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半农诗歌著译学术年谱(1915—1927)
2020-03-11
(湖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刘半农(1891.5—1934.7),原名寿彭,后名复,初字半侬,后改半农,号曲庵,笔名寒星、范奴冬,堂号灵霞馆、桐花芝豆堂等,江苏省江阴县(今张家港市)西横街人。“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新诗的拓荒者、白话文的倡导者、诗歌翻译家、文学翻译家和语言学家。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作为诗人,著译有《扬鞭集》《瓦釜集》《初期白话诗稿》《国外民歌译》等。
一九一五年(民国四年 乙卯) 二十五岁
七月一日,在《中华小说界》第二卷第七期上,署名半侬,以《杜瑾讷夫之名著》为总题,发表俄国文学家杜瑾讷夫(现译“屠格涅夫”)四篇散文诗(《乞食之兄》《地胡吞我之妻》《可畏哉愚夫》《嫠妇与菜汁》)。这是外国散文诗在中国最早的译介。
一九一六年(民国五年 丙辰) 二十六岁
在翻译小说《翡翠光阴》中,采用骚体翻译《翡翠鸟歌》(六首)。
十月一日,首次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二号上,辟专栏《灵霞馆笔记》,发表译诗《爱尔兰爱国诗人》,包括《火焰诗七首》《悲天行三首》《咏爱国诗人三首》《割爱六首》《绝命词两章》,署名刘复。
十二月一日,在《新青年》第二卷第四号上,发表《拜伦遗事》(即《拜伦家书》)一文,以骚体翻译拜伦长诗《异教徒》(Giaour)中的一节诗《吊希腊》(Greece)。与拜伦的《哀希腊》(TheIslesof Greece)比较,认为,“其《吊希腊》一诗,尤悲壮恳切。盖《哀希腊》系自哀,《吊希腊》则直呼希人而正告之。为振聩发聋,唤醒灵魂计。遂不觉其言之激也”[1]。
一九一七年(民国六年 丁巳) 二十七岁
一月一日,胡适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论文,提出“文学改良”的八点主张。
一月,在《小说画报》第一至五期上,发表章回小说《歇浦陆沉记》。署名半侬。其中,在开头处,留有一首创作的词《浪淘沙》。这首词是《歇浦陆沉记》全书的总纲。录如下:
世事总茫茫,转眼沧桑。古今兴废本无常。往日繁华多换了,说也荒唐。月色渐昏黄,照遍申江。重来妖气更猖狂。百五年前余此孽,因果难忘。
二月一日,在《新青年》第二卷第六号上,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论文,提出“三大主义”,呼应胡适的文学改革的主张。胡适发表诗作《白话诗八首》,其中最著名的是《朋友》(后改名《蝴蝶》),创作于一九一六年八月间。八首白话诗未摆脱旧诗的束缚,残留着旧诗的痕迹。这是最早的一批现代白话诗,其地位不容忽视。刘半农发表译作《阿尔萨斯之重光 马赛曲》(《李塞儿》),第一次向国人译介资产阶级革命歌曲,署名刘半侬。其中,第一阙云:“我祖国之骄子,趣赴戎行。今日何日?日月重光。暴政与我敌,血旌已高扬。君不闻四野贼兵呼噪急,欲戮我众,欲歼我妻我子以勤王。(合唱)我国民,秣而马,厉而兵,整而行伍,冒死进行;沥彼秽血以为粪,用助吾耕!”[2]
四月一日,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上,发表译诗《咏花诗》,即《寄赠玫瑰四章》《最后之玫瑰三章》《哀尔伯紫罗兰三章》《同情一首》《不忘我三首》《颂花诗十五首》,署名刘半侬。
