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2020-03-11胡斌鑫侯来琴

教师·中 2020年12期
关键词:反馈机制教学信息

胡斌鑫 侯来琴

摘 要:文章以高职院校为研究背景,分析了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存在的评价时效性不佳、运行缺失有序性等问题,对此提出了评价体系构建策略:建设特色化评价体系、有机整合多元评价理念、有效采集教学信息、完善评价与反馈相关机制,以此全面增强评价体系的实效性与运行能力,促进高职院校教师获得良好发展,发挥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评价理念;教学信息;反馈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7-03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35-0098-02

教师评价体系功能表现为两种:奖惩性、发展性。两种评价体系在方法与视角上存在本质区别。奖惩性评价体系,评价结果更关注激励与惩罚,以此提升教学质量,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此种评价体系具有一定考核性质,给教师带来了心理与精神的双层压力。发展性评价体系,有助于提升教师参与各类本职工作的积极性,减少了考核体系的强制性,有益于增强教师的专业技能,促进教师全方位发展。

一、评价体系应用现状

(一)评价时效性不佳

高职院校构建的发展性评价机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高职院校评价体系中,专业指标对应的是教学质量。然而,实际运行期间,未全面体现专业评价的优势,造成专业指标呈现出滞后性,难以顺应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二)评价运行缺失有序性

专业评价相关机制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极易影响专业评价工作的有序运行,主要表现在三个层次:

(1)高校构建的专业评价体系较为关注校园外部评价,比如社会、高中校园等,较少针对校内开展全面的自评,难以全面呈现高职院校的真实情况。高职院校专业性自律约束程度不足,专业评价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尚未达到评价标准,专业评价措施不规范,存在专业自评主动性不佳现象。

(2)高职院校行政导向给专业评价带来了一定的干扰,如相关部门颁布的專业规范与条例,影响着专业评价与范围的实施效果,难以发挥评价机制对专业发展的整体推动作用。

(3)专业评价流程缺失,部分民间学术办学单位,在开展发展性教师评价时,缺失必要的法律支持与指导,造成评价指标与结果失真,难以有序开展对应评价。

二、构建策略

(一)建设特色化评价体系

1.体系搭建

运行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期间,应评价的项目有:年终考核、教学考核管理。其中日常考核管理应作为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的关键内容,这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日常管理行为规范性。人资管理活动为各个项目的有序实施提供了支持与指导,各教学分支部门应以教师队伍为核心,加强本职部门工作的监管,达成共同协作效果,以此保障各项目工作的有序落实。针对技术类人才采取的培养机制,应给予其更多的实操训练,打造实践为主的校园风气,以此带动学生对操作能力的关注,发展特色化校园文化,彰显发展性评价体系的运行优势。

此外,相关管理人员,应将校风校纪、文化建设等元素,融合于评价机制中,加强评价体系的文化建设,为教师评价融合特色化理念。校风校纪对应的核心思想为自律、团结友爱、上进心等主题,对应的发展性评价项目为按时打卡、师生互动、业余时间的充分利用,以此从教师的任职态度、教学责任心、业余时间学习三个角度,综合开展教师专业性评价,促进教师的专业性优质发展。高职院校应借助教师的多维度评价流程,保障教师三观的正确性。大多数高职院校提倡的教学理念为“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也可以借助日常考核评价机制,督促教师开展实践性课程。

2.指标设置

高职院校实施的发展性专业评价体系具有较为繁杂的分支结构,程序建设较为烦琐。为此,高职院校评价管理人员应以多方面因素为出发点,开展评价元素的设定,以期在评价体系各级指标中投入更多精力,保障专业分配投入与产出两者的平衡关系。一般情况下,专业投入:产出=2∶1。专业产出项目有专业在市场经济中具有的竞争力、学生学习能力、学术发展趋势、社会效应,此四项内容占据专业整体结构的70%。专业投入表现为教师培养、校园建设等方面,占据专业整体结构的30%。

在研究期间,以专业综合竞争力、学生学习能力两个方面为重点,继而开展学术发展趋势、社会效应的产出分析。评价体系针对四个专业产出项目,在实际配置期间,应遵循的评价比例为,专业竞争力∶学生学习能力∶学术发展趋势∶社会效应=4∶3∶2∶1。在评价体系中,针对教师专业能力开展的评价流程中,师资队伍整体质量较为关键,相关评价项目有师资队伍质量、教师辅助设施、教学资源有效性,三者之间的评价占比为9∶4∶2。学生招生与就业的比例是评价专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一般竞争力的最佳比例为招生∶就业=1∶1。针对专业发展能力给予评价机制,应参考专业发展趋势∶课程发展趋势∶科研发展进程=4∶2∶2,按此比例设置相对应的评价流程。

