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稳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研究

2020-03-11唐琼

湖湘论坛 2020年2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唐琼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体现了我国城乡发展思路的重大转变。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是现实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难题,涉及城乡内部外部等诸多现实因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稳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产业融合,空间融合和要素融合,打破城乡二元促进业态新生,目标是城乡互动城乡互有城乡互通,达到城乡要素全方位自由流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均衡、共赢、包容的城乡融合发展体系,更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关键词: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 二元体制;发展不平衡

中图分类号:D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20)02-0088-11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一直毫不动摇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重一切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的城乡关系发展也迎来了崭新局面。实现乡村振兴目标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关系到我国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关系到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关系到新型城镇化的协调推进。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形成的集体智慧,为将来的社会城乡关系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和新目标,为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前党中央工作重中之重是“三农”工作。要让农村居民参与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福利中来,提高农村居民的就业率,保证农村居民也有长期稳定的收入,实现安居乐业、福泰民安。真正实现城乡融合的目标,必须激发社会各方力量都参与到城乡融合建设中来。[1]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未来的城乡关系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目标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城乡融合发展主要是指由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形成的壁垒阻碍了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只有缩小直至消灭城乡差别,生产力才能合理分布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形成城乡经济社会生活一体化,最终实现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2]从经济学角度看,城乡融合发展主要指统一布局城乡经济,加强城乡之间的交流,以谋取最佳的经济效益。城乡融合发展的特点注重在产业、空间和要素上融合。

本文基于乡村振兴视角,从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依据入手,分析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已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困境,提出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创新的建议。

二、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发展思想

1.城乡的分离及其对立: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乡村和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出现农业,逐步形成了乡村和城市,由此标志着人类从以天然动植物为食物的“攫取经济”阶段跨越到自己生产食物的“生产经济”阶段。乡村的逐步形成,居住在乡村村落的农村居民需要从事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完善促进手工业的产生,如此多样的活动,已经不能由同一个人来进行。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手工业生产目的不是为了自用,而是为了出售,随之出现了固定的交易场所——集市,集市逐步演变成了城市。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不断发展,社会生产进行特有的,有决定意义的重要分工。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出现商人,只从事产品交换不进行生产。可见,乡村与城市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推进逐步形成。

2.城乡对立的根源:生产力有所发展但又发展不足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生产力发展推动了历史进步,当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就会产生城市和农村的分离乃至对立,究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有所发展但又发展不足”。同时,在历史的发展长河里,私有制的存在为城乡分离提供了制度保障,私有制的发展又成为导致城乡分离的直接原因。城市和乡村的分离与对立是一个特定历史阶段产生的现象,当生产力不断发展和生产关系不断演进,这种分离与对立到最后会被消灭,从而实现城市和乡村的和谐统一。

3.城乡关系的发展趋势:公有制基础上的融合

马克思在《政治经学批判》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乡村城市化理论,他指出实现共产主义必须消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3]

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一书中,最早提出了城乡融合理论,主要观点通过使城市和乡村融合在一起,工人和农民之间的不平等差别和人口分布的不均衡现象就会消失。当生产力向前发展,城乡之间形成对立,会阻碍了乡村农业的更新发展,同时也束缚了城市工业的更新。[4]

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理论,注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分析,指出了城鄉分离,接着会对立直至最终融合的一般规律,进而提出了城乡融合的思想。

(二)西方学者对城乡融合模式的设计

1.“乌托邦”模式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创始人托马斯·莫尔出了一本经典著作《乌托邦》,其中主要中心描述了一幅美好的场景:“乌托邦是一个美好的社会,那里城乡发展一体化,在农村里,没有固定居住在那的农村居民,城市和农村没有界限,城市居民到农村去轮流种地。在农村里,每隔一段距离就可以有农场住宅,每个农村住宅里配备足够农具。城市和农村所需要的生活物资品可以自由交换,农村没有的工业品到城市去拿,城市没有农田、食物时,选个好天气,城市农村居民一起去收割,城市与农村和谐统一发展”。《乌托邦》描绘的城乡发展一体化社会的雏形,当时让人们对二元结构引发了研究兴趣,在此基础上学者对后来的城乡发展模式进行了新的探索。

