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职院校“德技并修、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0-03-11彭翠

教师·中 2020年12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彭翠

摘 要:新时代,建立“德技并修、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校发展的重大课题,也是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文章从高职教育的问题入手,经研究提出筑牢思政育人主阵地、树立正确的德才观、坚定职业信念、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六方面的对策,建立“五位一体”教育联动体系和育人模式,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参考。

关键词:德技并修;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4-29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35-0007-03

十八大以来,国家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高职教育迎来了改革发展的机遇期。高职校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承载,探索建立“德技并修、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培養忠诚于国家要求,适应于社会需求,具有强烈的职业精神和强大的核心竞争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实现高职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

一、高职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一)高职德育缺少“关怀道德”

十八大以来,高职校普遍存在的重技能轻德育的现象得到有效改善,高职德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促进了高职校毕业生基本素养的提升。但是我们必须看到,高职德育存在表面化、形式化、教条化问题,侧重学校组织、教师策划、学生参与,忽视受教育者作为生命本体的需求与感受,缺少对学生的“关怀道德”。《2018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46%的学生认为“与辅导员或班主任接触时间太少”,师生间基本沟通缺失,教育形式与教育目的呈现严重的不对等关系。当下,以70后、80后为主体的教师群体,如何解读赏析00后,因材施教,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如何让德育从外向式体验走向内在的价值驱动?“关怀”是最好的给予与鞭策。

(二)高职德育凸显“文化贫血”

引导学生学习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是教育的使命与责任,也是加强校园德育的重要法宝。近些年,高职校积极探寻育人的方式方法,力求用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学生的信仰追求、价值取向、道德品质、文明准则。2018年上半年,笔者向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驻青高校的600名在校生和400名毕业实习学生下发“高职校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调查问卷”,收回在校生问卷548份,毕业实习学生问卷358份。通过调查,我们看到,85%以上的学生认为学习传统文化很有必要。75%以上的高职学生没有读过四大名著,不了解《红岩》《林海雪原》等红色经典故事,几乎没有读过鲁迅、茅盾、巴金等现当代优秀作家的作品。钱穆先生指出,“如果一个民族,对自己过去的历史一无所知,那么其族人对民族也不会有深厚感情,更不会为之而奋斗牺牲。这个民族最终也将无法在世界立足”。高职学生文化底子薄、内涵不足、自信不强,已成为影响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

(三)高职技术技能教育缺少“中国心”

进入新时代,实现强国梦,中国智造需要“中国芯”,中国人才需要“中国心”。对辅导学生参加全国技能大赛的高职校教师进行随机调查,大部分的教师表示辅导学生参加比赛时会告诉学生此次大赛在同类大赛中的重要地位,对学生个人提升、就业有什么帮助,可以获得多少学分,有什么评优奖励和物质奖励。被问及“有没有从国家需求、社会需要、集体荣誉等层面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正面引导”时,多数教师表示没有提及。对参加全国技能大赛的学生进行随机调查,针对“参加比赛的原因和动力是什么”(多选)这一问题,答案选项排在前三位的是,被要求参加比赛的占90.6%,希望挑战自己的占81.3%,觉得取得荣誉容易找工作的占80.5%。教师作为特殊的职业人,对学生这一新生代群体的影响力之深远无法估算,要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播种爱国因子与智慧。高职教育既要培养学生实现强国梦、创造“中国芯”的能力,又要点亮学生的“中国心”。

(四)高职产教融合缺少“工匠精神”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实现现代职业教育目标的基本路径。在现实中,高职技术技能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三:一是产教融合合而不融,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停留在签约、订单式培养等层面,企业参与动力不足,产教融合尚未深入推进。二是“证”“能”分离,相关部门重视的及学校组织学生费力考取的技能证书与社会实际技术要求脱节,技能证书缺少含金量。三是“教”“学”脱节,对接的产业日新月异,而教学资源陈旧落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华为12年的深度融合,为高职产教融合树立了典型范式。办好现代职业教育,需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发挥职业育人的优势,更需要高职校发扬“工匠精神”立足高远,深耕细作,精益求精,做好引企入教,以教促产,做真做实做深做强产教融合的时代课题。

二、新时代高职校“德技并修、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把舵育人方向,筑牢思政育人主阵地

高职校要提高政治站位,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明确社会责任属性。高职校不是简单的教育培训机构,是国家教育阵地,是播种希望的地方。教师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种,而是国家建设、文化传承的夯筑者、使命担当者。因此,高职教育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加强顶层设计,确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体系,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建立以思政理论课为核心、优秀传统文化为本源、公共基础课为基础、专业教育课为支撑、学生活动为抓手“五位一体”的思政教育联动体系。优化育人资源,全力打造思政教育联动育人模型,实现思想先导、德技并修、内外同修,多载体、多渠道、全方位、全过程地推动校园意识形态思想政治工作。

