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文化在警察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2020-03-12叶奕翔黎洁英
叶奕翔 黎洁英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是警察文化的核心,也是警察职业教育的重要方面。我们应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转化创新,应用于警察职业教育,推动公安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概念:文化与传统文化
汉语“文化”一词,最初意为“以文教化”,《易·彖上》:“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讲用“人文”去“教化”天下,突出了文化的塑造作用。文化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文化,指群体的观念、行为形成的复合体。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说的就是这一种:“文化或文明(culture or civilization),从广泛的人类学意义上讲,指的是全部的复合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在内。”[1](P1)狭义的文化,是指高雅的、卓越的智力与艺术活动及其成果,通常是凝聚在经典作品之中。雷蒙·威廉斯在《关键词》中所说的“文化”(culture)的第三个含义,就是指狭义的文化:“用于描述智力方面、尤其是艺术活动方面的作品与实践。这个含义最晚出现,也是现在最普遍的用法。”[2](P76-80)本文所用的是广义的文化概念。这种意义上的文化,作为群体的观念、行为的复合体,“群体”可以是一个民族、一个企业、一个行业,等等;外延则可以是一部作品、一个仪式、一套习俗……文化可以传承,这种传承可以是言传身教、耳提面命,也可以是耳闻目染、润物无声。
传统文化也常被称作“国学”,“国学”是近代出现的一个称呼,二十世纪初章太炎等人率先使用,[3](P1)但是“国学”强调的是“学术”,所以我们使用更为宽泛的“传统文化”一词。本文所论的“传统文化”,指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积累、形成的观念、行为的复合体。其核心是价值观,其功能是塑造作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探讨传统文化在警察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二、综述:理论与实践
这部分对传统文化在警察职业教育中的应用情况,从理论研究到实际做法,做一个简要的综述。
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探讨传统文化在公安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如张荣靖、郭鹏飞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公安院校学生警魂铸就问题研究》[4],孙大爽的《传统文化与警察院校大学生修养》[5],赵昂、王艳平的《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公安院校学生思想教育新思考》[6]等。2019年9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举办了“优秀传统文化与公安专业人才培养”论坛,来自全国各地公安院校的专家专门就此展开了交流和讨论。其二,探讨传统文化在在职警察的素质建设中的作用,如尹瑾的《论传统文化与人民警察的人文素质》[7],张鹏飞、李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警察素养——以儒警文化为例》[8],彭建勋的《借鉴传统文化塑造人民警察职业精神》[9]。其三,探讨传统文化在警察文化(也常被称为“公安文化”、“文化软实力”等)建设中的作用。这一类与前两类有交叉之处,但是由于使用“警察文化”这样的概念,其论域就更为宽泛,所以单列一类。这一类的成果最多,如张宇的《论传统文化与当代警察文化建设》[10],提出传统文化可以与警察核心价值观、警察精神文化、警察制度文化以及警察业余生活相结合。胡和平、罗维的《关于公安文化软实力研究的探讨——兼谈传统文化对当代公安文化建设的启示》[11],认为“忠”、“仁”、“勇”、“公廉”这四种传统文化精神完全可以对接当代公安文化的建设。此外还有一批学位论文,如苑晓星的《传统儒家文化对现代公安文化建设的启示》(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陈长征的《武德文化与警察职业道德建设》(河南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吴晖的《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当代警察文化建设》(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等,都属于“古为今用”的模式,探讨从传统文化中挖掘资源,应用于警察文化建设。
实际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公安院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举办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公安专业人才培养”论坛上,笔者了解到,传统文化在公安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已受到广泛重视,相应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也在积极探索中;其二,在警察培训中设置传统文化专题。近年来,公安机关纷纷在民警培训研修中作出了这类安排。如:江西九江市公安局委托浙江大学开办的优秀民警素质提升培训班,其中就有“国学智慧与传统文化”。[12]广西贵港市公安局委托湖南大学开办的专题培训班中,开设《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生》课程。[13]笔者所主持的广东警官学院“广东公安文化強警创新团队”也研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警察素养”专题,自2017年以来,团队骨干教师先后在广东警官学院、广东省公安厅主办的各类民警培训班中讲授,受到培训单位和受训民警的肯定;其三,把传统文化引入警察文化建设和警队管理中。深圳市公安局在这方面做了不少探索,我们的团队曾进行过实地调研。