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晓天 不分界的多元艺术
2020-03-11钱雪娇
钱雪娇
如今,世界各地拥有非常多的珠宝设计师,从他们脑中迸发的灵感经过碰撞能为我们带来鬼斧神工的珠宝首饰,有些更能称之为艺术品。可以说,做一个珠宝设计师绝非易事,而做一个优秀的珠宝设计师更是难上加难。
装置艺术是一个“场地+材料+情感”的综合展示艺术,装置艺术家常常会将最普通的物品变成大型的装置,创造出一个迷人的小世界,让观众可以进入到这个小世界尽情地奇思妙想。而现在的装置艺术,也俨然成为了世界艺术圈中最火热、最活跃、最吸引眼球的一种艺术门类。
能成为珠宝设计师的很多,能做装置艺术家的也不少,但既是一位珠宝设计师又是装置艺术家的人却为数不多,而恰好这次我们的采访对象袁晓天,就是这为数不多之中的其中一人。
始于设计
袁晓天本身从艺经历比较跨界,从服装设计、珠宝设计、绘画再到装置,一直是平面、立体、交叉工作的方式,如果你认为这种多元从艺的经历,如大多数艺术家一样是从小便开始培养的兴趣爱好,长大后理所当然的从事艺术工作,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其实,从小热爱艺术、学习绘画的袁晓天,并没有在大学本科学习艺术专业,而是选择了英语专业。因为英语专业的原因,毕业后袁晓天便顺理成章在纽约开启了自己的留学生涯,就读市场营销专业。都说纽约有趣、有灵魂、有好看的皮囊,无论城市空间多么紧缺,纽约总会给艺术留一片空间,没有人会对纽约的艺术性产生质疑,独有的“纽约文化”让许多热爱艺术的人为之向往。因为纽约的艺术馆和画廊都有着超高的探索价值,大都会博物馆、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艺术与设计博物馆等都拥有全世界最精彩的馆藏作品,你既可以看到最前卫的当代艺术,也可以品味出经典作品的历史魅力,因此这座城市也重新点燃了袁晓天心中的艺术梦想。当然,也许冥冥之中一股力量也牵引着袁晓天和艺术的缘分,恰巧那时她在纽约的住所附近就是纽约艺术与设计博物馆和现代美术馆,袁晓天经常会一边看书一边去美术馆里寻找那个时期最优秀的作品,而在美术馆“散步”也似乎成为了她生活的一部分,在她看来自己的美术史知识就是由这个美术馆建立起来的。她对艺术方面的兴趣愈发浓厚,于是便申请了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的服装设计专业。然而,在学习服装设计的过程中,袁晓天逐渐觉得服装追求的大多是当季潮流,很多人穿过一季之后就不会再穿了,在她眼中服装也就成了一种消耗品,而珠宝却是一种可以传承的艺术,承载了情感与记忆,于是便转而开始学习珠宝设计。
在纽约求学的日子里,最让袁晓天受益匪浅的是那里的教学方式,“在国外,老师会让你学会如何独立思考,更多教给你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如果我们要做一个关于设计的主题,老师会是一个引領者的角色,引导你去独立的完成这个作品”。就这样,在纽约待了差不多七年的时间,因为家人,袁晓天选择回到国内发展。当被问到,离开这座艺术无处不在的城市会后悔吗?袁晓天淡然地表示,“相比之下,虽然纽约各方面的艺术环境更好,但我觉得艺术哪里都可以做”。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回国后的袁晓天在2018年创立了自己的同名独立设计师珠宝品牌TIANNA YUAN art jewel。品牌流畅的概念形式和诗意的设计方法,已成为她的标志。除此之外,她还通过建筑般的结构和极简的线条,不断探索金属材料的纯净和天生的优雅。在她看来,珠宝不仅仅是设计的对象,更是叙述故事与情感的可穿戴的艺术。而对于自带能量场的灵性珠宝,袁晓天也有自己的一番见解,“千百年来在地下经历高温高压是每一颗宝石形成的必经之路,或生于炙热的岩浆中,或生于大陆板块的挤压中,是自然界最宝贵的结晶。《圣经》、《一千零一夜>等许多古老的书籍里都记录着对于宝石的各种传说,我相信这大自然的宝藏必是凝结着能量,传递给每一个佩戴宝石的人。”
01《蝴蝶效应》,不锈钢,尺寸可变,2019
02《自由之路》细节图
03《自由之路》,不锈钢,30m,2019
陷于装置
除了创立自己的品牌,回国后的袁晓天结婚,生子,读研样样不落。读研期间师从何多苓的她,选择主攻装置艺术方向。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一是因为珠宝设计师的背景让她对金属的了解、对温度的控制以及对火的拿捏会更加游刃有余;二是她迷恋装置对材料的不设限和表现形式的自由。当然,在纽约时美国人的开拓精神也深深影响着袁晓天做出这个选择。她表示,千万不要因为年龄而给自己下定义,只要你开始去做,那么永远不会晚,现在就是最好的开始。袁晓天是一个很少给自己下定义的人,她想做什么就会竭尽全力去做到。比如在做珠宝时,因为会考虑到市场的原因,有时她不得不把自己局限在一个框框里,创作上难免缺乏新意。这时如果换个角度和思维,去做一些纯艺术的东西,也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装置艺术,在袁晓天眼中,它和珠宝可谓是相辅相成。