五月一日,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三号上,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论文,为新文化运动推波助澜。刘半农主张,文言和白话可暂处于对待的地位。在论及韵文的改良方面,第一曰,破坏旧韵,重造新韵。韵文对于散文而言,一切诗赋歌词戏曲之属,均在其范围之内。刘半农提出“重造新韵”的三种办法:(1)“作者各就土音押韵”;(2)“以京音为标准”;(3)新“撰一定谱,行之于世”。第二曰,增多诗体。吾国现有之诗体,除了律诗排诗当然废除外,其余绝诗古风乐府三种(曲、吟、歌、行、篇、叹、骚等,均为乐府之分支),已尽是供新文学上之诗之发挥之地。倘将来更能自造,或输入他种诗体,并于有韵之诗外,别增无韵之诗①见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载《新青年》,1917年5月1日第3卷第3号。。自此,新诗在形式上向外国诗体借鉴,向民歌学习,山歌、船歌、俗曲、童谣、寓言诗、散文诗、无韵诗、自由体、阶梯式、十四行诗等样式,相继登上古老诗国的歌坛[3]。在文学作品(诗歌)形式上的改革方面,提出分段、句逗符号和废除圈点等三点意见。
五月,发表译作《诗人的修养》,收录《半农杂文》第一册,它是《诗与小说精神上之革新》中的一部分,署名刘半侬。
六月一日,在《新青年》第三卷第四号上,发表五言译诗《灵霞馆笔记·缝衣曲》,署名刘半侬。
七月一日,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五号上,发表《诗与小说精神上之革新》论文,署名刘半侬。文章介绍英国约翰生和美国樊戴克的文学思想,表达关于诗歌和小说改革的见解,继续鼓吹文学革命。对于诗歌,刘半农主张,作诗本意,只需将思想中最真的一点,用自然音响节奏谱写出来,所表现的是真实的感情。
是年夏天,刘半农翻译英国来华使臣马戛尔尼的《乾隆英使觐见记》。其中,以骚体析出莎士比亚(The Tempest)《飓引曲》(今译《暴风雨》),诗句曰:“观此芸芸之众生兮,叹造物之神奇。真人类之美且大兮,吾乐乎新世界之自居。”[4]虽只有两句,但这是莎士比亚的诗在中国首次出现。
十二月,创作诗歌《其实……》《案头》,收录《扬鞭集》上卷。
一九一八年(民国七年 戊午) 二十八岁
一月十五日,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一号上,发表《新文学与今韵问题——复玄同》(通信)。发表诗作《相隔一层纸》和《题小蕙周岁日造像》(署名刘半农)。《新青年》第四卷第一号上刘半农与胡适、沈尹默三人9首诗的发表,是新文化运动以来新诗出现的先声,被称作“现代新诗的第一次出现”②见刘半农《相隔一层纸》《题小蕙周岁日造象》,载《新青年》,1918年1月15日第4卷第1号。。李大钊、鲁迅、陈独秀、周作人、康白情、俞平伯、刘大白、朱自清等人尝试写新诗,被称为初期白话诗派。1920年3月,胡适新诗集《尝试集》出版,被公认为中国现代第一部白话诗集。
为了表示和旧文学决裂,彻底改变自己翻译和创作的方向,刘半农还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一号上发表了《应用文之教授》一文,进一步壮大文学革命的声威,正式署名“半农”,自此,跳出“新鸳鸯蝴蝶派”的漩涡。
一月,和沈尹默讨论征集歌谣的事宜:“那天,正是大雪之后,我和尹默在北河沿闲走着,我忽然说:‘歌谣中也有很好的文章,我们何妨征集一下呢?’尹默说:‘你这个意思很好。你去拟个办法,我们请蔡先生用北大的名义征集就是了。’第二天我将章程拟好,蔡先生看了一看,随即批交文牍处印刷五千份,分寄各省官厅学校。中国征集歌谣的事业,就从此开场了。”[5]
