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疏肝健脾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型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

2020-03-11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35期
关键词:卡韦代偿疏肝

王 希

(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6)

肝硬化是临床中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是受到一种或多种病长期、反复刺激所引起的弥漫性损伤,是慢性乙型病毒肝炎病情进展为肝组织弥漫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出现肝组织弥漫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出现的一种综合征,具有进展性和复制性,会造成肝功能呈进展性损伤,乙型肝炎代偿期患者通常无明显症状,肝功能无明显异常,与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表现相似,是进行性肝病的前期[1-2]。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患者失代偿期可能出现腹水、上消化道出血、癌变等严重并发症。鉴于此,本研究对观察组43例肝郁脾虚型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实施中西结合治疗方案,应用西药恩替卡韦+中药疏肝健脾汤进行联合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肝郁脾虚型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抽取86例,根据数字单双原则将单数患者设置为对照组,将双数患者设置为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16例,年龄38~74岁,平均年龄(56.0±18.0)岁。观察组中,男28例,女15例,年龄38~75岁,平均年龄(56.5±18.5)岁;两组一般资料统计结果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制定的关于《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2011版相关诊断标准者;②经腹部B超、查体、内镜等检查有脾大、腹水形成者;③中医辨证符合肝郁脾虚证者;④临床治疗、护理依从性高者。排除标准:①酒精性肝病、血吸虫感染、丙肝病毒感染等原因引起的肝硬化者;②合并内分泌代谢、肺、肾、造血系统以及心血管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③对本次研究所选药物过敏者;④患者或家属不同意参与本次研究、中途主动退出以及依从性差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白蛋白、促肝细胞生长素、维生素、抗病毒以及输注新鲜血浆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单纯应用西药方案治疗,采用恩替卡韦(生产厂家:北京百奥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93078)进行治疗,剂量:每次0.5 mg,每日1次。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联合中药疏肝健脾汤进行治疗。组方:白芍18 g、白术16 g、珍珠草16 g、鳖甲22 g、茯苓32 g、柴胡8 g、党参16 g、黄精16 g、贯众12 g、甘草6 g,将以上方中中药置于600 mL清水中浸泡20 min左右,采用武火将其煮沸,2 min后转文火,慢熬将其汤汁浓缩至300 mL,取汤汁分早晚温服。每日1剂,12周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治疗4个疗程。

1.3 疗效评价与观察指标 ①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对86例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价:观察病毒学指标变化情况以及肝癌、病死率发生情况,病毒指标为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定量,HBVDNA水平低于500 IU/mL表明HBV-DNA转阴,证明临床治疗有效。②肝功能:包括白蛋白(albumin,ALB)、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③观察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按症状的有无及轻、中、重程度分别计为0分、1分、2分、3分,总积分由各项相加所得,分别胁肋痛、腹胀、纳差、乏力4个方面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将本研究86例患者治疗效果、肝功能指标以及中医证候积分纳入SPSS21.0分析,计数资料如治疗效果应用(%)表示、χ2对比检验;计量资料如肝功能指标以及中医证候积分应用()表示、t对比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观察组HBV-DNA转阴率较对照组来说显著更高,且肝癌发病率、病死率较对照组来说均更低,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临床疗效对比[n(%)]

2.2 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对比 经治疗,对照组和观察组AST水平如下:(62.47±13.58)U/L、(52.31±13.28)U/L,t=3.507,P=0.001;对照组和观察组ALB水平如下:(32.23±2.95)g/L、(37.37±2.07)g/L,t=9.352,P=0.000;对照组和观察组TBiL水平如下:(38.27±3.32)μmol/L、(27.41±3.11)μmol/L,t=15.654,P=0.000;对照组和观察组ALT水平如下:(65.71±4.55)U/L、(43.52±4.20)U/L,t=23.499,P=0.000;由此可见,观察组患者治疗后ALB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得到了明显提高,同时AST、ALT、TBiL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得到了明显降低,两组间差异对比结果P<0.05。

