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学的构建:何以可能与如何实现
2020-03-11郑吉峰徐晨光
郑吉峰 徐晨光
摘要:党建学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服务于党的建设为根本宗旨、以实现党的长期执政为根本目的一门学问。党建学的构建,其基本内涵与要求包括:赋予党建学独立的一级学科的学科地位、建立独立完整的学术体系、建立自已的独立的有影响力的话语体系。党的建设研究整体演进、党的建设实践不断推进、党不断发展壮大,使得构建新时期的党建学正当其时。宏观层面的指导与重视为党建学的构建提供了保障、解决现实问题的时代需要为党建学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内涵、学科传统和研究积累为党建学的构建提供了丰厚的学术积淀,由此都使得党建学的构建成为可能。构建新时期的党建学,必须站稳政治立场、必须扎根中国研究、必须讲好党的故事、必须加强学科建设、必须深化理论研究。
关键词:党建学;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建设;党建学科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20)02-0060-12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1]同时,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亦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打铁必须自身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2]党的建设研究以中国共产党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服务于党的建设为根本宗旨,以实现党的长期执政为根本目标。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非常注重加强自身建设,并且将党的建设研究提上日程。自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实践不断丰富,党的建设研究不断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推进,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不断走向丰富,党建研究作为专门研究党的建设的一门学问,需要不断提升党的建设研究的理论性、系统性、科学性、创新性和时代性,以达到用理论研究解释现实、用理论研究指导实践的目的。在全国党建研究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上,习近平强调,必须深入总结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经验,为构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3]而当前的党建研究,既不能满足理论创新的需要,又缺乏指导党的建设丰富实践的能力,建立具有独立学科地位、自成体系、具有完善话语体系的党建学成为必然选择。
当前学术界关于党建学的构建的思考,从研究数量上来看,截止2019年11月,以“党建学”为篇名,在中国知网作模糊检索,剔除无关选项,总发文量只有两篇,分别是1994年的《试论新时期党建学的构建》、2007年的《浅议中共党建学的科学体系》,从研究内容上看,《试论新时期党建学的构建》认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已经形成了科学体系,并对这个科学体系产生的客观依据、理论基础和组织前提进行了探讨,认为构建新时期的党建学应重点研究邓小平党建思想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4]《浅议中共党建学的科学体系》对中共党建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对象和指导思想等进行了探讨。[5]总得来看,学术界关于建立党建学的探讨很少,并且距今时间久远。当前的研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外,对党建学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内容鲜有涉及,对党建学的学科定位、基本内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党建学构建的必要性、可能性、现实性、可行性等都缺乏更加深入的思考和讨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基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政治发展和国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党建学构建是历史的必然和亟待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党建学的本质属性及其构建的基本诉求
党建学的构建,必须首先对党建学的基本概念进行厘定,对党建学的性质和特点进行明晰。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建设决定国家未来。党建学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服务于执政党建设为根本宗旨,以实现党的长期执政为根本目标,党建学是一个学科、一门科学、一门学问。从目前的党建研究来看,(1)从学科体系上来看,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进行了首次学科专业目录的制定,在此次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学科名称为“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从属于政治学一级学科。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置党的建设二级学科”。[6]自此一直延续至今,党建的建设研究从属于政治学一级学科或者从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一直没有独立的学科地位。(2)从学术体系上来看,党建研究以中国共产党为主要研究对象,有着较强的继承性和民族性,但是当前的党建研究原创性不足、时代性体现滞后,许多研究停留在学文件、学领导讲话的层面,并且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系统性和专业性不够强,党建研究的门槛不高,党务工作者很多,党建类的文章很多,但是缺乏专业性、高素质的党建工作研究队伍和高质量的党建研究。(3)从话语体系上来看,党建的话语体系呈现出三种倾向,一种是完全沉浸在学文件、学领导讲话的党建研究中,这种研究既缺乏理论深度和指引现实的能力,完全落在了党建工作实践的后面,甚至可以说完全称不上为理论研究,话语体系比较僵硬,又缺乏现实吸引力;第二种倾向运用西方政治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来开展党建研究,沉迷运用一些西方的政党政治原理来分析和解释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建设中的一些问题,完全是一种西式话语,面临着“水土不服”的窘境;第三种倾向于和热衷于从马列原著中去找原理、找依据、找对策,缺乏时代性和针对性,落入了“自说自话”的地步。党建学的建立,就是要打破当前党的建设研究所处的尴尬位置,从而进一步提升黨建研究的水平,指导当前党的建设实践。
其一,党建学的本质属性就是“姓党”。党建学姓“党”是它的本质属性和鲜明特征,包涵以下几层意思:(1)以中国共产党为主要研究对象。政党研究属于政治学研究的范围,中国共产党属于一个政党个体。但是其于中国共产党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因此要建立独立的党建学。党建学不是政治学、更不是政党学,它以中国共产党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既包括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等党的自身建设,也包括对党的建设历程的研究,同时也包括不同政党之间党的建设的比较研究。(2)以服务于党的建设为根本宗旨。党的建设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进行自我调适,以引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增强自身的生机和活力,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的过程,这就需要加强党的建设研究,以达到指导党的建设实践的目的。党建研究有着鲜明的问题导向,针对党的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开展研究,以期达到指导实践的目的。(3)以实现党的长期执政为根本目标。党的建设研究因党而生、因党而立、因党而兴,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党建研究。党的执政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党的长期执政的实现,离不开党的建设研究,并且必须提高党建研究的水平和能力;党的建设研究要保持持久和旺盛的生命力,就需要确保党的长期执政。