二月一日,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刊载《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后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三号上,刊载该简章。
二月十五日,创作诗歌《拟古二首》,收录《扬鞭集》上卷。并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二号上,署名刘半农,发表诗作《车毯》(拟车夫语)、《游香山纪事诗》。这组诗有30首,唯有第二首用江阴乡音叶韵。诗云:“古刹门半开,微露金身佛。颓唐一老僧,当窗逢破衲。小僧手纸鸢,有线不盈尺。远见行客来,笑向天空掷。”[6]
三月十五号,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三号上,钱玄同托名王敬轩发表反对文学革命、为封建文学辩护的《给新青年编者的一封信》;刘半农则以记者名义写了《文学革命之反响——奉答王敬轩书》(书信),集中批判当时社会上的封建复古思想以及一些保守派对文学革命的非议。钱玄同与刘半农合演一场“双簧戏”,表达了新文学家们对文学革命的坚定态度。
三月十五号,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三号上,发表诗作《除夕》,署名刘半农。
四月十五日,在《新青年》第四卷第四号上,发表诗作《灵魂》《学徒苦》,署名刘半农。
五月十五日,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上,发表《我行雪中》,署名刘半农。在“译者导言”中引述原刊的“记者之导言”,指出它是一篇“结撰精密之散文诗”[7]。这是“散文诗”这一文类名称,第一次在中国报刊中出现[8]。由文言古体译诗转为白话自由无韵体诗,尤其是对于屠格涅夫和泰戈尔的散文诗的连续译介,刘半农给当时的中国诗坛带来全新的空气,强化和推进由胡适等人倡导的新诗运动,促进了新诗创作。译诗的方法由晚清以来流行的译述、意译走向直译。诗歌的外在形式,由原来右起竖排改为左起横排,全面采用西式标点。同时,发表无韵诗《卖萝卜人》《三月廿四夜听雨》,署名刘半农。这是他最早创作的无韵诗。
七月十五日,在《新青年》第五卷第一号上,发表白话诗作《纸窗》《无聊》,署名半农。
八月十五日,在《新青年》第五卷第二号上,周作人在发表《改革》译文按语中透露:刘半农欲造一个“她”字,与“他”字并用。
八月十五日,在《新青年》第五卷第二号上,署名刘半农,发表散文诗作《晓》,发表译诗《泰戈尔无韵诗二首》,即《恶邮差》《著作资格》。
九月十五日,在《新青年》第五卷第三号上,发表《译诗十九首》,即《海滨五首》(无韵诗)、《同情二首》(无韵诗)、《村歌二首》(俚曲体)、《海德辣跋市五首》(俚曲体)、《倚楼三首》(俚曲体)、《狗》(散文诗)、《访员》(散文诗)。创作诗歌《大风》《沸热》,收录《扬鞭集》上卷。
十二月十五日,在《新青年》第五卷第六号上,发表诗作《悼曼殊》八首。
一九一九(民国八年 己未) 二十九岁
七月,在《每周评论》第三十号上,发表诗作《云》(仿儿歌),署名寒星。在《每周评论》第三十一号上,发表诗作《羊肉店》(拟儿歌),署名寒星。
九月,在《新生活》周刊第五期上,发表诗作《落叶》,署名寒星。
十月,在《新潮》月刊第二卷第一号上,发表诗作《铁匠》,署名寒星。在《新潮》月刊第二卷第一号上,发表散文诗作《E弦》《老牛》,署名寒星。