打造思政品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思政育人有抓手,看得见,能落地。创建好“名师示范课堂”,打造精品教师育人团队;推进“工匠精神进校园”,激发学生创造力,提升其职业信心;创建“宣传+”品牌团队,推动新思想、新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班级、进生活;创建思政数字平台,打造学生时间投入兴趣点;创新师生沟通渠道,建立常态化对话互动机制,让价值观教育有关怀、有情怀、有温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汲取育人智慧,树立正确的德才观

高职校要传承文化智慧,强化同向认知,筑牢传统文化育人主阵地。古往今来,在对人才的培养、选拔与考核中,都把贤与能、德与才作为首要考核标准,如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教育思想;荀子的“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周礼》中官员考课的“八成”“六计”,施教的“六德”“六行”“六艺”;张伯苓“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办学理念,美国杰出教育家吉尔曼的教学实践。贤与能、德与才相提并论,无所偏废,都充分论证了传统教育中德技并修的重要传承与意义。“德”是立身之本,“才”是立业之基。高职校要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培养学生“德技并修”的同向认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德才观,塑造受欢迎的美好品格,筑牢传统文化育人主阵地。

启动文化育人工程,传承文化基因,推进文化精髓进校园。打造一校多品工程,构建传统文化主阵地。举办文化育人大讲堂,弘扬文化精髓;开展汉字文化节、阅读节、诗歌节活动,展现文化之美;开展百日晨读活动,让文化学习成为必修课。启动一生一长工程,建立考核考评机制,培养学生一技之长。学生可以选择文化兴趣方向或技能方向,组成兴趣组、文化社团,合作完成第二课堂团队学习成长项目。

重视养成教育,建立校园礼行规范,营造校园文明新风,让学生践行礼仪,认知礼仪精髓,引导学生知行合一,树立崇尚礼规的秩序观念和自律自勉的精神追求。让文化传承的基因在校园里成为星星之火,让学习成为高职校园备受关注、备受尊崇的现象,让热爱学习的学生获得荣誉感和自豪感。

(三)以优秀企业文化为引领,深化内涵建设,坚定职业信念

高职校要善于运用企业文化和生动案例,让教学理论立体化、色彩化、图像化,让教学形式更具吸引力、感染力。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也是社会文化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挖掘企业文化精神,有助于校园德育与技能教育的有效融合,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发掘企业资源优势,用优秀的企业文化点亮校园,让工匠精神照亮人心,让竞技学习成为校园时尚,成为港湾学院育人的重要特色。受优秀企业文化的影响,学校成为交通行业典型示范院校、国家骨干高职校。

开展职业精神强基行动,启动工匠精神进校园育人工程,加强职业精神培育。要发挥属性优势,提炼企业文化案例中的精神元素、文化基因,确立德育目标、编写德育辅导读本;建立技能大师特聘教授制,聘请优秀技术能手担任学校特聘教授、专业技能教授;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坊,指导学生参与实践实训;建立特聘导师带徒制度,选拔优秀学生与大师结对子;选拔卓越班与企业劳模团队、优秀班组结对子,学技学研学建;定期开展校园技术大比武,选树优秀学习典型;举办工匠精神进校园讲座,建设大国工匠文化长廊等。让跟先模学习成为学习培训的福利,让比学赶帮超成为校园时尚,用真实的企业文化精神食粮,坚定学生的职业信念,助力学生、学校共同成长。

(四)以服务国家战略为中心,瞄准发展地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職校发展要对接国家战略、区域经济发展要求,树立宽视野、大格局,跳出学校看发展、看未来。新时代,教育改革进入攻坚期,高职校要跟上时代的节奏,对接国家战略、服务需求,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重新做好目标锚定,引导学生树立大局意识、家国情怀,德技并修,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高职教育要以服务国家战略为中心,解决高职学生道德成长和生存技能提升协调发展,个人成长与社会价值实现协调发展,道德教育与人格构建协调发展,高职教育与社会进步协调发展四种问题,建立高质量高标准的人才育人体系,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改革。

例如,港口作为陆海统筹、走向世界的重要支点,是服务“经略海洋”的强大引擎。港口码头服务的特殊性、窗口性,决定了港航人才培养的职业性、专业性、纪律性,高觉悟、高素质、高技能,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复合型特点。处于港口的高职校要以道德、人文素质为引领,突出港航人才、窗口人才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中国精神的目标培育;拉动德技并修“双引擎”,探索“德技同向驱动”育人模式,重视“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育人模式;以新旧动能转换为目标,优化专业结构,加快建设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专业集群;以优化服务为路径,做好校港融合内涵建设,搭建优质服务平台,促进学生德、行、技、绩考核标准化落地。