早在2017年,深圳市公安局政治部就出台了《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推进公安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对传统文化引入警察文化建设做了部署,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实施‘文化强警’战略的巨大推动作用”,“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公安文化的有机融合、双向促动,建立起与深圳公安承担的责任与使命相匹配,满足民警对传统文化需求的文化建设新格局”。该局举办的相关文化活动,对于增强警队凝聚力、丰富民警文化生活、提升个人修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福田分局、交警支队、龙岗分局,我们都直接而深刻地感受到了深圳公安强烈的归属感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以上总结起来就是三个方面:关于传统文化与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关于传统文化与在职民警素质提升的理论研究与培训实践,以及关于传统文化与警察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可见,传统文化进入警察职业教育,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探索都受到了广泛重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现实问题。
三、个人修养、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传统文化在警察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上文所述三个方面可以各自形成一个论域,分别进行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可以从“警察职业教育”的视角来整体把握:我国公安院校的学历教育,既是普通高等教育,也带有明显的职业教育色彩,尤其是公安专业;在职民警培训,属于职业生涯不可或缺的继续教育,职业特色自不待言;警察文化建设,是要发挥“文化”在警队建设、管理中的作用,也可以说是一种教育,即所谓“文化育警”。
传统文化在警察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看:个人修养,职业道德,职业能力。
个人修养层面,是指传统文化在普通个体修身养性方面的作用。前文的举例,很多就是在这个层面上的。“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生”这样的讲题,不仅可以用于警察培训,也可以用于其它行业的培训。“中国文化概论”这样的课程,不仅在公安院校,在别的院校也可以开设。一定程度的传统文化修养,无论对从事什么职业总是有益的,这点毋庸多言。此外,现代人面对各种压力,向传统文化寻求帮助成为一种选择。目前,亚健康已是警察行业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工作的性质使得警察面对巨大心理挑战,身心调适尤为重要。琴棋书画、诗词曲赋绝不是附庸风雅,而确实是调节身心的有益方式。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人生哲理以至养生知识,对于身心调整也确有一定的帮助,在与参加培训的民警的交流中,我们也发现民警有这方面的需求。
职业道德层面,指传统文化在培育警察职业道德方面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无论儒道释,都有很强的道德感。所以,谈道德的时候,传统文化有着极为丰富的资源。综述“理论研究”中,大部分就是从这个角度来开展的。这当中最重要的,是把传统文化与“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道德,包括职业道德,本身就是文化的一个部分。而任何一种文化,其核心都是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几千年来一直在影响着、引导着中国人,成为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这种影响力可以助力于警察职业道德教育,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格修养,涉及到“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表述和故事,实在是数不胜数。我们的工作,是要结合时代、现实,进行发掘、阐释、转化,使警察职业道德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
职业能力层面,指传统文化在提升警察职业所需要的某些能力方面的作用。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这都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领域。以下试举例说明。
例如,传统武术早已广泛进入了警务技能战术的训练中,苏州市人民警察培训学校甚至还研发了“太极拳与柔性执法”的训练课程,以应对警务人员面对无理纠缠、而又不宜使用武力的局面。
再如,把传统文化引入戒毒工作中,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熏陶、人格感化作用,有人称之为“文化戒毒”、“精神戒毒”,很多地方已有所尝试。广东省河源市公安局的陈兴德警官主创的“传统文化戒毒新疗法”,在2015年获得首届广东省公安创新大赛银奖,并在全国作经验介绍。
又如,借助传统文化做好治安管理工作。当前的中国,处在一个大转型的时期,由传统农耕文明的熟人社会向现代工业文明的陌生人社会转型。费孝通所说的“乡土中国”的社会学特征,还广泛地存在于中国社会。只要对今天的中国社会做一番调查分析,就不难发现这种乡土性。且不说广大农村,即以城市化程度较高的珠三角而论,当地人坚守着岭南文化的种种习俗与传统。大量的外来人口则带来其家乡的传统,并以聚居的形式把这些传统坚持下去。在珠三角的核心地带顺德,笔者曾亲见,当地人搬进新居后,差不多整个村子被来自四川的人口所租住,成为类似于海外“唐人街”的“四川村”。在这里,他们坚守着家乡的习俗与传统,找到归属感。基层警察为了工作需要,甚至不得不学会一些简单的四川话。而在广州市海珠区上涌村周边,则形成了以制衣业为核心的“湖北村”,与顺德的四川村相比,湖北村的社群形态另有特点,但是坚守传统则一样,传统不仅带来归属感,而且在维持行业内部秩序中也发挥作用。相比于经济的转型,社会转型、思维方式的转型无疑更为缓慢、滞后,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如前所述,本文所理解的“文化”,就是指观念、行为的复合体。因此,如果警察、特别是基层警察能够基于对传统文化(包括亚文化)的理解,而较好地把握“乡土中国”的价值取向、思维模式、人际关系、处理矛盾的方式等等,就能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特别是在调解纠纷、预防犯罪、治安防控以及侦办团伙犯罪案件等方面。