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山瑶”得名及大瑶山茶业的古今兴衰

2020-03-12莫金山莫宇宁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茶山茶业茶叶

莫金山,莫宇宁

(1.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南宁530006;2.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瑶山王茶业有限公司,广西金秀545799)

茶山瑶是中国瑶族的一支,世居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据2010 年11 月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茶山瑶共有12 547 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2%。

茶山瑶语属于侗水语支,接近侗语。据笔者研究,茶山瑶脱胎于湘西侗族,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茶山瑶的祖先从湘西出发,跟随“岳家军”追剿曹成叛军来到广西桂林、贺州,又进入湖南郴州、江西吉安泰和县、广东南雄珠玑巷。其后,从广州辗转到广西梧州、平南、蒙山、荔浦、修仁和象州等州县,最后进入金秀大瑶山居住。茶山瑶十二姓中,最早进入大瑶山的是苏、陶、金、莫四姓。其中,苏姓始祖苏灵公至迟在南宋高宗建炎乙丑年(1145 年),已在大瑶山生活了[1]。但是,这个族群如何演变为茶山瑶的?“茶山瑶”名称来历如何?这些问题,直到目前仍未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一、“茶山瑶”名称的来历

茶山瑶自称为“拉咖”,其他民族称之为“台仙”“钳兜”“吉虽”“金倒”。汉籍则写“在山瑶”“寨山瑶”等,意为“在山上建村立寨的瑶人”。总之,在近代之前,它没有一个统一固定的名称,其含义也不明确。

茶山瑶先辈在从广东进入广西的梧州、桂平、平南、蒙山、荔浦等地时,围绕大瑶山而居。因宋朝官府和社会对大瑶山茶叶的大量需求,官府雇请民工进山开荒种茶。

这群湘西侗人在大瑶山里种茶的初始情形,现无史料明载。不过,从他们的原先居住地理位置可得窥探,苏灵公是迁居大瑶山种茶最早的一批,居住在“押步村”。

2018 年夏,在苏灵公的后人苏远忠的引导下,笔者从今金秀村溯“九押冲”而上,在崎岖小路上不断攀爬,步行约一个小时,来到早已废弃的“押步村”。现场情景令笔者产生疑惑:这里地势狭窄,仅可容五六户家庭居住,海拔在千米以上,地无三尺平,重山叠嶂,光线不足,树木荫森,属于“不适合人类农耕”的地方。苏灵公为什么卜居于此?田地在哪里?生活资料如何解决?他为何不选择在河谷宽大的地方建村立寨?这些问题令笔者疑惑不解。

然而,笔者又看到这样的情形:此地周围都是泥土肥沃厚实的山地,植被茂密,雨水充足,便于种茶,而不便于开田种稻。苏灵公的后人苏远忠说:“我们的祖先原来是种茶为生,而不是种田的。”此语为笔者释疑。人们常言“高山出好茶”,为了便于种茶,苏灵公只好居住在高山狭谷之中了。

侗族传说,其祖先从广东先迁到梧州,其后来到“茶寨乌柏树”[2]。这“茶寨”是“茶山村寨”的简称,应是指金秀大瑶山。

他们所种的茶叶,一部分经桂林、兴安灵渠进入湘江、长江,运输到杭州,另一部分从蒙山县运到达梧州,最终到达广州。他们以茶业为生活的主要来源,出售茶叶后,从市场购回粮食等生活用品。

南宋后期的四十多年,蒙古军队不断南下攻打,南宋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已无力顾及茶叶的生产、运输和销售,大瑶山的茶业衰落了。苏灵公的子孙于是顺溪水而下,来到较为宽阔平坦的地方建村立寨,即今金秀村,从事稻田耕作。

由于他们祖先长期在山上种茶,所种茶的山,被称为“茶山”。金秀茶山瑶民间所藏的道经《还愿洪门太疏意者牒榜》记:“大明国广西道桂林府修仁县西乡淳化里茶山洞上秀村新安社。”[3]219这“茶山洞上秀村”就是金秀村,这“新安社”就是该村不远处的一个社庙。