尽管理想非常美好,但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城乡差别的表象,却不理解城乡对立的根源,没有从根本去调和城乡之间的矛盾,因而,乌托邦模式的城乡发展一体化理想只是成为空想。

2.“田园城市”模式

英国“大工业时代”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城市开始膨胀、乡村开始衰败等等。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城市学家霍华德写了一本书《明日的田园城市》,倡导逐步消灭大城市和土地私有制,他在著作中指出:“城市和乡村从单个环节来看,各自有其长处,但也有其相应的短板,如果把城市乡村结合起来,形成整体,则避免了二者的缺点。如果城市和乡村两者像人一样也能成婚,成婚后能产生愉快,从而迸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和新的文明。”“城市-乡村”的形式则兼并了城市乡村的有利条件而克服了不利条件,霍华德称其为“田园城市”,在一个完整的“田园城市”中,每个区域能实现有机结合,如农业区、工业区和居住区合理布局,统筹协调,互为体系,容纳了规模适度的人口(32000人)。当人口超过这一数量,则应当另外建新的“田园城市”,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便形成由放射交织的道路相连而成的城市群,霍华德把这样的城市群称之为“社会城市”。

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把城市和乡村有机结合起来,对未来的城乡结构和模式提出了一种新的探索。

3.“广亩城市”模式

“田园城市”理论引起了建筑界广泛的兴趣,在1929-1933年的大萧条时期。美国建筑家弗兰克·赖特认为,工业化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注重农业化的发展,并形成一种独有的农业化的乡村景观。在1932年,正式提出“广亩城市”模式。在赖特的思想中,认为过度城市化反而是负担,乡村有广阔的田园和舒适的生活空间,人们离开乡村挤到拥挤的城市,这种行为不可思议,在城市生活,生活成本高,生活空间狭窄,只会让人们的个性被消磨掉,长期发展,不能满足人们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提倡人们离开城市的约束,将城市分布重组,让城市分散在广阔的农业网格上,让城市居民的生活也能实现低密度、完全分散的品质生活,从而形成生活、居住和就业有机结合的新型城市——“广亩城市”。[5]

“广亩城市”的实质是反城市的,赖特将之视为一种必然的社会发展趋势,他写道:在美国,由于民主化和自由化,不需要别人来帮忙建造“广亩城市”,它将自己建造自己,并且完全是随意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20世纪60年代以后,城市开始郊迁化正是“广亩城市”思想的体现。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有利条件

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由城市乡村内部外部等诸多现实因素共同驱动的。从城乡融合发展的内部驱动因素来看,主要有: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实践积累了经验、市场主体的不同利益诉求助推等。从目前我国城乡发展的状况来看,城乡融合发展已具备了上述的内外部基础和条件,可以说,无论在政策支持,还是人、财、物支持等各方面,我国都有能力有实力促进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1.农业现代化发展加速:城乡基础坚实

农业现代化是指用现代化的科技、现代化方法、现代化工业水平注入到传统农业中去,改变传统农业低效,实现向现代农业的全新转变。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采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如机器设备大规模生产,集约化经营提供农业产量和效率。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农业现代化面临着多方压力和挑战,特别是城乡之间不协调,城乡之间差距大,我国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发展,2004年到2018年,连续十五年,中央一号文件一直特别关注“三农”问题。多次强调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这些年以来,我国的农村经济有所发展,农民收入有所增加,为城乡融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如表1所示,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和体现,有利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2.城市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反哺有余

城市现代化发展过程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浪潮中,城市发展进步很快,不断实现信息化、工业化和市场化,同时,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升级换代,城市居民的生活物质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根据城市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划分,将城市现代化的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如表2所示。

近年来,中国城市现代化发展速度较快。2018年我国人均GDP为9635美元,GDP总量90万亿元,增速6.5%。2018年产业结构一二三产业比重为4.8%:35.7%:59.6%,按表2城市现代化的发展阶段表格显示,我们国家城市化已经进入了完全实现现代化。