(二)有机整合多元评价理念

评价理念包括质量评价、数据评价两种。两种评价理念在有效融合期间,应重点突出质量评价的重要性。在开展数据评价期间,较为关注的应是教师自评,同时运行学生学习效果、教学监督、管理者参与、同专业多校对比等评价项目,以此展现评价项目的多元化,实现评价客观因素的统一落实。在开展质量评价期间,应借助相关信息技术,以教师人群为目标元素,建设电子档案,提高评价主客体的交流能力,提升评价结果的真实性。

完整统计教师工作量,开展教师技能养成机制:开展弹性制定工作量,包括教学任务、科研进度、社会服务项目等方面,有条不紊地落实,发挥评价体系的应用价值。然而,公共服务项目应为固定值,不可轻易调整与置换。教师应参照岗位基础性工作任务,在保障完成的基础上,开展二级教学任务的实施。依据教师任课科目予以分类,确定其岗位职责,将各级教学任务细化至教师基层教学队伍中。例如,将课程改革任务归属于课程教授负责人,把专业课程建设的教学任务,分配至专业授课小组等,以此全面落实发展性教师专业评价,发挥其实质作用。由此发现:教师发展性专业评价项目包括专业建设、课程调整、学生思想指导、技术研发与服务等方面,具有人才培养的思想倾向。

与此同时,针对年度考核设定基础性评价指标,比如开展师德师风评价制度,以此规范教师行为。教师发展性评价项目包括基础工作任务完成进度考核、二级教学任务完成与落实情况考核。教师在完成基础项教学工作时,应依据二级教学任务开展学习、专业建设、课程调整等工作,依据其工作完成情况,给予其发展性专业评价,配置相适应的绩效机制与薪酬比例,以此彰显发展性教育专业评价的运行作用。

(三)有效采集教学信息

开展有效的信息采集工作,以此全面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科学配置信息来源的权重系数,尽可能地发挥信息内在价值与作用。针对各类信息资源,应采取多种信息采集与整合方式,这有助于提升信息的应用价值。在高职院校校园信息采集能力逐渐增强的背景下,以网络化教学建立的信息监控平台,有效提升教学信息采集的综合效益。在采集性信息平台建设期间,全面优化发展性教学评价的运行成本,以人才培养为评价发展宗旨,逐一制订各级项目的评价内容,包括教学活动、学生疏导、行政落实、后勤保障等方面。

在制订各部门的评价标准时,为发展性专业评价提供多种运行便利,具体包括考核标准依据、发展性评价理念等。借助信息技术,完成相关评价信息的分类与整合,为发展性评价结果的精准性提供保障。借助监控平台,实时有效获取相关评价信息,以此校验考核评价结果的准确性,达成任务明确、权责清晰、相互制约与发展的评价目标,有效提升评价效率,保障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彰显发展性教师专业评价体系的运行价值,为教师技能发展提供技术辅助,帮助教师明确职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四)完善评价与反馈相关机制

在发展性教学评价模式建设期间,应依据教学质量数据与实际采集的相关信息,加强评价程序的完善与规划,提升评价结果的反馈能力,为师生提供真实、全面的评价结果,促进教师自我调整,提升教学设计的可行性,为学生打造更具适应性的课堂,保障教学质量。借助教学质量的评价分析结果,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创设教师双师形象,并将此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的核心目标。在此期间,对教师能力提出了多维度要求,具体表现为较为扎实的理论学习体系、知识输出的教学技能、指导学生三观形成的塑造能力等。借助教师职业性规划与提升,为社会提供优质人才。

此外,高职院校的授课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实践引导教学技能,以此保障实操课的有序落实,提升学生相关专业的实操能力。为此,高校应针对教师实操能力开展相关评价,采取實操模拟考核、实验流程演讲等模式,以此掌握教师的实操能力。并科学统计实操课程的落实情况,分别从教学项目、实验讲解、模拟操作流程时间、模拟结果现象、实操训练收获等方面,收集教师对实操课程的落实程度。针对学生评价、教师考核两方面数据,综合反馈教师实操课程的落实结果,并将相关数据逐一展示,提升教师对自身实操课程的正确认知,使其深入开展实操课程,发挥评价与反馈双程序应用的综合价值。

综上所述,将发展性教师评价流程应用于高职院校,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有助于彰显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应用价值。在构建评价体系期间,应全面关注评价体系的运行能力、评价流程的可操作性等因素,保障评价体系在高职院校中发挥其指导性作用,推动教师教学与管理双方面能力的有效提升,保障高职院校教职工管理工作处于有序发展状态。

参考文献:

[1]吴 湘.关于高职院校发展性专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9):26-27.

[2]苏 丹,喻忠恩.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职教论坛,2018(11):75-80.

猜你喜欢

反馈机制教学信息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语文课堂效益
大学生课程考试反馈机制的研究
高职数维专业教学信息平台建设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