举例来说,在很多文化中,“复仇”是一个道德使命,中国文化亦是如此,传统文化关于“复仇”形成了复杂的观念系统,有的时候复仇的道德压力超过了法律的震慑力量,使得复仇者不顾一切,以暴制暴也屡见不鲜。《礼记》中说:“父之仇,弗与共戴天。”这是传统主流文化的说法,民间文化(或曰“传统亚文化”)的说法是“有仇不报非君子”,这个观念的影响很深远,所以很多中国读者在阅读《哈姆雷特》时,就很不能理解哈姆雷特的犹豫,觉得不可思议。所以,在预防此类恶性事件时,要把法律和道德结合起来考虑。正如费孝通所说,礼和法都是用于维持秩序的规范,所不同的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文化本来就是传统,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14](P54-55)今天,传统的效力即使不是更大,也是相当重要的一股力量,是应该借助的。有的地方在警务实践中做了这方面的探索,如福建省上杭县稔田派出所。[15]一位来自广东山区的年轻派出所长则以其亲身经历向笔者描述:理解传统,理解乡民的观念、行为模式对于基层所队的工作是如何重要。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所说的“理解传统”,绝不是一味屈从传统,更不是以“礼”代“法”,这点下文再稍作展开。总之,理解传统,透过文化把握观念和行为模式,是警察的一种职业能力。这需要对传统文化有较好的认识。新时代的警察,尤其是领导者,需要形成这种“文化自觉”,这也是警察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
以上略举数例,说明传统文化在提升警察职业能力方面的作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公安业务也涉及不同方面,警种业务各有不同,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领域,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去进行深入探索。
四、问题与对策
传统文化在警察职业教育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人们已在理论和实践上作了多方面的探索,也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
其一,传统文化与现代警察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把传统文化引入警察职业教育,要避免生硬的“对接”、机械的比附、空洞的说教。尤其是在职业道德层面上,无论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应用,都容易出现此类问题,最后流于空洞苍白的说教。所以,理论研究要选好切入点,做深做细,讲深讲透,真正切入到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精髓部分,并和警察职业道德有机结合,而不是重复一些众所周知的“道理”,这无疑对研究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在实际应用中,则要把传统文化、职业道德、日常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方面,我们留意到香港警察的“关公崇拜”,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关公崇拜”本是中国民间文化现象,当然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现在俨然成为了香港警察文化的一个部分,香港警察在晋升、结婚、退休、重大案件侦破之时,往往郑重其事地举行拜关公仪式。[16]其中的含义当然比较丰富,不过有一点,即价值的传承。仪式中没有任何说教、口号,但起到了很强的价值导向作用。中国民间的关公崇拜中包含的“勇”“刚”“正”“廉”等价值追求,契合了香港警察的价值观。有人认为“香港警察崇拜关帝,奉关公为警员的模范,正是在弘扬一种理想人格的力量”。[17]
在教学中,则要深入浅出,对传统文化有深刻理解和精深研究,对警察职业也有充分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选择好切入点,不求面面俱到,但求独到有效。同时,对于公安院校在校学生的课程和在职民警的培训课程,应有所不同,有针对性。前者应该注意原典的解读,后者更侧重实际工作中的案例解读。
其二,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在警察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传统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我们相信,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入能切实提高警察职业教育的质量。但是我们却不能盲目夸大传统文化的作用。即以本文所述三个层面而论,传统文化有助于个人修身养性,却也不是一试即灵、包治百病的。应避免盲目跟风、极端复古、娱乐媚俗,如果传统文化变成一门生意,就更容易出现这些弊端。传统文化是警察职业道德的重要资源,却不能替代制度的作用,“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现代性价值,仅靠道德说教也是不够的。传统文化在警察的日常工作中可以提供帮助,但是警察工作的主要武器是法律,道德、传统是辅助手段。同时,不仅要发挥传统的正面作用,也要认识、避免传统的负面作用,尤其是那些与法治精神相冲突的观念,上文所述“理解传统”即为此意。如梁漱溟所说:“中国人的生活,既一向倚重于家庭亲族间,到最近方始转趋于超家庭的大集团;‘因亲及亲,因友及友’其路仍熟,所以遇事总喜托人情。你若说‘公事公办’,他便说你‘打官话’。法治不立,各图侥幸,秩序紊乱,群情不安。”[18]总之,我们应该重视传统文化在警察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同时也应审慎区分精华与糟粕、正面作用与负面作用,并恰如其分地予以评估。
其三,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这方面的表现是理论与实践脱节。重视传统文化在警察职业教育中的作用,这是共识,理论文章也写了不少,但是如何在实践中真正把这作用发挥出来,却仍然是一个问题,这在公安院校的学历教育、在职民警培训中都可以看到。这涉及到公安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在职民警培训体系的宏观设计。另一方面,实践走在了理论前面,如前所述,在“文化育警”、“文化强警”的理念下,公安机关在借助传统文化提升警察的个人修养、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方面做了不少实践探索,但是缺少这方面的理论总结。总之,在传统文化与警察职业教育的关系上面,我们应大力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