前不久,在成都蓝顶艺术区D空间举办的《痕迹》跨界展览,袁晓天就第一次以装置艺术的形式八展。装置《女性的自由之路将通向何处》是由一系列装置作品自称,全部采用了工业用的金属丝网作为材料,用火作为媒介去书写(灼烧)和作画。这种材料看起来柔弱但其实非常坚韧,迎合了她对女性本身的思考。这种思考带着女性意识与性格表征的意味,在作品《自由之路》里,袁晓天用灼烧方式在金属丝网上书写出上百位在历史上各个领域留下印记的杰出女性的名字,包括科学家、作家、艺术家、政治家等等。袁晓天说:“我的自由之路作品上前52位女性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自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发以来,一百多年过去了,截至2018年才有52位女性获奖者,获和平奖的女性有17位,获文学奖的女性有14位,而获得过诺贝尔科学奖和医学奖的加起来只有十多位女性,包括中国的屠呦呦。女性获奖者不足一成,但是其中也有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女性玛丽·居里。”
第一个被灼上去的名字是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历史上首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女性(2009年)。另外,这上面还有一位女诗人维斯瓦娃·辛波斯卡,196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是袁晓天最喜欢的女性之一。辛波斯卡一直在强调对于世界的“我不知道”的态度,她有一句很有意思的文字:“在诗歌语言中,每一个词语都被权衡,绝无寻常或正常之物。没有一块石头或一朵石头之上的云是寻常的。没有一个白昼和白昼之后的夜晚是寻常的。总之,没有一个存在,没有任何人的存在是寻常的。”袁晓天说,“她关注的都是从微小世界出发去看(审视)宏观。这也是我创作的方向。”
在诺贝尔奖获得者长长的名单中,52位女性获奖者的名字她都用火枪烧灼上去,像是某种刻骨铭心的镌凿。30米长的金属丝网,200多位女性的名字占据了12米长的尺幅,“这个女性名单会很长,也许是一生的项目。我在找寻女性艺术家的过程中,发现无论诗人、艺术家或其他领域,留下痕迹的女性都太少了,但我会一直寻找下去,因为留下痕迹的女性一定会越来越多。当然,我也试图通过作品让女性重新思考自我的存在,如何实现自我。”袁晓天期待的状态是自由的,就像大多女性向往的一样。在制作《女性的自由之路将通向何处》-与二的过程中,她做了非常多的前期实验,利用火焰不同的部位进行金属丝网的烧灼。也许正因是珠宝设计师的缘故,她十分注重对线条的使用和表达。由线条的漫漶、流动而生出的样态、形状,具有生长的美感与浪漫主义的色彩,这成为作品迷人的“声音”。
而袁晓天另一件作品《蝴蝶效应》,同样是金属丝网被制成有楞面有折痕并被翻成蝴蝶状的装置,女性写的诗歌錾烫其上,形状隐喻“蝴蝶效应”,“褶皱”的处理她使用了很多方法,运用工具进行全手工制作。甚至故意保留手工褶皱的毛边感和“不精准”,这依赖于她对“美丽”的自然感知。
01 Bon voyage远航系列,18k金大溪地珍珠戒指
02 Aria咏叹调18k金全手工胸针
03 Moonlight月光马贝珍珠18k金戒指
忠于内心
无论是珠宝品牌还是装置作品,袁晓天都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她希望能将这种风格发挥到极致,传达出一种自己的审美理念。做艺术就是一个和自己做斗争的过程,袁晓天这样理解,但因为热爱,即便痛苦也是享受的痛苦。“只有不断和自己斗争,做各种各样的实验,你才能创作出更好的东西。”袁晓天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寻找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如什么类型的音乐、绘画、文学作品、颜色等等,当你找到之后将它们融合在一起,自然而然你会发现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到自己的风格。袁晓天喜欢听音乐,以听偏古典的纯音乐为主,特别是在创作时更会以此来激发灵感。就像袁晓天现在正在创作的2020年春夏珠宝新品,就是以一首名为《镜中镜》的曲子为主题,曲中混合了大提琴和钢琴两种质感的音乐,大提琴的深沉与钢琴的晶莹清澈,两者一高一低的回旋交織、缠绵,流动、纯粹中又带有让人不容忽视的力量。而袁晓天便以这两种质感为灵感在新的设计中运用到了两种不同的材质去做对比,再加上一些线条去表达她从这首曲子中所感受到的东西。“有时候,我会反复地去听一首曲子,然后把我所领悟到的东西进行一些理性的分析后融入到珠宝和装置作品里。”
生活中的袁晓天,朋友都评价她是“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只要一做展览或是在一个时间截点需要完成一项工作,袁晓天便会废寝忘食地沉浸在自己的天地里。但有了孩子之后,这一点似乎在她身上发生了变化,即使再忙,袁晓天每天也会抽出一段时间认真且高效地与孩子相处,因为她深知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父母的陪伴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而抛开母亲的身份,袁晓天特别喜欢逛街,经常会发现一些有趣的材料,比如装置作品的金属材料就是她在机电市场里发现的宝贝。“买回来试一试,说不定哪天就会有新的想法出现”。在采访的尾声,问及袁晓天下一步的计划,她温婉一笑地表示,就是专心做好珠宝和装置艺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前进,毕竟真正的艺术,永远在探索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