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理论在儿童糖尿病心理康复中的效果分析
2020-03-11徐雯
徐雯
山东曹县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山东曹县 274400
自我效能感理论被认为是与健康教育密切相关的理论之一。 预期的效率期望决定了需要克服的努力程度或难度,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够有效控制糖尿病的病情发展,但是往往因为糖尿病的自我管理需要注意的情况较为多变,复杂的进食和运动情况,会有效缓解病情,帮助患者克服糖尿病自我管理是一个困难的过程, 建立并坚持良好的自我管理行为是当前医护人员面临的一項事巨任务。 该研究选择2018 年1—10 月该院收治的72 例Ⅰ型糖尿病患儿经培训作为宣教人员,经过研究人员进行不断的经验介绍和需要注意的情况,能够帮助患儿建立有效的自我管理意识, 从而有效的提高患儿自我控制病情的信心,建立“你能做的,我也能做到”的信心。 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抽取该院收治的80 例Ⅰ型糖尿病患儿,并征求患者儿父母的意愿,共挑选出72 例患儿纳入研究,平均年龄(10.6±3.2)岁,男孩42 例,女孩30 例,平均病程(4.3±3.8)年。 根据患病时间分析,将72 例糖尿病患儿分为研究组(36 例)和对照组(36 例)。 两组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病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进行的治疗过程和方法都是完全一致的,另外,对照组同时进行了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研究组在这基础上,同时进行自我效能心理干预,观察3 周,方法如下。
1.2.1 分析儿童情绪障碍的压力源并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Ⅰ型糖尿病往往需要进行长期胰岛素注射。一方面,频繁监测血糖和其他操作会导致患儿的身体疼痛,产生强烈的心理压力[1]。 另一方面,发生身体疾病时,患儿的心理,可能会发生变化,往往会出现信心不足,自闭等情况,给患儿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Ⅰ型糖尿病患儿的压力源主要与所处的环境,以及个人的病情,甚至细微。
表1 两组患儿焦虑性情绪评分结果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儿焦虑性情绪评分结果比较[(±s),分]
组别广泛性焦虑 分离性焦虑 社交恐怖 躯体化惊恐 学校恐怖 总分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对照组(n=36)研究组(n=36)t 值P 值6.13±3.29 6.15±3.21 0.02>0.05 5.91±2.54 4.19±2.24 2.73<0.05 6.52±3.37 6.58±3.42 0.07>0.05 5.93±2.61 4.28±2.24 2.63<0.05 6.66±3.44 6.59±3.41 0.08>0.05 6.58±2.72 4.38±2.39 3.33<0.01 5.63±3.57 5.67±3.52 0.04>0.05 5.45±3.27 3.52±2.52 2.56<0.05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1.81±1.13 1.79±1.11 0.07>0.05 1.79±1.08 0.93±1.04 3.14<0.01 22.06±11.14 22.04±11.11 0.04>0.05 21.58±9.78 15.59±8.42 2.54<0.05
表2 两组患儿抑郁性情绪评分结果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儿抑郁性情绪评分结果比较[(±s),分]
组别对照组(n=36)研究组(n=36)t 值P 值总是想要 做噩梦 感到孤独 感到悲哀 感到烦恼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0.88±0.61 0.85±0.57 0.12>0.05 0.82±0.59 0.46±0.48 2.59<0.05 0.79 ±0.72 0.77±0.69 0.11>0.05 0.85±0.68 0.49±0.38 2.53<0.05 0.81±0.76 0.79±0.77 0.1>0.05 0.83±0.73 0.44±0.38 2.6<0.05 0.68±0.65 0.67±0.66 0.06>0.05 0.69±0.61 0.37±0.32 2.54<0.05 0.79±0.73 0.73±0.75 0.31>0.05 0.76±0.49 0.46±0.39 2.62<0.05
1.2.2 根据自我效能感理论,制定了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在护理干预的这一方面,首先,让护士与孩子建立朋友关系,间接体验教育或替代体验教育需要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如此一来,能够帮助患儿建立信心,提高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期望。 结果并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能力。在护理干预的这一方面,通过他人的成功范例来克服疾病,以启迪和鼓励患儿,同时制订了帮助患儿制定计划[2]。
1.3 观察指标
①自我效能感的一般量表(GSES)中共10 个条目涉及个人在遇到挫折或困难时的自信心。 每个元素从1~4 分进行标记:4 点是完全正确的,3 点是大多数是正确的,2 点是正确的,1 点是完全不正确的。受试者以1~4 的等级进行自我评估。 通过将10 个元素的得分相加并除以10,得出总得分。分数越高,自信心越强,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就越多。
②与儿童焦虑相关的情绪障碍共有41 项内容,分为五类:广泛性焦虑,隔离焦虑,社交恐怖,躯体化/恐慌和学校恐怖。 根据0~2 分和3 个等级的分数,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③儿童自我评估量表(DSRSC)共有18 项,按否(0分),有时(1 分),经常(2 分),等级3 分,最高分表示抑郁,总分5 分可能会导致抑郁。 该量表已经过测试,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有效性[3]。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患儿一般自我效能GSES 评分
干预前,对照组患儿GSES 评分为(2.23±0.14)分与研究组(2.27±0.16)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3,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儿GSES 评分(2.73±0.5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15±0.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4,P<0.05)。
2.2 两组患儿焦虑性情绪评分结果比较
干预前,两组SCARED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儿SCARED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3 两组患儿抑郁性情绪评分结果比较
干预前,两组DSRSC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儿DSRSC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3 讨论
自我效能感理论预期的效率期望决定了需要克服的努力程度或难度[4]。 班杜拉[5]认为,自我效能感培训与4 个信息来源相关,例如直接体验、替代体验、口头说服以及身体和情绪状态。
以自我效能理论为指导的健康教育是一种有效的糖尿病患者教育方式。 良好的自我管理是成功控制糖尿病患者疾病的关键。 但是,由于糖尿病自我管理的复杂性以及饮食和运动等生活方式的改变,它需要帮助患者克服困难并建立和保持良好的自我管理行为对医务人员而言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通过模仿自我教育人员的管理行为,以及自身的成功经验,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信心;在具有“同病同情”的感觉的基础上,对同一位糖尿病患者进行说服和鼓励,更容易激发和激励患者,并促进患者建立良好的自我管理行为。
该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组患儿GSES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儿SCARED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儿DSRSC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选择合适的糖尿病患儿作为宣传人员, 并注意对宣传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知识和糖尿病健康教育技能;它们应与现有的专业健康教育相结合,并由医护人员教授。 相对专业的自我管理知识,并且由受过训练的糖尿病患儿介绍糖尿病自我管理技能,以确保健康教育知识的准确性与实用性。鉴于自我效能感理论在儿童糖尿病患儿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临床研究对儿童糖尿病患儿自我效能感的关注逐渐增加。 尤其是近年来,关于自我效能感干预的各种研究结果已经出现。但是与国外研究的数量,深度和广度仍然存在巨大差距。因此,应积极开发针对中国儿童糖尿病患儿的自我效能评估工具,促进患儿身心康复。
综上所述,对糖尿病患儿的自我效能感教育不仅可以提高患儿的自我效能感,而且可以减轻或消除其情绪困扰,促进身心康复,是提高糖尿病患儿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有效护理健康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