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戏剧在书法教学中的应用

2020-03-10刘栋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教育戏剧书法

【摘要】本文以永字八法为例,论述教育戏剧在书法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提出用教育戏剧激发学生的书法技法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书法文化的理解,提高书法德育效果。

【关键词】教育戏剧 书法 永字八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5-0076-02

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国家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艺术课程是一门综合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艺术门类为一体的课程”,把戏剧列入艺术课程标准之中。教育戏剧通过富有戏剧的结构和技巧进行教学,其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戏剧的实践体验过程最终达到学习目的。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宝贵的财富,进行书法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审美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在信息化时代,提高汉字书写能力是语文课堂中的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

将戏剧元素融入语文书法教学中,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还能让学生感受书法之美,理解书法文化。作为书法教学内容中重要的永字八法,是书写技法、书法文化和书法德育的重要载体。下面,笔者以永字八法为例,谈谈教育戏剧在书法教学中的应用。

一、用教育戏剧激发书法技法学习兴趣

中国汉字作为传递信息的文字符号,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兼具艺术性。书法课堂中,学生面对的是一些硬邦邦的抽象文字,学生学起来容易觉得枯燥,如果学生没有浓厚的兴趣,书法教学就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相传永字八法是隋代智永和尚所创,讲述的是楷书常用的八个笔画,即侧、勒、弩、趯、策、掠、啄、磔,翻译成今天的笔画就是点、横、竖、钩、提、撇、短撇、捺。永字八法将笔法与古人生活中常见的情景进行类比,能加深学生对书写的体验。在书法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教育戏剧中的表演、模仿、评述等方法,引领学生用心感受永字八法所阐述的内容。

(一)以表演激发兴趣

用动作表演来感受汉字书写轨迹,可以激起学生学习书法的潜在兴趣。如,永字八法里讲撇如篦之掠发,翻译过来就是撇要像古人用篦子梳头发的场景。教师讲解时,可以安排两名女生在讲台上演示梳头场景,一名学生帮另一名学生梳头发。头发从发根梳到发梢的运动轨迹就是撇的运笔轨迹,而在梳头发的过程中,所用的力度从重到轻,也是书写撇时所用的力度。撇开头的顿笔需要下压笔,撇末尾的收笔需要缓慢向上提笔出尖。

(二)以模仿激发兴趣

联想是架起学生生活与书法学习的桥梁,汉字发展初期,有许多汉字的造字法是象形、指示、会意,其外形如同一幅质朴的简笔画。在讲解这些笔画时,教师可以根据笔画外形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并模拟这些场景。如撇这个笔画,弯弯的外形就像象牙,也有学生觉得像辣椒。短撇在永字八法里被形容为“如鸟之啄物”,有学生认为还像一把坚韧有力的匕首。捺这个笔画,教师展示军人踢正步的图片,引起学生军训时的回忆,踢正步时抬高的一条腿,外形如同捺。

“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意思是点这个笔画,书写时的形状如同一只鸟从高空中翻然越下。教师在课堂中需要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勾勒出此场景,在书写过程中注意点所蕴含的力量感。卫夫人在《笔阵图》中也说“点如高空墜石”,同样强调点的力量感。在书法教学中,有时出现一些对学生而言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为了让学生便于理解,教师在此类术语教学上可以模仿学生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通过模仿画面场景,学生更容易进入写字的良好状态,还能培养对事物的感知力,提高学生书写兴趣。

(三)以评述激发兴趣

演讲是教育戏剧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评述对学生的应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学生习作展示是检验课堂效果的表现,教师引导学生对习作进行互评,让学生穿上“专家外衣”,每名学生均是小小评论家,根据此节课所学内容,对作品进行评述。评述过程中对于评述者来说是一种所学知识的再现,是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师可以根据其所评述的内容了解学生是否掌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而被评述者也可以根据同学的评述了解自己习作中的不足之处,明确课后书法练习的修改方向。

传统书法教学重视已有知识的传授,看重书面训练和书面考试。这样的课堂限制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自主精神和探究行为。教师在书法技法教学中将教育戏剧运用到课堂中,学生全身心投入,会大大提高书法技法学习兴趣,把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二、用教育戏剧加深书法文化理解

关于永字八法的起源,学术界有不同的说法,永字八法作为书法用笔法则具有文化性和历史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历代书法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永字八法做出了自己的解读,这就是书法文化中的一部分,这部分书法文化是滋养学生心灵的重要土壤。教师在书法教学中也可以运用教育戏剧的相关元素,如音乐、故事讲述等元素,加深学生对书法文化的理解。

