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三月三”民俗文化融入大班课程探究
2020-03-10韦涛农静姿
韦涛 农静姿
【摘要】本文论述将“壮族三月三”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大班课程的策略,在节日前感受壮族山歌的魅力、探索铜鼓文化内蕴、了解壮族服饰特点;节日活动中引导幼儿制作五色糯米饭、学习基本的祭祀礼仪、体验壮乡歌舞表演;节日活动后,引导幼儿梳理、反馈内心的体验感受,加深幼儿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认同感。
【关键词】壮族三月三 民俗文化 大班幼儿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5-0148-02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要知道自己的民族,知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要互相尊重、团结友爱。”家乡是幼儿生活、成长的地方,家乡的民俗文化是幼儿教育不可或缺的资源,在民族高度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幼儿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归属感,是幼儿园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的一个方向。笔者从引导幼儿园大班幼儿进行民俗体验这一角度入手,尝试将“壮族三月三”民俗文化融入大班课程,在节日前开展主题文化活动,节日中组织文化体验活动,节日后梳理和反馈活动体验,促进大班幼儿对民俗文化产生深刻的理解。
一、节日前开展民俗文化主题活动
依托幼儿园大班秋季学期“民族村”的适应性发展课程主题,笔者组织我园大班幼儿开展了“壮族三月三”民俗文化主题探究活动,周期为一个月。在活动期间,大班的主题课程教学主要有对山歌活动、壮族文化瑰宝的鉴赏(铜鼓的传说,铜鼓的美学鉴赏,壮锦的纹理线条、颜色搭配)、壮族服饰的欣赏等多个小主题,旨在引导幼儿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內涵,对探索民族文化内蕴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感受壮族山歌的魅力。传统节日积淀着地方特有的民族文化元素,对幼儿来说有着潜在的教育价值。我园找准教育契机,整合节日活动资源开展趣味性游戏活动,开拓大班民俗文化主题课程内容。如在“壮族三月三”节日来临前,各个班级播放经典电影《刘三姐》片段,让幼儿从电影中感受壮家山歌的韵律和风情。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以壮族山歌片段穿插课程,让幼儿提前感受“壮族三月三”的节日氛围。如开展“对山歌”游戏活动,引导、鼓励幼儿利用投放的壮族服饰、道具等,将自己打扮成壮族小娃娃进行自我即兴表演,或利用乐器即兴伴奏。教师先引导幼儿用自然的声音唱出山歌优美的旋律,再将幼儿分男女进行对歌,要求对歌衔接整齐、紧凑,唱腔有力。经过一个月的探索与实践,有的幼儿对唱山歌很感兴趣,能哼唱山歌的曲调;有些乐感较好的幼儿甚至能与同伴对歌,稚嫩的歌声在幼儿园的各个角落响起,歌者和听众都沉浸在浓郁的壮乡山歌氛围中。
(二)探索壮族铜鼓的文化内蕴。壮族铜鼓是广西传统民俗文化的代表,凝聚着壮族人民的辛劳与智慧,教师在幼儿园班级开展“铜鼓文化”主题探索活动,引导幼儿了解铜鼓、对比分析铜鼓纹饰,帮助幼儿感受壮族铜鼓纹饰的内涵。如有的班级幼儿通过简笔画涂色、设计铜鼓线条、用刮画纸画铜鼓等方式,了解铜鼓的外形特点、铜鼓纹饰细节,幼儿还别出心裁地用碗碟、杯子等材料制作铜鼓模型,探索铜鼓发声的原理,对比不同材质制作的铜鼓发声的差异等。经过深入了解,铜鼓对幼儿来说不只是珍藏在博物馆里的老物件,还是充满壮族人民智慧和美好寓意的民族文化象征,激起了幼儿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三)了解壮族服饰的特点。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服饰方面保留着各自的民族文化特色。有的班级对壮族民族服饰感兴趣,教师可以组织“壮族娃娃”系列活动,如壮族服饰欣赏、壮族服饰设计、壮族服饰展示等活动,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壮族服饰的特点。在“美丽的香包”制作活动中,教师组织幼儿观察香包图片,了解香包作为壮族服饰道具之一,壮族人民在节日里佩戴在身上用以寄托美好愿望。幼儿通过观察香包的外形特点,利用准备好的布料、硬纸板、剪刀、彩线、珠子等材料,进行剪、贴、缠、绕创意制作,从中感受壮族服饰特有的装饰方法,并对壮族服饰的蓝、黑、棕三种颜色的配色,及其图案精美、色彩艳丽的特点等有了一定的认识。
