湾青年,让青年发展自然地融入国家发展,让湾区经济真正地成为青年机遇。
2.拓展粤台高等教育交流,推动两岸青年融入知识协作、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产学研体系,助力粤台青年融合发展
对台教育交流历来是大陆高校合作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大陆高校正式开始招收台湾学生,到2011年台湾面向大陆高校招收学生,两岸教育交流的规模和层次都在不断地提高。广东高等教育资源丰富,而且毗邻港澳地区,对于台湾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据媒体报道,2018年台湾学生报考大陆高校的人数急剧增长,例如中山大学2018年收到的台湾高中毕业生报考申请,比2017年增加约4倍[9]。深化两岸交流应当抓住这一机遇,使台湾青年大学生与大陆青年大学生一起,共同开展学习交流和合作研究,在高校服务社会这一功能领域贡献聪明才智。另一方面,当前很多高等院校也陆续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相关研究机构,作为大湾区建设发展的智库,要充分发挥这些智库的作用,为两岸青年大学生开展知识协作、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提供一个有针对性的交流平台,为其后续的就业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3.鼓励粤台青年自主交流,推动深化两岸青年友谊,增进两岸青年情感维系
同龄人之间的自主交流对于深化两岸青年友谊具有推动作用。各类交流活动的举办时间不长,但交流不应随着活动结束而终止,活动中两岸青年结下的美好情谊,将始终维系下去。青年自主交流具有灵活性更高、吸引力更大、环境更加宽松、交流更加容易、青年更感兴趣的特点,所以,应当鼓励粤台青年在活动结束后开展自主交流,深化友谊传播正能量。一是要巩固已有的交流平台。包括“粤台学子中华情”暑期交流活动在内的许多项目,在活动结束之后粤台青年学子之间依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二是要创新交流形式。可以利用高校社团的形式,鼓励两岸学生的自主交流。如,粤台青年学子的交流,除了夏令营、冬令营等形式之外,两地高校可以开展更多的课题和项目合作,共同进行调查研究。在课题和项目合作中,促进两岸青年的交流,增进彼此之间更深入地体验区域文化,让大家对历史和现状,政策制度和生活状态等有更深入的理解,以利于促进台湾青年来粤生活和就业。
4.借助新媒体传播平台,促进粤台青年交流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新媒体传播在当前信息社会发展进程有着极为重要的份量。两岸青年交流融合,应借助新媒体传播平台,讲好大湾区故事,为台湾青年接触广东、了解广东,建立长效渠道。
首先,新媒体是开拓新视野、破除刻板印象、实现破冰的利器。例如,穗台交流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1987年9月,台湾《自立晚报》记者徐璐等2人突破台湾当局禁令前来祖国大陆采访,成为首批来大陆采访的台湾记者,而广州市作为此行其中一站,他们采访了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大学、黄埔军校旧址等,受到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也在台湾社会引发热烈反响。此举开启了两岸媒体交流的新时代[10]。
其次,新媒体是开展宣传提升交流成效的助推器。很多参加交流活动的台湾青年之前并未来过大陆,对大陆并不了解,借助新媒体向他们介绍广东、台湾,呈现粤港澳大湾区政治经济人文景象,以利于他们更好更快地互相了解,从而推动彼此之间的交流更富成效。借助新媒体、用好新媒体,让新媒体与交流活动并行开展,使新媒体成为交流活动的延伸,正如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