历史文献中,最早记录茶山瑶文化现象的,当数清嘉庆年间修《广西通志·诸蛮一》:“修仁境东自晓村而南,皆猺所居。又有秀里、金峒诸猺,不与民同。其称谓,父曰大,母曰业,兄曰勒备,弟曰勒鸡,子曰农推,女曰农交。”这些语言称谓都是茶山瑶用语,现今仍用。所谓“秀里、金峒诸猺”,就是“金秀瑶”的简称,但也没有言及“茶山瑶”这个概念和称谓。

光绪二十四年(1898 年)修的《永安州志·猺獞》记载“猺有剃头、长发、过山三种”。历史上茶山瑶、花蓝和坳瑶均有蓄留长发的习俗,故称“长发瑶”,又称“长毛瑶”。“剃头”和“过山”,皆今“勉瑶”。此书也未提及“茶山瑶”名称。

1928 年,中山大学科学考察队进入大瑶山调查,他们所写的《采集广西瑶山报告及请辟瑶山为学术研究所意见书》中说:“徭人依言语、服饰之不同,而别为五族。有定居者三族,曰寨山、曰花蓝、曰正瑶。尚有两族,一曰板瑶,一曰山子,居无定处。”[4]队员之一的任国荣先生所写的《瑶山两月观察记》一文写道:“大瑶山瑶族分为长毛瑶、寨山瑶、花蓝瑶、正瑶与板瑶。”[5]其中,“寨山瑶”就是“茶山瑶”的谐音字。“茶山瑶”的名称已呼之欲出。

1936 年费孝通、王同惠著的《花蓝瑶社会组织》一书,将金秀瑶族分为“茶山瑶、坳瑶、花蓝瑶、盘瑶、山子瑶”,至此“茶山瑶”才得“正名”,但费先生也没有指明其含义和来源。

二、大瑶山茶业的历史影响及其衰落的原因

大瑶山处于桂中偏东,今金秀瑶族自治县是其主体部分。乘坐飞机从空中俯瞰,它犹如一颗绿宝石镶嵌在桂中大地上。

大瑶山的气候特点是雾气天多,温暖多雨,湿度大。年平均气温17℃,年日照时数为1 268.6 小时,年平均降雨量为1 500~2 100 毫米之间,年雨季集中在4 月中旬至9 月中旬,相对湿度为83%左右。金秀大瑶山是广西最大的天然林海,森林覆盖率达87.3%,是广西中部最大的水源山,是有名的“天然绿色水库”。山上植被广阔,每年蕴藏着24 亿立方米的水量。夏日,在广西中部各县可谓赤日炎炎,人们脱衣光膀,尚觉酷暑难受,但在金秀大瑶山里却凉风习习,清爽宜人,晚上睡觉还得覆盖棉被。

大瑶山地形呈东北、西南走向。山高、坡陡、谷深,地势由边缘向中心大幅度拔高,山脊明显多向,一般在海拔1 000 米以上,1 200 米以上的山峰有10多座,最高峰圣堂山,海拔1 979 米,是广西中部最高山峰。金秀大瑶山地处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性过渡地区,地质、地貌、气象等自然条件特殊而复杂,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在植物资源方面,金秀大瑶山高等植物有200 科715 属,1 751 种,平均每平方公里有植物种类0.83 种,密度居桂中地区各大林区首位。

这种气候特点对茶叶的生长极为有利,为茶叶优异天然品质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高山出好茶”,中国名茶大多产于高山大川,大瑶山所种的茶叶也一样。

中国是茶树的故乡,是野生大茶树发现最早、最多的国家。据考证,中国饮茶不晚于汉代[6]。唐代饮茶风气兴盛,民众喝茶成癖。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一书,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专著,被誉为“茶业百科全书”。

金秀大瑶山历史上并无县治,长期为修仁、象县、平南、蒙山、桂平等五县所分辖。以管辖瑶村之多少论,则以修仁为最多,平南次之,象县更次之,蒙山、桂平的较少。

由于大瑶山优越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在唐代大瑶山边缘已产名茶。《茶经》之八记载:“(茶树)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此“象州茶”,“其味极佳”,成为岭南最具有代表性的茶叶之一。在陆羽《茶经》里,当时的岭南广西茶叶,仅有“象州茶”得记入其中。