其二,赋予党建学独立的一级学科的学科地位。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规定,党建研究依然从属于党史研究,其学科名称为“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从属政治学一级学科,在学科门类上从属于法学大类。作为理论层面的党的建设,是以研究“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为主要内容的独立的知识系统;作为实践层面的党的建设研究,主是指各种具体的党务工作。党建学的建立其基本诉求之一,就是打破党建研究尴尬的学科定位,在名称上将“中共党名(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改为“党建学”;在学科设置上,将党建学作为法学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放置在政治学一级学科之后、社会学一级学科之前,使党建学成为与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相平行的独立的一级学科。党建学一级学科的设立,将使党的建设在研究内容的选择上、学术队伍的建设上、研究人才的培养上等获得更多更大的自主权,在研究经费、人才引进、场地建设等方面获得更多支持,这是建立党建学的核心诉求,也必将推动党的建设研究和党的建设实践不断走向深入。
其三,建立独立完整的学术体系。学术体系是学问的系统化,是文化的结晶和精华。学术体系的构建是保障学术生命力的基础,没有独立完善的学术体系,就没有学术的生存、发展和壮大。党建学的构建,基本诉求之一就是建立独立完全的党建学的学术体系,在学术命题上,结合党建理论研究情况和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进行独立的自主选题,提高选题的学术性、现实性、针对性;在学术思想上,提高学术思想的原创性和整体性,避免学术思想上的对西方学术思想学术理论的依赖和模仿,增强学术思想解释现实和指导实践的能力;在学术观点上,不能人云亦云,不能默守成规,不能固步自封,亦不能盲目创新,而是要实事求是地增强学术观点的原创性,着力提高学术影响力;在学术标准上,建立区别与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其它学科的,切实中国实际情况的学术评价标准和学术评价体系,着力提高学术评价体系的现实针对性,增强学术评价对学术研究的导向功能,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在学术人才的培养上,建立党建学学术人才的培养体系,在教材设置、课题设置、师资设置等方面要紧扣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增强党建人才培育的质量。
其四,建立自已的独立的有影响力的话语体系。党建学话语体系本质上是对党建研究的理论表达和话语呈现,指导党的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并向世界阐明中国共产党为何能够成功及意义。党建学的构建,其核心内涵和诉求就是建立自身的学术话语体系,着力将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党的建设、发展的优势转变为党的话语体系,避免在中西对话的过程中,由于话语优势的缺失而陷入被动地位。例如,对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实现长期执政并带领中国不断走向富强,西方政治理论家以“韧性威权”的话语体系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在中西方赢得了广泛的市场,而由于党建话语体系的缺失,造成很多自身陷入了西式话语的陷阱,从而被“牵着鼻子走”。党建话语体系的建立,要立足于中国共产党90多年发展的发展实践,将党的发展优势转变成为话语优势。习近平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1]党建话语体系,要解决好为谁说话的问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不断增强党建学话语体系的吸引力、感染力、凝聚力、生命力。
二、党建学的构建为何必要
作为以中国共产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党建学植根于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之中,植根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之中。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建学的影响实际上渗透到了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之中。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国家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几乎所有重大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本身。正因为如此,以中国共产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党建学,就应当在整个社会科学体系、乃至整个社会系统之中享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党的建设经验需要进一步的总结提升和深化,党的建设理论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党的建设实践需要进一步的理论指导,党建学的构建是理论发展与演进的必然,是党的建设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
其一,构建党建学是党的建设研究整体演进的必然趋势。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党的建设研究。从党的建设研究本身来看,从革命年代、建设年代再到改革年代,它是一个整体上不断演进的动态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建设研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且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党的建设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理论是党建研究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7],一直以来党建研究的重点就是如何实现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建研究的话语本身就是由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而来。而自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中西方学术交流的增加,许多西方的政党学说被翻译和引进到中国,在这种学术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一些学者将西方政治学、政党建设的一些基本的理论、概念运用到党的建设中来,也产生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从研究内容上看,当前的党建研究不再是局限于对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研究,它既包括党的自身建设研究,也包括国外政党建设的经验及其借鉴研究,更应该包括对党的建设历史及其经验的研究,还包括党的建设实务等等,它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从研究方法上来看,早期的党的建设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非常缺乏,很多都停留在学文件、学领导人讲话、就文件解释文件、就讲话解释讲话的层面,目前已有极小一部分的学者开始将经济学研究、社会学研究中的定量研究、实证研究、田野考察等运用到党的建设中来,党建研究的研究方法不断丰富。在研究视域上看,许多学者已经意识党的建设研究不应当仅仅将焦点放在中国共产党自身,局限于中国共产党自身,而应当将党的建设放到国家和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之下进行考察,着力开展跨学科研究。从研究人才的培养上看,目前许多高校、社科院、党校都开始党建人才的专门化培养,中央党校设有专门的党建博士点,党建人才的培养在不断提高,党建研究的科班人才在不断增多,专业化的党建研究人才不断增多。从研究水平上看,党的建设研究中的解读式、宣传式、论证式、口号式的研究在逐渐减少,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性的研究不断增多,各类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筍般不断涌现。党建研究的整体演进呼唤构建新时期的党建学。