(一)通过音乐感受永字八法之美

音乐是戏剧中常用的一种元素,在戏剧作品中可烘托环境氛围、升华戏剧主题、揭示人物心理活动。笔者在永字八法一课的导入环节加入流行乐团X玖少年团的歌曲《永字八法》,这是一首说唱类型歌曲,其嘻哈风格贴近学生的年龄特征。《永字八法》这首歌中有些生僻字对学生而言较为陌生,如歌中唱道:“如鸟之翻然,侧下,一点瞰江海,缓去而急回。勒马一横裁黑白,弓弩于怀,凛然自在,距趯轻快。”学生通过视听吟唱,有利于快速记忆《永字八法》歌词。

教师讲解永字八法技法后,学生需进行随堂练习,在专心练习时,教室环境较为安静。此时播放背景音乐,能起到舒缓心情、安静凝神的作用。书法有陶冶情操的功能,学生静下心来练字是对心灵的一种修炼。晟无所息演唱的古风歌曲《永字八法》有着轻柔的曲调、细腻的歌词,很适合学生在练字时作为背景音乐进行播放,“山水乾坤化墨点,横竖钩后作折撇……”优美的旋律刺激学生的听觉感官,促使学生感受书法之美,提升对永字八法的情感。

(二)借助故事讲述追溯永字八法的历史

爱听故事是人的天性,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永字八法的起源本身充满着传奇色彩。目前有各种版本,真正的起源无从考究。相传王羲之曾到天台山,被那里的云涛雾海吸引之后便住了下来,他每日苦练书法并用心观察生活中的情景。有一次,他练字过于疲倦后便睡在书桌前,梦中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传授他一个笔决,老人在王羲之手上写了一个字后便消失在空中,王羲之醒来后发现手心写着一个“永”字。后来永字八法作为书法学习的秘诀家传至王羲之第七世孙智永和尚手上,智永和尚又将这永字八法传给唐代虞世南。再后来,经过很多位书法家一直流传至今。

关于永字八法的起源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是由唐代草书大家张旭所创。其实不管是谁提出的永字八法,在我们今天看来都有虚构性。永字八法所讲的内容历朝历代有不同的见解,直到民国时期学者诸宗元先生所著《中国书学浅说》一书中解说永字八法内容较为明了。教师课前布置学生浏览永字八法起源的相关资料,在课堂上由口才较好的学生进行演说,将戏剧中的“说”运用在书法课堂中,便于学生记忆永字八法的起源和内容。

三、用教育戏剧提高书法德育效果

永字八法蕴含着深刻的育人道理,沈尹默先生在《书法漫谈》中指出,做人要像永字的点,昂首,充满自信与朝气。其实“永”字的每一个笔画以及整个字都极具德育价值,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编排课本剧,从“永”字身上得到为人处世的启示。

教师根据沈尹默的《书法漫谈》,组织学生编排课本剧《永字八法》。学生将“笔画”拟人化,搬到舞台上。“永”字的点像一个昂首的小精灵,写法比较灵动,这教育学生为人不宜过于刻板,需要一些灵动之感;“永”字的撇飘逸潇洒,这启发学生面对学习中的困难要像撇一样,看轻一切困难,在学习中不畏艰难,迎难而上;“永”字的捺教会学生做人要脚踏实地,在学习中一步一个腳印,做好每一日的功课。在课本剧中,学生还指出,“永”是“泳”的本字,造字的本意是指人在河中,顺流游泳。古人发现顺流游泳可以游得很远,因此“永”有了“可持续不断”的含义。从“永”字的含义引申出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人应该持之以恒地学习。

教育戏剧在书法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书法技法、书法文化、书法德育这三个方面。教师针对书法技法学习容易枯燥乏味的难点,采取表演、模仿、评述等戏剧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书法技法的学习兴趣;针对书法文化理解,教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以及音乐的融入,从听觉上感染学生,加深学生对书法文化的印象和理解;书法中的德育功能对陶冶学生的性情、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以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将教育戏剧融入书法教学,课堂会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得以提高,德育功能更为凸显。

【参考文献】

[1]张明月.论教育戏剧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2]叶松英.写字:美中练[J].江苏教育书法教育,2020(29)

[3]庞敏.浅谈“永字八法”的德育功能[J].中小学德育,2016(7)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教育戏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课题编号:2019A06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栋(1990— ),广西陆川人,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美术教育。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教育戏剧书法
书法篇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类
教育戏剧在礼仪教学中的运用
教育戏剧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
教育戏剧团体辅导对小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教育戏剧对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干预研究报告