这里所言“象州茶”,就是广西象州所辖的大瑶山部分区域所产的茶叶。历史上,象州管辖大瑶山西部山区。民国时期修撰的《象州志》记“本县境内,皆可产茶,以色香味三者言之,实不让各地各种……其特佳者,中平乡有青山茶,色黄绿,味香滑。大樟乡有东温茶;徭山中有徭茶,色微红,极促消化,隔夜而味不变”。此处所指的“青山”“东温”“徭山”等地名,昔为象州所管,1952 年以后则属今金秀瑶族自治县境内村落和地名。

唐代在大瑶山的山脚下已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住。明代苏睿《广西郡县志》记:“修仁县,旧属桂林府,本汉荔浦县地。吴析置建陵县,梁立为郡。隋初省郡,复为县,属桂州。唐贞观初,于县置六州,寻废州,复为建陵县,长庆中改修仁县。宋熙宁中,省入荔浦县。元丰初置,元明因之。”[7]

唐长庆元年(821 年)在大瑶山的山脚下已设置修仁县,但是不久又作废置,说明此时的修仁县人口尚不很多,政治经济地位不明显。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 年)以后,修仁县的建置才稳定下来,而且一直管辖大瑶山北部和中部的诸多村寨,直到1952 年金秀建成立自己的县域和县治为止。

贡茶,是古代进奉给朝廷皇室饮用的茶叶,至迟唐时已立。《新唐书·地理志》记唐代贡茶有17 州之多,派官督办,定期进奉。宋太祖时,指定福建建州产的“北苑茶”等,作为朝廷的贡茶,于是有“北苑天下第一茶”之誉。

在宋代,“修仁茶”是广西最著名的土特产之一。宋代是广西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广西茶叶兴盛时期。由于北宋朝廷实行茶政“禁榷”政策,即只能官府专卖,不许民间交易,否则论罪。《宋史·食货志下》记:“凡民茶折税外,匿不送官及私贩鬻者没入之,计其值论罪。”因此,全国许多地区的茶业生产受到压制。广西僻在南疆,朝廷并不实行“禁榷”。宋哲宗即位时,御史安惇弹劾王子京实行“禁榷”抑民,朝廷于是决定“桂州修仁等县禁榷皆罢”(《宋史·食货志下》)。由于罢禁,广西的茶业发展兴旺起来。《宋会要·食货志》记,广南西路产茶之地有融水、临桂、灵川、兴安、永福、古县、修仁、荔浦、宾州等,每年产茶9 万多斤。这里所说“修仁茶”“荔浦茶”,主要是指金秀大瑶山茶叶。

《宋史·食货志下·茶下》记载,“天下茶皆禁,唯川峡、广南(今广西)听民自买卖”“熙宁五年,时远方若桂州修仁诸县、夔州路达州有司皆议榷茶,言利者踵相蹑”。此“利者踵相蹑”,说明修仁茶产量大,收购茶叶的客商人多,获利多。这就大大提高了修仁茶地位,使其迅速传名。以下列举宋代一些人士的诗作和记载对修仁茶传名情况作进一步阐述。

邹浩(1060-1111 年),北宋朝后期人,自号“道乡居士”,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曾任兵部侍郎,一生刚正,敢于直谏。宋徽宗时被贬昭州(今广西平乐县),亲口品尝“修仁茶”,赞不绝口,写《修仁茶》诗云:

其一

味如橄榄久方回,初苦终甘要得知。

不但炎荒能已疾,携归北地亦相宜。

其二

岭南州县接湖南,处处烹煎极品谈。

北苑春芽虽绝品,不能消鬲御烟岚。

其三

龙凤新团出帝家,南人不顾自煎茶。

夜光明月真投暗,怅望长安天一涯。

邹浩又作《张纠惠吴洞簦》,诗云:

茶选修仁方破碾,簦分吴洞忽当筵。

君谟远矣知难作,试取一瓢江水煎。

北宋初期,太平兴国三年(978 年),宋太宗遣使至建安北苑(今福建省建瓯市东峰镇),监督制造一种皇家专用的茶,因茶饼包装上印有龙凤形的纹饰,就叫“龙凤团茶”,二十饼重一斤,价值黄金二两。