其二,构建党建学是党的建设实践不断推进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非常注重加强自身建设,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发展奋斗历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过程。从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来看,1956年,邓小平在中国八大上作了《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共八大从实践层面上就对党的建设作出了总体部署;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不断提速,先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形成了以“一个中心,一个目标,一个工程和四个重点”为内容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后是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设总体布局;后来是形成了“一条主线、五大建设”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大以来,则是形成了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总要求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8]从党的建设各项举措来看,中国共产党先后开展了延安整风、三讲教育、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和践行科学发展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党员创先争优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的建设党员教育的举措不可谓不多,党的建设成效不可谓不明显。从党的建设面临的外部环境来看,经济社会的发展、国际环境的变化、社会个体权利意识的觉醒、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党的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期许,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依然摆在全党面前,这些考验不会自动消失,甚至会不断加剧,而这些要求和期许的实现最终都只能通过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方式来实现。从党的自身建设来看,少数党员百姓化、党的组织群团化的现象依然明显,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贪图享受、腐化堕落、脱离群众,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的建设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演进的动态过程,实践层面的党的建设不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这就要求理论层面的党建研究能够更加深入和系统,能够实现去解释现实和指导实践,党建学的构建是必然要求。
其三,构建党建学是党立足世界不断自立自强的必然选择。“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在革命战争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也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中国在短短40多年的时间里取得了西方上百年来取得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中国一跃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正在逐步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道上奋力行使。同时,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美国着力开展其所谓的“重反亚太”“亚太再平衡”政策,日本也大力开展其所谓的价值观外交意图围堵中国,朝鲜问题、台湾问题日趋严重,如若不能得到有效的应对和解决,必将危及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一方面,需要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应当复杂局面的能力,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等各项硬实力,以增强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需要大力提升隐藏在硬实力背后的软实力,大力加强软实力建设。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这些都与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密不可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国家和社会建设中的成就举世瞩目,在党的自身建设上的成就举世瞩目、毋庸置疑。但是,中国的发展优势和党的建设优势,并没有真正转化为中国的话语优势和党的建设的话语优势。许多外国学者极力鼓吹“中国崩溃论”,用“威权政体”来对中国的发展成就进行解释,当“威权政体”不足已解释中国为什么能够持久发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问题时,西方学者就创造了“韧性威权”的概念来对此进行解释。当下既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更需要“讲好党的故事,传播好党的声音”。只有如此,才能传播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实现统一思想、团结民众,才能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及不良思想的侵蚀和影响,才能不断增强党建自信,党建学的构建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世界、实现自立自强的必然选择。
三、党建学的构建何以可能
