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凝心聚力的经验与启示

2020-03-12肖淑萍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聚力革命

肖淑萍

(江西省社会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6)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开展了杰出的凝心聚力工作,积累了丰富且宝贵的凝心聚力经验,对新时代统一战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更好地贯彻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精神,把握团结联合的着力点、落实团结联合的要求、实现团结联合的目标,依旧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杰出的凝心聚力工作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彻底胜利,最根本的就是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统一战线使工人阶级与党志同道合。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高度重视工人阶级自身的团结统一。1921年8月1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1922年5月1日,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名义举行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大会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工人运动中的领导地位,并号召全国工人阶级团结起来联合成一个阶级战线,引导工人阶级开始走向全国团结的道路。

统一战线使农民与红军一条道。在农村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通过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各根据地人民群众为革命作出了无私奉献和重大贡献。仅在土地革命时期,在中央根据地瑞金县24万人口中,就有4.9万人参加革命,3.1万人参加长征,牺牲在长征途中的就有1万余人;兴国县23万人口中,参加红军的有8.5万人,牺牲在长征途中的有1.2万人;寻乌县只有8万人口,有2.5万人参加红军,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7700余人……

统一战线使国民党士兵由“白道”转“红道”。大革命失败后,虽然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屠杀,但中国共产党却以统一战线的战略眼光,实行善待俘虏的政策,感化了不少国民党士兵拖枪带弹加入红军。中国共产党还在国民党军队特别是下层士兵中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使国民党军队不断出现哗变、起义事件。如,在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宣传下,国民党军第二十六路军于1931年12月14日在宁都宣布起义,被改编为红军第五军团,成为我党的又一支革命劲旅。

统一战线使天堑变通途、“畏途”变坦途。红军长征途经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通过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得到了少数民族的大力支持,保证了长征的继续前进。1935年5月,红军到达大渡河。为跳出蒋介石的包围圈,必须抄小路经过彝族区抢占先机渡过大渡河。饱受民族压迫之苦的彝民对汉人充满猜忌和敌视,经过彝族区的这条小路一向被视为“畏途”。红军将士开展成功的统一战线工作,得到彝民的信任和帮助,顺利穿过了密林丛布的彝族区。

统一战线使条条道路通延安。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的一切进行着铜墙铁壁般的新闻封锁,致使“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可能没有比红色中国的情况更具神秘感,没有比红色中国的传闻更让人困惑的了”[1]。中国共产党依靠统一战线进行突围,实现了让世界了解并支援中国革命。1936年6月,美国记者斯诺到达陕甘宁边区,成为采访红区的西方第一人,中国共产党给予了诚挚欢迎、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斯诺此后发表了大量通讯报道,并公开出版《红星照耀中国》,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国内爱国青年以及国际友好人士奔赴延安。

统一战线实现殊途同归。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两种前途与命运的决战:一种是光明的前途,中国共产党主张团结一切爱国民主力量,把中国建设成为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一种是黑暗的前途,国民党统治集团企图依靠美国政府的支持,在中国继续维持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统治。在此之外,还存在一些民主人士主张的“第三条道路”和中间路线。国民党对民主党派、民主人士进行残酷的打击迫害,中国共产党及时伸出援手帮助转移保护民主人士。民主党派、民主人士纷纷宣布与国民党决裂,放弃“第三条道路”和中间路线,积极响应“五一”口号,作出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历史性抉择。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凝心聚力的主要经验

(一)民族大义是凝心聚力的旗帜

民族大义是凝心聚力的一面鲜亮的旗帜。近代以来,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和深刻的社会危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众望所归。蒋介石国民党集团背弃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倒行逆施,导致众叛亲离;而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因而得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爱戴和拥护。人民幸福、民族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最高准则:党的一大旗帜鲜明地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规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党的二大确立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了民族利益,中国共产党可以接受党内合作形式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可以不畏种种困厄转战农村,可以不计前嫌实现从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可以不顾安危赴重庆谈判……

1940年5月31日,陈嘉庚一行访问延安,他在《南侨回忆录》中写到这次延安之行:“余久居南洋,对国内政治,虽屡有风闻而未知其事实究竟如何。时中共势力尚微,且受片面宣传,更难辨其黑白”,“及至回国慰劳”“并至延安视察”,“见其勤劳诚朴,忠勇奉公,务以利民福国为前提,并实行民主化,在收复区诸乡村,推广实施,与民众辛苦协作,同仇敌忾,奠胜利维新之基础,余观感之余,衷心无限兴奋,梦寐神驰,为我大中华民族庆祝也”。回到新加坡,陈嘉庚应邀发表多次演讲,认为“拯救中国的人不但早已诞生,并且已经在那里做出许多大事了”,他坚信:“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二)统战理论是凝心聚力的指引

