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魅力”透视: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的五个维度
2020-03-11
(广西师范大学 a.马克思主义学院;b.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区域实践研究中心,广西 桂林 541006)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和塑造人的工程师。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然而,“面对新方位、新征程、新使命,教师队伍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表现在“有的教师素质能力难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2]。为此,如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能力成了新时代的诉求以及当前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在研究如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能力中,这一个课题无法回避,即如何塑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魅力。一般来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魅力主要包括思想魅力、理论魅力、学术魅力、语言魅力、人格魅力等。研究高校思政课这五大魅力的塑造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核心素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筑牢铸魂之根,提升思想魅力
高校是教育人、培养人及塑造人的神圣殿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铸魂育人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对象是人,重点是思,方向是政,载体是课。”[3]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的特殊使命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魅力提出了特殊要求。思想魅力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铸魂育人的根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有具备了出色的思想魅力方能胜任特殊使命,完成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此,应从政治立场、理想信念和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入手。
(一)把紧政治立场“方向盘”,增强思想的导向力
正确的政治立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最基本的政治要求。孔子说:“子帅以正,孰敢不正。”[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思想上必须把紧政治立场“方向盘”,增强思想的导向力。一是在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中把紧政治立场“方向盘”。政治方向明,政治立场才会弥而愈坚。当前,社会上存在着一些错误言论和思潮,如“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趋同论”“官僚社会主义”和“普世价值”等。这些错误的言论和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形成了巨大冲击。面对这种严峻形势,每一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应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回应错误的社会言论,“识别错误思潮,不被错误思潮左右,勇于同错误思潮作斗争”[5],当好主流意识形态的“守护者”。二是在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中把紧政治立场“方向盘”。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教书育人的基本前提。我国高等教育是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明确这个教育方向,在思想上始终与我们党教育的根本任务、基本性质和服务宗旨保持高度一致,牢记教育事业的历史使命,明确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增强对教育事业的价值认同,不断增强为党的教育事业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筑牢理想信念“压舱石”,增强精神支柱力
理想信念不仅是一名共产党员的精神信仰,也是一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灵魂之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6]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方能为学生塑造精神之魂,方能展现巨大思想魅力。一是在保持思想纯洁中筑牢理想信念。思想是导向,是灵魂。思想纯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铸魂育人工作的根本前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保持思想纯洁,最重要的是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保持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以及保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定信心。始终不折不扣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是在淬炼党性中厚植理想信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深入持久开展党性教育,从党章党规、党史国史和革命精神中洗涤思想、净化心灵和淬炼党性;要不断用党的先进理论武装头脑、正心修身、涵养文化,守住为师之本,把牢思想“闸门”;要以放不下的责任感和往前赶的主动性,精耕工作“责任田”,为党站好岗和放好哨,自觉做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三是在投身实践中升华理想信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大学生的引路人,要深入社会、勇于实践、跑好理想信念传承的“接力赛”,在全面把握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和客观认识当代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基础上,树立起让人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理想信念标杆,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用好核心价值观“总尺子”,增强价值引领力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提升思想魅力,还必须用好核心价值观“总尺子”,增强价值引领力。一是在“学”上下功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意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引自己,提高师德修养,树立正确价值观,增强自身的精神力量,为当好大学生的人生导师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二是在“说”上下功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有机融入课堂之中,使课堂成为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绝不能让课堂成为不当言论和不良情绪的宣泄地,绝不能让课堂成为西方价值观和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袭所。三是在“行”上下功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深入实践,走访考察革命圣地,搜集掌握第一手真实可靠的素材,用最鲜活的事例向大学生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
二、夯实传道之基,厚植理论魅力
理论魅力是指一个人掌握理论彻底性和真理性的力量。一个人的理论魅力关键在于掌握理论的彻底性和真理性。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7]在高校,理论魅力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传道之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8]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传道的根本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从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中,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夯实理论功底,厚植理论魅力。
(一)在真学中厚植理论魅力
学习马克思主义是每一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基本义务,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最基本的要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真学马克思主义。真学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以虔诚的态度和赤诚之心,原汁原味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持之以恒地精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科学有效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时代性和实践性。除此之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当作一种习惯,坚持以整体性的视角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能机械化隔离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能僵化地背诵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是要做到常学常新,坚持在真学中厚植理论魅力。
