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小学数学步道”校本课程的研究
2020-03-10盘梦婕
【摘要】本文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现状开展调查分析,通过对“小学数学步道”课程框架进行梳理,提出“数学文化知多少—我会实践—我会应用”主题实践活动的教学建议,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 教学现状 小学数学步道 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5-0078-04
“数学步道、起源于台湾地区,它以数学体验为主,活动形式多样,是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进一步补充。笔者通过对本校三至六年级“综合与实践”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以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据,对“小学数学步道”课程框架进行梳理,最终确定将课程以“数学文化知多少—我会实践—我会应用”三大板块呈现主题实践活动,更符合数学综合实践的特点,更具有操作性和指导性,让授课教师有料可上,有章可循,进而指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四能”。
一、“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一)关于人教版“综合与实践”的教材梳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综合与实践”是指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在经历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发现问题、选择问题、转变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有效地呈现实践的成果等过程,让他人体会自己成果的价值。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逐步积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经验。可见,设置“综合与实践”的初衷是为了促进数学学科各板块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基于此,本课题组对人教版教材小学一至六年级“综合与实践”内容进行梳理(如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人教版教材在编排上非常重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12册书总共编排了26个主题,不管从内容上还是从呈现的形式上都特别注重综合性的特点,包括数学各板块知识的综合、数学思想方法的综合,还有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综合以及数学与生活的综合。以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四能”,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获得一定的理性思维。然而实践效果如何呢?
(二)“综合与实践”活动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
我们通过对学校三至六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辅以对教师訪谈做了以下调查:问卷总共设计了8道题,主要对“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现状、学生参与实践的意愿、价值以及实践应用意识的展开调查,首先,我们通过对“老师是否会根据“综合与实践”内容设计相应体验活动”进行调查,从调查结果看(图1),能够每次都会精心设计活动的仅有34.60%,只讲知识或者从来不上为22.43%,从结果可以看出,“综合与实践”教学存在“重综合而轻实践”,活动设计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学生在综合实践缺少活动体验。
其次,我们从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意愿进行调查,我们发现非常想参与的学生占59.87%,一般为36.97%,不想参与仅3.16%,因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孩子是乐意参与实践活动,同时我们对意愿为“一般”和“不想”的同学进一步了解他们担心的因素,经过交叉分析(图2-1),我们可以看出,影响他们参与的主要因素是觉得活动难,担心自己不会操作,受家长因素影响较少。同时,仅有3.32%的同学认为实践活动对自己没有帮助,其他同学均认为知识、技能、情感、能力培养等方面都会自己产生积极的影响(图2-2)。
最后,我们对学生应用意识的调查,通过(图3-1)我们可以看到,选择能经常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占48.5%,偶尔的是49.92%,从不的是1.58%,同时通过与“购买牛奶”情境题进行交叉对比分析(图3-2),我们可以看到,选择经常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生中,在购买牛奶时,会对牛奶的价格进行比较的学生占58.31%,而选择“从不”的学生,在购买牛奶时,会对价格进行比较的学生仅占10%。从而可以看出,经常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学生相较于从不应用的孩子,能更好的建立起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较好通过理性思维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综合以上的调查,我们不难看到“综合与实践”教学存在着“重综合轻实践”的现象,教师对于综合与实践课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要手段的特点理解得不够透彻,课程意识不够,导致数学“综合与实践”形同虚设现象,同时课程与活动分离,课程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场景贴合度不够,导致学生“体验感”不强、兴趣不浓,从而无法达成对学生“四能”培养的目标。
二、基于“综合与实践”的“小学数学步道”校本课程构建的思考
(一)“数学步道”与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内在联系
“数学步道”是在1991年由台湾地区的黄敏晃和朱建正两位教授提出并设计的。接着,台湾地区教学改革专家吕玉英对“数学步道”的概念进行拓展、完善,从而开启了数学步道的尝试。2015年,“数学步道”作为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开始在大陆掀起实践热潮。
“数学步道”并不是铺着小石头的散步步道,而是一个概念,是一种非传统的数学学习方式,指用现有的、本地的场景,设计出一系列的数学体验以及挑战活动,如计算、估计、测量、几何探索和论证等。数学步道的理念是希望透过生活化的素材,培养学生的数感,并通过一系列“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应用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实现数学育人提供一种途径。由于“数学步道”可操作性强,能很好地解决“综合与实践”教学“重综合轻实践”的现象,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能力,所以数学步道是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有益补充。