2.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经治疗,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胁肋痛积分如下:(2.17±0.35)分、(1.84±0.33)分,t=4.498,P=0.000;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腹胀积分如下:(2.04±0.28)分、(1.81±0.25)分,t=4.018,P=0.000;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纳差积分如下:(2.03±0.25)分、(1.79±0.24)分,t=4.541,P=0.000;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乏力积分如下:(1.94±0.31)分、(1.71±0.27)分,t=3.668,P=0.000;由此可见,观察组患者胁肋痛、腹胀、纳差、乏力中医证候积分与对照组相比均得到了明显降低,两组间差异对比结果P<0.05。

3 讨 论

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肝病,是受到一种或多种病长期、反复刺激所引起的弥漫性损伤,主要由患者患肝炎后其肝脏细胞发生纤维增生所致,乙型肝炎肝硬化根据病情发展,可分为代偿期、失代偿期阶段。当肝硬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患者肝功能会出现代偿能力不足的情况,即肝硬化失代偿期;在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尚未出现代偿能力不足期间则为代偿期[4]。

薛建华等[5]在研究中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联合应用柴芍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治疗后,患者ALT、AST、TBiL及HBVDNA水平得到了明显降低,有效提高了临床痊愈率、HBV-DNA阴转率、总有效率,改善了患者肝功能各项指标,该研究证实了采用中西结合治疗方案能够能有效抑制患者体内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促进肝功能、临床症状的改善。苏凯奇等[6-7]研究发现,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肝功能代偿期患者应用疏肝健脾养心方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及肝功能各项指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中医证候疗效理想。闫宗光[8]对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发现疏肝健脾养心方是一种疗效显著药物治疗形式,患者的AST、ALT、TBIL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等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而且,与对照组相比,联合治疗组的改善程度明显更高。由结果可知,应用疏肝健脾养心方联合西药治疗能够有效抑制HBV-DNA病毒载量、提高治疗有效率,可有效促进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的改善,进一步证实了疏肝健脾养心方联合西药治疗的有效性。李小红[9]、蔡丽威等[10]在研究中对应用疏肝健脾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发现患者ALT、AST、ALB水平等肝功能水平得到了明显降低,同时HBV-DNA转阴率得到了明显提高,证实了疏肝健脾方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提高HBV-DNA转阴率。本研究中,采用恩替卡韦+疏肝健脾汤联合方案治疗后,临床治疗效果得到了明显提高,促进HBV-DNA转阴率的提升,有效降低了肝癌发病率和病死率,同时改善了患者该功能各项指标水平,促进了临床症状证候积分的降低。恩替卡韦是一种鸟嘌呤核苷类药物,服用后可在人体内转化成三磷酸盐,可有效终止DNA链的延伸和病毒的复制,81%的核苷类药物初治患者在服用后48周后(0.5 mg/d),病毒载量可达1×ULN的患者能够降低其HBV-DNA水平。疏肝健脾汤以柴胡为君药,归肝胆经,行疏肝解郁之效,主治肝脏气机郁滞;白芍柔和肝体、调节肝脏气血;党参、黄精、白术、茯苓共为臣药,具有健脾益气、扶正祛邪之效;鳖甲具有散结化痰、消肿解毒之效;珍珠草、贯众为佐药,具有解毒驱邪之效;再以甘草调和,共奏疏肝解郁、扶正祛邪、清热解毒之功。

综上所述,应用恩替卡韦+疏肝健脾汤进行联合治疗能促进患者肝功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HBV-DNA转阴率,降低肝癌发病率和病死率。

猜你喜欢

卡韦代偿疏肝
抗病毒治疗促进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再代偿研究进展
Shugan Huoxue Huayu Fang (疏肝活血化瘀方) attenuates carbon tetrachloride-induced hepatic fibrosis in rats by inhibiting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Smad signaling
首次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获得再代偿的影响因素分析
Mechanism underlying efficacy of Shugan Sanjie decoction (疏肝散结汤) on plasma cell mastitis,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阿德福韦酯与拉米夫定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硬化的效果分析
恩替卡韦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研究
疏肝健脾方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
愈肝龙胶囊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临床观察
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真菌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带虹膜隔人工晶体植入术后10年角膜内皮失代偿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