党建学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方面中国的党建研究与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和发展相伴而生,中国的党建研究经历 了一个从无到有、不断发展、不断壮大的过程。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对实践层面的党的建设与理论层面的党的建设研究都非常重视,从实践层面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已然开启了全面从严治党新征程,党的建设实践不断丰富;从理论研究层面来看,党建研究的水平和能力在不断提升。经过90多年的发展,党的建设更加重要,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不断深入,党建学构建的条件日趋成熟,从而為促成党建学的构建从想象到现实的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一,宏观层面的指导与重视为党建学的构建提供了保障。党的建设研究与中国共产党密切相关,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党建研究直接关乎党的建设重大问题的学科,宏观层面的指导与重视为党建学的构建提供了保障。这种宏观层面的保障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即指导思想的科学性与受重视的程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为党建学的构建提供了坚强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为党的建设研究提供了坚强的指导思想。事实上,研究问题的选择、研究问题的立场与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表述问题的话语都会深受指导思想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首先,马克思主义是人民为中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价值取向。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确保了党建学研究的人民立场,从而提升党建研究的吸引力、感召力和生命力。其次,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理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9]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是解放全人类,建立“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0]294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党建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保了党的建设及其研究的革命性。再次,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理论品质,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之下,党的建设研究才能够始终做到立于党的建设自身,着力于解决党的建设面临各样新情况、新问题。也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之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成果才能不断涌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为党建学的构建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内涵与结构框架,提供了不竭动力。另一方面,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为党建学的构建创造了有利条件。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哲学社会科学不断发展繁荣的过程。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繁荣昭示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也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党的建设研究与党的成立相伴而生,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建设自然是中国政治实践的最核心政治议题,党的建设研究在中国政治的话语体系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无论”四个全面“的提出,还是”四个伟大“的提出,党的建设都是其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当前,党的建设研究作为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掌上明珠,党和国家对于繁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高度重视,为党的建设研究确定了政治方向、研究主题、研究内容,推动了党建研究的发展,为党建学的构建创造了有利条件。具体而言,党的国家的高度重视保证了党建研究的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党建学的构建提供了人才及经费保障,为党建学的构建营造了良好的学术风气和学术氛围。
其二,解决现实问题的时代需要为党建学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内涵。党建学构建的核心使命和内容就是直面党的建设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指导党的建设实践,促使实践层面的党的建设少走弯路、不走错路。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党的建设的伟大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党的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党建学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和支撑。一方面,解决党的建设现实问题的时代需要为党建学的构建提供了动力和契机。基于党在国家和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党的建设水平将直接决定国家社会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党建学构建的意义和作用就体现在,它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回应、解决和引导现实问题。党的建设研究本身也有着不断进行自我优化、不断进行自我改善、不断进行自我提高的品质、需求和趋势。针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么建设党”的问题,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建设问题、针对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问题,党的建设研究都对此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努力回答和解决党的建设研究工作面临现实问题的时代呼唤,推动着党的建设工作不断走向前进。另一方面,党的建设实践为党建学的构建搭建了平台。党建学作为一门以中国共产党为主要研究对象,服务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的学科,对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的总结,直面党的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各样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新机遇,指导党的建设实践,是党建学的构建的首要作用与意义,也只有如此,党建学的发展才能够获得持久的动力与支持。当前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党已经踏入全面从严治党新征程,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正在奋力推向前进。当前的中国,正是大发展大繁荣时期的中国,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已然来临。[11]当前的中国共产党正处在不断发展壮大的时期,为党建学的构建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和机遇。党的建设实践带动了党建研究的发展,党建细胞论、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的理论等都是党建实践基础上推动形成的,党建研究的新视角、新观点、新方法不断涌现,大大提高了党建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党的建设实践为党建学的构建提供了平台。