邹浩说,“修仁茶”味如橄榄,先苦后甜,可以与贡茶“龙凤”“新团”相媲美。此茶不仅能解渴,还能当药治病。他感慨自己遭贬岭表广西,却预料之外得品尝人间极品。好友张纠惠、吴洞簦来访,他就碾茶款客。他还想打包带回北方,馈赠亲友,让大家共同品尝分享。他感叹这么优质的茶叶生长于边僻蛮荒的广西,真是“明珠暗投”,太可惜了。

由于邹浩宣传,修仁茶开始闻名。中国的名茶可谓多矣,其中如有一种是“修仁茶”,其首功当来自邹浩。

李纲(1083-1140 年),号“梁谿先生”,福建邵武人,历官监察御史、兵部侍郎、尚书右丞、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侍郎(宰相),著名抗金领袖人物,一生多次被贬。高宗建炎二年(1148 年),李纲被贬岭外,从湖南到桂林、阳朔、象州等地,作《饮修仁茶》诗:

北苑龙团久不偿,修仁茗饮亦甘芳。

夸研斗白工夫拙,辟瘴消烦气味长。

江表露芽空绝品,蜀中仙掌可同行。

从容饭罢何为者,一碗还兼一炷香。

在李纲眼中,修仁茶之美,不仅可以与福建北苑所产的宫廷贡茶“龙团”相比肩,还可以与四川蒙顶山所产的名茶“仙掌茶”相提并论。江表(江南)所产茶叶不过是空有“绝品”之名,饭后喝上一碗“修仁茶”,简直赛过神仙。

郑刚中(1088-1154 年),婺州金华人,登绍兴进士甲科,著名诗人,累官四川宣抚副使,抗金名臣,《北山集》收有他“谏和书”4 篇。他在被贬封州(今广东封开县)时,作诗《予嗜茶而封州难得,有一种如下等修仁殊苦涩而日进两杯》。绍兴十二年(1142 年),郑刚中因“忤秦桧”,被贬封州,过着贫拙的生活。从诗中可知,修仁茶有“上等品”和“下等品”之分。封州少有好茶,有一种茶味与下等的修仁茶相似,特别苦涩,但郑刚中嗜茶,仍“日进两杯”。可知,郑刚中对修仁茶的品味是相当的了解。

孙觌(1081-1169 年),号“鸿庆居士”,常州晋陵人,进士出身。曾任侍御史,召试中书舍人,翰林院学士。绍兴二年(1132 年),孙觌因盗用军钱除名,羁管象州。他在象州时写了不少诗篇,其中《饮修仁茶》诗云:

烟云吐长崖,风雨暗古县。

竹舆赪两肩,弛担息微倦。

茗饮初一尝,老父有芹献。

幽姿绝媚妩,著齿得瞑眩。

昏昏嗜睡翁,唤起风洒面。

亦有不平心,尽从毛孔散。

此诗大意是,孙在象州期间,在劳作微倦,睡意昏沉炎时,有一老父送来一壶修仁茶,气味“幽姿媚妩”。他饮后心清气爽,意志风发,睡意消失。

李光(1078-1159 年),号“转物老人”,越州上虞人,南宋四名臣之一,累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绍兴二十年(1150 年),他被贬琼崖儋耳。不久,复归,在“北渡已过梅花岭”时,作《饮茶歌》:

卢仝七碗吃不得,我今日饮亦五六。

修仁土茗亦时须,格韵卑凡比奴仆。

客来清坐但饮茶,壑源日铸新且馥。

炎方酷热夏日长,曲蘖薰人仍有毒。

古来饮酒多丧身,竹林七子俱沉沦。

李光说,唐代的卢仝(卢照邻的嫡系子孙),嗜饮茶,写过《饮茶歌》。卢仝能一次喝七碗茶,我李光虽比不上他,但也能喝五六碗。修仁茶虽好,但必须依时摘取,过了时节味道就差远了。喝酒伤身,喝茶益人。