城市现代化不断发展,其辐射、扩散和带动作用也不断增强。1978年至2018年,我国城市总数由193个增加到657个。目前,全国大约60%的工业增加值、70%的国内生产总值、80%的税收、85%的第三产业增加值都来自城市;科研力量和高等教育的90%以上集中在城市,城市已经成为加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点区域。2018年,我国城市用水普及率98.4%,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13.09台,人均城市道路面积16.05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11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共厕所2.88座。

城市現代化的快速发展,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奠定了雄厚的物质技基础,将有力地推进我国城乡发展的一体化进程。

3.市场主体的不同利益诉求:呼唤“融合发展”

在现代化发展的市场经济中,市场三大主体分别是居民、企业、政府。在我国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居民、城市居民、企业和政府各市场主体均有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和发展意愿,不同市场主体的利益诉求不同,但共同的目标是呼唤城乡融合发展,进而助推了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

总之,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不仅是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符合各方面的利益诉求,深得人心。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

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解决我国农村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现状,目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充分,农业农村农民处于弱势地位[6],为改变农村落后现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着三大“制约因素”: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缓慢

(1)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大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直较大,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3.85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0488.88元,城乡人均收入指数是通过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比率来测算的。[7]2014年城乡人均收入指数算出为2.75,这些年,在收入结构上,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提高较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在逐步缩小,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51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4617元,城乡人均收入指数2.69,从2014年的2.75缩小到2018年的2.69,可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较缓慢。

(2)基尼系数值高位运行

从全国看,收入分配情况不容乐观。基尼系数高位运行。基尼系数是用来测量收入分配差距的一个主要指标。0为“完全平等”,1为“极端不平等”。目前公认的标准:0.3以下为“平均”, 0.3—0.4之间为“正常”,0.4—0.5为“警戒”。基尼系数数值如果超过0.5,说明该国社会在一定时间阶段正处于可能发生动乱的不安全状态。目前根据国际经验,基尼系数在0.2—0.3之间的区间范围内,相对是比较公平的收入分配状态,一旦基尼系数超过0.4,表明该国收入分配差距已经较大。如图2所示,2003—2018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一直处于0.46到0.49之间徘徊,2015年0.462,2016年0.465,2017年0.467,2018年0.474,均高于国际警戒线0.4的标准。可见,我国目前贫富差距较大,虽没有因为收入差距大产生严重社会动荡问题,但急需正视全民收入差距现状,公平分配,重视弱势群体基本需求。

2.城乡公共资源供给差距悬殊

(1)基础设施差距大

目前,中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差距很大,主要体现为不均衡,许多山区和偏远农村用电、用气、垃圾处理、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较弱,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正常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的基础设施短板一定要补齐,要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全域覆盖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关键是要抓好农村的交通设施、农田水利、农村用水等民生最需要的基础社会建设。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有很大的障碍[8]。随着现代化城市的建设,如果一边是高楼大厦的现代化,一边是一片萧条的农村,无法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法真正让老百姓都过上幸福的生活。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补齐农村发展短板,才能实现城乡融合,加快城乡发展。[9]

(2)公共服务差距大

中国长期以来公共服务供给失衡,主要体现在优质资源向城市倾斜,农村居民在医疗、养老、教育、交通等领域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如基本公共服務供给总量受限,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很多农村居民享受不到城市居民拥有的基本公共服务,比如教育福利、医疗服务。如表4所示2018年卫生机构床位数845万张,乡镇卫生院床位数134万张,乡镇卫生院床位数总床位数比约15.8%,可见,对于大部分农村地区而言,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有限,加上本身经济条件较弱,就医的难度更是加大。[10]

3.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尚未建立

“聚人气、添动能、增活力”,决定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劳动力、土地、资本。

(1)农民进城的门槛依然较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居民流向城市的人数越来越多,但农村居民进城的门槛不低,主要是城市的住房成本高,特别是一二线城市,由于高涨的房价,迫使第一代农民工由于自身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等原因,很难真正融入城市,逐步开始离城返乡,第二代新生农民工,虽然年轻,但由于目前农民工家庭整体迁入城市的后续保障制度未建立,面对高昂的房价和子女教育问题,真正入城打工,能留在城市安居乐业的还是少数,如何真正让农民工能入城,能留城,是中国特色的难题。主要体现在农民入城成本高、入城后农民生存能力不足、城市扎根买房难。

