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维整合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2020-03-10何春光
【摘要】本文以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教学为例,论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从梳理文言现象入手,读懂意思;在细节比较中揣摩人物形象,读透文中的人、事、理;提供适当的支架,从多个角度创造性地讲活故事。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多维整合 语文素养 《书戴嵩画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5-0093-03
优秀诗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笔简而意足”的特点,在语文学科中具有较高的教学价值。其可以帮助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表达能力,最终提升语文素养。部编版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就安排了文言文的启蒙学习,到六年级学习文言文时,就存在着多维目标的整合。
以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为例,从“文言”角度看,应当让学生了解古今义不同(如“掉”“股”)、词性活用(如“锦囊玉轴”)、语气词“矣”等文言现象;从“文章”角度看,应当让学生了解由事得理的组文结构;从“文学”的角度看,应当让学生体会两个人物“杜处士”和“牧童”“笑”的不同意蕴,体会其中的艺术之美;从“文化”的角度看,应当让学生懂得虚心向内行人学习的优秀文化传统。四者不是割裂存在,而是整合于全文93字中。因此,必须打通四者的内在联系,将教学目标定位为:读懂文言,读出形象,展开想象,讲好故事;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设计出循序渐进、形象生动、融通事理的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创造性想象中把故事讲活,最终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一、梳理文言现象,读懂字词句
教会学生理解文言文字词句的意思最忌零碎化,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学习积累,教师可以从梳理文言现象入手,引導学生逐步领会文言文学习的常用方法:从分类型释字,到读好句内停顿,再通过文白对读的方法,逐句弄懂全文的意思。
(一)解题导学,领悟释字方法
题目中的戴嵩是唐代著名画家,最擅长画水牛。“画牛”是指戴嵩画的《斗牛图》。“书”在这里是“书写、记录”的意思。对此,教师可以联系第六单元的《书湖阴先生壁》,让学生体会两者的相同之处;还可以联系文中“好书画”的“书”,指“书法作品”,让学生体会二者的不同之处,了解单音节“书”字在古文中有多种意思,到了现代文中往往是用双音节或多音节的词来表示的。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了语言发展的规律,同时又学会了基本的文言释字方法。
(二)分类列举,促进方法类化
对文中关键字义的理解,可以运用分组出示、分类导学的方法,促进学生对文言学习方法的类化巩固。
教师可以分别出示以下四组词语或句子:1.多音字:杜处(chǔ)士、好(hào)书画、所宝以百数(shǔ)、曝(pù)书画、斗(dòu)牛(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指导读准字音来懂得字义);2.古今不同字:掉尾而斗、搐入两股间(引导学生辨别古今义的不同);3.词性活用字:所宝以百数、一轴、锦囊玉轴(让学生认识到“宝”在此处是动词,珍藏。前一个“轴”是量词,后一个“轴”是名词,画轴);4.谬矣、不可改也(让学生认识到“矣”是语气词,拉长读出对画中错误惊叹的语调,“也”字,要读出对事理肯定的语气与语调)。
(三)标注停顿,读出句内节奏
读准句内停顿,是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教师应该以“尾搐入两股间”为例,逐句标注停顿,引导学生读好句内的停顿和节奏。
(四)文白对读,读懂文言大意
对关键难懂的句子,教师可以用根据意思找对应句子的方法,引导学生读懂句子。同时指导学生朗读文言文句子,注意正确的停顿和语气。
如出示“相斗的时候,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一句,让学生找对应的文言文:“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在读中指导学生用停顿和语调表示斗牛场面的激烈,末尾用语气词表示对画中错误的惊叹。
(五)通读全文,说说文章意思
教师还可以让同桌间互读全文,互相提醒和监督对方是否注意合理的停顿与节奏。然后,让学生对照原文,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同桌间相互听说、评价纠正。
二、揣摩人物形象,读透人事理
题跋“笔简而意足”的表现力是本文学习的重要方面。《书戴嵩画牛》一文虽短,却塑造了两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的变化起伏就是在这两个人物之间展开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人物的神态细节入手,领悟作者用词的传神之处,感悟文末释理的通俗与深刻之功,促进学生形成基本的文学素养。
(一)关注细节,领悟传神之妙
六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从人物细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因此,在学生读通全文大意后可以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分享来形成对文中两个人物形象的全面理解。
1.自读感悟。让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出人物描写特别传神的地方,可以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2.交流分享。文中写人物的有三句话,表现方式各有不同。在学生分享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点拨的切入点和方式也应有所不同:第一句写杜处士“好书画”“尤所爱”的状态,宜采用“状态还原法”,让学生体会“好”和“爱”的程度;第二句写牧童的动作与语言,宜采用“表演还原法”让学生入境体会;第三句是写杜处士对牧童的回应,宜采用“对比联系法”,通过与牧童的表现进行对比联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最后在朗读中建构对两个人物形象的综合感受。
(1)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让学生思考:如何“好书画”?(所宝以百数)如何“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让学生现场进行角色采访:杜处士啊,您为什么总是把着《斗牛图》带在身边啊?指导学生朗读,使学生能读出这种珍爱的感觉。(指名读)让学生通过齐读再次感受文章只用了寥寥几笔,就使一位非常喜好书画的处士形象跃然纸上。
(2)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让学生思考什么是“拊掌大笑”,牧童“笑”什么。(笑画——画错了;笑人——杜处士将错画视为珍宝;笑画家——不懂常识。)
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小牧童,然后读这段话,让大家感受你的拊掌大笑。(指导学生读出牧童“拊掌大笑”的可爱与率真)教师读旁白,学生当牧童,配以动作和表情,还原现场画面,师生配合读。
(3)处士笑而然之。教师提出问题:听了牧童的话,杜处士也笑了?他会笑着说些什么呢?让学生齐读,读出处士的风度。
3.比较提升。让学生通过比较同样都是笑,思考牧童的“拊掌大笑”和处士的“笑而然之”有什么不同。
4.朗读内化。让学生分角色读,读出人物的身份、读出人物的形象,体会题跋人物刻画的“笔简而意足”。
(二)品读古语,体会说理之道
悟理重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于通俗中见深刻。教师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的例子入手,领悟“须向行家请教”的道理,模仿文中的表达样式,尝试表达类似的道理。
1.读读句子,思考道理。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两个人物,围绕一幅《斗牛图》,苏轼在这篇题跋中给我们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讲完了,他又引用了一句古语来结尾,这是为什么呢?