李光在韶关梅岭能喝到修仁茶,郑刚中在封州喝到“修仁茶”,这说明南宋时期“修仁茶”在广东各地有很大的市场。

范成大(1126-1193 年),号“石湖居士”,平江府(今江苏苏州)人,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知广南西路静江府(今广西桂林)。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 年),他在桂林作《食罢书字》诗:

甲子霖涔雨,东南湿蛰风。

荔枝梅子绿,豆蔻杏花红。

扪腹蛮茶快,扶头老酒中。

荒隅经岁客,土俗渐相通。

范成大自注“蛮茶出修仁,大治头风”即“修仁茶”能治头痛病。一个“蛮茶”,道明此茶是大瑶山生产的。

周去非(1134-1189 年),字直夫,浙东路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孝宗淳熙(1174-1189 年)初,曾在静江府(今广西桂林)任职,东归后于南宋淳熙五年撰《岭外代答》,详记广西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生活习俗。

《岭外代答》“食用门”,记录修仁茶的制作工艺和价值:

“靖江府修仁县产茶,土人制为方銙。方二寸许而差厚,有‘供神仙’三字者,上也;方五六寸而差薄者,次也;大而粗且薄者,下矣。修仁其名乃甚彰。煮而饮之,其色惨黑,其味严重,能愈头风。古县(今广西桂林永福县——引者注)亦产茶,味与修仁不殊。”

周去非说,修仁茶分上品、次品和下品三个品种,上品是“供神仙”,味道最好,“其名甚彰”。其说修仁茶还能“治愈头风”,此与范成大所说相符。

张栻(1133-1180 年),号南轩,四川绵竹人,官至吏部侍郎,一生主要从事教育,主管岳麓书院教事,从学者达数千人,初步奠定了湖湘学派规模,成为一代学宗。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 年),他随郑少嘉到湖南各地收求贡品,作《从郑少嘉求贡纲余茶》诗云:

贡包余壁小盘龙,独占人间第一功。

乞与清风行万里,为君一洗瘴云空。

茗事萧疏五岭中,修仁但可愈头风。

春前龙焙令人忆,知与故人风味同。

张栻说,修仁茶生长在萧疏五岭中,不仅能治愈头风,其味还与福建省北苑所产的“龙团茶”和福建政和县所产的“龙焙茶”(二者皆朝廷贡茶)相同,愿与朋友们共赏识。张栻认同周去非、范成大所说修仁茶能“治愈头风”。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 年),金人南下,攻陷北宋的首都汴京,北宋灭亡。康王赵构得以幸免,建炎南渡,在临安(今杭州市)建都,史称“南宋”。

南宋与金国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宋朝失去中国北部山河土地,政治经济中心南移,广西的地位比之前代顿时重要起来,朝廷于是“置广西提举茶盐司”来统管广西的茶政和盐政。为了应付南宋朝廷的军事政治以及统治阶级的腐朽生活的需要,南宋朝廷给广西订立了许多租税和贡物。如《宋会要辑稿》“食货二九”记载:“宋绍兴三十三年(1162 年),广南西路产茶叶九万零六百八十一斤,其中计昭州立山县七千五百斤。”即立山县茶叶产量7 500 斤(旧秤,十六两为一斤),占广南西路贡茶总量的12%。清嘉庆年间的《永安州志·田赋部》记:“宋,租税有谷、帛、金铁、齿革翎毛也,茶盐也……”“立山”在何处呢?《明史·广西土司一》记:“藤峡、府江之间,为力山。力山之险,倍于藤峡。”藤峡是浔江桂平一段,又称“大藤峡”。府江是指桂江流经平乐府属的一段江面,又称“抚江”。蒙山和大瑶山正好处于府江、藤峡之间,因此“力山”当为“立山”之谐音误写字。

查《读史方舆纪要》“广西二”和其他史志书可知,立山县为唐武德四年(621 年)所设,县境在今蒙山县,当时隶于荔州。乾元元年(758 年)设蒙州,领县三(立山、纯义、东区)。宋熙宁五年(1072 年)废蒙州,以东区、蒙山两县并入立山县,隶昭州。明洪武十八年(1385 年),废立山县为立山乡。