其三,学科传统和研究积累为党建学的构建提供了丰厚的学术积淀。学科的构建有着自身的规律,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需要丰厚的学术积淀,如此,方能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党的建设作为“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这样一个二级学科,存在的时间不可谓很长、也不可谓很短,在这一段时间中,党的建设研究取得长足的进步,在学术研究上,视野越来越宽阔;在人才的培养上,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队伍。一方面,在学术研究上,党的建设研究有着丰富的研究积累,为党建学的构建提供了研究保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走上了一条高速发展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也不断发展壮大,在这一过程中,党的建设也快速发展,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研究思路日益开阔。首先是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治国理政的有益资源,将其运用到党的治国理政之中。例如,中国传统社会就非常强调勇于担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士不可以不弘毅”都是对勇于担当的真实写照,今天在党的建设过程中,勇于担当是考察一名共产党员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其次是西方政党在党的建设上的好的做法和积极成果,有效地进行消化吸收。例如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在密切联系广大人民群众方面的作法和经验、例如实证研究法在西方政党建设中的运用等等,都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对于西方的政党建设理论,中国的党建学研究,早已走过了由盲目拒绝、到单纯照搬、再到简单模范的过程,走上了一条消化—吸收—再创造之路。最后是党建学研究本土化概念的建构。党建学本身就是中国特色,中国所独有的,多年来的党的建设研究,在党的建设深刻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符合中国实践的本土化的党的建设的概念和观点,例如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的党的建设内容的提出等等。另一方面,在学术人才、学术队伍的培育上日趋完善,为党建学的构建提供了人才保障。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12]党的建设研究者持有何种价值、立场和情感,直接影响党的建设研究工作的开展,因此需要正确地发挥党建研究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党建学的构建,归根到底需要依托于广大党建学的研究者才能實现。当前的党的建设研究,逐步形成了从本科、硕士再到博士的完整的学术人才培养体系,各级党校、高校、社科院等都是党的建设研究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省级党的建设研究会,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研究会、国企系统党的建设研究会、党校系统党的建设研究会等等,都不断成立,促使党的建设研究力量不断增强。党的建设研究者之间相互的沟通、协作日益增加,已逐渐摆脱“单打独斗”的作坊式的学术研究方式,相互协作、集体攻关不再是党建研究工作中的稀有景象。
四、党建学的构建如何实现
党的建设研究是中国共产党提高党的建设水平,推进治国理政的重要支点。党建学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要注重处理好与党史研究、与政治学研究等的关系,又要能够跳出老党建的窠臼,还要坚持党建研究的地位和追求,打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跳出“老死不相往来”的僵化思维,增强中西方的学术交流,从世界范围看待中国的党建研究,挖掘党建研究的世界意义。
其一,站稳政治立场。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律二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党章意识,自觉用党章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13]政治立场是人们在政治社会生活中,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类问题的根本立足点。政治立场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有什么样的政治立场,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取向,就会做到为谁办事,为谁的利益服务。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0]283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共产党人的最根本的政治立场就是人民立场。党建学以服务于党的建设为根本宗旨,党建研究工作的开展,也涉及到政治立场的问题。站稳政治立场,就是必须明确党建学的目的是什么,党建学的意义在哪里,党建学是为谁服务的问题。基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功能,党建学的构建必须坚持做到服务于党的建设,党的建设那里有问题、那里就有党的建设研究;党的建设那里有困惑,那里就有党的建设研究;党的建设那里有盲点有误区,那里就有党的建设研究。党建学的构建,要坚持以党的需求为导向、以人民的需求为导向,树立为党作研究的认识,树立为人民作研究的情怀,在为党服务为人民奉献的过程中创造价值。
其二,扎根中国研究。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当今的中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征路上,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的开展而言,这是人文社会科学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机遇。党的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解决现实问题的时代需求呼唤不断深化党的建设研究,党建学的构建正当其时。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孕育了中国共产党,党在中国诞生;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党成为了中国这么一个古老的东方大国的执政党;20世纪70年代之后的中国成就了中国共产党,党带领人民实行了改革开放,中国的国家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伟大成就,人民群众从内心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党本身也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世界第一大党。党的产生、发展和壮大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党建学科的基本定位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研究,这就决定了党建学科建设的基本属性、基本范畴、基本研究内容等等必须立足于中国。[14]一方面,党建学的构建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不“拔苗助长”、不“闭门造车”、遵循学术发展规模和学科建设规模,建构新时期的党建学;不照搬照抄,既不照抄照搬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建设规律,也不能照搬照抄西方国家学科建设的经验,而是走一条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学术构建之路。另一方面,要着眼于中国,学术研究有着自身的基本土壤,党建学的构建要立足于中国的土壤,要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广阔土壤中去发现中国问题、解决中国问题,做直面中国问题的研究,做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研究。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坚持研究真问题、解决真问题,对党的建设与党的执政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开展研究,例如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下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执政党的执政安全问题、执政监督问题等等;对党的建设过程中的各类现实问题开展研究,例如小官巨腐的问题、党员领导干部带病提拔的问题,着力回答社会关切的问题。