(2)土地城镇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

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建设速度飞快,许多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加上城乡二元土地市场进一步扩张了城市边界,城市周边圈大饼现象越来越多,土地城镇化飞速发展,但许多地方农村居民并未真正融入城市,形成了土地城镇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现象。

(3)城乡金融市场存在严重藩篱

资本是农村市场发展的主要保障,随着国有银行的发展壮大,农村金融市场也有所发展,但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特别是有些农村的金融机构,有时扮演“抽水机”角色,将农村的金融资本间接输入了城市,真正留在农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放贷资本相对较小。由于农村正规金融市场满足不了农村居民对资本的需要,催生了非正规金融机构,而且越是贫穷落后地区,民间借贷越盛行。一定程度上隐含了许多金融风险,许多民间借贷不仅利息高、风险大,而且反过来影响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导致农村金融机构造血功能异常,陷入发展的瓶颈。

四、乡村振兴战略下推进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建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指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11]从城乡一体化向城乡融合发展关键是制度上解决产业、空间和要素资源融合发展,实际工作中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融合——实现打破城乡二元促使业态新生

产业兴旺是党中央提出城乡融合20字方针的首要任务,也是城乡融合发展是否真正实现的重要标志。只有推进乡村的产业发展,才能实现农村自身造血功能,必须要规划好、布局好、发展好。

1.围绕市场需求发展产业。目前中国的农业农村突出问题是产业发展不健全,农产品品牌不优。要破解此难题,根据各个农村市场的需求和当地资源优势,进一步优化农产品结构,扩大有效供给市场,如发展绿色、优质品牌农产品。积极推动农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加快农产品同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运用现代电商营销模式效率,扩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产品收入渠道。

2.依靠技术进步发展产业。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中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7.5%,科技部印发《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专项规划(2018—2022年)》(简称“规划”),指出到2022年,中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5%。可见,四年时间,中国农业科技进步率目标将提高4个百分点。要想实现这个目标,从世界农业的发展历史来看,增长源泉需依靠农业科技创新。20世纪70年代,很多发达国家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左右,目前美国等国家农业科技贡献率高达90%以上。如此比较,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还有很大的的提升空间,因此,必须要在农业产业插上技术科技的翅膀,在农业现代化方向重点下功夫。[12]

3.依靠绿色导向发展产业。随着中国经济总体实力的提升,环境压力越来越大,要下定决心改变农业原来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不能以牺牲生活环境搞农业经济建设,因此,农业发展需要依靠绿色产业才有出路,完善绿色农业政策支持体系,实施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减少农产品化肥农药使用剂量,推进农业废弃物的可循环利用,以绿色农业产业带动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二)空间融合——实现城乡互动城乡互有城乡互通

1. 优化布局美化人居环境。推进城乡融合,美化人居环境十分重要,从土地规划利用、用地结构调整和开发空间优化等方面,合理配置各项生产要素。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借鉴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提出的观点,中国必须走自己的路。中国城镇化发展可以采取“老城区+新城区+新社区”三部分所组成。老城区指现在的城区,重在改造。新城区指远郊或镇周围,主要有工业园区、物流园区等产业支柱园区。新社区指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子里的地统一腾出来,盖上新楼房,节约耕地面积。美化城乡人居环境,重点是保护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村镇建筑群,如历史工商名镇景德镇、边塞军事古堡张壁等,通过保护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教育,更好地将优化布局美化人居结合,同时可以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提高当地老百姓的纯收入。[13]