立山县的茶叶生产于何处呢?刁光全先生考证,立山县“茶山”来自两处:一处是蒙州(治今蒙山镇新联村)北部的茶山,称为“州北茶山”;另一处在蒙州或永安州的西部今金秀瑶族自治县忠良乡、金秀镇东部等地,称为“州西茶山”[8]。清嘉庆年间修撰的《永安州志》卷十二“物产”记“猺茶,出自大山间”可证。1996 年夏,笔者在金秀瑶族自治县忠良乡土县屯考察时,在离村不远处看到一块石碑,上写“永安州西至界碑,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 年)立”。此地是蒙山县(永安州)的西部边界的证据。这块石碑现收藏在金秀瑶族博物馆。

《永安州志》卷二“舆地部”记载:“茶山,在州西四十里,绵亘深远,林箐丛郁。迄西皆猺人盘踞,西江水源出此。”这条史料说,在永安州西部四十里有“茶山”,这里“绵亘深远,林箐丛郁”,从这茶山“迄西皆猺人盘踞”,这完全符合我们对金秀大瑶山地理和民族分布的认识。

由此可知,此“茶山”所指应是今金秀大瑶山北部的山地。这里每年承担宋朝官定输送茶叶任务。这些茶从蒙山、修仁起运,经桂林灵渠,进入洞庭湖和长江,运输到南宋首都临安和北方地区。

邹浩、李纲、郑刚中、孙觌、李光、范成大、周去非、张栻等人生活的年代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初期高宗、孝宗两朝之间。从宋宁宗之后,有关修仁茶的诗文减少,或不见于世。上文所引《宋会要辑稿》“昭州立山县七千五百斤”,也是宋绍兴三十三年(1162 年)之事,其后也不见此类需求的记载。这说明,南宋后期修仁茶衰落了。这与南宋后期的战乱有关。

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 年),蒙古军队大举南下,此后的40 多年,宋蒙(元)进入长期的战争状态,南宋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无力支持大瑶山茶业,又因大瑶山距杭州路程太远,运输费用太高,朝廷停收“大瑶山贡茶”。

此后大瑶山茶业虽衰落了,但并不完全消失,只是种茶的规模缩小了,由原来的“官营”,变为“民营”,由“官茶”变为“民茶”。

明朝洪武年间,茶与盐是官府垄断经营的行业,严禁私贩,违反受刑。洪武三十年六月,驸马都尉欧阳伦坐贩私茶,事发赐死。官府用茶叶与西部民族地区进行“茶马互市”。这种严控制度,对全国的茶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对各地的好茶,明廷仍持贡奉之制。《明史·食货志一》载:“其上供茶,天下贡额四千有奇,福建建宁所贡最为上品。”此书记其他产茶之地,共有22 种。广西、贵州因所处边远,不需贡茶,但要征钞,每年是1 183 锭银。

因广西不用贡奉茶叶,且不在“禁榷”范围之内。明代广西茶业又大量的发展起来。当时产茶区域,从万历《明会典》卷三十七“茶课”所记的情况看,明代广西各府州都产有茶,产量较大的是桂林府的临桂、兴安、义宁,柳州府的象州、宾州,庆远府的思恩,浔州府的贵县,平乐府的恭城、修仁,南宁府的宣化,梧州府的岑溪。这里所说的“象州茶”和“修仁茶”,主要是金秀大瑶山的茶叶。

清代大瑶山外部人口大增,人地矛盾突出,又有一批瑶人进大瑶山居住。随着大瑶山的人口逐渐增多,他们在耕地种稻之余,利用大瑶山自然优越条件和历史传统,种茶出卖,茶味很好。

清道光年间林光棣撰《修仁县志·物产》记:“修邑春茗颇佳,猺茶有味甜如糖汁者,宋邹浩有美修茶诗。东坡‘草茶诗’,非君子,殊不尽然。”苏东坡诗《鲁直以诗馈双井茶次韵为谢》中曰“草茶以双井为第一”,即江西修水县双井村出产的“双井茶”,是“天下第一茶”。林光棣认为不可信,不是君子之言,修仁瑶山甜茶那才是真的好茶。