我园开展“壮族三月三”民族主题活动,使幼儿对壮族民俗文化有了一定的认知和体验,为下一步的节庆活动实践做准备。
二、节日中组织民俗文化体验活动
(一)制作五色糯米饭。五色糯米饭是“壮族三月三”的传统美食,集民间智慧和美好寓意于一体。五色糯米饭是以植物作为天然染料,晕染出色彩艳丽的糯米饭,每一种颜色代表着人们不同的祈愿。为了让幼儿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熏陶,传承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用快乐的情绪体验和感受壮乡的民族风情,我园精心为幼儿组织五色糯米饭的制作体验活动。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用黄饭花、红饭花、紫草、枫叶等植物浸泡糯米,蒸煮出壮族传统美食“五色糯米饭”,幼儿通过观察植物染料的外形、浸泡出的颜色,观察植物染料慢慢将白色糯米浸染上色的过程,闻一闻植物染料混合着糯米的清香,最后品尝着自己亲手制作的糯米饭,从视觉、嗅觉、味觉全方位体验“三月三”的韵味,加深了对民族节日的理解,也真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过节的喜悦,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探索兴趣。
(二)学习基本的祭祀礼仪。祭祀先人是壮族重要的节日习俗,祭祀是子孙表达对先祖思念之情和恪守孝道的一种传统形式。每年农历三月三,壮族家家户户进行家族团聚活动,开展聚集性的祭扫活动等,幼儿作为晚辈自然也要参加祭礼活动。但幼儿大多年龄小,并不了解祭仪礼仪,若做出不合规矩的行为,既破坏了祭祀仪式庄重的氛围,也不利于幼儿体会和理解祭祀背后感恩先人、尊重生命、珍惜时光的精神实质。为此,我园在“壮族三月三”活动月,由课题组成员介入幼儿的学习活动中,通过集中学习、小组讨论、观察分享等形式,帮助幼儿了解祭祀仪式的重要性。教师也可以给幼儿讲一讲先祖的故事,让幼儿学习先祖身上的优良品德,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这也是对先祖恩情最好的回报。幼儿作为晚辈,懂得了参加祭祀的礼仪规则并在实践中不断尝试,他们在参加祭祀活动时,更能理解各种仪式背后的含义,体会家族世代繁衍、生生不息的规律,在幼小的心灵种下感恩先人、敬畏生命、珍惜时光的种子。
(三)体验壮乡歌舞表演。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在创设幼儿园室内外环境中,我园以民俗文化为主线,搭建民俗文化体验平台,让幼儿从中受到民俗文化的熏陶。如在“壮族三月三”节日来临之际,我园为幼儿搭建歌舞表演平台,让幼儿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感受壮乡歌舞的魅力。在班级的主题晨会、“三月三民俗体验大舞台”上,所有幼儿都穿上节日的盛装,参加对山歌、跳竹竿舞、品尝五色糯米饭、品尝油茶等活动,师幼在节庆活动中载歌载舞,感受热烈的节日气氛,加深对壮族民族文化的体验和认同感。
三、节日后反馈和梳理节日体验
“壮族三月三”节庆活动结束后,我园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幼儿梳理和分享活动体验。如在语言区创设“说一说”的平台,让幼儿分享自己的活动见闻,幼儿热情洋溢的经验分享,吸引了幼儿与教师、同伴交谈,他们大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进一步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在美术区,教师提供丰富多样的工具和材料,鼓励幼儿画一画自己的活动见闻,通过一幅幅稚嫩生动的作品展现活动感想,加深对节日的体验和记忆;在展示区,教师邀请家长参加家园互动,家长可以“晒一晒”幼儿的假期经历,为幼儿分享和梳理自己的假期体验提供线索,帮助幼儿回忆和整理假期节庆的体验和感受,加深对壮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
民族传统文化是壮乡儿女宝贵的财富,在民族融合和文化多元的背景下,我们作为壮乡儿女应该保护、珍惜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幼儿园开展“壮族三月三”系列活动的民俗文化教育,有助于幼儿对传承壮族文化形成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产生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作者简介:韦涛(1973— ),女,瑶族,广西河池人,一级教师,南宁市第三幼儿园园长,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农静姿(1988— ),女,广西百色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