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建工”背影
2020-03-12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如今,再读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我不禁潸然泪下。我的父亲是六建集团的第一代职工,记忆中的父亲常常不在家,作为一工区负责人的他大部分时间都吃住在工地,留给我的时常是一个远去的背影。长大之后,父亲常常给我讲述工程建设的故事,慢慢地,我才对父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从父亲的讲述中,我了解到通过第一代“六建人”的奋勇拼搏。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我被“建工精神”深深打动,但真正让我深刻体会到这种精神力量,还是在我参加工作后。
20世纪80年代初,我进入六建工作,身边有不少曾经和父亲共过事的同事。他们对父亲的评价几乎一致:工作上雷厉风行,对团队的日常管理非常严格;生活上贴心细致,常常与工友们打成一片。“要向老师傅们虚心求教,勤学苦练,才能练就真本领,才是一辈子受用的。”带着父亲的叮嘱,我进入四工区二队当了一名电工。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真实的工程现场,工作远比我想象的要辛苦很多,一天下来的疲惫,让我的退缩情绪“爆发”。我请求父亲帮我调动到轻松一些的岗位,父亲却铁面无情,“不吃苦哪里能学得真本事?年轻人要多向老师傅们学手艺,更重要的是学精神”。父亲的话让我陷入了沉思,我决定静下心来,干好本职工作,练就真本领,不辜负父亲的期望,更要对得起自己的人生。就这样,经过两年的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我以优异的成绩提前半年出徒,成为了一名合格的电工。
暮年时的父亲多次跟我讲起他曾参建的某项重大工程,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接到建设任务时,我们都很兴奋,更加自豪,这是党中央对我们的充分信任,单位抽调了最好的机械设备、最优秀的管理团队和各工种的精兵强将,进驻到工程中。”从基础挖槽、结构施工,到房屋封顶、内部装修,面对近乎苛刻的质量要求,父亲和团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只要施工达不到对方质检人员的要求,就必须立即返工重做。急难险重任务面前,父亲和团队没有丝毫退缩和怨言,整个团队不约而同放弃了休息……就这样,父亲和团队度过了无数个难忘的日夜,最终按期保质保量交付了工程,得到了业主方的高度肯定和赞扬。
在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也将企业精神实质融入到实际工作中。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六建集团接到上级命令,负责在小汤山建设北京市第一家专门治疗“非典”的临时性传染病医院。当时我已调到六建集团物业分公司工作,面对艰巨的任务,我毫不犹豫地加入到工程建设的后勤保障工作中。我们每天要向小汤山施工一线运送早中晚餐近千份饭菜,并负责每天21个宿舍区的消毒任务。我每天凌晨开始备菜,然后与消毒组的同事前往宿舍基地消毒,中午前赶回食堂帮厨。项目上的施工人员只要有生活上的需求,无论白天还是黑夜,我们都尽全力满足。每个人都将自身的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这与老一辈六建人的示范教育是分不开的,从他们身上,我领悟到了一种精诚团结、迎难而上的不竭动力,这种精神也促使和感染着我不断成长与成熟。
90年代初,我入党提干,开始负责基层党务工作,就愈发想要把老一辈六建人的工匠精神和不屈不饶的革命意志传承下去。为此,我坚持理论学习,始终在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执行上级党委的各项决策部署;在岗位工作上,将上级党委的精神同本单位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指导日常工作。多年的不懈努力,让我收获了些许成果——在集团党建创新演讲比赛中获奖,多次被评为六建集团物业分公司优秀党员,我的文章也刊登在集团公司党建创新汇编丛书中。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对父亲最好的慰藉,更是我继续前行的动力源泉。
我和父亲两代人在不同的时代与企业共同成长,近一个甲子的轮回,我们父子俩见证了北京建工人的执着与坚守。我将像爱护家人一样爱护企业,做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和传承者,在岗位上建功立业,将“建德立业工于品质”的企业精神一代代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