1839 年,林则徐在广州主持禁烟,在“虎门销烟”之后,为降低战争风险,曾提出“以茶抵烟”的策略,他以钦差大臣、湖广总督的身份,下令大量收购茶叶,“修仁茶”于是被征运广州。其后,他的禁烟遭到投降派恶意攻击诽谤。1840 年底,林则徐被革职待罪,写《庚子岁暮杂感》:“幸饮修仁水,曾无陆贾装。通江知蒟酱,掷井忆沉香。椎结终无赖,羁縻或有芳。茹茶心事苦,愧尔颂甘棠。”[9]汉初,陆贾曾两次出使南越,说服赵佗改换服装,臣服汉朝,对安定汉初局势做出极大的贡献。林则徐于此处用典,其意是说:我在广州主持禁烟,虽无陆贾的业绩,迫使英夷臣服,但人们却歌颂我有美政遗爱(甘棠),我深感惭愧。庆幸得喝甜美修仁茶,但我内心却是苦楚的。

清同治年间,桂林人士梁八、梁九两兄弟进大瑶山腹地金秀四村购茶,一个月间就收购到“黄茶三百担”,获取很大的利润,引起瑶人中的不法之徒的眼红,持弩半路拦截抢劫,将梁八射死,抢走货物[3]404。客商一个月间仅在金秀、白沙、六拉和昔地四个村就收购到“黄茶三百担”,这说明清同治年间金秀的茶叶产量不少。

民国《平南县志·物产》记:“茶为日常饮料,本县所产之茶,以……罗运白牛茶,罗香龙军茶,为著名,味香色清。”此“白牛”“龙军”两村今皆在金秀县域内。清嘉庆年间修撰《武宣县志·物产》记有“猺茶”,上引《浔府府志·物产》也记有“猺茶”。

由上可知,所谓的“象州茶”“修仁茶”“蒙山茶”“平南茶”“桂平茶”“武宣茶”,主要部分出产于大瑶山山脉。

可见,金秀大瑶山的茶业自唐代开始,历两宋、元、明、清,一直延续不断。宋代邹浩、李纲、郑刚中、孙觌、李光、范成大等人,皆为朝廷重臣,有的位居首辅,阅历丰富。张栻和周去非则是有名望的学者。林则徐曾任湖广总督,禁鸦片钦差大臣,官至一品,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修仁茶得到这些人的赞扬,说明修仁茶确非凡品。像这样的“点赞”,在中国的茶文化历史上极为罕见,这是金秀茶业的荣耀,也是它的历史资源优势。

由于“湘西侗民”(“伶人”)世代居于金秀大瑶山里种茶,他们善于种茶,喜欢饮茶,历史长久,茶叶是其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为了分清他们与其他瑶族支系的区别特征,近代人们遂将之称为“茶山瑶”。

既然有如此,那么大瑶山的茶业为何又难以发展,成为名茶呢?这有如下的原因。

其一,上述所列宋、清两代九位名人所吟颂的“修仁茶”诗篇,散落各人的文集里,收寻不易,查阅不便。清初汪森编《粤西诗载》《粤西文载》二书,收录汉晋至明末历代文人所写广西诗文,是后世学者研究广西地方文化最丰富资料汇编。但此二书也仅收孙觌和张栻的两篇诗文,其余未能收录,影响了世人对“瑶茶”的整体认识。