(二)在真懂中提升理论魅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理论性和逻辑性强的课程,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真懂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懂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弄清、弄懂、弄透马克思主义理论,更要弄懂马克思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理想,真正做到“说得清”“问不倒”“难不倒”,努力成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行家、专家。有效的做法就是静下心来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开放性、发展性和实践性,真正弄懂哪些基本原理需要守正,弄透哪些基本原理需要创新,弄清哪些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和歪曲。只有弄懂弄透弄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才能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
(三)在真信中增强理论魅力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真学真懂是基础,真信是关键。真信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从内心深处信仰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性,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价值性。只有真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才能在思想上接受马克思主义,在情感上认同马克思主义,在行动上践行马克思主义,为此才能更好地讲透、讲深和讲活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光芒有效绽放。试想,如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己都不懂不信,道理自然就讲不清讲不透,学生当然就不可能相信,最终必然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陷入空洞化、教条化的说教,立德树人自然也无从谈起。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真信马克思主义,才能做到言行一致、教行合一,才能不断地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魅力。
(四)在真用中升华理论魅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看家本领。真学、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是前提,真用才是目的。真用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理直气壮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能够理直气壮地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效帮助大学生克服理想淡化、信仰缺失等问题。在实际中,有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有效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没有真正用好马克思主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着眼于新形势新挑战,着眼于大学生的新动态新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郁结和烦恼,以彻底的理论说服大学生,以真理的力量指引大学生,增强解决大学生现实问题的能力,不断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魅力和真理光芒。
三、增强解惑之本,拓展学术魅力
学术魅力是指一个人以敬畏学问的态度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开展学术研究所形成的学术影响力。学术魅力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解惑之本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站稳讲台、站好讲台,就必须具备学术研究的本领,就必须既要做“教书匠”,又要做“研究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果固守老本和经验,不开展学术研究,不提升学术魅力,将难以满足新时代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知识需要,将难以完成解惑的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9]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具有“一潭水”,离不开持之以恒地开展学术研究,离不开源源不断追踪学术前沿问题,离不开不断地提升学术魅力。
(一)研读经典文本,增强学术穿透力
研读经典文本是提升学术魅力的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读经典文本既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又可以间接地跟大师交流对话、接受理论熏陶和实现思想启蒙,更可以增强学术穿透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研读经典文本,进而深刻把握经典文本的理论精髓,不断增强自身学术穿透力。一是养成精读经典文本的习惯,不断提升学术认知力。经典文本大多是历史悠久、经久不衰的著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慢慢地读、一字一句地读、反复斟酌地读,才能读出作者的初衷原意,才能品出文字背后的深层蕴意,也只有深刻领会经典著作的深层蕴意,才能提升自身学术的认知力,为有效开展学术研究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养成持之以恒地研读经典文本的习惯,不断提升学术思考力。古今中外有影响力的经典著作大多都是思想内容比较丰富的,同时也是比较高深晦涩、较为难懂的,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极具耐性和毅力,持之以恒,方能融会贯通经典文本的深刻精髓,唯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术的思考力。三是要学习借鉴经典文本的思维与方法,提升学术洞察力。研读经典不仅仅是为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和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借鉴作者的思维与方法,内化成自身的知识,从而提升自身的学术洞察力。为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研读经典文本时,应多注意学习借鉴文本中的思维方法,消化吸收,有效运用,并以此洞察学科前沿问题,提升学术洞察力。
(二)注重教研合一,提升学术阐释力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从事教学,又要从事科研,并且要注重教研相结合,不断提升学术阐释力。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认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引导大学生明确“人生应该在哪里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些根本性问题”[10];另一方面,又要针对教学中出现的热点问题进行学术研究,在学术研究中把握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教学的规律,提高自身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回应现实问题能力、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并把学术研究成果有效融入课堂教学,帮助大学生认清西方错误思潮的实质与危害,自觉抵御西方错误思潮的渗透,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说服力和引导力。
(三)恪守学术道德,提升学术规范力
恪守学术道德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学术研究以及提升学术魅力的前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强化自律意识,切实了解、熟悉与牢记学术研究各环节应遵循的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明确学术活动中哪些应该做、哪些不该做。面对困难和诱惑之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顽强的意志克服冲动与杂念,远离“学术高压线”。其次,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尊重他人劳动成果,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学术研究中如果要引用他人观点、结论、数据、公式、图表、资料等,必须按规定注明原始文献出处,不能以引用的方式将他人成果直接变成自己学术成果,不能使用未亲自阅读的二次文献,不能不标注文章转引的文献资料。最后,时刻牢记“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要求”的原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把学术上敏感的话题或尚未定论的言论传播给大学生,以免混淆大学生的思想,使得大学生难辨真假。
四、练就言教之技,彰显语言魅力
语言魅力是指一个人说话的艺术和技巧,其大小完全取决于个人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语言魅力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言教之技能,是课堂教学的“润滑剂”,是拉近师生距离的“黏合剂”。掌握语言魅力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最基本的能力要求。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提升语言魅力,关键要实现话语的三大转变。
(一)转变政治话语的表达方式,提升语言解释力