党的一大提出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所以,建党之后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多为孤军作战。党的二大通过《关于“民主的联合”的议决案》,党的三大决定采取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方式实现国共合作,但没有提出工人阶级的领导权问题,党的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但对如何正确处理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过程中的种种复杂问题没有作出具体回答,第一次国共合作最终破裂。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调整统一战线工作方针,把着眼点由对国民党工作转向发动工农群众上,成功建立工农民主统一战线,但与此同时又对“第三党”等实行关门主义,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瓦窑堡会议批判了党内关门主义错误,确立了结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1939年,首次提出三大法宝思想;在抗战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统战思想,通过调整土地政策、制定民族政策、实行“三三制”等不断调整各抗日阶级阶层关系;坚持抗战、团结、进步方针,实行既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政策,提出“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策略,确立“有理、有利、有节”原则等维持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持续发展壮大。解放战争时期,强调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要胜利,没有一个包括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的领导,任何革命统一战线也是不能胜利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不断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实践表明,当统战理论错误时,统战实践就受挫;当统战理论正确时,统战实践就顺利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形成中国特色的统一战线理论,为统一战线指明了正确方向,统一战线实现了从小到大、由弱至强的发展。

(三)党的力量是凝心聚力的保障

党的一大在讨论党的实际工作计划时,“因为党员少”,关于“组织农民和军队的问题成了悬案”,决定集中精力组织工厂工人。[2]因此,扩大党的组织、发展党员队伍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一个迫切任务。二大前夕注重在工人运动中发展党员,一批工人中的先进分子被发展为党员。二大提出把党建成一个群众性政党的任务,并指出须努力从各工人团体中,从国民党左派中,吸收真有阶级觉悟的革命分子,渐渐扩大党的组织,以立强大的群众共产党之基础。国共合作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政治影响,到 1927年中共五大时,全国党员人数已有57967人,党员成分除工人、农民外,还有学生、教师、军人、商人、店员及其他革命分子。大革命失败后,党组织遭到摧残,全国党员人数锐减。1928年党的六大通过《组织问题决议案》,再一次强调要注意发展党员队伍。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建立,使党的队伍再一次迅速发展,由于处于农村环境中,各根据地发展党员大都是农民出身。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全国党员人数再一次遭受锐减。为担负起扩大与巩固统一战线以彻底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神圣任务,1938年3月15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要求:各地党组织大胆地向着积极的工人、雇农、城市中与乡村中革命的青年学生、知识分子、以及坚决的勇敢的下级官兵开门,把发展党的注意力放在吸收抗战中新的积极分子与扩大党的无产阶级基础上;打破在发展党员中存在的关门主义倾向,反对把党的注意力限在恢复和审查旧关系或旧线索的狭窄圈子里;打破在统一战线中忽视党的发展、以为党的扩大无足轻重甚至取消党的发展的严重倾向。到1938年底,全国党员已有50多万。到1948年,发展到300万人。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发展党员队伍,迅速扩大的党员队伍又壮大了统战工作力量,进一步促进了统一战线的凝心聚力工作。

(四)调查研究是凝心聚力的基础

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对社会各阶级阶层进行研判,对我们党制定科学正确的统一战线方针政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挥了历史性作用。

1925年12月1日,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指出:“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反动的知识阶级即所谓中国大资产阶级,乃是我们的敌人,乃是我们真正的敌人;一切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乃是我们的朋友,乃是我们真正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应该把他当做我们的敌人——即现时非敌人也与敌人不远;其左翼可以把他当做我们的朋友——但不是真正的朋友;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不要让他乱了我们的阵线!”1926年1月,毛泽东发表《中国农民中各阶级的分析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1927年3月,又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为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农民和农民斗争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巩固和扩大工农联盟奠定了重要基础。1930年5月,毛泽东开展了寻乌调查,为帮助党制定更加完善科学的统一战线性质的土地革命政策奠定了坚实基础。同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原名《调查工作》)中强调:“社会经济调查,是为了得到正确的阶级估量,接着定出正确的斗争策略。”“我们调查工作的主要方法是解剖各种社会阶级,我们的终极目的是要明了各种阶级的相互关系,得到正确的阶级估量,然后定出我们正确的斗争策略,确定哪些阶级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哪些阶级是我们应当争取的同盟者,哪些阶级是要打倒的。我们的目的完全在这里。”