其三,讲好党的故事。党的故事是党的写照,讲好党的故事,是时代使命、是党的建设需要、是国家发展需要,是构建党建学的内在责任,是增强党建学的凝聚力、生命力、影响力的内在需要。党建学必须做到讲好党的故事,一是革命的故事。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不记得来路,就没有出路。近代以来,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困难局面,国家孱弱、人民生活困苦,内忧不断、外患不止,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正是在党的领导之下,历经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建立了新中国。在这一过程中,无数志士仁人为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抛头颅、洒热血。讲好革命的故事,才能明白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贡献。二是发展的故事。新中国成立之后,面临着百废待兴的困难局面,在中国这么一个人口众多、国土面积大、周边情况复杂的国家,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成功证明了现代化道路的另一种选择,即现代化不等于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发展模式,而应该立足于本国的基本国情,走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之路。讲好发展的故事,才能明白中国共党的伟大功绩。三是改革的故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改革的前期阶段是摸着石头过河,去探寻未知的路。今天的改革已然进入深水区,改革已然到了无石头可摸的阶段,必然要有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勇气。《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先后出台,反腐败已然取得压倒性优势,党的建设踏入全面从严治党新征程。讲好改革的故事,才能明白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魅力。
其四,加强学科建设。党建学的构建,基础和关键内容就是加强党建学科建设。党建学构建下的党建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是在学科研究中,摆脱党的建设学科的尴尬位置,建立与政治学、社会学等相平行的,独立的党建学一级学科,赋予党建学科独立的学科地位;改善党建学的研究方法,采取更加前沿的方法开展党建学的研究;开拓党建学的研究视野,既要聚焦于中国共产党本身,着力研究党的建设规律,也要探索开展跨学科研究;强化研究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匹配度,着力实现用理论来阐释现实,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着力提高研究水平,提高研究门槛,减少研究中的应景式、宣传式、口号式的研究,减少重复性劳动。二是在学科人才培养中,着力提高学科意识,以培养高素质的党建研究者为主要目标,以培养一般党务工作者为补充,增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专业教育和培训,贯彻“严进严出”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人才培养的效果;在课程和教材设置上,应当着力组织党建名家撰写一批成系统的精品党建教材,着力开设党建学的研究设计课程、研究方法课程,附带开设一些政治学、社会学类的课程;三是在学科建设的实践中,既要注重学科建设的内涵,亦要注重学科建设的外延,在不断增强学科经费、人才培养经费、增强硕士点、博士点、办公场地的同时,在学术荣誉不断增强,学术头衔不断增强的同时,着力增强中青年老师的待遇,关注中青年老师的发展,搭建和培育学术梯队,避免学科发展中的摊大饼状态。
其五,深化理论研究。党建学作为服务党的建设的学科,党建学的魅力来自于党建学的理论研究的魅力,理论研究的深度体现着党建研究的深度。构建新时期的党建学,必须加强党建学的理论研究,其意义重大。一是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的基本理论,熟用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的基本理论,真正做到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党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二是加强中西方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当今的学术研究“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必须要拥有学术研究的世界眼光,大力开展各类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在研究方法、研究设计等方面,可以吸收和借鉴其它学科、其它国家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做到“洋为中用”;要着力做有世界影响力的研究,体现中国精神、中国气派,将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成果及党的建设研究的成果向世界进行推介,形成影响。三是挖掘党的建设的传统资源,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关于党的建设的优良传统和好的做法,在建设年代和改革年代所形成的关于党的建设的宝贵经验和做法,应当善于对其开展深入研究,对其进行总结、归纳,推动它的现代转化,实现“古为今用”。四是探索开展交叉研究,党的生存和发展不是一项单一的活动,党的建设研究应当也可以将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的内容运用其中,党建学与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其它学科的交叉的研究,是当前党建研究的一个新的理论生长点,也是当前学术界和党建界的研究热点与研究前沿,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01).
[2]习近平.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黨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N].光明日报,2017-10-19(01).
[3]习近平.深入研究党建理论和实际问题 为构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N].人民日报,2016-03-24(01).
[4]李克鲁.试论新时期党建学的构建[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11-16.
[5]张世飞.浅议中共党建学的科学体系[J].新视野,2007(6):61-63.
[6]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01).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8]王红梅.建国以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历史演进与逻辑结构探析[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
[9]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1.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11]高全喜,姚中秋,许章润.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J].开放时代,2013(2):13-15.
[1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32.
[14]郑吉峰.党建学科化刍议[J].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7(5):63-69.
责任编辑:谭桔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