其二,“宋贡瑶茶”仅存在于南宋初期高宗、孝宗两朝,其后因战争影响,“宋贡瑶茶”停止收购。时间不长,影响不大。

其三,广西僻在祖国南疆,历史上交通不便,文化落后。广西自秦始皇征岭南,置三郡,汉文化始得传入。三国吴人薜综称广西:“山长水远,习俗不齐,语言各异,重译乃通。民如禽兽,长幼无别,椎结徒跣,贯头左衽。长吏之设,虽有若无。”[10]这种现象在其后历史中,并没有多大改变,广西历来被中原人士视为“瘴疠之地,贬谪所居”。在大瑶山里所立的茶叶,被称为“蛮茶”“猺茶”,令人生畏恐惧。只在贬官谪居岭南,亲口品茶时,才惊喜不已,赞叹不止。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里,要让“瑶茶”扬名,确实勉为其难。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金秀茶业的发展及当前面临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传统金秀茶业的衰落,金秀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为发挥大瑶山自然条件的优势,发展县域经济,曾从外地引进优良茶种5 万多公斤,在县内广泛种植。20 世纪60 年代前期,县内开辟了青山、东温、罗运、和平、金田等14 个茶场,金秀茶业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文革”时期,为贯彻“以粮为纲”的方针,茶场大多数被解散,茶树遭铲除,改种粮食。改革开放后,在20 世纪八九十年代,金秀茶业又得到恢复和发展,种植面积有所增加。但是,当时人们更重视灵香草、八角、绞股蓝和药材的种植,每年的茶叶仅有数万斤[11]。

近十多来,金秀瑶族自治县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山内乡镇重点发展茶叶产业”的工作思路以及“山内人均一亩茶”的工作目标,茶业有较大的发展。2016 年末,全县茶叶种植面积5.54万亩,全县10 个乡镇中有8 个乡镇种植有茶叶,主要栽培品种有福云六号、福鼎大毫、金秀野生茶、石崖茶等品种。2016 年,全县茶叶产量达405 吨,已成功注册了“香哩歌”“瑶缘”“瑶家树”“圣堂山”“瑶中瑶”“瑶源红”等茶叶品牌商标。其中,“香哩歌”红茶获2018 年广西农业厅等单位授予“十大好茶”,在2015 年中国茶叶学会组织的第十一届中国名茶评比中获一等奖,金秀茶业渐渐有了起色。

但是,放眼广西乃至全国,金秀茶业仍然名声不大,困难重重。笔者查看最近二十年来出版的十几本茶文化著作,其中不泛权威、大型著作,如中国茶叶博物馆编著《话说中国茶》、罗军编著《中国茶典》等书,所列的“唐代名茶”50 种、“宋代名茶”90 种,以及所列现今中国诸多名茶中,既无“象州茶”“修仁茶”的记录,也没有“金秀瑶茶”的痕迹。

据查,浙江西湖龙井茶于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才“开始种植”,安徽黄山毛峰茶“兴于明代隆庆年间”,福建武夷山的乌龙茶是“明末清初开始研制”[12],云南普洱茶是元代才形成,明代万历年间才定名为“普洱茶”[13]。现今广西的名茶有贵港市覃塘区的“烘青绿茶”、凌云县的“白毫茶”、桂平市的“西山茶”、苍梧县的“六堡茶”等。这些茶叶品牌,其历史都不如“瑶茶”久远,大都源于清代,有的只有几十年创制史,都缺乏历史名人赞许,但是却名声显赫,每年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一现象值得深思。

当今金秀茶业之所以难以发展壮大,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原因。其一,茶园分散不集中,企业规模小,未能形成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金秀瑶族自治县10 个乡镇中有8 个乡镇种植有茶叶,这种茶户林立的局面,不便于全局统筹,不利于生产环节的管控和机械化生产,难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其二,缺乏先进技术经验指导。茶业是高科技的农业项目,从选地、播种、育苗、种植、护理、施肥、采摘、加工等环节,十分讲究技术经验,否则难以制成上品好茶。而金秀茶户缺乏的正是先进的技术经验,他们所用的仍然用老祖宗留传下来的经验手艺,产量不高,加工不精,还停留在粗茶阶段。其三,缺乏进入市场的能力。金秀茶户所产的茶叶,大多自产自销,目前金秀茶业缺乏营销策略品牌,市场影响力还不够大。茶叶产业要发展壮大,打造品牌尤为重要。如“荔浦芋头”因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的热播而家喻户晓,这一经验也值得借鉴。

如何恢复和承续“宋贡瑶茶”,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现代条件下发扬光大,为金秀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作贡献,是摆在当地政府和广大茶农面前的一大课题。

猜你喜欢

茶山茶业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返乡,闯出茶业一片天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快乐茶山行
茶山谣
万亩茶山 十里飘香
贵州茶业大事记
香喷喷的茶叶
茶业新星——“冷泡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