(五)解决民生是凝心聚力的关键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着力实现根据地人民政治上、经济上的双翻身,收获了人心。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明确:中国苏维埃政权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在苏维埃政权领域内的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和他们的家属,不分男女民族和宗教信仰,在苏维埃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皆为苏维埃共和国的公民。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强调根据地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政权。抗日民主政府人员构成实行“三三制”,即:共产党占三分之一,代表无产阶级和农民;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占三分之一,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是革命的根本问题,只有这样,中国革命才能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加。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形成了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土地革命路线。抗日战争时期,将“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确定为我党在抗战时期的基本土地政策,地主减租减息以提高农民抗日与生产的积极性,农民交租交息以联合地主一致抗日,并奖励富农发展生产和联合富农,调动全民族力量一致对外。1947年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订《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获得土地广大农民踊跃生产、参军,并以大量粮草、被服、粮食等支援前线。

(六)事业胜利是凝心聚力的根本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进行了多次、多种不屈不挠、可歌可泣的斗争,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这些斗争和探索,每一次都对推动中国社会走向进步产生一定影响,但每一次的最终结局都是失败。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迫使“七十年来赫赫奕奕的大英帝国主义终于在中国海员的威力下屈服了”[3],增强了工人阶级的斗争勇气和信心,推动中国工人运动形成第一个高潮。正是从这些斗争中,孙中山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支新兴的生机勃勃的革命力量,因而下定决心同中共进行合作。大革命时期,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工农群众运动立刻以空前的规模迅速高涨起来。大革命失败,中国革命进入低潮,但随之在红军连续几次反“围剿”的胜利的感召下,农村根据地发展成星火燎原之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国革命形势又一次跌入低谷,但红军长征的胜利为中国革命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各方进步人士纷纷奔赴延安。抗战时期,八路军平型关大捷打破了侵华日军所谓“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抗战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与大团结,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胜利的同时,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爱国民主运动,形成了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战争……胜利能鼓舞人心,更能凝聚人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成功地把被人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和凝聚成万众一心的不可战胜的力量。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凝心聚力的重要启示

必须提高认识、增进认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随着对统一战线认识的不断深化、对统一战线的政治认同的不断增进,中国共产党开展统战工作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不断增强,统一战线凝心聚力的工作得以不断胜利推进。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召开过20次,几乎每次都将提高全党对统战工作的认识问题作为一项内容。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再一次指出,统一战线是党的法宝,这是我们党的干部都耳熟能详的,但对于其中的深刻寓意却缺乏深究,以致出现了“拿着海龙王的法宝不会用”的问题。加强学习是提高对统一战线的认识、认同的重要途径。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必修课,将中国革命历史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营养剂,系统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效解决对统一战线的认识、认同问题。

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凝聚起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首先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从一开始谋求的就是全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最大共同利益,从一开始开展的就是人民幸福、民族解放的最大运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最大公约数的新思想,《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第一次把“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写进统一战线性质,就是要求新时代统一战线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进。

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有人认为统战部是二线部门、统战工作是二线工作,因此开展统战工作精神不够振奋……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点出了统一战线中的一些模糊认识和错误做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实践表明,统一战线团结联合工作从来不是孤立、空泛的,从来不是游离于党的中心工作之外的,统一战线在革命的实践中凝心聚力,同时又通过凝心聚力推动中国革命发展。党的十九大发出了新时代的胜利宣言,强调这个新时代是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时代,是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是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新时代。因此,新时代统一战线必须牢固树立“统战+”理念,在“三个服务”中凝心聚力,又通过凝心聚力去共同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

必须改进作风、加强调研。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实践表明,调查研究是统一战线明确工作对象、科学工作策略、优化工作手段、创新工作思路、实现凝心聚力的奠基工程。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又是通过调查研究不断调整统战工作对象和范围,丰富和发展统战工作理论,使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发展。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统一战线更需牢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嘱托,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大兴调研之风,争创“一线”工作部门,走出机关,到一线、到现场,多调研、广调研、深调研、实调研、细调研、准调研,练强调研基本功,通过调研争创一等工作,实现大团结大联合。

必须落实大统战格局,壮大工作力量。坚持党的领导是统一战线的根本原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凝心聚力的实践表明,统一战线坚持党的领导,必须要求加强党的建设,壮大党的工作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需要实现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更需壮大新时代统一战线的工作力量。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强调统战工作是全党的工作,必须全党重视,大家共同来做,强调坚持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牵头协调、有关方面各负其责的大统战工作格局,形成工作合力。新时代统一战线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落实大统战工作格局,切实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统战力,让全国各级党组织和9000多万党员成为统一战线名副其实的生力军、主力军,使统一战线凝聚共识、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猜你喜欢

新民主主义革命聚力革命
我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女中央委员
凝心聚力谋跨越 砥砺奋进启新程
中国共产党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
继往开来,聚力前行
完美 聚力未来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凝心聚力 再创辉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共党校建设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