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文化”视阈下统一战线文化认同研究

2020-03-12刘晓潇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精神文化

刘晓潇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山西太原030031)

在“大文化”视域下,统一战线力量凝聚与维续之根源,在于其所依托的意识形态与文化样态的和合性。一方面,要通过对统一战线存在发展之“合理性”与“必然性”的思想认知与心理感知,增进各领域成员对党的统一战线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持久认同。另一方面,要通过增强对统一战线所依托的观念价值系统的自觉与自信,培育多样性社会成员在价值理念取向上的“一致性”,达成各领域成员由文化共识向文化信仰的递进,从而激活统一战线最深层次的力量源泉。

一、文化认同的基本语义

(一)何谓文化认同与信仰

讨论文化认同与信仰,首先应摸准文化的命脉。理论界对“文化”的诸多界定中,“人文教化活动及其成果”的中国式表达最为接近文化的本质,即文化本质上就是人类对自身作为一种独特生命形态的叙述,是人类运用思维能力(包括感性的和理性的)对客观世界进行认知、解释和映射的成果,由此人类得以摆脱荒蛮无序的自然状态,创造出一种富于美感、道德感和秩序感的存在方式,使自身从根本上区别于并优越于其他物种。换言之,相对于在物质实体层面的呈现方式,包括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在内的观念系统和价值系统才是文化的实质形态,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以及人类内部一个族群区别于其他族群的根本特质。文化认同与信仰,即人类及其族群内部对其特有的观念系统和价值系统的感受度、认知度、接受度和作为度,感受、认知、接受和作为的程度决定文化认同的程度,文化信仰是最高程度的文化认同。

作为人类社会的共同创造,文化是超越时空的,这是对文化最纯粹的解读。但基于地域、民族等诸多方面的客观差异,文化仍然被研究者放置于东方与西方两大时空框架下去解构,并界分出东西方文化在其发展样态上的多样性,由此东西方国家及其人民对本土文化的感知度、认同度、接受度和作为度也有了差别,即文化认同及信仰上的差别。从文化的发展脉络来看,其发端处都在于对宇宙万物之起源、存在和指向的终极思考,但在主导思考路径的文化意志和文化纹理上,东西方国家(特别是中国与西方国家)确实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中国人的文化是崇尚和平的文化,奉行中庸的理想人格。在多样文化相汇时,善于融合,不偏颇、不怨尤,尚调和、主平衡,使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1]。在中国,虽然对传统的固守导致中华文化自我革新的能力相对失调,但一以贯之的、以现实关怀为终极指向的观念系统和价值系统作为文化流变整合的基础模本,使得中国社会拥有了五千年传承不绝的文化精神和文化信仰,也为中国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彰显“中国特色”、凝聚中华民族合力、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提供了思想源头上的可能性。

(二)何谓中国“大文化”

相较于其他古老文明体系的悲剧性坍塌,中华文明的谱系保存得尤为完整。中华文明自尧舜禹时代发韧,历经夏商周及其后几千年未曾间断的历史演进,形成了博采众长而又自成一体的文明特性。尧舜禹时代口口相传的“公、德、孝、敬”之文化基因,经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碰撞争鸣,再经秦汉时期统治者的强力整合,最终锻造了一整套以儒家思想为主干、外合于宇宙生成规律、内合于道德良知心性、经世致用内圣外王的观念系统和价值系统。

这套观念系统和价值系统基于“宇宙万物生化于‘一’且复归于‘一’”的整体思维,基于“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基于“天人合一、协和万邦、和而不同”的和合理念,基于“民胞物与、惟德是辅、修齐治平”的生命关怀,基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内省意识,解释并改造世界的基本逻辑。这铸就了中华民族融道德性、包容性、整合性、现实性和开放性等为一体的文化气质和文化伦理,成为中华人文精神之根、民族信念之基和国人安身立命之所依。五千年未曾间断的文化积淀,使得关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所有命题,都能够而且必须在一以贯之的文化传统中被审视、对照、阐释和论证。

作为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命题之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及其所依托之政治发展的道路理论制度体系,都具有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天然联系和历史逻辑。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王朝、设立相对完整的政治制度体系,到汉武帝将改造后的儒家思想定于一尊并以之主导国家政治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再到隋唐宋元明清历代封建王朝的演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以儒家思想为基底。可以说,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建设就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统文化建设。及至近代,西方文化的冲撞介入,才使得中国古代社会这种政治与文化两位一体、共生共长的发展模式开始分裂,加之先进知识分子的批判与继承,最终在政治动荡和文化启蒙之后分化出政治与文化发展的双重路径。然而,经过“向西方学习”甚至“全盘西化”的滥觞,国人终于意识到,完全割裂传统、脱离既有价值系统的革新模式只会使中国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情境下,中国共产党担负起在批判性地继承传统和有甄别地学习西方的基础上,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使命,并成功地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因此,包括统一战线在内的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战略、政策、制度,都富含中国政治传统与文化传统的优秀价值理念因子,只有将其置于中国历史文化的特定语境下才可能作出完整的、合理的和有效的解读。

二、文化认同的内容构成

在中国政治社会语境下,文化认同教育所倚恃的文化内容,即以华夏文明为基底、融合各地域各民族文化要素形成的历史悠久、内容丰厚、个性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这一文化体系主要由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部分组成。