政治话语是一个国家或政党关于政策走向、治国理政及对外关系理念等方面的话语表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简单、直接地使用政治话语进行授课,否则容易导致授课内容空洞化、抽象化,难以达到教学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转变政治话语的表达方式。一是转变命令式的政治话语表达。命令式的政治话语具有明显的权力特征。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脱离强制性的话语气息,将命令式表达的政治话语转化为融入教育情感的关怀性语言,将“生、冷、硬”的政治话语转化为有情感温度的话语,不断展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关怀。二是转变宣传式的政治话语表达。宣传式的政治话语常常采用权威、官方和正式的宣传语言进行表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改变喊口号的政治宣传表达方式,纳入大量时尚话语元素,勇于说出受学生欢迎的实在话、轻松话、新鲜话和简单话,防止只做表面文章和一味逢迎,防止没有实际效果的大话、空话、假话和废话。此外,在实现宣传话语转化时还要注重提供增量知识,致力于从学理层面对党和国家的创新理论、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提出的必然性和规律性作出科学解释,不断提升教学语言的解释力。
(二)转变理论话语的表达方式,提升语言生命力
“理论话语是用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对事物的本质、规律进行的系统表达。”[11]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往往具有较浓的理论性、抽象性和规范性特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向现实话语的转化,防止理论与现实的脱节。一是实现抽象化的理论话语向生活化的现实话语转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话语应回归生活,以现实生活为逻辑起点,积极关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新语言和新表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话语方式。二是实现抽象化的理论话语向网络化的现实话语转化。伴随着自媒体技术高速发展,自媒体内容所带来的新语境、新话语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语言表达方式,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成为懂理论、懂网络的“双懂型”人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积极关注研究自媒体发展,主动触“网”(网络)和触“微”(微博、微信),成为学生的“圈内好友”,熟悉掌握网络语言(弹幕语言、微博语言、抖音语言等),吸收和借鉴网络话语优点,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话语空间,提升语言的亲和力和生命力。同时,在理论话语向网络话语转化的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注意把握一个度,不能一味追求网络化或迎合学生口味而失去思政话语的政治性、理论性、科学性和严谨性,否则就违背教书育人的初衷。
(三)转变教材话语的表达方式,提升语言感召力
教材话语是教材编委根据教学的目的和教学大纲,按照一定的范式,对学科最标准、最权威的理论内容进行系统性、规范性和完整性的表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规范性。使用教材话语可以系统性、规范性地进行理论阐释,但是,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照本宣科教材话语,否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教材话语失去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对教材话语进行“接地气”的转换,站在大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实现严谨的规范的教材话语转向大学生理解的喜欢的教学话语。一是将一些晦涩难懂的理论化教材话语转为故事化表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把教材话语通过讲故事、讲人生、讲世界、讲自己的方式,让“大主题”变成“小话题”,使教学话语更加鲜活和更加“接地气”,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吸引力。二是将规范化的教材话语转为生动化表达。幽默的语言、巧妙的修辞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的生动性和感召力,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善于利用“巧设停顿、将物拟人、正话反说、妙趣模仿和文字飞白等幽默技巧和比喻、比拟、双关、讽喻、感叹、设问、夸张、婉转、对偶、排比和反复等修辞”[12],让话语鲜活、生动起来,从而提升话语效果。
五、掌握身教之宝,塑造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是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所散发出来的由内而外的吸引人的力量[13]。人格魅力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身教之法宝,它彰显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形象、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及精神气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1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起着持久深远的内在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否完成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是否具有较强的人格魅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在树立职业形象中厚植人格魅力,在锤炼道德品格中塑造人格魅力,积极做大学生成长路上的重要指引者。
(一)在树立职业形象中厚植人格魅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格魅力的大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形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加强对自身职业的认同和热爱,在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中提升人格魅力。一是增强职业自信。职业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履职尽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明确自身职业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只有充分认识职业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才能更好认同自身的职业,激发对自身职业的热爱,增强职业的使命自觉。二是牢记职业使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使命。这种使命就是自觉担起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大学生解疑释惑,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帮忙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把他们培养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之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唯有牢记使命,才能兢兢业业地教学,不断增进职业的自豪感和神圣感。
(二)在锤炼道德品格中塑造人格魅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是灵魂与灵魂的交融,是人格与人格的对话。”[15]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道德品格会对大学生人格的养成产生持久影响。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在锤炼道德品格中塑造人格魅力,当好学生的道德模范。一是以德立身。“师者,人之模范也。”[16]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魅力,做到既为“经师”,更为“人师”,做到具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以平和之心对待名,以淡泊之心对待位,以知足之心对待利,以敬畏之心对待讲台,始终保持浩然正气。二是以德立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强化道德底线意识,恪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始终坚持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和熏陶学生,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道德示范者。
(三)在关爱学生成长中提升人格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17]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炽热的仁爱之心,关心学生的成长成才,在关爱学生成长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一是要以仁爱之心关注学生,提升自身的亲和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朋友,知晓学生诉求,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关注学生成长中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积极帮助学生释疑解惑、疏通引导,成为塑造学生的“大先生”。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找到学生的需求点与共鸣点,才能使得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亲和力。二是以民主之心尊重学生,提升自身的感召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坚持教学民主,贯彻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精准施教的育人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奉为有尊严、有个性、有追求和有情感的生命个体,确保师生之间人格平等。要用有效的办法促进学生进步,用自己的人格熏陶学生,以将心比心懂学生之心,以仁爱之心换学生真心,唯有如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才能被认可、被喜爱和被亲近,师生之间的畏惧感、距离感才能被消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亲和力、影响力和感召力才能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