2.沟通联系,领悟道理。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领悟其中的道理:画画这件事,看起来和耕田、织布都没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达呢?“奴”“婢”,是耕种与织布方面的行家里手,这里的“问”是“请教”的意思。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大家平时需要多向行家里手请教哦!
3.联系生活,说说道理。教师出示填空题:砍柴当问( ),打渔当问( ),作画当问( ),( )当问( )……让学生联系生活发现:苏轼笔下的题跋不足百字,但最后一句古语使文章充满了理趣。学生在这种广泛的生活联系中体会其中的理趣,并通过尝试模仿表达,体会题跋说理的“笔简而意足”。
三、提供适当支架,讲活故事
读懂文章是学生学习的收获,能讲活故事才是学习更大的收获。怎样才能让学生把故事讲好呢?教师应循序渐进,提供适当的支架,引导学生讲好、讲活故事。教师可以运用前后连续的两个支架来帮助学生:一是“细节补白”的想象支架,想象杜处士“尤所爱”的细节;二是“角色入境”的想象支架,通过走进人物角色的内心世界来想象。前一个支架是后一个支架的基础,后一个支架是前一个支架的综合提升。
(一)对照原文,初讲故事
教师指名学生对照原文讲故事,让学生相互评议,重点引导学生把准、讲清原文中的关键细节。
(二)想象细节,再讲故事
教师通过问题“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个故事生动有趣地讲给别人听呢”引导学生研读人物的关键行为细节,揣摩内心活动,通过想象还原生动的现场画面。
1.让学生围绕杜处士的“尤所爱”进行想象补充:“锦囊玉轴,常以自随”:吃饭时他( ),白天出门时他( ),晚上睡觉时他( ),朋友们相会时他( )……
2.让学生围绕小牧童的“抚掌大笑”进行想象补充。指名学生想象牧童的表情和动作,边表演边朗读句子,并补充自己的话。
3.让学生围绕杜处士的“笑而然之”进行想象补充。杜处士“笑而然之”,听了牧童的话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学生现场扮演杜处士和小牧童,表演朗读这段话,可以补充增加自己想象的语言。
(三)转换角色,讲活故事
师:刚才讲故事,我们都是站在故事之外的“看客”。下面我们进入故事,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可以是小牧童,可以是杜处士,也可以是苏轼,要走进人物的内心来讲故事,这样才能把故事讲活。
1.小牧童的视角:今天天气真好!我赶着牛出发啦!刚走到半路,就看见村里的杜处士正在晒他的书画宝贝……
2.杜处士的视角:我姓杜,人称杜处士,虽然读了不少书,就是不愿意做官,最大的爱好就是收藏书画……
3.苏轼的视角:我是苏轼,听说四川有个杜处士,非常非常喜好书画……
让学生选择不同的视角,同桌之间、小组之内相互讲讲故事。指名学生交流展示。学生相互评点補充。
讲好故事的关键是不能让学生只做故事之外的“看客”,而是要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把自己想象成为故事中的某个角色,深入人物内心,对原有文本进行还原想象,并进行创造性补白。学生在这样的讲故事经历中,思维力、表达力得以整合式提升。
(四)审美拓展,质疑提升
如何引导学生用艺术审美的眼光与品位来欣赏这则题在名画上的题跋呢?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切入视角让学生欣赏:一是戴嵩后来的画作;二是后来与此相关的题跋;三是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斗牛题材的艺术作品。让学生在延续性对比、生活化参照中培养艺术审美的辩证思维。
1.教师让学生看戴嵩后来的斗牛图,并告诉学生这个故事后来被戴嵩知道了,他以后画的斗牛图是这样的——尾搐入两股间,成为传世之作,被皇家收藏,乾隆皇帝曾这样题跋:角尖项强力相持,蹴踏疼轰各出奇。想是牧童指点后,股间微露尾垂垂。
2.再出示世人现在的斗牛图让学生观看(媒体出示:现在的画、雕塑、广告),请你们仔细看看现在生活中的斗牛图——有不少是“掉尾而斗的”,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带着这个疑问,在今后的生活中慢慢体会。
文言文“笔简而意足”,教师既要善于立足文本,又要能透过文本,整合“文言”“文章”“文学”“文化”的不同维度,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想象中深化对文言文的理解,在想象中丰富故事内容,讲活故事,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詹丹.《书戴嵩画牛》和深度阐释[J].语文学习,2020(2)
[2]顾颖润.适“度”定位,讲“好”故事[J].教育视界,2020(5)
[3]曲青亚.文言文教学的“常”与“新”[J].小学语文教师,2020(7-8)
[4]姜唯婷.借助想象跳板,高效解构小古文[J].小学教学参考,2020(10)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过程哲学的小学民间故事课程开发研究”(课题编号:XC-b/2016/3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何春光(1975— ),江苏海安人,硕士研究生学历,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科研和儿童阅读课程研发。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