优秀传统文化,源于古代先贤对宇宙生成规律的感知和现实社会生命的审视,最早、最完整地叙述了天、地、人三者共生并派生出的各种微妙联系,这种感知、审视和叙述在尧舜禹时期积淀萃取出“公、德、孝、敬”的文化基因,并以此为血脉发酵贯彻了数千年来以“道义伦理”为鲜明特质、以“修齐治平”为突出意志的文化存续。经历过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经历过秦汉时期推明孔氏、表彰六经、儒法合流,传统文化最终在国家政权介入下以儒家思想为主流意识形态稳定下来,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整合“道法自然”的道家、“兼爱非攻”的墨家、“法术势相合”的法家等思想而成的本土文化系统。这一文化系统的内核基质是“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廉、忠、孝、悌、节、恕、勇”,贯穿其中的伦理精神是“注重和谐、包容内敛、经世致用、人文关怀”,这些内核基质和伦理精神经由当代形势的演化,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念源头。

革命文化,是以传统文化为孕育土壤、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为实践主体积淀而成的文化样态。它萌芽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期,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丰富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时期,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的时代诉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之一。革命文化的核心要义,是在“天下为公,天下大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舍生取义,精忠报国”“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自强不息,革故鼎新”等传统理念基础上形成的革命精神,如红船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吕梁精神、太行精神、右玉精神、大寨精神、西沟精神、大庆精神、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革命文化以一种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姿态,上承优秀传统文化,下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依托,以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为传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社会和谐民主法治为归向,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构建起来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前沿,立足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具有与时俱进、健康向上、丰富多彩、包容开放的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在当代,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集中体现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倡导。

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了“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文化认同教育,就是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为依托,坚定统一战线各领域成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与自信。也就是要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增进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夯实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一致性”基础。统一战线的凝聚力来源于多样性基础上的“一致性”,而人类社会的多样性首先体现在价值理念的多样性上,多样性的社会成员在价值理念上的客观差异是必然的,只有经过一致的文化体系熏染和浸润之后,才有可能在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形成大体一致的基本观念,这种“一致性”正是统一战线的力量源泉。文化“超越了时空与个人心理,形成一种社会文化环境,对人们产生同化作用,使他们在作出某种评判时具有共同的道德标准,为他们的价值观、审美观、是非观和善恶观涂上基本相同的‘底色’,也为他们认识、分析和处理问题提供大致相同的标尺。这种一致的认同感进而化为能够维系社会和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2]。因此,以本土文化的先进价值系统和观念系统来达成多样性社会成员在思维逻辑、伦理精神、价值理念上的一致性,正是文化认同教育的最高目标。

三、文化认同的价值兑现

文化认同是最为核心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源发性因素,也是统一战线最深层次的动力源泉。“作为具有高度复杂情感和心理的社会性存在,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对主流文化价值观念和价值观念外化形式的认同,往往使人们对特定的主流文化产生情感与心理上的共鸣和依赖,因此不但能够从特定的主流文化中获得性情的陶冶和精神的滋养,而且能够获得稳定的精神归属感和心理安全感,并从中汲取更强大的精神力量”[3]。

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统一战线的内部构成也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新时代统一战线不但在主体范围上具有了空前广泛性,而且工作对象正在“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由‘体制内’向‘体制外’延伸,由‘大众化’向‘圈层化’演化,由‘现实人’向‘虚拟人’转换,由‘国内’向‘国际’拓展”[4];加之异质文化与西方意识形态的冲击渗透,新时期统一战线凝心聚力任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这样的形势下,通过重构中华文化信仰系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在统一战线各个领域加强文化认同教育、激活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动力源泉,已经成为历史和时代的双重课题。统一战线在中国的存在巩固发展,既有其特定的政治属性,更有其特定的文化属性。进入新时代,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以及“大统战”工作理念的确立,使统一战线的文化属性得以凸显,增进政治共识与文化认同,将政治的刚性力量与文化的柔性力量整合成中华民族的整体凝聚力,已经成为统一战线更高层次上的时代使命。正是在这个层次上,文化认同与信仰的力量将呈现得更为有效、更为彻底、更为深刻。

“当统战工作呈现出一种‘在文化’‘有文化’‘用文化’‘是文化’的‘雅’的状态时,无疑会大大提高统战工作的吸引力,把严肃的思想政治引导和理论教育寓于丰富的文化活动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实力在世界舞台上的再度展露,中华文化的传承、转换与创造也越来越受世人瞩目。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国际国内多个重要场合多次谈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优秀价值理念被阐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共同价值,成为中国治国理政的重要方略和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指针。文化软实力在提升国家形象与综合实力方面意义重大,人们在这一层次上已基本达成共识。目前,这种共识主要是基于对传统文化效用和功能的理性认知,对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人文积淀与经世致用的价值系统、对于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的历史定位与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中的价值定位,国人仍未找回失落的自觉与自信。

文化要在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历史使命中充分发挥作用,需要达成由文化共识向文化信仰的递进。冯骥才先生有言:“文明是一个民族的终极追求,缺乏文明的社会就如同暴发户,缺乏文明准则、文明底线、文明自律,一定会丑态百出;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享受文明无疑是最美的,也是人们的终极梦想;正因此,文明堪称一个民族复兴的关键。民族复兴的终极指向,应该是文化的复兴。”[6]一个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信仰的民族所能形成的凝聚力,具有包括宗教信仰在内的任何其他信仰力所不具有的深度、厚度和广度。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价值信仰,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有着文化信仰的民族。正是在这样的层面上,强化文化认同教育、以文化认同增进政治共识,成为新时代统一战线助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途径。

猜你喜欢

精神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虎虎生威见精神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精神灿烂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以钉钉子的精神打好环保持久战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