十月,发表诗作《中秋》、发表散文诗作《卖菜》,均收录《扬鞭集》上卷。在《新生活》周刊上,发表诗作《民国八年的国庆》,原诗七十七行,经删剩四行,具体发表日期,待查证。
十一月一日,在《新青年》第六卷第六号上,发表诗作《他们的天平》《D——!》《烟》,署名刘半农。
一九二〇年(民国九年 庚申) 三十岁
一月一日,在《新青年》第七卷第二号上,发表诗作《小湖》《桂》,署名刘半农。
三月二十七日,创作诗歌《拟装木脚者语》,收录《扬鞭集》上卷。
四月一日,在《新青年》第七卷第五号上,发表诗作《敲冰》,署名刘半农。四月,创作诗歌《血》《猫与狗》,均收录《扬鞭集》上卷。
五月十八日,创作诗歌《一个失路归来的小孩》,收录《扬鞭集》上卷。
六月六日,创作诗歌《三十初度》,收录《扬鞭集》上卷。
六月二十三日,创作诗歌《稿子》,收录《扬鞭集》上卷。
七月,创作诗歌《夜》,收录《扬鞭集》上卷。
八月六日,创作诗歌《雨》,收录《扬鞭集》上卷。
八月九日,在上海《时事新报·学灯》副刊上,发表《“她”字问题》论文,首创“她”“牠”(它)二字,作为第三人称女性代词和无生命代词,引起争论。
八月十一日,创作诗歌《爱它?害它?成功》,收录《扬鞭集》上卷。
八月十六日,创作诗歌《静》,收录《扬鞭集》上卷。
十月一日,在《新青年》第八卷第二号上,发表诗作《牧羊儿的悲哀》《地中海》《登香港太平山》,署名刘复。
一九二一年(民国十年 辛酉) 三十一岁
一月一日,创作诗作《在大穷大病中》,收录《扬鞭集》中卷。
三月十日,创作诗歌《在一家印度饭店里》,收录《扬鞭集》中卷。
三月二十日,长诗《十二个》译讫,寄岂明,托其在国内发表。在给岂明的一封长信中,谈及对译诗的见解。
三月二十三日,创作诗歌《歌》(《没有不爱美丽的花》),收录《扬鞭集》中卷。
五月一日,在《新青年》第九卷第一号上,发表诗作《伦敦》(一首昏乱的诗)。
七月十六日,创作诗歌《耻辱的门》,收录《扬鞭集》中卷。
八月一日,在《新青年》第九卷第四号上,署名刘复,发表译诗《夏天的黎明》,以及诗作《奶娘》《一个小农家的暮》《稻棚》《回声》。
九月五日,创作诗歌《卖乐谱》,收录《扬鞭集》中卷。
九月十五日,创作诗歌《战败了归来》,收录《扬鞭集》中卷。
九月二十日,创作诗歌《秋风》,收录《扬鞭集》中卷。
九月二十三日,创作诗歌《两个失败的化学家》,收录《扬鞭集》中卷。
十月一日,创作诗歌《老木匠》,收录《扬鞭集》中卷。
十月五日,创作诗歌《织布》,收录《扬鞭集》中卷。
十月十五日,创作诗歌《荒郊》,收录《扬鞭集》中卷。
十一月十日,在《小说月报》第十二卷第十一号上,发表译诗《王尔德的散文诗五首》,署名刘复。创作诗歌——《山歌六首》:《郎想姐来姐想郎》《姐园里一朵蔷薇开出墙》《劈风劈雨打熄仔我灯笼火》《你叫王三妹来我叫张二郎》《你联竿拗拗乙是拗格我?》《五六月里天气热旺旺》。收录《扬鞭集》中卷。收录《瓦釜集》。
一九二二年(民国十一年 壬戌) 三十二岁
一月,在《诗》月刊第一卷第一期,发表诗作《母的心》《我们俩》《巴黎的秋夜》《无题》《小诗——许多的琴弦》《小诗——酷虐的冻与饿》《小诗——眼泪啊!》。收录《扬鞭集》中卷。
八月,创作诗歌《诗神》,收录《扬鞭集》中卷。
一九二三年(民国十二年 癸亥) 三十三岁
四月,创作诗歌《三十三岁了》,收录《扬鞭集》中卷。
六月十一日,创作诗歌《江南春暮怨词》,收录《扬鞭集》中卷。
六月二十三日,创作诗歌《巴黎的菜市上》,收录《扬鞭集》中卷。
六月二十四日,《江阴船歌》,《歌谣》周刊第二十四号,署名刘半农。
七月八日,创作诗歌《忆江南》,收录《扬鞭集》中卷。
七月九日,创作诗歌《尽管是……》,署名刘复,收录《扬鞭集》中卷。