(二)“数学步道”的价值追求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而步道的精神就是以此为出发点,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基础,着重心灵的开放、空间的开放、时间的开放,打开教室的大门,让学生了解到:学习不只是教室的行为,只要肯擦亮双眼去观察、伸出双手去操作、敞开心灵去倾听,每个地方都可能成为学习的场所。“数学步道”校本课程的建立成为学生能走出户外、发现数学的一种学习方式,帮助学校通过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从合作中尊重他人,培养学生主动倾听、善于表达等技能,加强数学体验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数学步道”校本课程设计思路
为了解决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中“重综合轻实践”的现象,数学步道课程应该在学校教学中发挥活化数学的作用。因此,在设计数学步道活动时,设计者不仅要考虑内容的综合性,还要考虑教学活动的实践性,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现实生活为学习场景,以问题为载体,以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教学应以体检为主,讲授为辅,最终实现学生人文、知识、技能等多重能力的提升。
1.以人为本,设计专属的年级菜单
本课题组基于对数学“综合与实践”教材及教学现状的思考,以人为本,抓住学生“数学活动经验不足、缺乏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根据不同年段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主题,低年段主要以趣味为主,中年级以体验为主,高年级以应用为主。例如一年级主要以数学绘本、数学游戏作为配套课,设计了“绘”眼看数学为主题的绘本阅读课(图4),同时在教学的校道布置各种各样的体验游戏,例如凑十、一笔画、玩转七巧板等,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通过一个个数学绘本故事,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以“研、探、拓”三步探究法指导活动内容设计
数学核心素养是以数学课程教学为载体,基于数学学科的知识技能而形成的重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数学步道承接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任务,它将数学与生活、数学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中心,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己需要的数学知识,自觉从数学的角度感知生活问题,引导学生了解、掌握数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能大胆地进行实践尝试,同时引导学生能够追根溯源,挖掘数学的价值,所以我们采用“研、探、拓”三步探究法指导活动探究。研,主要是指研究,研究数学的背景文化;探,主要是指学生根据活动主题亲身体验,探究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拓,是指能把获得的方法策略,拓展到其他情境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基于以上思考,本课题组形成“数学文化知多少—我会实践—我会应用”三大板块呈现主题实践活动。以三年级“我会测量”为例,首先,通过收集、整理古今中外长度单位及测量工具信息,了解数学文化历史,积累学习经验,发展文化素养;其次,通过想象、体验、测量“1千米有多长”等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再次,在经历数学超市“猜猜猜”活动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并对物体的长度进行准确估计,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发展学生量感;最后,学生在经历方案设计、小组分工、合作交流等活动中,学会合理地评价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发展自我反思的能力。
3.以“课程生活化,课程活动化”为实施路径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所以在“数学步道”课程构建中,我们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学数学、用数学,把数学真正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四能”,即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端,就在于重视口头讲解,忽略了从实际操作开始教学数学。”所以发展学生“四能”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每年10月学校举办以“爱上步道,乐享数学”为主题的“数学节”,每个年级设计不同的体验活动,如一、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学校布置的步道场景,体验“凑十”“走迷宫”“跳房子”“一笔画成”;把废旧的材料经过组合、剪切,变废为宝,结合数学知识制作出一件件精致的学具在闭幕式上展示。三年级的活动内容丰富有趣,有长度单位的讲故事比赛、开心农场的测量、长度体验超市的竞猜活动,以及一千米测量活动,并根据活动过程制作数学漫画。每一名学生都深切地感受到原来“枯燥”的数学变得“好玩”了。四年级设计“有趣的统计”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整理数据的過程中积累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的神奇。五年级的学生,探索抛硬币蕴含的数学知识,设计“我是大庄家”的游戏,培养了学生公平、公正的意识。六年级的学生在经历实地测量并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掌握了各跑道起跑线的位置差,并真实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小学数学步道”把实际问题变成数学问题,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营造校园数学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提升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洪建林.“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实施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J].教学月刊,2016(Z1)
[3]董毓兴,钱宁.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数学步道建设和实践[J].中小学数学(高中版),2017(Z2)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立项课题“小学‘数学步道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课题编号:2019B13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盘梦婕(1987— ),女,瑶族,广西蒙山人,研究生学历,教育学学士学位,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育。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