(五)以推进校企合作为主线,抓好产教融合点,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产”“教”实现真正的融合,需要校企双方打破边界线,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建立同生共长的命运共同体。学校要选定示范企业,作为校企合作的度量衡,瞄定行业发展标准与前沿;调动优质的智力条件、知识条件、科研条件等,与企业共同解决产业成长、技术进步、市场研发、员工培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并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通过产学研结合,对接急遽变化的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人才需求,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把握产业领先标准,结合教学规律,制定教学目标和专业建设任务。企业要借力学校资源,在获取技术支持、人才支持等的同时,要发挥优势为学校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供必要支持,共同为学生提供在做中学、学中做的基础条件,实现产教协同发展,校企合作育人。

要深耕行业领域,确定专业格局,与企业建立密切联系,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教学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开设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班。建立企业、学校员工互聘制,选拔优秀企业员工担任学校专业特聘教授,选拔优秀教师参与企业项目攻关研发,让懂理论的掌握技术,让懂技术的熟知理论。全力打造职工培训基地,对接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专业的员工需求,办好高质量培训。通过学生教育和员工培训双轮驱动,拉跑教师专业发展提速方向,培养行业专业大师、名师,以及优秀教学团队。校企合作制定学生专业培养目标,建立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分层次、分专长建立学习互助组,推荐学生参与项目研究,为行业企业发展储备梯队人才,创新产教深度融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六)以职业教育现代化为指南,深挖改革着力点,推动教育体制改革

“德技并修、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推进,要打破以往职业教育的围墙,改变传统的育人观念、育人模式、评价体系等,深化改革,破旧立新。高职校要把握好国家政策,调配好学校资源,切实发挥学校在改革中的主体作用,做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策动者,提升自身价值,增强招产引产吸引力。

以职业教育现代化为指南,深挖教育教学改革的着力点,以自我革命的决心和魄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建立积极有效的保障机制,以钉钉子的精神,一步一履,脚踏实地,做好“德技并修、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时代课题。一要改革管理体制,调整办学思路、管理思路,打破部门管理壁垒,借鉴企业项目化管理模式,实现教育全范围覆盖、全过程控制,全员参与合作;二要改革专业结构,围绕国家战略,坚持就业导向,服务区域经济,打造专业群,下放管理权限,增强专业群的针对性和动态反应力;三要改革课程内容,深化教学内涵建设,摸索产教融合、同生共长的课业模式,增强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和先进性,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四要改革教学模式,实现学校与产业的多元对接,多元融合,发挥校企育人的“双重主体”作用;五要改革学生培育评价体系,建立德、行、技、绩四个一级指标,鼓励学生立德、践礼、习技、竞绩,全面综合评价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六要改革考核激励机制,鼓励先进、劳模、积极分子,让优秀的教师及团队在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尊严、岗位成长上有前途,让优秀的学生及团队获得荣誉感、自豪感、成就感,凝心聚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风气,让好风气成为人人维护的精神文化。

高职校“德技并修、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企业、学校多方合作,全力融合:需要学校推动管理体制、专业结构、考核评价等系列变革;需要企业敞開胸怀,拥抱教育,承担更多责任;需要国家出台更多更好的政策制度为改革提供保障。要解放思想,立足长远谋定全局,挂图作战精准计划,要以钉钉子的精神、工匠精神,以接力的担当和责任,切实把教育改革落到实处,以新精神新风貌新来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陈小芳.论新形势下健全高等职业教育“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J].中国高新区,2018(5):56-57.

[2]汤智华.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经验、瓶颈及出路[J].成人教育,2019,39(1):71-75.

[3]聂劲松,万伟平,聂 挺,等.校企合作:从利益共同体到治理新格局[J].职教论坛,2018(12):6-11.

[4]徐正英,常佩雨.周 礼[M].上海:中华书局,2014.

[5]金 菡.职业化背景下高职导游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J].当代旅游,2020(18):95-96.

[6]何雪利,段智敏.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市场,2020(6):169-170.

[7]沈 涛.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社会实践途径创新分析[J].门窗,2020(4):194,196.

[8]苏久红,吴 婧.“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策略再定位[J].河北职业教育,2020,4(1):75-79.

[9]廖 芳,王 敏.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20(6):99-102.

[10]欧阳洋.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如何做好教学管理工作[J].建材与装饰,2020(7):193-195.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