七月二十日,创作诗歌《柏林》《写所见》,署名刘复,收录《晨报·副刊》。
七月二十三日,创作诗歌《秧歌》,署名刘复,收录《扬鞭集》中卷。
七月二十九日,创作诗歌《记画》,署名刘复,收录《扬鞭集》中卷。
八月五日,创作诗歌《母亲》,收录《扬鞭集》中卷。
九月十六日,在《新青年》第九卷第四号上,发表诗作《回声》,署名刘复。同日,创作歌词《教我如何不想她》,署名刘复,将“她”字首次入诗。后由赵元任谱曲。被收录北京《晨报·副刊》。
九月二十三日,论文《海外的中国民歌》,署名刘复,收录《歌谣》周刊第二十五号。
十月,创作诗歌《熊》,收录《扬鞭集》中卷。
一九二四年(民国十四年 甲子) 三十四岁
四月二十一日,在《文学周报》第一百一十八号上,发表诗作《病中与病后》,署名刘复。创作诗歌《劫》《我竟想不起来了》《赤裸裸的话》《等着》,载《文学周报》第一百一十七期。创作诗歌《病中与病后》《梦》《在墨蓝色的海洋深处》《七月六日》(《别再说》),载《文学周报》第一百一十八期。创作诗歌《三唉歌》(《思祖国也》),收录《扬鞭集》中卷。创作诗歌《面包与盐》,收录《扬鞭集》中卷。创作《山歌三首》,即《小小里横河一条带》《河边浪阿姊你洗格舍衣裳》《你已看见水里格游鱼对挨着对》,收录《瓦釜集》。创作《拟儿歌四首》,即《小猪落地》《铁匠镗镗》《我哥哥》《呒事做》,收录《扬鞭集》中卷。创作诗歌《侬家》《阵雷》,收录《扬鞭集》中卷。
一九二五年(民国十四年 乙丑) 三十五岁
二月二十一日,在《京报·副刊》上,署名刘半农,发表诗作《拟拟曲》(一)(《北京的两个车夫》)。
三月一日,在《歌谣》周刊第八十号上,发表《太平天国时代的民歌》。
三月九日,在《语丝》第十七号上,署名刘复,发表诗作《看井》。
五月二十五日,在《语丝》周刊第二十八期上,署名刘复,发表译诗《法国民歌二首》,即《巴黎有一位太太》《约翰赫诺》。
七月三日至八月七日,创作《归程中得小诗五首》,即《地中海》《苏彝士运河》《Minikoi岛》《哥伦波海港》《西贡》,均收录《扬鞭集》中卷。
九月二十八日,在《语丝》周刊第四十六期上,署名刘复,发表诗作《拟拟曲》(二)。
十月一日,在《京报·副刊》第一百八十六号上,署名刘复,发表诗作《小诗二首记老友申无量先生语》。
十月十九日,在《语丝》周刊第四十九期上,署名半农,发表诗作《小诗三首》。
一九二六年(民国十五年 丙寅) 三十六岁
二月十五号,在《语丝》周刊第六十六期上,署名刘复,发表诗作《饿》。
三月一日,在《语丝》周刊第六十八期上,署名刘复,发表诗作《旧体诗二首》,即《秧针细细似眉梢》《杨花如雪飞满天》。
三月十五日,在《语丝》周刊第七十期上,署名刘复,发表《〈扬鞭集〉自序》。他写道:“我在诗的体裁上是最会翻新鲜花样的。当初的无韵诗,散文诗,后来的用方言拟民歌,拟‘拟曲’,都是我首先尝试。至于白话诗的音节问题,乃是我自从一九二〇年以来无日不在心头的事。”①见刘半农《〈扬鞭集〉自序》,载《语丝》,1926年3月15日第70期。
三月二十二日,在《语丝》周刊第七十一期上,署名范奴冬女士,发表诗作《呜呼三月一十八》。
四月十二日,在《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上,署名刘复,发表译诗《一人能有几天活?》。
四月十九日,在《语丝》周刊第七十五期上,署名刘复,发表《〈瓦釜集〉代自序》。他写道:“采用江阴方言,依江阴最普通的一种民歌——‘四句头山歌’——的声调,所作成的诗歌十多首,集名叫做‘瓦釜’”。“关于语言,我们做文做诗,我们所摆脱不了,而且是能于运用到最高等最真挚的一步的,便是我们抱在我们母亲膝上时所学的语言”。关于声调,“俗歌——民歌与儿歌——是现在还有生命的东西,他的调子更可以拿来利用。”“中国文学上,改文言为白话,已是盘古以来一个大奇谈,何况方言。”②见刘半农《〈瓦釜集〉代自序》,载《语丝》,1926年4月19日第75期。