2.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城乡差距很大因素在于基础设施建设,“要致富,先修路”,只有路通了,公共服务和重大产业项目才能真正进入农村,根据交通运输部的最新数据,2018年,99.99%的乡镇均已通公路,全国农村公路里程已经超过400万公里,虽然看起来取得了很大突破和成就,但一些偏远山区路况较差,出行不便仍旧存在。地方政府要实现城乡融合,要积极创造条件,让资源在农村能下得去,留得住。从收益和成本的角度来看,市场会自动选择边际收益较高的资源分配,所以地方政府需要营造良好的基础设施和环境,降低各项资源要素进入农村的成本,形成城乡共享的产业要素,让农民也能共享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

3. 提升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不均等,主要体现在農村教育、医疗、保障、文化等方面。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重点在于教育规划布局,按照人口检测动态布局教育资源,就近入学原则,通过财政投入、教室添置、教员配置等方式让优质的教师资源能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和流动;促进城乡就业体系一体化发展,建立城乡统一的失业登记制度,提供免费劳动力培训教育,完善城乡人力资源流动和服务体系,保障城乡愿意工作的劳动力人群能有事情做;促进城乡保障体系一体化发展,以公平公正为目标,保障各类社会群体的基本社会保障待遇,实施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全民,真正让城乡老百姓安居乐业。

(三)要素融合——实现城乡要素全方位的自由流动

城乡融合不仅仅是在规划图纸上将城与乡划在一块,而是真正要实现城乡要素的全方位的自由流动,让曾经让城市繁华的要素也能进入农村,拉动农村经济的大发展。

1.汇聚人才要素,鼓励高素质人才“上山下乡”。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畅通渠道,让有智力、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愿意进入农村市场,当地政府要打造良好的农村就业环境,对于返乡创业者给予信贷、社保、用地等方面便利,争取实现留着青山绿水,也要留住青年人才。

2.保障产权要素,健全农村产权交易体系,给予农村居民更多的财产权利,实现农村各类产权要素合理配置和流动,特别是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有序规范运转。

3.激活资本要素,开拓金融支持与投融资渠道。让更多的金融资源也能流入农村市场,发挥财政的杠杆作用,引导资本投入农村市场,探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PPP模式,建立适合农村农业的金融体系。

城乡融合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还是原来的城,乡还是原来的乡,但城乡发展的基因变化了,城乡互补发展,实现了产业融合、空间融合、要素融合,商业、文化、人才,汇集成了新的发展动力,进入农村,逐步实现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向农村的延伸和覆盖。本质上是解决城乡发展过程中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未来新时代乡村必将彰显崭新、多维的繁华景象,成为拉动城乡融合的巨大引擎。[14]

参考文献:

[1]李军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重大[J]. 当代农村财经,2018(1):2-6.

[2]李红玉. 城乡融合型城镇化——中国新型城镇战略模式研究[J]. 学习与探索,2013(9):98-102.

[3]张兰新. 浅析城乡一体化发展[J]. 环球市场,2018(28):1-2.

[4]赵洋. 统筹城乡发展视阈下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发展思想研究[J]. 学术论坛,2011(3):9-12.

[5]朱翔. 构筑中部发展轴心——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一体化建设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张建华. 打造农村现代化发展新模式[J].人民论坛,2018(9):90-91.

[7]沈坤荣,赵倩. 江苏居民的经营性与财产性收入及其提升研究[J]. 江苏社会科学,2018(4):47-54.

[8]李靖,李盼杰,孙芳,王情山.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融资困境与对策研究[J]. 贵州商学院学报,2018(4):26-33.

[9]陈晓春,肖雪. 共建共治共享:中国城乡社区治理的理论逻辑与创新路径[J]. 湖湘论坛,2018(6):41-49.

[10]康健.农村公共服务精准化供给侧改革的需求导向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9):233-234.

[11]余晓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探讨[J].中国工程咨询,2018(5):34-36.

[12]姜长云. 关于编制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思考[J]. 中州学刊,2018(7):26-32.

[13] 何绍辉. 乡村振兴视野下的“乡村病”及其应对——来自多点田野调查的思考[J]. 湖湘论坛,2018(5):62-69.

[14]林志鹏. 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的方向[J]. 红旗文稿,2018(18):23-24.

责任编辑:叶民英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