四月,民歌体诗歌专集《瓦釜集》,由北新书局出版。周作人用绍兴方言作《题半农〈瓦釜集〉序歌》。全集收录《开场的歌——一只雄鹅飞上天》,另收歌21首。附《手攀杨柳望情哥词》小序,另收歌 19首。其中,第九首、第十首、第十三首、第十四首歌未收录。同时,附周作人作《中国民歌的价值》。“民歌格调而为诗人采取者,清季黄遵宪以后第一人也。既崇活语,首集歌谣,中国近代采录民众文艺之风,自先生开之。”③见魏建功《故国立北京大学教授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刘先生行状》,载《国学季刊》,1934年第4卷第4期。
四月二十六日,在《语丝》周刊第七十六期上,署名刘复,发表译诗《峩默诗八首》。
五月三日,在《语丝》周刊第七十七期上,署名刘复,发表译诗《国外民歌二首》,即《好像是河中流着的水》《少年人》。
五月十七日,在《语丝》周刊第七十九期上,署名刘复,发表译诗《为的是我要上巴黎去》。
六月一日,在《语丝》周刊第八十一期上,署名刘复,发表译诗《今希腊的民歌二首》,即《在这一个区域里》《我要变做了——》。
六月七日,在《语丝》周刊第八十二期上,署名刘复,发表译诗《大真实》。
六月十四日,在《语丝》周刊第八十三期上,署名刘复,发表译诗《〈茶花女〉第一幕第八场的饮酒歌》。
六月,《扬鞭集》(上卷),由北新书局出版。集中收诗119首,与《瓦釜集》重收9首。
七月二日,在《世界日报·副刊》第一卷第二号上,署名刘复,发表译诗《哦!你喝了些酒》。
七月三日,在《世界日报·副刊》第一卷第三号上,署名刘复,发表译诗《Verduronnette》。
七月四日,在《世界日报·副刊》第一卷第四号上,署名刘复,发表《与顾颉刚先生论〈静女〉篇》,谈及诗歌的问题。
七月六日,在《世界日报·副刊》第一卷第六号上,署名刘复,发表译诗《已经过了四十五个礼拜日》。
七月十三日,在《世界日报·副刊》第一卷第十三号上,署名刘复,发表译诗《我的女儿你要买只帽子么?》。
七月二十四日,在《世界日报·副刊》第一卷第二十四号上,署名刘复,发表译诗《爱情的欢乐只是一时的》。
七月二十六日,在《语丝》周刊第八十九期上,署名刘复,发表译诗《阿尔萨斯的〈鸣儿歌〉》。
八月七日,在《世界日报·副刊》第二卷第七号上,署名刘复,发表译诗《在山中往往来来的走》。
八月十八日,在《世界日报·副刊》第二卷第十七号上,署名刘复,发表诗作《女郎的歌》。
八月十九日,在《世界日报·副刊》第二卷第十八号上,署名刘复,发表译诗《为的是你爱着我我也爱着你》。
八月二十三日,在《语丝》周刊第九十三期上,署名刘复,发表译诗《小亚细亚的情歌》。
八月二十八日,在《语丝》周刊第九十四期上,署名刘复,发表译诗《柬埔寨的民歌》。在《世界日报·副刊》第二卷第二十七号上,署名刘复,发表译诗《英国古歌二首》,即《海盗》《格林维志的养老人》。
九月十一日,在《语丝》周刊第九十六期上,署名刘复,发表译诗《俾路芝斯坦的民歌》。
九月十四日,在《世界日报·副刊》第三卷第十四号上,署名刘复,发表译诗《尼泊尔的民歌》。
九月二十六日,在《世界日报·副刊》第三卷第二十五号上,署名刘复,发表译诗《满洲里的民歌三首》,即《一个人断然说不出来》《从这棵树上》《要是你不愿意》。
十月二十五日,在《世界日报·副刊》第四卷第二十四号上,署名刘复,发表译诗《罗马尼亚民歌三首》,即《一只秃鹫》《小姑娘,你不要弄错了》《女郎,美好的女郎》。
十一月十三日,在《语丝》周刊第一百零五期上,署名刘复,发表译诗《西班牙的短民歌二十二首》。
十一月二十日,在《语丝》周刊第一百零六期上,署名刘复,发表译诗《西班牙的民歌六首》。
十一月二十七日,在《语丝》周刊第一百零七期上,署名刘复,发表译诗《西班牙的民歌八首》。
十二月十一日,在《语丝》周刊第一百零九期上,署名刘复,发表译诗《西班牙的民歌九首》。
一九二七年(民国十六年 丁卯) 三十七岁
一月二十二日,在《语丝》周刊第一百一十五期上,署名刘复,发表译诗《西印度Pueblo族民歌》,即《妇女们唱的收成歌》《筐子歌》《妇女们唱的谷歌》。
一月二十九日,在《语丝》周刊第一百一十六期上,署名刘复,发表译诗《西印度Pueblo族民歌》,即《替向日葵求雨的时候唱的歌》《求闪电的歌》《吹笛子的法师求雨的时候唱的歌》。
一月三十日,在《世界日报·副刊》第七卷第二十七号上,发表诗作《今朝》《采莲曲》《秋风》《玉笙》《我爱君莫去》《雪夜》《雪后》《寒枝》《骆驼颂》。
二月十二日,在《语丝》周刊第一百一十八期上,发表诗作《采莲曲》,署名刘复。
三月五日,在《语丝》周刊第一百二十一期上,发表译诗《木马歌》(小蕙译、刘半农校改)。
三月三十日,周作人在《国外民歌译》序言中写道:半农这部国外民歌的确选也选得呒啥,译也译得不错。有几首民歌曾经登在《语丝》上面,见过的人自会知道;如有人不会看到呢,那么看了这部民歌选也就知道了。总之,半农的笔去写民谣是很适宜的:瓦釜一集,有书为证[9]。
四月十六日,在《语丝》周刊第一百二十七期上,发表译诗《〈海外民歌〉自序》(序跋),署名刘复。
四月三十日,在《语丝》周刊第一百二十九期上,署名刘复,发表译诗《猓猓民歌四首》,即《新嫁娘的怨歌》《伤旧域歌三首》。
四月,译诗专集《国外民歌译》,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刘半农主张:“它的好处,在于能用最自然的言词,最自然的声调,把最自然的情感发抒出来。”“我既然是个爱赏歌谣的人,自然不能专爱本国的,有时还要兼爱国外的。”①见刘半农《〈国外民歌译〉自序》,载北京北新书局1927年出版的《国外民歌译》。
五月十四日,在《语丝》周刊第一百三十一期上,发表译诗《钉匠歌》(小蕙译、刘半农校改)。
五月二十一日,在《语丝》周刊第一百三十二期上,发表译诗《猓猓人的创世纪》,署名刘复。
六月十一日,在《语丝》周刊第一百三十五期上,发表译诗《祖父的歌》(小蕙译、刘半农校改)。
六月十八日,在《语丝》周刊第一百三十六期上,发表诗作《悼王静安先生》,署名刘复。
七月二日,在《语丝》周刊第一百三十八期上,发表译诗《我的饮酒歌》,署名刘复。
七月九日,在《语丝》周刊第一百三十九期上,发表论文《关于译诗的一点意见》,署名刘复。他写道:“基本方法是直译。因是直译,不但要译出它的意思,还要尽力地把原文中语言的方式保留着;又因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并不就是字译(transliteration),所以一方面还要顾着译文中能否文从字顺,能否合于语言的自然。”“在甲种语言中,用什么方式或用什么些字所表示的某种情感,换到乙种语言中,如能照它直译固然很好,如其不能,便把它的方式改换,或增损,或变改些字,也未尝不可;因为在这等‘二者不可得兼’之处,我们应当斟酌轻重;苟其能达得出它的真实的情感,便在别方面牺牲些,许还补偿得过。”②见刘半农《关于译诗的一点意见》,载《语丝》1927年7月9日第139期。
七月二十三日,在《语丝》周刊第一百四十一期上,发表译诗《土耳其民歌五首》,署名刘复。
七月三十日,在《语丝》周刊第一百四十二期上,发表译诗《土耳其民歌五首》(六至十),署名刘复。
八月二十七日,在《语丝》周刊第一百四十六期上,发表译诗《秋歌》(小蕙译、刘半农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